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二:金融業新格局
主持人
張 琳,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主持人;
發言嘉賓
李禮輝,中國銀行行長;
唐雙寧,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
陳東升,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
周春生[微博],長江商學院教授
張琳:
在今天這場話題開始之前,我想也許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當前中國金融業的格局是怎樣的,這樣的格局未來是否必然會被打破,在當前中國經濟企穩放緩的形勢之下,金融業會有哪些要素成為未來發展地新的支撐點,而這樣一種格局的變化又會給金融業帶來哪些機會。為此我們今天非常容幸地邀請到了幾位來自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重量級的金融界的嘉賓,和我們一起來從多維的視角探討中國的金融業正在發生的變革以及未來的愿景。
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十字路口,雖然基本面向好,但是內需不足出口下降,實業不振、融資困難,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比2008年的時候更加嚴峻和復雜,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剛剛結束的十八大自然備受全球的矚目,不僅因為這次會議,為我們確定了未來5到10年中國政治格局的大方向,也為我們更加堅定了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大方向,根據十八大所指明的方向,中國將從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創新和內需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未來的中國將從所謂的世界工廠出口大國,可能逐漸會轉變成世界數一數二的消費大國,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有力的支撐。
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之下,我們再來探討中國金融業的新格局,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金融業的格局往往是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改變,無論是宏觀的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匯率的改革還是微觀層面的地方上的金融改革,都是對當前經濟冷暖變化的最直接的反映。
那么在世界經濟深陷危機的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的格局都受到了一些沖擊,中國金融業如何吸取國外的教訓,如何更好地發展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新格局,這就是今天下午我們將要探討的重點。
下面我們想首先邀請每一位嘉賓,依次進行十分鐘左右的主題發言。首先我們有請唐總為我們進行10分鐘的主題發言。
唐雙寧:
今天講一下就是今冬明春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是兩防,一個是防止宏觀經濟的進一步夏華,第二個是防止明年換屆后的泡沫。
現在我國GDP的增速已經連續7個季度放緩,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而且是近20年來第四次連續兩個季度的低于8%,單純從GDP增速來看,中國的經濟正在經歷金融危機以來的二次回落,也就是我過去講的一個大W形,下滑的原因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正在處于一個復蘇與危機博弈的十字路口,金融危機使美國經濟心梗,經此一劫元氣大傷,雖多次量化寬松,也是硝酸甘油的作用,僅僅見到短效,高負債和財政懸崖。歐債危機是癌癥、無解,深層的原因一個是人口老齡化驅使下的高福利文化和極端民主和體制的競選矛盾,二是財政政策的差異性和貨幣政策統一性的矛盾,不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就解決不了產業空心化問題,不解決產業空心化問題,就解決不了稅收和財政的問題,不解決稅收問題又要滿足超高福利主義的文化,就得發債,就解決不了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的問題,不解決歐盟升格為歐洲八國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差異化的財政政策問題。那么歐盟各國不死到臨頭,就解決不了,所以無解。
日本經濟是長期近20年的疲軟,負債率更高于歐美,新興國家是兩面受夾出口貿易增長困難,通脹威脅進一步地加大,這是從外部環境看。從我國自身看,三架馬車均出現難題,一個是外貿難恢復,出口市場將長期疲弱。另一方面維系我國出口的三低優勢(低勞動力成本、低資金成本、低環境成本),這個也在弱化,這個面臨東南亞國家的激烈競爭。第二個是投資難持續,長期以來三架馬車當中投資的作用最大,但是隨著中央地方政府的三降,就是內生財力狹窄、舉債能力下降、再融資能力下降。過去30%到40%的高投資的增速難以為繼,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將減弱,政府財政收入的下降不可避免,同時中央與地方政府今后的舉債能力和再融資能力也不樂觀,地方政府違約的風險不容忽視。三是消費難振興,消費動力不足首先是中國的消費文化決定的,我們居民消費率從1978年以來一直都在50%以下,2008年以后更降到35%左右,消費難以振興還有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滯后等等原因。因此今冬明春,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是防止下滑。
再一個要防止就是換屆后的追求政績形成新泡沫,防止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防止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中國的經濟要說復蘇也容易,只要貨幣政策一松就立馬見效,歷史上每當換屆都不同程度地發生過投資大幅度攀升的現象,并且帶來后遺癥。經濟有其內在規律,中國需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解決這種違反經濟規律的現象。
那么從經濟角度來講,防止經濟的進一步下滑、防止換屆后的的泡沫,從經濟角度講要合理搭配財政貨幣政策,發揮財政政策的抗周期功能,一個是完善投資體系,形成一個財政引導信貸,財政信貸拉動民資這樣一個市場運作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的投資引導機制,推動必要的投資增長。
二是在現實情況下投資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度,沒有投資不行,投資過多也不行。
