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12浦江創新論壇”于11月2日-3日在上海召開。上圖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胡志堅。
以下為演講實錄:
胡志堅: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里跟大家交流我們戰略的一些研究成果。
今天我的題目是“從國家創新指數看未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從2006年我們國家把建設創新型國家納為2020年的目標以后,為了監測創新國家的進程,我們提出了一個評價國家創新進程的指數,這個指數主要是為我們國家監測這樣一個進程服務的。
這個指數2011年已經發布了,在國際論壇上發布也是第一次。指數已經被“十二五”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采納。
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主要從創新國家的特征方面進行監測,中國在這些方面的走向、軌跡以及存在的問題方面進行監測,包括體系設計的原則,參考了世界上主要經濟組織或者是民間和國際組織制定的一些評價體系。
我們這個指標體系主要是借鑒了世界上各個評價體系的優點,同時結合我們中國制定政策的需要,特別是結合創新國家的政策需要,主要是為政府、企業、全社會提供一個討論或者是評價中國創新政策的一個可參考的平臺。
那么指標選取原則,包括整個框架的設計有五個方面。我們選擇了主要的創新能力較強的40個國家,GDP占全球92%,人口占全球93%,應該說有代表性的。
數據來源我們也是盡量采用國際可比的,更多的是借鑒世界銀行[微博]的,OECD的,美國基金會的以及世界知識產權洛桑管理學院等的評價指標。
我們看看我們主要的發現,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創新能力。中國的創新國家建設是放在全球下來考察的,它不是只跟自己比,是放在整個全球下面,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放在全球背景下來說這個目標的。所以要在全球的背景下監測這樣一個進程。
從創新五個方面,首先是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方面,經費投入方面增加是非常顯著的,研究開發經費已經占全世界總和的9%。當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雖然增長的速度非常迅猛,但它的量遠遠不夠的。
我們已經在占全球全時的研究開發人員總數的24%,已經排在世界第一位。當然對于中國的人口規模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但這個勢頭是非常好的。
第二個方面是知識產出,包括論文和專利總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總的來說我們過去十年增長的速度非常快,我們現在論文數已經占到世界的9%,排在第二位,當然對于我們這樣的規模來講,還是遠遠不夠的。
發明專利申請量,應該說我們占到了全球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布的22%,這個也是從過去十年之間,由2000的4.3%增長到現在的22%,應該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速度也是世界第一的,年均19.6%。我們的產值增加值占全球高技術增加值的比例也達到了20%。
那么出口由2000年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2%到2009年已經達到了23.7%,應該說已經躍居世界首位,這樣一個規模倒是與我們的規模相當。
從上面幾個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在世界上總體的創新表現,是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從總的創新指數得分來看,我們現在是在240個國家里面的第20位。
當然我們2020年的目標是進入前18位,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應該說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實現它應該是非常有信心的。
那么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國家創新指數與人均GDP的關系,大部分國家分布來看,符合這樣一個范疇。有一些國家美國、日本、以色列、韓國他們的表現與同樣檔次的GDP差不多的,要遠遠高于這些國家。這些國家主動采取了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的政策以及干預。
從我們國家創新指數這十年表現來看,應該說進步也是非常快的。從2000年的第38到現在的20位,提高了18位,年均提高2位,也是跟中國經濟的表現非常吻合的。
如果分項來看,五個方面應該說各個表現不一。創新資源方面,我們只進步了8位,知識創造方面進步了10位,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創新環境進步顯著,特別是企業創新進步了27位。
我們的企業創新表現實際上是非常棒的,只不過可能更多的視角和評價標準,我們看不到。我們在相對五個指標里面,創新資源和知識創造排名相對落后,同時提升也不是那么快,這也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關注的。
第五個方面國家創新指數,到底是什么具體的指標影響或者是促進了這樣一個表現。創新資源方面,為什么說它提升比較慢,排名也落后?但從總量來看,不管是研究開發投入還是人員在世界上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但相對于中國這么大的規模來講是不夠的,是排在第30位。
看那個曲線應該說進展非常平緩,創新資源的排名變化不是那么陡。這里面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么平緩呢?我們研究開發經費提高了8位,2000到2010年,每萬人口中研究人員的數量只提高了3位,雖然已經占到了世界第一的總量,但相對中國大規模的人口來講,是遠遠不夠的,屬于提升比較慢的。
