新浪財經訊 “亞洲金融論壇2013”于1月14日-1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出席并發表演講。
以下為文字實錄:
哈繼銘:作為一個在投資銀行工作的經濟學家,我想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和大家探討金融改革對經濟轉型的意義。
宏觀方面談利率市場化和經濟市場模式的關系,微觀層面我想談個人跨境投資。
中國經濟增長很快但嚴重失衡。嚴重失衡是中國高層領導人多次公開強調的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具體表現可以用兩組數據闡述。第一,中國投資占GDP比例為50%,每一塊錢GDP里面有一半是投資。這個比例扭曲到什么樣的程度?中國過去20、30年平均這個比率是40%以下。而日本投資占GDP的比重一度很高,在70年代達到最高點,是40%以下。韓國在經濟騰飛時期,90年代初達到很高的水平,依然是40%左右。中國的情況是過去幾十年一直保持40%最近達到50%。
銅板的另一面是消費與GDP的關系。中國私人部分的消費占到GDP比重只有35%,不用說美國,即便是儲蓄率較高的國家,他們的消費占GDP比重也是超過50%。也就是說中國的投資在不斷增加,消費根本沒有能夠迎合投資的增長。這樣發展下去只有兩個出路:首先效率很低,投資不產生資本;第二是靠著出口,投資不是為了消費。所以正如領導人所說這種現象是不可持續的。我記得中國經濟在全球排前20位時中國的出口受到歡迎,大家覺得可以買中國便宜東西;當中國經濟排全球前10名的時候,許多國家開始抱怨中國出口擠壓了他們的勞動力市場,并要求人民幣升值;現在中國經濟占全球第二位以后,GDP總量可能是第一。到時如果中國依然依靠出口推動除非月球有人賣我們的東西。說明這樣的投資增長無法可持續繼續下去。
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關系就是投資與利率關系明確。這之前還有一個指標可以講就icom是每單位GDP所需要的投資。以前每單位GDP的增長需要兩個單位投資,也就是比例是2,80年代中期一直保持在2左右,現在已經達到5,要想讓GDP增長一塊錢要投入五塊錢,也就是說投資的效率在下降。這和利率僵硬很有關系,因為利率沒有成為讓你篩選投資項目有效性的指標,而是銀行一手以很低的利率接過老百姓的存款,一手又以很低的利率把錢帶出去投資回報率不高的項目。這種投資融資的模式跟利率市場化水平不夠密切相關。如果不改變的話我們將來的投資既不能實現出口的需求,也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費和資源流失。
講到這里很明顯利率市場化對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對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的改變會起到作用。
另外從微觀層面我想談個人跨境投資。中國的老百姓理財的渠道特別的狹隘。在1998年房改以前唯一的理財渠道就是就是把錢存到銀行里,不斷存錢把利率壓的很低,銀行同時又用很低的利率放貸造成低效率投資。同時這種現象的背后是儲蓄者在補貼這種低效的投資,這種低利率金融的壓迫投資管道的匱乏是變相的對投資者的稅收。98年房改,老百姓覺得房子是有效的方式,一窩蜂去買。買了一個是自己住的,買了第二個覺得是唯一的可盈利的投資的渠道,或者是養老今投資、家庭教育投資方式、醫療保障投資方式,總的來說就是其他投資方式匱乏的時候,大家就用買房的方式投資使財產增值,使得我們的房價一段時間上升速度過快。
接下來我們看到資本市場擴大,但是平心而論許多老百姓在境內資本的市場沒有賺到什么錢。一句搞笑的話是買房子的沒有一個虧的,買股票沒有一個不悔的。這是說明股票市場沒有為廣大股民帶來應有回報。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都是很快的,保持在9%左右,但是股票市場很低,曾經12月份一夜回到解放前,跌到1949的水平。為什么中國經濟不錯股市不行?相反西方很多國家是經濟不行,增長2%,但是股市不錯,所以這就提出一個很嚴肅的題目:中國的老百姓怎么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資本市場為自己畢生的儲蓄起到保值的作用?這方面監管需要放松。中國老百姓,真的很可憐,信托產品說8%、10%錢要鎖兩年還不知道會不會出問題,其實在境外只要有兩年對流動性的犧牲想要獲得高單位數的增長是不難的。在這個方面中國正在努力,昨天我們看到領導人的講話,將來中國跨境資本的規模還會有成倍的增長。我相信在這個領域中對香港的從業人員會提供很大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