三是投資要向基礎設施、科教文衛、民生福利、新興產業、農業以及中西部傾斜,再一個是要把握提升消費的重點,一個是收入分配政策要向下,低收入群體傾斜,向中西部傾斜。二是要刺激中高收入階層的精神文化消費,提升中低收入階層的物質消費能力與檔次,逐步形成與收入分配結構相適應的合理的梯次消費結構。
再一個就是穩住已有的出口市場,并且大力開發發展中國家的新市場,從長遠看更要通過提高品牌的競爭力、技術的競爭力,從根本上提高出口競爭力。
總之今冬明春,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只有做到兩防把握好度,穩住當前才有今后。特別是當前經濟社會矛盾交織。
我順便說一句,因為馬上要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了,所以我在參加十八大討論的時候我也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把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改成中央經濟社會工作會議,那么兩防問題更需要高度關注,我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敗之母,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才能成功,認識到成功也是失敗之母,才能不敗
謝謝大家。
李禮輝:
我想以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建設世界水平的跨國銀行為題,就新格局下中國的商業銀行的發展道路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黨的十八大剛剛結束,十八大報告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按我的領會的話,這個部署可能是歷史以來最全面的一次,包括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盡管監管,推動金融創新,提高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競爭力,維護金融穩定,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學習領會十八大的精神,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金融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這就是更加開放的全球化、更高層次的市場化,中國的銀行業面臨巨大的機遇,也面對嚴峻的挑戰。
一,市場化加劇商業銀行被脫媒。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金融改革和創新過程中,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比重會相對下降,非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的比重會逐步上升,隨著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選擇股票、債券等等直接融資的渠道,這就形成了金融脫媒。幾十年來與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逐步發展同步,傳統的以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正在轉變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并重的結構。據統計新增的人民幣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比例,已經從2002年的92%降低到2011年的58%。與此同時以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智能終端等新技術革新了人機交互的方式正在深刻地改變商業模式,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福利管理、差旅費管理、資金管理等等現金管理業務,形成了技術脫媒,據有關方面統計,2011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達到了2.16萬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面對日趨嚴重的金融脫媒和技術脫媒,銀行必須深化轉型、調整業務結構、謀求持續發展。
二,全球化促進商業銀行更給力。
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成都日益加深,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第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的進口國,到去年年末,中國境內企業非金融類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已經達到3574億美元,是2007年1013億美元的3倍多,今年的頭9個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的結算量累計已經超過了2萬億人民幣,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國的商業銀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就必須適應所在國的經營環境,包括明顯的法律差異、潛在的文化鴻溝等等,有的地區還要面臨基礎設施落后、社會治安動蕩等等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直接面對全球化的經營風險,國際化的金融監管和差異化的客戶需求。
一是全球化的經營風險,經濟金融全球化必然導致銀行經營風險的全球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別風險、合規風險、生意風險等等,遠遠大于本土經營,法律差別、文化差異引起的風險凸現,這對銀行建設全方位、高效能的產品創新能力,建設跨領域、高水平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世界經濟不穩定的因素仍然很多,歐債危機問題難解,美國可能要面對財政懸崖,日本再現經濟衰退的跡象,新興經濟體面對高通[微博]脹的壓力。近些年來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程度不斷地加深,各國間貿易和投資往來頻繁,全球股票、債券、外匯、大宗商品等現貨和衍生品市場的交易規模呈幾何級別地增長,使得各個國家經濟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一國經濟和政策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引起國際產業和金融資本的轉移和投機,在全球范圍內導致金融動蕩,甚至造成經濟危機。作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的經濟無法與世界脫鉤,也無法在世界動蕩中免疫,這就要求我國的商業銀行切實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二是國際化的金融監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出臺了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一攬子方案,就是我們常說的巴塞爾三,進一步提高銀行資本監管和流動性監管的標準,強化風險治理結構及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國也看到,歐美各個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的法案,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比如反洗錢、交易水和資格準入等等,上述這些措施,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和日常經營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顯增加了銀行海外經營的困難和成本。
