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九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于2012年10月28日-29日在上海召開。上圖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亦浩。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亦浩:大家下午好!在接受邀請之前,其實比較忐忑,不知道應該來還是不應該來,因為大家知道,最近一年多,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資本市場情況不是很好。但想來想去,決定還是來因為資本市場本來就起起伏伏的,還是希望能夠和大家來交流一下。
其實今天講的是上市時機和上市地點,其實我個人的感覺來說,時機沒有什么好太去推導的,因為時機更多的是由市場決定的。我們歷史上都看到過很多,不管是國有企業也好,還是私人企業也好,都會在市場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要么降低發行價,要么縮小融資規模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因為公司企業發展需要融資,當然,剛剛簡總講的也很有報道,所有公司都希望在股市上市的時期去上市,但這個東西并不是說可以求來的,這個是一個時間,一個時機的問題。所以今年,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公司只有兩家,一家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維本會,上市6.5塊,現在已經到10塊多,所以市場最終會給一個好價格。另外一家上市的時候6塊,現在股價是9塊多,還是那句話,時機并不是大家把握的很準的,我更多是花時間講講地點。
從地點來看,海外市場,主要現在來看,還是以香港和美國為主,香港的數量會更多,從美國來講,截止今年年終,紐約證券交易所有72家中國公司,納斯達克[微博]有150家左右,全美交易所是在20家不到,還有OTCBB400-500,零星的在新加坡、英國、新加坡也會有公司選擇在那邊上市十來家,在國內資本市場逐步發展的今天,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企業選擇在海外上市?我相信有它自己的原因,無非幾種。
第一方面從時間的緊迫性,國內要排很長隊,它不愿意排這個隊。
第二個盈利性,國內還是需要盈利的,在美國資本市場對盈利沒有要求。所以它更加傾向于在海外。或者它從結構上本身,因為有VC/PE的投資背景有這樣的投資人在,勢必它入股的當時就采用了中東外的結構,這樣從結構上也并不適合在國內上市等等原因。
其實選擇上市地點,我個人認為應該是上市公司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的選擇,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來看,剛剛講到本身公司的一個法律結構,是境內的還是境外的,第二個比較重要的,是你對這個業務的發展方向,如果以后也都集中于國內,在國外并不一定是很好的選擇,但有一些海外擴張的機會,在海外市場上市,然后取得海外市場的股票用這種股票作為未來收購的支付對價,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還要考慮目的,當然簡總也講了股權激勵等等。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公司本身需要考慮的一些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兩條,一條是市場流動性,另外一條是市場參與者對中國也好,對中國企業的了解程度。市場流動性是所有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因為它決定了你未來的股價是不是有好的表現,它決定了你長期來看你的投資者的構成會是什么樣的結構,而且它會決定會不會有很多的研究分析員跟蹤你,分析你,這些都是導致你是否長期會有好的股價的因素,所以市場流動性非常重要。
說到海外市場以香港和美國為主,從歷史上來看,感覺上,比較偏傳統一點的會考慮多一點香港,美國近幾年都是以增長比較快的一些科技、醫療、教育、新能源、新興的消費服務為主。當然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特例,比如說香港的騰訊、阿里巴巴[微博],美國也有一些傳統的行業,主要在美國這幾年,以互聯網為主,有它的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美國的投資界,應該說社會分工比較細分,所以它在某個行業,可以找到很專注的投資者,而這些專注的投資者,愿意花比較高的代價,去購買你的成長性,在其他的市場,可能這樣的投資者,現在還不成熟。
去美國上市的話,除了傳統的IPO找投資銀行,完成IPO之外,大家可能最近也都會聽說所謂的反向收購、所謂的RTO、OTCBB的轉板,過去幾年確實也充斥了美國資本市場,剛才說的,美國的三板和粉單(音)有四五百家,也基本上是通過這樣來做。其實中國概念股的始作俑者是這些轉板的公司,因為它的規模比較小,用的顧問比較小,用的財務公司,用的會計師也不是四大,有可能出現財務問題的機會就會多一點。那些看風機構最早打壓的中國股票其實都是OTC轉板到納斯達克的一些公司。
