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12浦江創新論壇”于11月2日-3日在上海召開。上圖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
以下為演講實錄:
萬鋼:尊敬的徐冠華主席,各位來賓,各位朋友,能夠再一次站在浦江創新論壇上,跟大家共同討論迎接新的產業變革,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態,我感到十分的榮幸。
浦江創新論壇從2008年開始以來,在各位嘉賓、各位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外專家的討論與研究過程中,在交流思想、研究問題、傳播創新的思維,它服務于中國,也有利于各國創新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女士們、先生們,前不久中國政府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了新的決定,提出了“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這次會議很深刻的一個基礎,就在于我們面對著一輪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產業變革,而面對這一場重大的機遇和所帶來的挑戰,需要我們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來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它是中國政府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所以本次的論壇以產業變革和創新生態為主題,來展開交流討論,它必將像以前的各屆論壇一樣,對于我們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實現創新驅動的目標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對各國來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影響提供有益的啟示。
我今天想談兩個方面,一個是以積極的態度來迎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自從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以來,所引發的經濟低迷曠日持久,而且有不斷蔓延之勢,資源、能源、人口健康、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突出。原因還是在于我們經濟社會快速的發展與我們所生存地球的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可以說當前的金融危機之所以不能周期性的恢復,其原因也在于當前世界的經濟結構與各國的綠色發展的理念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然而就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內,全球的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的加快,科研體制與組織、模式加速變革,以新技術的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的態勢。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成為當代世界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科學和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它深刻的改變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態。
在這里我想舉兩個我們都經歷過的小例子,比如說信息技術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建立在信息科學、半導體理論軟件科學的基礎上,我們的網絡技術、基礎軟件、芯片設計等等快速的發展起來。在過去的時間內,帶動了制造業的信息化、帶動了農村的信息化,改變了公共管理的形式,創建了電子商務,促進了衛生健康,甚至我們的媒體也變成了數字化。
而就在過去五年當中,無線的互聯網、智能的終端,云計算和大數據,高端芯片、互聯網、物聯網快速的發展起來,這些產業領域和行業又興起了一輪進步。從公共管理到智慧城市到信息、社區、微博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交流。網絡采購正在逐步的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遠程醫療、文化產業無一建設在新型的無線網絡基礎上。它告訴我們科學理論的突破是基礎,關鍵技術的創新是根源,而關鍵技術的突破會帶動著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正在方興未艾的發展,帶動著生物能源、生物環保,也告訴我們科學和技術的創新,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是根基,而產業的創新在這個根基上茁壯發展起來,促進著經濟的發展。于是,我們在尋求著一個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科技和經濟相結合,就是產學研要結合。在產業的變革當中,企業是實現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企業的創新能力,成為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我們要促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技術創新緊密結合,使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的成果盡快的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我們政府要多在方向的決策、引導上,在制定政策,在創新機制、營造環境,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我們從各國支持技術創新的政策趨勢也看到為了塑造更加均衡協調,具有強勁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結構,許多國家都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他們的重點。
美國政府通過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實施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的成長。歐盟第一次統籌了卓越科學、產業領導和社會挑戰三大領域,來促進企業提高投入,加快對于貼近市場技術的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支柱。日本的科技基本規劃提出了官產學合作是創新創作的重要手段,改革技術轉移的機制,強化官產學研的緊密結合。
近十年來,中國政府在科技的改革發展中做出過四次重要的部署:第一是從2003年開始組織全國幾千名科學家經過了將近三年的研究討論,于2006年頒布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在重點領域中啟動了面向未來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第二是2008年以來,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的措施之一,創造未來的繁榮和支撐引領科技社會做出重要貢獻。2010年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候,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也確定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