三是差異化的客戶要求,隨著中國經濟更高程度地融入全球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企業個人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對銀行服務全球化、差異化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對銀行全球服務和營銷能力,全球管理和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際一流銀行大多數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跨國經營,與他們相比,我國的商業銀行這幾年的核心財務指標部分實現了趕超,這得益于我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得益于商業銀行成功的體制、機制、改革,與歐債危機主要沖擊西方銀行,我國銀行國際化程度比較低也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全球經營管理的實際能力方面,我國的銀行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面對市場化、全球化的環境,中國的銀行業要更加清醒、更給力,進一步培育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著力打造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銀行。
第一,深化轉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中小微企業、農業、民生建設等等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務,適應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和利率匯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經營方式和業務結構的轉型,加強服務模式、渠道和產品的創新,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第二,選擇性全球布局,積極貫徹國家走出去戰略,適應走出去企業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全球布局,把握擴張的節奏,創新布局的方式,根據銀行戰略和核心能力,遵循商業原則,分別采取設立分行、子行、并購、設代表處、派工作組、在代理行設立中國業務柜臺等等不同的方式,構建全球服務網絡,注意規避經營的風險,注重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創造效益。
第三,建設智慧銀行,順應科技發展潮流,堅持科技引領,實現銀行服務和管理的智能化,努力創造最佳的客戶體驗,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成果,加強銀行業務和產品創新,創新要有市場需求,有經濟規模、有商業利益,創新要有特色突出競爭優勢,創新要有效管理風險,適應監管的要求。
第四,適應全球風險管理的需要,切實提高風險管理的系統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強一體化、精細化和專業化建設,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和風險數據管理,培育良好的風險文化,形成靈敏、高效的全面風險體系,強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別風險和聲譽風險等管理。
第五,培育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注重職業操守、注重專業精神、注重國際視野,注重國際能力。按照依法合規、統一規范、簡約高效的原則,建立與跨國經營相適應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
建設世界水平的跨國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責無旁貸,但是我們也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主要是要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整車和監管協調,加強激勵和扶持,幫助銀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國銀行是我國國際化和多樣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今年11月1日,20國集團下屬的金融穩定理事會公布的新一輪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名單,中國銀行再次成為我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金融機構,這既是對我們的鼓舞,也是對我們的鞭策,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跨國經營銀行集團,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全球金融經濟穩定多做貢獻,謝謝。
陳東升:
我講一下金融的新格局,學習十八大體會。
我是昨天把胡總書記的報告在網上下載下來,看下來以后,畢竟是黨的換屆,說白了是中國政治權利的制度化,甚至是更清晰化的一次權利的交接班,所以特別胡總書記全裸退,應該說高度地肯定,當然習總書記的講話,用樸實的語言回答了人們關心的貪腐的問題、官僚主義的問題、形式主義的問題,但是我們更關心的是經濟和金融的問題。我也很認真地看,應該講黨中央的報告一般都是英明偉大的,那我們關心的問題都在里面,我們覺得要解決的問題都有方法,所以實際上大家都不操心,但實際上如果要大家期待,可能期待明年政府換屆,因為那是看他們做不做,黨中央的文件寫在那兒,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做不做是很重要的。其實我剛才講了,可能更期待還是政府換屆后在新政府他們在經濟體制改革,在金融改革。但是在黨的文件里面我認真看,應該講我們所有關心的改革問題,我都看到了,今天我們是金融論壇,對金融論壇,我雖然上午沒來,我在網上看到周行長的講話,周行長說別看十八大文件里面胡總書記對金融的論述,剛才李行長基本上也傳達了,就是大概不到100字,是吧?周杭州說是每一句價值連城,確實有一句讓我們心花怒放。
