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悅讀會_羅馬人的故事 > 正文
“新浪財經悅讀會:羅馬帝國的經濟與政治制度”于2012年9月12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
以下為演講實錄:
秦暉:我作為一個不是搞羅馬史的一個猜想,從一些描述看起來,這些說法羅馬到后期出現家庭弱化的跡象,出現獨生的、出生率下降,甚至有人把它說成是羅馬衰亡的原因之一,不管是不是原因這種現象的確是有,羅馬氏族的精神的確是比較強的,早期講的所謂的公民意義和現代意義上的公民不太一樣,并不是指每一個成年人,通常指的都是家長,不光奴隸不是公民,所謂的家庭也不是公民,叫做他權人,就是自身沒有權力的。包括剛才黃教授談的,隨著羅馬法的推廣,本身也是公民權推廣的結果,也造成了家庭結構的變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倒是覺得,家庭和古代氏族結構的逐漸逐漸瓦解,這個倒是羅馬歷史的發展?墒沁@個東西和個人主義是什么關系?這就是一個大家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到了拜占廷時代,在羅馬帝國后期就出現皇權越來越強大,從鋪林絲至的轉變就是從第一公民變成主人的方向轉變,皇權越來越強大。皇權越來越強大,其實,這個也是我的一個思考。從中國歷史上看也是這樣,皇權強大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全國的老百姓都變成原子,他們缺少民間組織資源,就是民間如果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認同,比如說社區的認同、宗族的認同,包括小教派的認同,如果認同多了,國家大一統,政府之間針對個人的控制就很難建立起來。那么他要建立,就要有一個把社會原子化的過程,就是把這些東西都打掉,就是你們不能聽爹的,只能聽皇上的,就講得簡單一點,形成一種叫爹親、娘親不如皇上親的氛圍。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倒覺得,我不是專門研究羅馬的,我覺得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帶著一種中國情結來看羅馬問題的,所以我倒覺得,拜占廷時代的這種所謂的個人化,他是不是也包含了這樣的一種含義?也就是說,這種所謂的個人化從表面上看,它的確是可以從個人、原來的傳統的小團體中脫離出來,比如從原來的村舍、家族、城邦,城邦原來也是共同體,原來也是一個小共同體。從這些東西脫離出來成為一個個人,但是這并不是近代的個人主義,這些個人不是有權力的個人,這些人變成原子化的結果,恰恰是給一個至高無上的王權對的他們控制提供了更多的條件。因此反過來講,這個民間組織資源,或者說這種民間的這種認同的多元化,其實反而是共和制度,或者說是對君主絕對權力的制衡,反而是有一定的意義的。這也就是這個所謂的按照現在有些人的說法,羅馬的共和制度其實不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集體主義的基礎上,這種說法他的一個比較合理的地方。我這里講的所謂比較合理,就是這個共和制度就可以用集體主義解釋,民間認同的多元化,或者各種各樣的小共同體的存在是使得是對大一統王權的一種制衡。那么這種小共同體的結構使得社會普遍的原子化,使得組織資源高度集中在朝廷手里,這個表面上看好像是個人主義,但實際上他對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權力是一種更大的傷害,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解放。
在這個意義講,拜占廷時代的那種所謂的個體化,當然你說他是對集體主義的解構一定意義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不是我們近代講的公民個人權力,恰恰相反,是拜占廷的專制王權的基礎,使專制王權控制個體化的個人。所以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的關系的確是耐人尋味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