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2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 正文
一、候選理論名稱
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
二、主要貢獻人候選人
常清
三、推薦人/推薦機構
投票揭曉前保密
四、理論概述
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是指發展我國期貨市場使之成為一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相匹配的大宗能源、原材料的定價中心,形成在亞太時區與歐美并駕齊驅的世界性期貨交易中心,即中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大宗商品定價中心。
該理論包括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建設的戰略目標,世界性期貨貿易中心的產生歷史、發展規律和經濟條件,以及中國期貨市場成為亞洲時區定價中心的有利條件和應采取的戰略措施等內容。
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不僅對當時中國期貨市場的產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當前及未來中國期貨市場的完善和發展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
五、推薦理由
(一)在雙軌制經濟條件下,早期價格改革研究者對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組織方式的探索是“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的產生背景,而中國期貨市場的創立則在轉型經濟體中是首創,之前從來還沒有那個國家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進程中做到這樣。
作為中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85年常清同志研究生畢業后,即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事“價格政策和價格改革的方案研究”。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放開的第一步是價格放開,在1984年后出現了“價格雙軌制”,但是,放開價格并不等于市場形成,究竟市場的價格怎么形成的,這對于一直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學者來說是個難題。
1986年趙紫陽在一次老中青務虛會上說:“西方國家的物價是放開的,沒有管制,但是物價上漲和下跌工人都不上街鬧事;而我們國家一動物價,大家就都不滿意,要上街、要游行。價格是管了也不行,不管也不行。西方國家的價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正是對于這一疑問的持續思考與探索使得常清逐步期貨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在接下來堅定地研究和推動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鑒于當時雙軌價格體制給國民經濟增長和體制改革帶來的問題,常清在1986年2月在《價格月刊》上發表了“實行‘同一市場價’是改革生產資料價格的有效辦法”一文,通過“四步”措施逐步從雙軌價格狀態過渡到統一市場價、建立完整的生產資料市場體系,是探索從雙軌制向市場價格模式轉變的創新設計。
“四步”走同一市場價主要是指,第一步,對計劃內物資執行供應價,發揮物資部門的作用,多種方式采購物資,實行保本價、市場價;第二步,把計劃內外生產資料捆在一起,實行同一市場價,計劃內物資牌市差價返還給有計劃指標的用戶,對中間環節和個人不返還,用經濟手段制止倒賣活動;第三步,取消差價返還,所有差價全部上繳財政,用于補貼和獎勵,在這個階段,生產資料流通環節打破了一物多價的局面,既促使企業眼睛向內,降低原材料消耗,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又可推動原材料生產廠真正按市場需要進行生產,為最終實現一種價格準備了條件;第四步,隨著宏觀間接控制手段的健全和市場環境的優化,最終實行統一市場價。
1986-1993年間,常清同志圍繞價格改革、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等方面在《中國物價》、《價格理論與實踐》、《經濟縱橫》、《世界經濟》、《經濟學家》等雜志上陸續發表20余篇學術文章,如“試論‘七五’時期的價格改革”、“從流通渠道的選擇談生產資料市場組織 ”、“1986年物價態勢和價格改革分析”、“試論建立我國特色的市場學 ”、“市場能否合理配置資源 ”、“價格改革的理論思考 ”、“試論我國近中期的價格政策 ”以及“運用比較方法深入研究價格模式的轉換 ”等文章。
(二)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的產生發展見證的是中國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產生過程。對“中國能否建成期貨市場?”“將建設什么樣的期貨市場?”“如何建設中國的期貨市場?”“中國期貨市場的未來發展戰略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的不斷思索,推動著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反過來又不斷地指引當時的實踐活動。
短缺經濟背景下的雙軌制,造成了調價的連鎖反應,致使出現了物價結構調整型通貨膨脹,它引導了價格改革從過渡性的雙軌制逐步向市場經濟方向邁進,這是官學商集體智慧的結晶。
1988年3月25日李鵬總理在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加快商業體制改革,積極發展各類批發貿易市場,探索期貨交易”的發言一起,標志著在中國開展期貨市場研究這一嶄新課題應運正式確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小組”亦隨后成立,田源任組長,常清司職秘書長,成員包括國家體改委流通司司長杜巖,以及國家體改委流通司、外事局和國研中心價格組部分人員,主要就是負責研究方案,試點設計。
常清同志在1988年5月的《改革》雜志上發表“試辦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一文,是中國期貨市場建設發展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開端。文章中明確提出,“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有助于解決我國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存在的問題,這一改革的條件和時機都已成熟, 應及早進行試點”。
1988年6月26日至2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小組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座談會,對期貨市場進行了深入的政策性研究,較為一致地認為,試辦期貨市場初期以“大力發展有保障的遠期合同、改造近期合同、改造批發市場”為近期目標,將現有批發市場改造成服務型交易所。這次會議形成了由常清執筆撰寫的“第二次期貨市場政策研究座談會綜述”,發表在1988年7月16日《期貨市場研究簡報》第10期上。