大力推進民營金融機構發展,也是在黨的文件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來,所以說這是我們的護身符。實際上我想說的是什么意思?我一直對中國金融改革,特別是去年年底的國務院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由黨主辦,去年是叫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實際上對金融改革的核心,其實金融改革最核心的市場化,最核心的是兩個要素,大家都知道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什么取得巨大成就。
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候,我講所有的改革,我們國家30年的改革最核心的是兩個改革,一個是價格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系,還有一個就是產權所有制的改革誕生了一個企業家階層。其實經濟體制改革最偉大的就這兩個,那么金融里面其實跟這是一樣的道理。利率不市場化,所有的金融產品定價都是扭曲的,或者說都是有行政性的,只有利率徹底地形成市場化,所有金融企業才有競爭的基礎。所以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其實在黨中央文件早就寫,這個問題是從來就沒有爭論了,只是如何實施,實施的這個程序,實施的這個時間和度的把握。所以說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我一直不太敢呼吁、不太敢說。
大家都知道中國金融體系里面,我們的主體還是大國有企業,包括我們剛才的兩位大行長,都是屬于全球巨無霸的國有金融企業,當然他們也是一個現代企業,他們也上市了,也是一個股份制企業了。但是金融行業里是不是也應該呼喚企業家精神?所以這次黨中央的這個文件寫上,大力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大家都知道現在在農村在基層,現在的擔保公司,農村商業銀行,這些中小金融機構,應該這幾年蓬勃發展,這個領域基本上是放開的。所以我知道中央的意思是指的這個,但是我想這個金融領域里面,引進民營的機制,真正誕生市場化的金融家,這是金融改革的最核心的,也就是金融改革的最核心的兩個要素,一個就是利率市場化,一個就是有金融家。像李行長毫無疑問是大金融家,但是我是講的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也就是真正是自己作主的這樣的一個金融家階層的誕生,這樣的話才能夠有促進金融業的效率更高,競爭更充分。效率與競爭更充分,實際上是對社會的中介的成本就會降低。我經常講一個國家的競爭能力,其實由企業還有政府,還有個人三者構成的,但是金融實際上是對整個經濟領銜,如果金融業不充分競爭,整個社會經濟要有高效率是做不到的,所以說金融的改革,我覺得這一次的文件里面我看到還是很興奮的。
實際上剛才講金融新格局、新變化,就這一句話,就會帶來中國金融業的變革,然后這個變革是持續的或者說是漫長的,或者是漸進的,不是像我們說春風或者春天一夜到來,不會是這樣一個現象。
所以我是想講。還有一個是我們對中國的,比方說我在看文件里面,對國有企業大家一直有很多看法,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的形成我們要有一個認識,其實美國這15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一個是工業化的浪潮,第二個就是二戰后中產階級崛起和消費的浪潮,還有一個就是七十年代形成的計算機到互聯網,我叫數據革命的浪潮,三股浪潮形成了三撥偉大的企業家,其實這三股浪潮在中國三十年,我們是濃縮在一個時代,所以中國的工業化過去是計劃經濟走過來的,所以在工業的領域里,在金融領域里,國有企業占絕大多數,但是你看看在信息技術領域里,在互聯網領域里面,幾乎是民營的天下。
還有當然我們現在經濟結構轉型,結構轉型包括這一次十八大提出來2020年,國民經濟再翻一番,再翻一番,實際上中國從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邁向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這個最深的含義就是中產階級的崛起,消費時代的到來。所以其實在中國,消費領域還會有巨大的商機,誕生一批像工業時代、信息化時代,一樣誕生一批偉大的企業,一樣會誕生一批偉大的企業家的。所以中國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
所以實際上我一直的觀點就是,中國還需要10年到15年的這樣一個穩定、持續的經濟健康發展,所以說中華民族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在我們一個實現所有中國人的夢想,我覺得是可以達到的。
所以我們期待金融的新格局、整個經濟的新發展的到來,謝謝大家。
仁匯川:
很榮幸參加今天的論壇。我想講的題目是大資產管理背景下的保險投資突破。這個話題我從三個方面做一些粗淺的觀察和看法,請各位討論和指正。主要談三個方面。
第一,爆發的資產管理行業。
我們能看到這幾年中國的證券業比較低迷,中國的銀行業也從繁榮走到現在令投資者擔憂,保險業也碰到了困境,在金融業里面似乎只有資產管理業務像火山爆發一樣增長。今年我們就看到這個數字變得更加地迅猛,因為我們看到2010年總的資產管理的業務總量是13.5萬億,其中銀行理財保險基金占比分別是29%、33%和18.5%,到了去年從13.5萬億猛增到25萬億,銀行理財、保險、基金和信托的比例分別是46%、24%、8.8%和19%,到了今年上半年短短6個月過去之后,總量增長到了30.5萬億,比例分別是56%、21.8%和7.9%和20%,這其中信托業增長很快、證券業增長也很快。
比較起來可能保險業用了二三十年時間才發展到6萬多億的總資產,但是整個理財行業發展卻如此迅猛,當然這個發展迅猛看到不僅是做大蛋糕,更多地是一個切分蛋糕的過程。
第二,資產管理業迅猛發展的原因和趨勢。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分析,一家之言,一個原因是從間接融資走向直接融資。第二個原因是銀行信貸政策的限制,資本金約束使得理財產品和銀信合作這些業務爆發式增長。我就不贅述了,政策非常多,特別是我們看到很多基金公司,目前在設立叫做新的另類投資公司,應該說這個里面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說原來我們證券行業的杠桿率是很低的,整個證券行業有6300億的凈資產,創造的總資產是1.5萬億,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比例,6300億對1.5萬億,但是同期銀行金融機構總的凈資產是7.2萬億凈資產,但是卻拉動了110多萬億的總資產,應該說看到了風險可控,而且空間巨大,這給政策的出臺帶來了很多的可能性。
所以說在這一系列的政策鼓勵下,證券業的受托資產管理總額,去年末是2818億,半年之后達到了4800億,到今年的9月底的時候,看到數字是9200多億,增長非常迅猛,可以簡單地預測,再翻一番也不是什么難事兒,也許一年之內就達到了,因為銀行業總資產的1%,就可以讓證券行業券商管理資產的業務增長100%。
