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2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9月18日上午消息 莫干山會議今日進入第三個討論日。與會學者提出,農民工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創造了很大的貢獻,但其沒有獲得應有的利益。城市化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兩億農民工和另外兩億被迫分離的家屬問題。
“這不是去找的任務,而是久已經欠下的債務。涉及到土地、戶籍制度全面調整,而且牽一發動而全身。”二次參與莫干山會議的著名經濟學家華生認為,當前我國的經濟問題一方面是市場化發展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領域過度市場化——特別是在土地補償問題上。
“一方面城郊農民享受巨額補償、不納稅,一夜暴富還有些社會問題,一方面是邊緣農村、遠郊區補償嚴重不足。這不是相等的概念。”華生表示。
那么城市化的主體是誰?在華生看來,就是兩億農民工和另外兩億被迫分離的農民工家屬。而現在研究土地問題出現的偏差就是視野里沒有這個主體。所有讓利都是給城郊農民,之中最大的不匹配就是中西部、非城郊農民工和家屬。“他們是城市化的主力,但他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沒有受益”。
孫中山一百年前提出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在華生看來現在則是要“漲價歸工”,即要將城市化的紅利給予農民工,將高額補償金歸工歸農民工和家屬。“制度設計當如此才是城市化正道。”
目前國土部試行的土地增減掛鉤制度受到了詬病,被指為強迫農民“上樓”的根源。華生更是直言,現在建設用地指標是國土部給各省行政分配,并且是在公眾視野之外。“國土部的分配規律是基數法,就是上一年這個省有多少建設用地,權衡下給予新的一年的定數,壟斷性基數分配法會扭曲整個分配行為。”
如此的結果之一便是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相脫節。即只分配土地指標而沒有農民工和其家屬落戶的指標。而在學者們看來,誰能安置更多農民工和家屬應該就給其更多土地指標。“現在的問題是一味要地一味擴張城市而不接受安置人口。但掛鉤以后誰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吸引農民工落戶,讓他們過上市民生活,誰就可以有土地指標。”華生如是說。
與土地戶籍制度向協同的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另一位二上莫干山的學者、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提出,目前絕大多數農民工沒有得到社會保障的關照。
王小魯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稱,目前兩億多農民工中失業保險覆蓋率只有8%,醫療保險覆蓋率只有16%。“城鎮居民保險提高了覆蓋面,農村的保障也有所普及,但中間夾層2億農民工長期沒有獲得城鎮居民身份沒有被社會保障覆蓋,這個問題不解決下一步城市化怎么進行?”(丁蕊 發自莫干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