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2年11月30日,由《英才》雜志發起,聯合新浪網、北京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共同舉辦的“2012(第十二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在北京舉行。圖為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
邵寧: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不少企業感覺非常困難,尤其是一些特定的行業。這種情況很容易激發我們的懷舊之情:高增長時期真好。很多企業急切地想知道,目前比較困難的時期還有多長,是三年還是五年,三五年之后我們是不是又會進入一個高增長的通道?
我國經濟目前的下行壓力一方面源于國際經濟環境不好,外部需求萎縮;另一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方面,是中國經濟發展本身出現了一些重要的階段性變化。
我國經濟30年高增長時期總體上處于我國從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或者說是低收入國家的階段。在30年高增長的基礎上,中國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階段。在這兩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上,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是很不一樣的。
在低收入國家的發展階段上,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個支撐高增長的因素:
第一,低的要素成本。低成本使得中國企業具有一種先天性的競爭優勢,只要中國企業學會了,基本上是無堅不摧,我們的競爭力對手既難于仿效,也難以抗衡。同時,低的制造成本對外資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外部的技術來源。前些年我國產業發展的技術起點很低,所需要的技術都是國外成熟的技術,甚至是過時的技術,購買技術比較容易,所以我國前些年新產業發展幾乎全部建筑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外部有技術來源使我國產業升級快、新產業發展快,使我們得以跨越自主研發的過程。
第三,市場存在空間。我國從短缺經濟起步,從日用消費品、家用電器、通信、計算機、一直到汽車和住房,消費熱點一個接著一個。排浪式的消費使我國最終需求排浪式的擴張,市場需求強有力地帶動著國民經濟增長。
這些,都是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的因素。這些因素都與經濟發展處于趕超階段的后發優勢有關。而經過30年的高增長之后,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上述因素正在發生變化,趕超效應正在衰減。
——我國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尤其是人工成本和環保成本。這就意味著我國所有靠低成本取得優勢的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都在下降,有些產業還要退出,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
——外部技術來源已經出現問題。30年的高增長使國內外產業差距大大縮小,我們現在需要買的技術往往是國外企業正在使用的技術,國外企業要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技術賣出去自己就很難生存了,因此中國企業購買技術越來越困難。外部技術來源減少,自主創新一時又跟不上,我國今后的產業升級將面臨困難。
——現有產業層次上的市場已經完全飽和。在消費結構達到汽車和住房這個層次之后,后面實物性的消費熱點似乎已經沒有了,我國可能不會再出現“排浪式”消費的現象了。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有回報的投資機會也很少了。市場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日益明顯。
這些變化,都是使經濟增長減速的因素,所以中國經濟增長面對下行壓力不是偶然的。而且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變化都不是短期性的,而是趨勢性的、不可逆的。所以,寄希望于三五年后這些因素再變回去,是不大現實的。
總之,中國經濟發展正進入一個大轉折的時期。在進入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后,國家經濟發展和企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以及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與低收入階段會有很大不同。我們的企業不能被動地接受這些變化,必須主動迎接挑戰,認真研究、把握這些變化,順應、適應這些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要重新塑造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基礎。
中國企業長期的、傳統的競爭力是建筑在低成本之上的,大家習慣靠低成本打天下。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出現了整體性的下降,這對于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和企業發展都是巨大的威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企業應急需重構自身競爭力的基礎,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把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盡快轉移到技術、品牌和服務的基礎上。這種競爭力基礎的轉換可能是中國企業最急切需要做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