剛才李行長和陳總也談到了銀行脫媒的事情,也談到了銀行利率自由化的事情,可以這樣講,如果中國銀行的利率自由化市場拖得越長,那么給證券行業、保險行業的機會就越大,那么保險和證券行業金融資產管理的時間窗就會越長。
第三,泛資產管理業務蓬勃發展的積極意義和隱憂。
我們都有共識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目前陷入到了一個拐點,走出經濟困境的中國經濟最大的希望在哪里?應該說在于改革。那么改革的最大希望在哪里呢?是在于市場化,近些年市場化的改革的徘徊,反倒給了我們可能有再現制度紅利的可能。在市場化改革中間,金融行業可以說應該要作出自己的貢獻,這里面的這個市場化我想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金融行業本身要市場化,第二個是金融行業要為我們的實體經濟市場化貢獻一臂之力,要能夠有效配置金融資源。
根據波士頓公司的預測,到2020年,就是8年之后,當然中國的富裕人群總數將從目前的1.2億到2.8億,我們的整個資產管理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整個的資產管理在實現金融資產有效配置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我們看到目前野蠻生長的資產管理行業也面臨著一些調整和風險。其中包括,一,隨著金融監管新政的陸續出臺,產品的融合相互交互、相互滲透,牌照的壁壘正在消失,對監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第二是理財產品它的資本約束、杠桿率還有兌付流動性風險,可以說現在逐漸顯現。現在證券行業鼓勵做大的動因剛才也講到了,也是因為杠桿率其實很低,非常安全。第三,信托業、券商理財、基金專戶等基礎的投資能力還不足,也就是說可能游產品包裝,這個廚師是不錯的,但是廚房里面還缺乏足夠好的原材料,找到非常好的基礎資產,才能夠給我們的廣大的百姓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財產品。第四,產品設計能力還是不足。
三個方面分析之后,我們最后回到我們的落腳點,就是保險行業的投資,我們看到保險行業這兩年的日子并不好過,一方面各位看到保險公司的利潤都出現了負增長,第二方面看到保險公司的很多保費收入也有負增長,特別是銀保業務,其實這兩點都和投資相關聯,利潤負增長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多資產配置在資本市場,因為股市下跌導致利潤損失。那么行業的產品競爭力不強、產品不好賣,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我們的投資問題,我們欣喜地看到保監會出臺了十項新政,現在看到比如說像今年前三季度,那么國內四大上市的險資企業,計提的減值損失是460億,了他同期的290億的利潤合計,這應該說是面臨著這種周期性的波動。
所以說這樣來看的話,再說一下比如說產品收益率,我們看到現在為什么產品不好賣,保險產品現在在市場上,我們萬能險的結算利率是3.88%,我們CPI可能是1.7%,跑贏CPI一倍多一點,但是它遠的于銀行五年定存利率4.75%,也更低于銀行6個月乃至于1年的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4.83%,更不要提信托和其他的一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年化到10%以上了。
所以應該這樣講,面臨著這些挑戰和壓力,保險資金仍需繼續秉承開放的原則,去擴大我們的開放。所以說這里的話談兩點建議,因為保險行業,特別是壽縣和養老金行業,是可以歸為泛資產行業的,它的負債特點是資金量很大,期很長。我們知道其實一個中國家庭如果有十萬塊錢的金融資產,他需要配置一些流動性很強的銀行產品,也需要配置一些可能有一定風險,但是回報相對高的比如說權益類的市場,但是同時拿出1、2萬塊錢,10%到20%,配置一些期很長、有保障、回報率不一定很高,那么同時又能提供家庭財產或者人身意外傷害、疾病等保險保障的保險投資產品,其實是十分必要的,它和我們前面講到的短期理財產品是不沖突的,這是一個中國家庭理財的資產配置的一個必須。
所以歸到最后,我想提三點建議。
建議一:希望進一步放寬保險資產的投資比例的限制。
建議二:對保險的投資風險控制應該從源頭抓起,而不僅僅是通過對于比例限制來控制風險。比如說從償付能力抓起,從保險投資的認可資產管理起,逼迫保險公司自己來控制投資資產的風險,通過資本來進行約束。
建議三:實施真正的投資項目的報備制度,減少審批。
最后我想總結就是說,在整個大資產管理的這一個蓬勃發展的背景之下,我們應該看到這種趨勢是健康有力的,同時要防范風險。那么保險資金的運用,應該融入到整個泛資產管理的行業增長里去,來幫助老百姓家庭完成一個長期可靠有保障的資產配置。
謝謝各位。
周春生:
在這兒我想結合他們的發言,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唐總談到了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特別是十八大以后,我們陳總也表達了很多贊許和感慨。我覺得十八大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我們黨的領導集體產生,給我們對中國經濟以及中國經濟未來的改革,帶來了很多新的期許。但是我覺得我們也可能,我們非常值得期待,但是絕對不值得盲目樂觀,因為擺在我們新的領導集體面前的,我覺得這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任務,是異常繁重的。
我們提出國民收入以及中國經濟到2020年翻兩番,如果是按照今年作為基數的話,按照明民意的收入,就是把通貨膨脹也考慮進去,我認為翻兩番可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按今年為基數,只考慮實際的增長,其實翻兩番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這意味著是什么呢?就是在未來的8年當中,我們每年無論是從居民收入還是從中國的經濟總量來看,我們需要每年實現9%的增長,這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那么我當然對中國經濟不是非常地悲觀,但是我覺得也不是,我們也不能特別地沾沾自喜,因為我總結就是說,中國經濟其實在過去的二三十年當中,推動經濟增長的一些原動力,這些正在放慢,我總結我覺得主要中國經濟在過去高速增長靠四樣東西,那么這些東西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第一項,推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實際上是中國在過去20多年當中的人口流動,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再分工。因此人口流動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涌向城市,成了我們工業發展、出口行業發展、制造業發展以及服務業發展的寶貴的勞動力資源。那么也正因為這種閑置的資源變成了有效的資源,所以增加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