高等教育提高了3位,信息技術費用提高得很快,以及研究開發總額提升得比較快,但相對于中國的規模來講是遠遠不夠的。
從金磚五國的創新資源指數排名來看,這些國家表現都不是非常突出,相對來說中國還是比較有顯著的增長趨勢。那么在知識創造方面,主要是論文和專利,我們排在29位,這也是相對于20位的總體排位來講是比較滯后的。
我們看知識創造的變化也是相對比較平緩,但它保持了總體往上的好勢頭。這幾個方面主要是每萬人研究開發人員論文相對指標就下來了,只進步了1位。還有每百人互聯網的用戶只進步了2位。
每億元GDP發明專利申請書進步顯著。前面三項指標相對來說拖了后退,是需要著重的。金磚五國相對來說表現也不是非常突出,中國相對來說是遠遠領先的,但總體表現大家都差不多。
那么在企業創新方面,剛才企業排到世界第5,為什么達到第5呢?現在在企業創新方面總體指數是15。這個斜率從25到15,提高了10名,對這些大量的企業來講,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表現,特別是在國際競爭這么激烈的情況下。
我們國家企業創新指數的主要構成,它的表現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來看已經位列世界第2。企業研發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提高緩慢,22到21,這跟我們大家的感受是比較一致的。
每萬企業研究人員擁有專利數提升比較緩慢,很多企業都沒有專利。知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很落后了,很多指標是有相關性的,產生了很多矛盾。
為什么企業研發經費并沒有大幅度增加,為什么高技術產業增加的和高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得這么快呢?這里反應了一個全球分工的問題,更多的研發分工在海外,不在中國國內。
那么創新績效方面,中國排第5,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名次。它怎么從32位一下子到第5呢?就這十年的時間,我們平常的感受很難接受,但它是有一些指標構成的。首先是這么幾個指標,高技術產業出口額從第9到第1位。
高技術產業出口占產業出口的比重地方第3。綜合技術自主率從27到15,進步已經非常顯著,但總體生產率水平原地踏步。這不是很矛盾嘛,前面那么好,這一塊應該也表現好,包括單位人員消耗的GDP產出也是原地踏步。
這跟技術進步是非常矛盾的,前面好象技術進步非常迅速,到后面好象沒有進步,為什么呢?這就是放在全球來看,它是一個全球分工的結果,跟前面的理由是一樣的,最終的產品產值表現在中國,但更多的研發投入包括風險更多在海外,所以產生了這樣一個現象。
那么創新環境來看,我們現在排在第18位,進步也還是比較顯著的。因為創新環境從27到18,金融危機以后稍微往下走了走,總體來看改善還是比較顯著的。2006年中央規劃發布以后,我們的政策密集出臺,帶來這樣一個變化。
所以從創新環境的二級指標來看,哪些方面表現好,哪些方面下一步改革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突破的。應該說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政府規章的影響,收入與效率掛鉤的程度,還有產業集群、政府采購這些方面相對表現比較好,進步比較大。
那么企業與大學是協同創新方面,研究與培訓的專業服務狀況,還有ICT相關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反壟斷政策等等這些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那么企業創新融資的難易度,從2005年到2010年由過去的35上升到11。
這改善是非常顯著的,這對于企業的創新是非常關鍵的。從創新環境的金磚國家來看,應該說大體曲線互相差異不是很大,各自有相對表現突出一點的地方。中國是紅色的這一塊,在各個方面都不落后,但也沒有說在哪個方面特別的突出。
那么從這些指標看未來,我國創新能力的增長,各種顏色代表五項指標的各個趨勢。趨勢最明顯的是知識創造。但知識創造恰恰是在總體里面進步最慢的一種,它主要是我們的基礎。
同時我們的總量增長很快,但相對中國這么一個國家的規模來講,不管是專利還是論文,它強度是遠遠不夠的。
從創新的總體增長來看,應該說2000到2005年增長斜率要比2005到2010年更高,更陡,斜率更大,這也符合客觀規律,隨著不斷的快速發展,越到后面邊際增長率肯定是越下降的,創新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
從這個創新指數來看,我們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個是資源投入,資源投入還是根本,雖然過去資源投入增加很難的,但后面的難度決定我們的資源必須保持這樣的強度。我們國家研究經費占GDP的比例現在已經達到了1.84。
到2020年要達到2.5以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應該說下一步是攻堅階段。知識創造方面,科研高校論文引用次數以及人均的論文數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專利的質量還需要提高。企業創新的核心。
應該說我們的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收入的比例2015年提出達到1.5,現在是0.9左右。所以下一步還要改善政策,推動企業加大投入。第四創新績效,應該說創新績效雖然排名很靠前,但它的分布包括高科技產業本身,它的利潤率還不上傳統產業制造業的平均水平。
這就是全球分工,下一步參與更高端去努力的問題。分布的績效來看的話不平衡,這也說明中西部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將來隨著東部傳統優勢的減弱和新的挑戰的到來,會日趨發生變化。
創新環境還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應該更進一步加強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促進競爭的公平、自由、公開、公正。知識產權保護也是法律建設非常重要的薄弱環節。產學研的協同創新也是下一步努力改進的方向,同時要大力推進科技服務業。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