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主辦的十二屆中國經濟論壇于2012年12月9日在京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實體經濟的回歸和轉型。圖為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演講。(圖片來源:新浪財經劉萬里攝)
以下是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講話實錄:
邵寧: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和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共同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經濟論壇,今天在這里拉開帷幕。在這里我代表國務院國資委,對各位嘉賓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多年來,《中國經濟周刊》一直深入跟蹤研究中國經濟發展連續11次舉辦中國經濟論壇,深入分析研討我們國家經濟運行的重大問題,可以說中國經濟論壇已經成為觀測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態勢的一項品牌論壇。今天的論壇以實體經濟回歸轉型為主題,探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今后的趨勢,引領企業認清形勢把握機遇科學發展。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振蕩復雜的大背景下意義非常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其中實體經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實體經濟不斷升級和發展的過程。但是我國實體經濟也長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發展方式粗放,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足等等。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這些問題確實令人擔憂。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既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有關,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密切相關。
從內需消費水平看,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1年人均GDP為5400多億元,企業現有產品結構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從投資的角度看,我國多年來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時期需要做,依靠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效益逐步體現。對我國集中在能源、基礎原材料、工程裝備、工程建造等領域的實體經濟來說,這個應該將會非常巨大。
從出口的角度看,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低速增長階段,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主要發達國家加速發展新興產業,實施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加速發展他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貿易保護主義也在不斷抬頭,這樣都影響了我們國家外需的增長。
此外,我們經濟發展的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呈現長期化,資源環境的約束強化,依靠過度消耗資源犧牲生態環境求發展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維系。因此,盡管我國實體經濟目前遇到困難,與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振蕩有關,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不協調發展有關,但從根本上看,這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自身階段性問題,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必須從實體經濟自身尋找原因,必須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所以說實體經濟既需要回歸,可能更需要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實體經濟是我國命脈跟根基,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重要保證。新形勢新要求下,實體經濟如何發揮好它應該發揮的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付出艱苦的努力。
一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產業外向高端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實體經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許多企業產品,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中低端,生產規模不小,但利潤水平很低,不僅消耗大量的資源,讓我們付出了很嚴重的生態環境代價,也非常容易引起國際貿易的爭端和摩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必須立足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特點與規律,緊緊抓住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切實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圍繞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創新研發設計,改造工藝流程,提升產品質量,創建知名品牌,把傳統產業中的先進產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把附加值高的產品水平提到新的水平。防止企業在產業鏈的低端一哄而起盲目頭足。
另一方面,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世界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一批新興高技術產業正在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應該積極抓住這樣的經濟危機中的機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努力的突破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競爭的先機。
二是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升產業集中度。優良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是產業有效發展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很多產業存在市場布局散亂差,產業集中度不高的問題,很多企業盲目擴張戰線過長,投資效率低,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這方面德國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德國是世界上頂尖的制造業強國,很多產業往往是將寡頭企業作為系統集成商,級研發、設計品牌市場售后繼承服務為一體,有一大批專注產業鏈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上百年幾代人專注做幾件產品,不斷改進精益求精,這些產業鏈企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互助提高,協調發展產業發展水平。這是符合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布局要求。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是一個系統工程,關系到我國實體經濟能否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核心是如何積極穩妥推進企業的兼并重組,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
目前,我們國家各個行業企業數量偏多,企業平均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偏低,必須按照市場規律的要求,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多種方式,整合產業鏈條,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企業,大企業是行業的龍頭和系統集成商,也是產業調整的領頭羊,通過推進產業內專業化分工協作,將大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通過產業鏈傳遞到中小企業,帶動產業鏈乃至全行業經濟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積極發揮大企業在資本、技術、品牌、信譽、渠道等方面的優勢,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層次和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加強自主創新,持續提升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首要,我國隱現出載人航天等自主創新的成果,總體上并沒有取得創新的進展,我們創新是在買不到技術的領域內實現,我們與國際一流存在很大差距,與我們國家大國地位很不相稱,許多領域高端材料、關鍵設備重要基礎件,核心元器件仍然主要依靠進口許多行業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追趕西方的先進國家,由于前些年技術差距很明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也沒有能力創新,只能靠模仿和學習,在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企業發現大量投入產生自己創新成果,不如模仿西方技術來得快,所謂模仿后發優勢效益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的意愿,同時,我們在專利保護合資產業政策等方面政策不夠完善,也助長了我們自主創新的構成。
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很多產業走過粗放式發展階段,依靠模仿和西方技術轉讓不再有后發優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縮小這一現實,使西方公司不會再真正轉移給我們核心的一流的技術。所以我們國家實體經濟,要實現持續的繼續發展,必須轉而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從跟蹤者競爭者到引領者的跨越式的發展,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能不缺資金,可能不缺人才,關鍵是要尋找創新的動力,形成一套完善的體制機制,營造努力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要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拓寬創新的視野,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內容。只有這些創新的要素完美的結合,才能夠做到科研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要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家和科技人才的積極性,特別要培育鼓勵創新的文化營造寬容的文化氛圍,給創新注入強勁的動力。這方面很多國外創新氛圍和體制值得我們學習。
四是積極走出去,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許多企業采取直接投資兼并收購投資入股等多種方式走出去,在帶動設備出口勞動力輸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開展國際化經營從企業的角度講,總體上還處于初期的階段,許多企業在全球布局整合內部全球資源,打造全球產業鏈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國際市場還缺乏深度了的認知和全面把握,國際化運營能力水平,與世界一流企業存在很大差距。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不少發達國家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境外投資并購優質企業和資產的機會,對中國企業家是在增加的,這實際上是走出去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同時,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走出去的能力,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在走出去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通過并購聯合等方式,努力獲取國外的先進技術、知名品牌、研發人才、能源資源,增強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能力。
擴大對外投資,將國內部分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向境外延伸。擴大國外工程承包,帶動國內設備產品出口和勞務輸出,有效發揮和提升現有的生產能力。也要建立適應國際化經營企業組織結構,完善境外投資的決策制度,強化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在國際化經營中,要積極的履行社會責任,堅持誠信經營,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保護當地的環境,保護員工的權利,積極參與所在國的公益事業,用好國際組織的舞臺,努力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
五是強化管理不斷增強企業發展的內功。提升管理水平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我國實體經濟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在多年的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在管理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涌現出一大批獨具特色的企業管理的方法。但是整體上我們國家的管理水平,與國際知名大企業相比,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尤其是管理的系統性和信息化程度不同。
從基礎管理看,許多企業雖然規模不斷增長,但整體素質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一些企業還沒有統一高效的管理系統,集團管控能力不夠,一些企業甚至處在管理粗放的狀態。從管理創新看,我國企業基本處在模仿和跟隨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競爭力。而且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的機制,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必須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科學決策的體制機制,必須加強管理創新,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完善和提升ERP系統,推進資金、采購、銷售集中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益和管控水平增強執行力。
必須強化內部控制機制的建設,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體系,完善工作流程和方法,提升內部規范化的程度,提高企業現代化的管理水平。著力建立更緊活力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機制。
同志們、朋友們,黨的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發展實體經濟的措施,這對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國有企業中央企業,大多數處在實體經濟領域,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方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著很多的挑戰。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的精神,以做強做優十屆一流為目標,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的力量,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實體經濟發展需要自身的力量,也離不開各界幫助,尤其需要經濟、財政、稅收大力配合,衷心希望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對我們的工作繼續給予支持幫助,國務院國資委愿和大家共同努力,積極推動實體經濟做強做優,為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