按照世界銀行[微博]的相關統計數據,在過去20年當中,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就是經濟學里面講的TFP,平均每年增長在4%,也就是說我們不增加人口、不增加資本投入的時候,經濟可以達到4%這樣的一個增長,靠的是效率的提高,而這個效率的提高當然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性的一個改善。但是這個過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大量的勞動力涌向城市,從事工業生產、這個過程當中還在繼續,城鎮化還在繼續,但是顯然還在放緩,特別是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增長因素。
那么第二個我們陳總剛才也談到,就是這個產權制度的改革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和中國企業家階層的產生,那當然對經濟的推動我就不多說了。
第三個中國過去的增長,靠的是中國人的勤奮和學習能力,這個學習主要是模仿型學習,模仿型學習對于我們追趕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因為我們落后,我們模仿可以很快地追上。但是這個模仿性的學習,顯然不利于趕超,因為當你和別人接近的時候,你要超過別人將會變得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果你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的話。
第四個就是眾所周知的,我們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出口的增長功不可沒,大家經常都說中國經濟增長有三架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其實這三架馬車一直是用繩子或者鏈條捆綁在一起的,其中一架馬車放緩一定會拖累另外兩架馬車,那現在出口這一架馬車放緩,已經毋庸置疑,而且可以很客觀地說,出口這架馬車的放緩,并不單單是因為歐債的危機,剛才我們唐總也講叫歐債危機無解,也絕對不是單純因為美國金融危機以后的經濟放緩,而是因為中國這個整個出口結構和我們的規模自身決定的,就是說我們出口已經不可能恢復以前的那種兩位數甚至20%、30%的這種增長速度。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現在我們的這個出口規模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規模小的時候,如果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出口規模像柬埔寨或者說緬甸,你把整個中國都出口了,也不會對世界經濟造成重要的影響,但是問題是當我們變成第一大出口國的時候,這個當然值得自豪,但是自然也就帶來了挑戰。因為美國經濟、歐洲經濟,我們主要的貿易伙伴他們在正常的情況之下,也只能期待2%到3%的年增長率。如果他們的GDP,他們的經濟規模增長只有2%、3%,我講是在正常的情況下,你想他們從中國的進口,當然也就是我們對他們的出口,能不能實現20%、30%的增長,這一定是不可能的。
關于金融結構的變化,毫無疑問我覺得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放緩,當然我講的這個增長放緩可能說我談了一些悲觀的消息,但是我不是特別地悲觀,我覺得我們盡管10%或者說以上的增長速度,很難期待了,但是7%這種增長速度還是值得期許的,而且我們有新的增長點,如果正確能夠正確地引導投資的話。我覺得我們投資建了很多的機場,很多機場顯然至少從目前來看,它的容量是,比如說像成都的機場等等,可能容量超出他的需要,我到洛杉磯、紐約,我就覺得人家的機場10年、20年沒變,也不如咱那么擁擠。但是中國的醫院卻往往異常擁擠,發現我們在醫院這些領域的投資非常少。我們如果能夠把握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正確地有這個投資導向,只要有需求就會有拉動增長的這個動力。
所以盡管我覺得我們不可能再回到8%以上的增長,可能都越來越困難,但是7%到8%,在新一代領導集體領導之下,我覺得問題可能不是很大。經濟增長放緩是一個長期趨勢,這種趨勢也必然會對我們的金融業造成影響。
剛才任總特別談到整個金融結構的變化,保險、理財等等。那么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證券和基金行業,這幾年大概是最低迷的,我本人也是某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獨立董事,我作為獨董不愿意太多評論任職的公司,但是從這個行業來看,這個基金業它的資產規模幾乎沒有增長,這種沒有增長當然和經濟放緩和股市低迷有很大的關系,也正因為中國資本市場低迷,所以進一步推動了我們銀行還有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等,這種理財產品,也就是我們講的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
現在包括我本人,大部分限制的資金買的都是那些理財產品,因為它可以有不同的期限結構來滿足你的需要,你有一天的,他也有一天的,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那么長的。盡管大家擔心說這些理財產品將來有沒有風險,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理財產品整體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那么這一個業務的發展,實際上將來我覺得當然這也和我們利率市場化還沒有達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有關。第二個是也表明了什么呢?中國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會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證券業做資產管理,實際上基金公司就是做資產管理的,我們現在銀行等等各類金融機構。
那么從未來的改革方向上來看,我覺得金融機構之間的準混業經營可能是一個大勢所趨,其實現在我們的金融機構,盡管銀行是銀行,聽起來證券是證券,但是我們已經成立了大量的金融持股公司。包括唐總實際上旗下就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
那么另外就是在業務方面,我們的很多的業務創新,包括銀行,盡管銀行我們不直接從事證券業務,但是現在你可以看到信托和銀行之間,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和銀行之間,他們無論是業務往來和業務交叉,也都越來越密切,我們大量的理財產品可能都是一些準帶寬類的資產和準信托類的資產,這種結構的變化,大家會對中國的這個,特別是對我們的財富管理,至少會產生顯而易見的影響。當然了對于企業的這個融資會產生什么影響,我覺得十八大以后我們可以期待的,一可能是債券使臣,大家幾位高管都談到,我們債券市場和美國相比,我們債券的融資規模很小,這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另外就是民營金融機構,我聽到地消息,盡管還沒有經過證實,那么至少我們的證券公司可能會更進一步地放開對于外資和民資進入的限制,這個可能也是這一類對于投資主體資格的開放,那么必然會引發更多的這個金融機構,也會導致金融機構之間更進一步地競爭和業務的交叉,這也是我對整個金融格局的一個判斷。