2006年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確定了在關鍵領域當中十個重大專項。2011年,中國政府又頒布了面向未來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06年重大專項的時候,并沒有經歷金融危機,而2011年重大專項是在金融危機之后決定的產業。正是在重大科技專項實施過程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說對于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先進制造方面,生物醫藥和航天方面,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因此,科學與技術的超前部署,是面向未來的,是在產業變革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這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承擔航天、探月、對地觀測、深海潛水任務的企業集團,他們大多數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本世紀初由科研院所所轉制成的企業,他們的營業收入目前70%以上已經來自于民用產品。在承擔國家科技任務的同時,把高新技術成功轉化為了市場產品。我們在過去的十年中,看到了中國的鐵路進入了高鐵時代。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承擔國家重大工程的企業,他們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發和運用,在重大工程的實施當中,高速輪軌、高原鐵路、特高壓輸電等技術,制造、創新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經過五個五年計劃,也就是說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在電子信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比如說超級計算機,我們從80年代中期就開始部署,到90年代中期成功制造了每秒4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一直到2010年,我們同時有三個千萬億次的計算機投入了各地計算機中心。就是通過科技的超前部署,促進有序的競爭,給予穩定的支持,最后使科研成果的超級計算機融入到國家大科技計算,大數據存儲和管理的過程中。
中國的第二代移動通訊,完全是依靠引進。從1998年開始,我們開始部署第三代移動通訊,經過了三個臺階的努力,我們的第四代移動通訊成為兩大國際主流技術標準之一,中國從移動通訊的落后國家成為現在在移動通訊中具有話語權的國家,也是跨越的過程。在無線互聯網產業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在第四代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就進行了嘗試,然后進行了六個城市的實驗,目前已經啟動了13個城市2萬個基站的擴大規模實驗。華為、中興等企業推出多國的終端,可以同時支持TDLTE和FDLET的發展,騰訊、百度[微博]、淘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企業。我國企業的專利綜合和已公布的LTE的專利中占到20%,華為、中興的專利位于全世界第五和第七。中國企業在芯片設計、智能終端,互聯互通等方面創造大量的知識產權。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時候,太陽能運用,電動汽車都進入了市場,最近我們的太陽能產業受到了一些貿易保護的指責,所以我們正在考慮下一步更大規模的推動國內光伏產業的應用,光伏產業在我們國家在世界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們要大力推動這方面的應用。
在這次科技創新大會當中,第一點就強調了要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要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的機制。我們認識到關鍵實現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關鍵是在于強化企業的主體。我們要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其中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的創新活動。我們要加強政策的引導,鼓勵企業發展技術研發機構,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的流動,鼓勵科技人員深入到企業來進行創新創業。我們將繼續把科技和教育作為優先發展的領域,著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引導和鼓勵民辦科研機構的發展。
我們要把完善科技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兩者并重,圍繞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來部署創新鏈,發揮好重點工程和重大專項的帶動作用。同時,我們要完善科技促進農業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創新的機制。我們將更加重視科學的長遠價值,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性理論成果和科學的突破,大力提升原始創新的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我們還要鼓勵實力強有條件的龍頭骨干企業來參與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
我要談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深化體制的改革,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創新的過程一頭連著科技研究,一頭連著產業經濟,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種子,那么創新的生態就是土壤。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就必須和創新生產環境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認為創新生態和具有生態系統的一些共性,一是創新主體的多樣性,二是創新主體的共生性。第三是創新系統的凈化性和自主性。第四是創新系統的開放性,政府環境對創新生態具有重大的影響,需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調控和市場的主體作用。
在營造創新生態的時候,我們要處理好若干重要的關系,一是科技創新與服務于發展的關系,促進科技研究、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使創新的成果匯集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第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發揮政府引導的作用和市場主體決策作用的兩個優勢。第三是產學研結合的關系,要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形成一種相互支撐、協同創新的良好合作。第四是要處理好基礎、前沿研究與應用開發之間的協調,建立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進行結合協調發展的機制,來提高原始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五是穩定制成和競爭的關系,我們要遵循科技創新的規律,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領域當中加強穩定支持。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堅持市場導向,在激勵競爭擇優的同時,防止浮躁和短期行為。
因此,在這次深化科技改革,優化創新生態的文件當中,我們提出了要加強協同創新來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益。要改革科技管理體制來促進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要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要加強科學道德和創新文化的建設,要擴大開放合作鼓勵互利共贏,完善創新政策,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加強協同創新,提高創新整體效能方面,一是要推動多樣化創新體系之間的協調發展,要支持創新,各方知識創新和中介服務等方面的建設,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緊密結合協調發展。二是要完善區域創新的發展體制,發揮各地方的主導作用,要加快區域間的科技合作。三是要強化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建立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開放科研設施的合理運行機制,特別是大院大所大學校里面的科研設備,在今后的支持方向上,要按照這些科研設備為社會提供的服務,為企業的創新,所做出的貢獻。要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特別是在國家的高新區要構建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務平臺,來減少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本,扶植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