1989年1月10日,常清執筆撰寫的“關于結合國情試辦期貨市場的研究報告”指出,經過一年的準備工作,在試點方案、配套方案、法規以及人才培訓等方面已經為在年底試辦期貨市場創造了初步條件。期貨研究小組的專家們,于1989年1月16日,拿出了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初步方案,成立市場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雖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整個試點思路有所調整,開始以批發市場的名義起步,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作為第一個農產品交易所正式開業,它以現貨交易為內容、引入部分期貨交易機制為特色。
隨著,現貨試點的成功,常清同志不斷為未來的期貨試點以及規劃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藍圖進行著思考,1991年5月18日在中國和美國聯合召開的“發展中國期貨市場”國際研討會上,率先提出了期貨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設想,并在1991年6月18日正式以“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三階段設想”為題發表在《經濟參考報》中,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從試點入手逐步引入期貨市場機制,改造、規范現貨市場,發展遠期合約交易,用3-5年的時期,向期貨市場過渡;
第二階段,在有規范化的大量集中的現貨交易并且遠期現貨交易大量發展的條件下,完成合同標準化的市場革命,在現貨批發市場內部發展期貨貿易,實行期貨、現貨套做并存的模式,這一階段目標是使規范的期貨市場產生并逐步發展,向國際化的期貨市場過渡;
第三階段,是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階段,它取決于中國改革、開放的進度,條件是中國經濟進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經濟的全面國際化。
隨后,常清同志在《經濟縱橫》1992年第3期發表的“中國期貨市場理論研究的軌跡”一文中再次論及中國期貨市場發展三階段的設想,并對中國期貨市場從立項以來的理論突破進行系統地總結。常清同志還在1992年第2期《管理世界》上發表了“建立中國期貨市場的政策研究”一文,系統全面地分析了我國在建設期貨市場過程中的價格、風險、短期投資、保護競爭等幾個政策。
(三)2008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額突破71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1995年提出的成為世界第三大期貨貿易中心的設想初步實現,但成熟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功能發揮仍有待完善,中國期貨市場仍需實現“量”到“質”的轉變,同時,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使得“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所提出的戰略目標、理論依據、戰略意義和應采取的具體措施等內容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1990年試點起步,只有5年的時間,中國的期貨市場卻走過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以逐步由試點階段向常規發展階段過渡。常清在1995年第1期《經濟縱橫》雜志上發表了“中國期貨市場的現狀與展望(二)”一文,對中國期貨市場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期貨市場的前景進行了展望,明確提出中國將成為在亞太地區的世界第三大期貨貿易中心。
常清在以上文章中論述了支撐該理論設想的主要依據主要有以下點,一是中國經濟的迅速國際化,必使期貨市場國際化,到20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其期貨市場也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國經濟的規模化,使大中型企業要有嚴密的計劃性,穩定地進行生產經營而再不是企業小有靈活性,因而要從原材料的購入和產品的銷售上盡可能地利用期貨來穩定其價格,穩定成本和鎖住一定的計劃利潤。經濟越是規模化,期貨市場越發達,二者成正比例關系;三是中國政府從1993年開始,就對期貨市場進行了治理整頓,集中交易所、規范期貨經紀公司行為,這些措施將推動中國期貨市場向常規發展階段過渡;四是如能健全期貨業的自律和法律建設,盡快頒布實施討論中的《期貨交易法》,中國期貨市場將徹底完成向常規發展階段過渡。
隨后,常清在《經濟界》1997年第2期上發表“跨世紀的經濟發展與期貨市場 ”一文,論述了其所提出的“三次競爭理論”,即初級資源的競爭、產品市場的競爭和金融業的競爭,更提出中國期貨市場應肩負中華民族搶占全球金融業競爭優勢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期貨市場成為世界性定價中心的戰略意義。
2001年,常清在《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戰略研究》專著中系統完整地闡述了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中國期貨市場要面抓住入世、經濟國際化和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的新機遇,將把我國建成亞太期貨交易中心,并以此為歷史使命對我國期貨市場總體戰略進行了綜合研究。
(四)中國期貨市場成為世界期貨定價中心的戰略現實意義決定了該理論的價值,試想如果中國大量消費的原油、礦產品、農產品的價格由海外市場來定價,而我們既不是權威價格的形成中心也沒有具有話語權的市場參與主體,將如何保障我們在國際勞動分工中占據有利位置。
把我國的期貨市場建成亞洲時區的定價中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而言,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可以避免我國的企業目前迫不得已進入國際市場進行保值時客場作戰的種種不利條件,例如交易環境不熟悉,交易規則了解缺乏,信息不對稱等等水土不服的競爭劣勢,使我國的企業能夠利用中國的期貨市場進行正常的套期保值業務,管理風險。
第二,將我國的期貨市場建成亞洲時區的定價中心將正確體現“中國因素”的概念,國外的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進行交易,必須服從中國的法律法規,認同中國的交易環境。中國的企業可以有地緣優勢,與國外的機構平等競爭產生的價格是全面正確地反映中國經濟的走勢和世界經濟的走勢。
第三,可以使中國的機構能夠真正有話語權,目前的狀況是國際大的基金和機構在國際期貨市場上有充分的話語權,而我國的機構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決定的價格,以鐵礦石為例,有人認為由于產業集中度不夠,中國缺乏大企業,缺乏壟斷性,因此和國際的三大礦業巨頭無法對話而處于劣勢,但實際上不完全如此,還有其他更復雜的原因。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在原油領域我國只有三大石油公司,同時又是原油需求量最大的國家,為什么也沒有話語權呢,也是被動地接受國外大的石油機構和基金決定的價格呢?