我就講到這兒。
主持人:
接下來的環節要和臺上的嘉賓一起來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中國金融業未來的新格局。今天我們既然要探討的是金融業的新格局,我想首先問一下場上的各位嘉賓,在你們言中,中國金融業當下的格局是怎么樣的,你們覺得未來改變的方向又是什么樣,能不能用一兩句話簡單地給我們概括一下。
李禮輝:
從未來的金融業的新格局看的話,我想如果歸納的話還是市場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具體地說的話,有這么幾句話,不是一句兩句話,一個是市場更加開放、市場的參與者更多。第二個的話就是金融業務的范圍更大,風險也更大,當然還有一個就是市場的這種競爭的話,會更加地充分。
所以我想對銀行業來說,最重要的在于是說面對這種新的格局的話,我們要有那種高效的風險管理能力,高效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服務能力。
陳東升:
我可能剛開始也說到了,就是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李行長這三條我同意,再加上一個是所有制形式多元化,還有一個是產業,銀行、證券、保險相互融合,互為競爭的這個趨勢也會加強,當然最根本的還是李行長講的市場化、國際化還有您剛才講的多元化,我是要講多元化,其實我剛才講的就是多元化。
仁匯川:
說幾個猜想或者說趨勢吧,一個是我覺得金融的綜合經營應該是一個趨勢,各位談到了產品的這個融合。第二個我覺得就是政府的管制應該更多地是從系統風險的防范去考慮,放開市場行為,產品創新的管制。更多地引入民間資本進入到金融領域,加大市場化的改革,所以如果價格能夠市場化,再加上對于技術的創新的改變,我們相信像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就可能讓整個金融生態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持人:
其實我們從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當下中國金融業的格局是怎么樣的,這種格局是不是必然會被打破,周教授回答一下。
周春生:
打破這個詞兒可能有點兒敏感,但是我覺得中國金融業的格局一定會改變。那么現在的格局其實我總結的簡單一句話就是還是以商業銀行和間接融資為主導的一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那么將來可能會演變成以多種金融機構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并重的這么一個金融體系轉變,這也是現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現狀和發展的一個方向。
那么我想幾位高管,在業界不大容易談監管的問題,我覺得中國的金融監管以前的改革,當然取得了很多的一些進步,但是有些事情其實我覺得可能將來還會往回改,比如說現在大家都談到金融機構相互融合,融合可能還有混業競爭等等的,但是我們現在的金融監管是嚴格分業的,保險監管保險,證券是證監會監管證券和基金,然后我們還有銀監會監管銀行,還有中國人民銀行這樣的一個宏觀的機構。就是說我發現不只是金融機構之間存在著這個競爭。
其實監管機構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競爭,比如說證券公司的日子不好過,證監會所做的改革可能說,我們可能需要跟銀行來搶點兒什么業務過來,所以說你看現在證券公司的傭金減少了,交易低迷,而且都是電子化交易,競爭導致這個傭金費率下降以后,我們就開始放開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實際上是為了這些機構的生存。那么監管機構也得考慮我們監管,我們所監管的對象,也應該有一個發展的空間。
所以我覺得因為我曾經在美聯儲做經濟學家,那美國的監管其實來講,基本上都集中在美聯儲,盡管我們也有SEC,但是基本上就是一個合規,其余的都是一個比較強有力的統一的金融體系、盡管體系。我覺得以前我們在改革的方向上,我們一直在談要搞大部制,但是金融監管是從大部變成了小部,我以前在國內念書的時候,大概只有中國人民銀行,沒有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那現在這個分開了,我覺得將來可能能不能,至少金融行業能夠有更集中統一的監管,這樣你金融機構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合,有更少的政策或者說監管上的障礙。當然了我覺得十八大這個事兒可能解決不了了,這個因為我們新的領導層,有很多更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這種是十九大可能值得期待。
主持人:
其實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說到金融首先想到的是銀行,銀行是金融業的主體,可是目前其實由于資本約束、存貸比還有不良貸款率上升等等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現在我們覺得銀行的步伐其實邁得日趨穩健,與此同時可能保險業、證券業都在逐漸蠶食原本屬于銀行的地盤,所以我想問一下李行長,作為傳統的金融界的代表,您覺得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或者說競爭中,我們是在被動地抗擊還是要主動出擊迎接這個挑戰。
李禮輝:
其實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化的進程早就開始了,這種競爭格局的打破也好,不打破也好,很早就已經開始在進行,只是在過程中。當然下一步的話,可能市場化的程度會更高一點。像我們中國銀行的話,我們也早就預計到這種市場化還有全球化和智能化,會給銀行帶來的挑戰,我們的好多工作已經開始在推進和實施了,而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簡單地說一下。
一個的話我們已經開始主動地轉型、主動地調整和優化我們的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簡單地說的話,比如說信貸資源的配置,我們更多地向中小微型企業配置,逐步減少對于大型企業的信貸資源的配置,另外一個是在中間業務的發展方面,我們更加注重輕資本的中間業務的發展,那這些的話可以我們節約更多的信貸資源,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資產的回報率。風險方面的話我們控制得還比較好,所以我們這幾年,比如說我們對于小型企業的貸款的增長速度,比平均的貸款速度高30%幾,而且它的不良貸款率只有0.56%,這個低于我們的平均水平,所以說這方面的這種改革、這種轉型、這種結構的調整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二一個的話還是要多元化經營,這里的多元化經營,我想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我們還是要突出商業銀行的主業,在突出主業的同時多種經營。今天這兩位是保險企業的掌門人,他們應該會以保險主業為主,來適當地拓寬他們的業務領域,像平安的話已經成為一個大的金融集團,不僅僅是保險,他們還有商業銀行、還有其他投行、資產管理等等的一些業務。