在這里,我想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一個我們過去幾年在中國的高速列車上面實施聯合協同創新的一個案例。2007年,在中國完成了250公里動車組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科技部和鐵道部共同啟動了高速列車的行動計劃,和鐵道系統的三大整車企業和500多家零部件企業,集成了全國有500多名教授、200多名研究員和上萬名工程技術人員緊密的合作,這些研究性大學、科研院所的超級計算機、地面交通工具風洞和一系列的大型設備,都向企業開放,提供企業的技術創新的服務。我們在車頭的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在車身噪聲振動設備的研究,在驅動制動系統,在供網和道路信息系統和整個車身的舒適性等十大方面結成團隊進行研究,使京滬高速鐵路以380公里的最高車速在2010年的下半年開通運行。
我們要加快科技宏觀統籌,健全宏觀統籌機制,完善重大戰略性科技任務的組織方式。二是要推進科技項目的管理改革,強調公開、透明、科學評價。三是要完善科技經費管理體制,建立競爭性和穩定性相協調的投入機制。四是要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的改革,完善公開提名、科學評議,實踐驗證和公信度高的機制。
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巡視服務,經費管理方面的監督。與此同時,我們許多省市實現了科研項目的信息化管理,比如說上海、廣東實現了面向科技人員、管理人員、計劃體系來實現網上申報、網上管理全過程的信息化。這個全過程的信息化不僅把科技部門的科技研發項目,包括產業部門對于產業創新支持的整個創新鏈上的項目,都向社會公開,征求社會意見來進行科學的管理,服務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流程高效可控,立項科學公正。
在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加強科學道德和創新文化建設,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我們一是要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和完善人才制度,加強高水平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別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要完善人才的評價機制,健全人才的流動和分配的激勵機制。國家九七三重點科技項目當中,專門設置了為35歲以下的青年專家的國家重點科研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獎,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們還要加強科學道德和創新文化的建設,要保障學術自由,完善寬松包容奮發向上的學術氛圍,特別是建立科研誠信制度,發展創新文化。
我們將繼續擴大開放合作,鼓勵共贏。鼓勵中國科學家發起國際科技計劃,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到海外建立研發機構,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我們將一如既往支持國際學術機構、跨國公司來華建立研究機構,搭建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聯合研究的平臺,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人才創業。截止到今年10月底,在中國外資的研發機構已經達到了4500多個。五百強的企業當中,有467個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一些大型企業比如微軟[微博]、IBM[微博]、GE在中國建立了多個研發機構,他們的研發人員有的少則幾千,多則七八千人。這些研究機構都是中國創新力量的組成部分,我們一如既往給予他們平等的支持,并鼓勵他們參與中國的科技計劃重大專項。
中國將與各國一道共同應對挑戰,在解決氣候變化、重大疾病、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當中,發揮好科技支撐的作用重要。我們還將積極開展政府間對于創新政策的對話,這是由于國家當前科學技術對于經濟發展越來越緊密,科技政策,創新的政策,直接影響到產業的發展。為了加強創新政策溝通和協作,從2010年開始,我們建立了中美兩國的創新對話機制,在堅持原則立場,靈活措施,注重互取其長當中舉行了三次對話機制。
中美政府共同投入建設了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中美農業合作計劃,中美環境保護合作,以及自然科學基金會之間的合作。我們推動了企業面向未來的商貿合作。比如說第三代核能AT1000促進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研究機構的建設。當前創新對話的范圍不斷的拓展,內涵不斷深化,已經拓展到中歐、中德、中意、中盟。在加強創新政策協調的同時,更加重視圍繞新興產業的合作,開展務實合作。這是近十年國家重視科技支撐的影響下,我們的投入持續增加,結構不斷優化。
中央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加,各地方的財政投入也不斷增加,2011年全國各省市的財政投入與中央財政投入相當。我們的社會投入明顯增加,2011年全社會研發支出8160億元,企業支出達到了74%,特別是企業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與此相對應的專職從事研究開發人員的總量增加到2011年的280萬,近十年來年均增長12%,居世界第一位。我們基礎研究穩定的增長,今年中央財政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超過了240億,使科技支撐持續發展的能力得到增強。與此而相應的我們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科技創新的投入多樣化,我們聚焦于中小企業,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推出科技貸款、創業投資、市場融資以及科技擔保,保險等新的措施,促進了金融向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聚焦。
2011年,我們的科技市場達到了4780億元,增長率達到了25%。2011年中國的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7.2萬件。近年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審結率增長了30%,說明中國推動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交流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在今后營造良好政策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利保障方面,一是抓好現有政策的落實,比如財政科技投入高于經常性財政增長的政策,對于企業研發費用的扣除等等。第二對于中關村創新示范性和上海張江創新示范性給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根據新的形勢的發展,我們將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比如說涉及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涉及到協同創新,科技項目的經費管理,人才培養,科技誠信和知識產權創作、運用、保護、管理等多個方面,將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和創新調查制度。
從2003年開始,經過幾千名科學家的討論,設定了到2020年的科技改革發展目標。2010年“十二五”規劃的制定,以及在這一次深化科技體制,加快科技創新建設方面,我們仍然堅持這個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體制,關鍵科學領域要實現重大突破,戰略性高技術領域研發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若干領域創新成果將進入世界前列。我們要使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的人才競相涌現,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緊緊地抓住新一輪科技改革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構建尊重創造,敢冒風險,寬容失敗、團結協作,公平開放,奮發有為的良好創新生態,著力于創新驅動,推進轉型發展,開創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美好的前景。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