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原董事長秦曉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石義勝)受諸多外部因素和內生問題影響,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日益式微,當前需要凝聚改革共識,挖掘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昨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原董事長秦曉出席“綜合配套體制改革”分論壇時,把脈中國經濟,一口氣開出了理順資源價格、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等10多副藥方。
秦曉說, 以政府主導經濟為標志的傳統增長模式在啟動市場化改革、推進工業化進程方面曾發生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市場化的深入,這種模式的弊端正日益顯現,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模式已漸式微,轉型任重道遠,中國正面臨“改革窗口”的歷史機遇期,抓住這個機遇,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錯過這個機遇,則意味今后的改革將付出更大的成本。
秦曉進一步闡釋說,從供給面看,國內高儲蓄提供的充裕、廉價資本,農民工提供的無限、廉價的勞動力出現拐點,從需求面看,全球“再平衡”,包括政府的“國際收支平衡”、家庭的“去扛桿化”和增加儲蓄率將對外部需求形成制約,我國以投資、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依賴要素投入和規模效益的“趕超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當下的中國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需要各方凝聚改革共識。
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是否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在學界存在爭議,一些學者將爭論聚集在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上,他們認為工業化、城鎮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勞動力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依然可以使中國保持長期的、相對高的增長速度,比如8%。秦曉認為速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它不是目的,速度與質量、結構應保持均衡,高速度、低質量、結構失衡不可持續,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是改善民眾的福利,所以他更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
秦曉說, 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即從一個主導經濟活動的政府轉變為一個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新時期的主題是通過體制改革挖掘新的增長動力、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把質量、效率、均衡、綠色、公平作為經濟發展的宗旨和目標,分配不公意味著公正的缺失,只能使少數利益集團獲利,使社會矛盾尖銳化。具體而言,秦曉提議理順資源價格,包括礦產、水電氣的價格,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大公共產品的投入,特別是提高社保、醫保、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進一步降低企業和個人稅費負擔,鼓勵具備資格的地方政府進入債券市場并規范地方財政的費用收入和基金性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