當然這里面話說回來,并不是說所有的公司都很怕,也有鳳毛麟角比較好的,但確實是比較難甄別。
剛剛說了會計丑聞大規模的爆發,公司退市的很多,2011年,更多的以被動的退為主,今年的趨勢更多的是主動的私有化為主。所以綜上所述,反正如果要尋求上市的話,還是要通過一個IPO的陽光達到去走。
簡單地總結一下,國內國外上市地點選擇各有優勢根據公司自己自身的情況去決定,從海外市場來講,香港和美國是最主要兩個市場,香港還是美國可以取決于行業,也可以取決于投資的一個偏好程度。另外上市還是需要走IPO這條路。
簡單地跟大家回顧一下全球前三季度一個情況。其實今年,不管是歐洲、亞洲、不管是香港還是國內,其實證券市場IPO市場都不是太理想,從這點來看,在美國還不錯。較前三季度完成86個IPO,融資270億,納斯達克融資52個,融資超過200億,當然有FaceBook160億,從美國本土來講120個IPO,融資超過440個億,融資效果來講還不錯,在其他市場都出現比較大的降幅或者是停滯的情況下。
漲幅前十位來看,其中可以看到六家是科技股,說明今年的科技股也確實是風投還不錯。
科技股按照上市數量來看接近30%,加上融資規模,FaceBook一家比較大,融資56%,接近一半都是FaceBook。
這里要給紐交所稍微做一個廣告,傳統來講感覺科技股應該選擇去納斯達克,恰恰其實這兩年可以看到紐交所,科技股來紐交所上市的比率越來越看,一方面是2009年紐交所修改了上市規則,原來要求連續盈利的,現在也不需要盈利了。再加上傳統的品牌效應,一個社區的效應,一個媒體的宣傳的力度。讓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比較喜歡所以近兩年在國內出來一共是16家,互聯網類的公司上市在美國,從2010年年初開始到現在,其中11家選擇了在紐交所上市。
這里簡單講一下這幾年紐交所的情況。我們無論是從募集資金還是個數來講,幾乎占2/3的市場占有率。
最后想花一點時間,簡單跟大家講講,4月5日奧巴馬總統簽署的JOBS法案,因為這個法案從某種意義來說對于國內有一些借鑒的作用。
為什么會出這個法案?因為近幾年中,2002年出的薩班法案以后,越來越多小的公司就不太愿意上市,漲到一定的程度更愿意被大公司收購,因為它的上市的成本很高,而且跟投資者之間存在很大的障礙就選擇上市,在美國92%的新增就業是在公司上市之后創造的,因為它融資了之后有錢去擴大再生產,就有錢去做人力資源的配置,所以紐交所一直是這個法案的積極的倡導者,我在美國幾個老板都積極在國會有做聽證,推動這個法案,只有促進中小企業上市,才能更好的解決美國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就業問題。3月27日眾議院高票通過,4月5日很快奧巴馬就簽署了,而且用直接參與這次法案草擬的紐交所的高層人士的話來說,他們也非常驚奇,沒有任何商議就全盤接受了,原來以為多多少少會去掉一些,結果效果非常好。
法案中其實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針對上市,另外一部分是私募的,私募這塊跟國內的關系不太大,我講講直接跟上市有關。現在把年銷售收入低于10億美元的公司是EGC,都會簡化上市的流程,降低上市的成本,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去美國上市,而且這個法案多說一句,并不止是適合于美國公司,其實是適合所有的全球公司,也包括中國公司。
比較法案通過前后的變化,首先從遞交文件的方式來看,原來2011年12月之前外國公司可以通過秘密遞交形成,ACC剛剛推出新的法案,都要一樣公開遞交的形式。4月5日JOBS法案一通過之后,所有年銷售10億以下的公司不管是美國公司還是國外公司都可以適用秘密遞交,直到你公開路演前二十天必須公開遞交。
這個遞交方式對于小的企業來說有很好的信息保護的作用,因為很多小的公司非常脆弱,從競爭上不太愿意過早讓競爭者知道他的經營數據財務數據,用遞交形式很好的保護了自己,21天又足夠讓大型機構了解公司,這個很好的不錯。
薩班原來規定不管是國內國外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第二個會計年度必須要完成404條款的審計,這個審計是在審計師之外額外的東西,有額外成本,這個法案,只要你是EGC,你上市之后還是EGC,你的銷售收入不超過10億美金,可以順延五年,上市之后第六年才考慮這個事,對于小企業可以一到五年內節約下來這個成本,去發展自己的企業。
第三個好處,可以和分析師和投資者進行接觸原來上市之前,你是不可以跟投資者接觸,現在你只要是合格的機構投資者都可以進行接觸,現在市場上也有一兩家中國公司又開始在美國進行遞交了,其實他們之前都用了這些方法去跟美國投資者進行溝通,溝通感覺不錯,投資者對你還是比較喜歡的,可能估值也OK才會決定做公開遞交,然后才繼續后面的路演。
第四方面,是研究報告的發表,原來有一個緘默期,現在也沒有靜默期的概念,法案允許甚至IPO之前分析員都寫報告,實際工作的效果來說所有的投行都不會選擇這么做,因為這當中還有潛在的法律風險。
最后一個好處,原來要求三年財務報表現在只要兩年,那么也是加速了去美國上市公司的年限。
JOBS對于所有公司,包括中國公司都是一些利好的變化。基本上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