第二個方面的話,我想我們已經在著手建設我們的智慧銀行,我想我們要推進創新,要能夠為客戶打造最佳的客戶體驗,能夠提供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品,這個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最終的話客戶選擇某一家商業銀行或者選擇其他的競爭機構辦什么業務的話,我想重要的還在于你的產品的功能、在于你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在于你服務的品質。
第三個方面的話,當然是要很好的管理風險,因為其實市場化和全球化帶來最大的挑戰還是在于風險的擴張,風險范圍的擴展,所以這方面的話銀行要有更加靈敏高效的啊管理能力。
市場化的話,其實對于中國的宏觀方面的這種建設,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說我覺得我們可能也需要加快培育、統一市場的基準利率,這樣的話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能夠更好地傳導,另外一個是資本市場、債券市場要能夠加快發展,能夠形成更好的環境。
主持人:
今天使用頻率特別高的一個詞兒叫做市場,所以我知道保險業應該說是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較早的,我想問一下陳總,如果按照大家所期待的那樣,市場化的推動更加地推進、更加地深入的話,您覺得民營的金融機構,到底會有怎樣的發展。
陳東升:
現在資本的成份已經是多元的了,因為金融不是一天開放的,而且不管你銀行、保險、證券,大的機構還是以國有為主,這是一個事實,而且也不是一天你能改變的。就是說國有企業的改革更加市場化,還有一個是中小的民營資本通過10年、20年的積累,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和品牌的能力,把它成長起來,形成一個多元的結構,這樣是更健康的。
張琳:
平安是國務院批復的三家金融控股集團之一,剛才唐總所在的光大集團也是,金融控股這種形態,對于未來金融業新格局,你們在其中的發展是不是會提供很大的便利或者說優勢。
仁匯川:
因為平安確實一直是致力于說能夠給同一個客戶通過一站式服務提供多種金融產品,我們看到其實現在政策的改革趨勢,像我剛才講到的,似乎也有往這方面轉移的趨勢,所以我覺得未來的競爭者可能會更多。不過我想隨著新技術的應用,現在老百姓確實更注重客戶體驗,特別是新一代的這個消費的客戶,更注重能夠方便地去享受到金融的這個服務,所以說這個我想我們是在一個全牌照的金融集團下的一個優勢,我們也是在這樣做的。
另外剛才談到市場化的問題,我覺得現在的這個金融機構,其實競爭非常激烈,應該這樣講,但是大家又感覺到市場化不足,原因就是因為太同質化了,因為動作都差不多。所以說其實是應該把這些管制更加放松,讓大家在創新方面有不同的這個商業模式出來,那么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更多的這個市場化。
當然這也包括民營資本的進入和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的這個改善。
主持人:
最后問一下周教授,接下來的金融業新格局要形成,剛才大家都提到了市場化、提到了改革,您覺得當下我們最應該做的,或者說最應該優先著手做的一件事兒、兩件事兒是什么?
周春生:
我覺得最優先做的其實是對于這個監管思路方面的一些變化,我們的這個監管更多地是注重系統性風險的管控,企業自主經營的自由化和監管部門的整個風險控制,能夠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才有利于我們的金融機構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目前的這個經濟形勢,這個我剛才也談到經濟放緩之后,可能像李總他們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可能會上升,盡管現在數據看起來是很漂亮的,我們大概中行的,你們銀行是大概0.96,這個數據還是挺漂亮,我們按照國際標準來,說這個是1%以內的不良率,我們利差有足夠的覆蓋能力。
但是問題就是在于,第一,這個數據是不是特別可靠和真實,這都是底下的分支機構匯報上來的數據匯總。第二,就是說我們未來的這個情況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說我們是不是有些技術性的東西,通過其他的方法使得我們的不良往后延拖,這個也是有的。第三,我們當下特別小心,政府融資平臺以及一些制造業的民營企業,他們的這個萎縮等等,會對銀行業產生什么影響,這個銀行自身應該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們從宏觀上、從指標上的要求等等。當然了民營企業估計對我們的金融機構也會有影響,因為我這個昨天看到一個數據,說中國大概目前有23%的中小民營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比去年增加5%,這個我覺得對于我們各個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也實際上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警示。
李禮輝:
剛才周老師提到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的問題,我想簡要地說明一下,我們對于不良貸款的這種認定和審查還是非常嚴格的,而且我們的外部審計師也是國際知名的外部審計師,他們在這方面有嚴格的審計程序,另外我舉例像今年浙江是碰到經濟風險最大的一個省份,在這種情況下的話,中國銀行浙江分行的不良貸款的比率,也就現在大概是在1.5%、1.6%這么一個區間,溫州的問題更突出了,現在的不良率在2.5%、2.6%左右,所以我們覺得經過這幾年體制、機制的改革,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應該來說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的話我們的資產質量,我們對外披露的數據,我們認為也還是可靠的,當然的話剛才周老師提到的,對于這些潛在的這種經濟風險,可能會給銀行帶來的這種不良貸款的上升方面的壓力的話,我們會非常非常地注重,避免在這方面造成大的損失。
張琳:
謝謝各位嘉賓的精彩發言,我想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的希望在于推動市場化。金融業能否成為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血液,金融業能否按照市場經濟的原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我想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這都是未來三到五年擺在金融業面前一個實實在在的挑戰,也是我們的每一個人的使命。
那么今天臺上的嘉賓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金融業改革的新格局,我們也期待通過市場化的改革和政策的引導,未來去擁抱一個更加高效、更加商業化,能夠為企業提供更低的資本成本、風險控制更加審慎的這樣一個金融業的未來,謝謝大家參與今天的討論,謝謝各位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