只有在中國的期貨市場上我們的機構才能夠有自己的信息、交易等等優勢,主場作戰,平等競爭,才能夠對價格發言,話語權與軟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第四,只有將中國的期貨市場建成定價中心,我們的宏觀決策部門和企業才會在參與期貨市場的過程當中利用期貨市場的遠期預測功能調節生產和經營。目前我國的期貨市場許多品種還未走出“影子市場”,而我國的企業和宏觀決策部門又距離國際期貨市場太遠,仿佛是既相干又不相干的事情,因此沒有充分重視期貨市場發出的遠期預測信號,沒有親身的體會和切膚的感覺。
第五,只有把中國的期貨市場建成定價中心,我們國家的宏觀調控才會真正市場化有作用。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農業部能源署等政府機構每周每月每季都公布大宗基礎產品的供求信息,這些信息是作為期貨市場形成價格的最權威的信息,因而,國家公布的信息是引導期貨市場價格形成的,而期貨市場價格的形成有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這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良性格局。我國的宏觀調控許多措施是非市場化的,離市場太遠,因而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時也沒有一個成型的市場來消化這些信息,反饋這些信息,我們應該很好地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學習,國家善于利用信息和市場的反饋來制定科學的宏觀調控措施,以實現國家與市場、市場與企業的合理互動。
總之,中國期貨市場定價中心理論是參與價格改革和期貨市場建立的樂觀經濟學家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前瞻構想,是一個愛國學者對建設與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在國際競爭具有優勢話語權的期貨市場的殷切憧憬和戰略建議,也將是見證中國經濟發展實現戰略轉型的一面鏡子。
六、文獻與材料目錄
1. 常清,《實行“同一市場價”是改革生產資料價格的有效辦法》,《價格月刊》,1986年第3期。
2. 常清,《試論‘七五’時期的價格改革》,《經濟縱橫》,1987年第1期。
3. 常清,《價格改革的理論思考》,《經濟學家》,1989年第6期。
4. 常清,《試論我國近中期的價格政策》,《經濟縱橫》,1991年第8期。
5. 常清,《批發市場與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中國物價》,1992年第1期。
6. 常清,《石化產品進口替代與價格改革》,《中國物價》,1992年第4期。
7. 常清,《運用比較方法深入研究價格模式的轉換》,《東岳論叢》,1992年第3期。
8. 常清,《從流通渠道的選擇談生產資料市場組織》,《財貿經濟》,1987年第2期。
9. 常清,《完善市場面臨著雙重任務》,《商業研究》,1987年第4期。
10. 常清,《試論建立我國特色的市場學》,《商業研究》,1987年第10期。
11. 常清,《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二題》,《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8期。
12. 常清,《試辦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改革》,1988年第5期。
13. 常清,《第二次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座談會綜述》,《經濟工作通訊》,1988年第16期。
14. 常清,《論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經濟縱橫》,1988年第9期。
15. 常清,《市場能否合理配置資源》,《經濟縱橫》,1988年第10期。
16. 常清,《在治理整頓中推進流通體制改革》,《財貿經濟》,1989年第7期。
17. 常清,《香港期貨市場考察》,《價格理論與實踐》,1989年第8期。
18. 常清,《關于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研究》,《財貿經濟》,1991年第9期。
19. 常清,《戰后日本市場發育的幾點借鑒研究》,《管理世界》,1991年第6期。
20. 常清,《論期貨市場的功能》,《江淮論壇》,1991年第6期。
21.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理論研究的軌跡》,《經濟縱橫》,1992年第3期。
22. 常清,《建立中國期貨市場的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2年第2期。
23. 常清,《香港的期貨市場》,《計劃經濟研究》,1993年第1期。
24.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的試點和展望》,《中國物資經濟》,1993年第4期。
25. 常清,《對期貨市場管理的幾點看法》,《中國工商管理研究》,1994年第1期。
26.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的現狀與展望》,《經濟縱橫》,1994年第12期。
27.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的現狀與展望(二)》,《經濟縱橫》,1995年第1期。
28.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新階段研究與前景展望》,《財貿經濟》,1995年第3期。
29. 常清,《論期貨市場功能的歷史性和歷史條件》,《財貿經濟》,1995年第10期。
30. 常清,《論經紀人》,《工商行政管理》,1995年第20期。
31. 常清,《跨世紀的經濟發展與期貨市場》,《經濟界》,1997年第2期。
32. 常清,《繼續整頓期貨市場的建議》,《中國工商管理研究》,1998年第7期。
33. 常清,《期貨市場的經濟學定位》,《中國流通經濟》,1999年第1期。
34. 常清,《關于期貨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財貿經濟》,1999年第7期。
35. 常清,《加入WTO與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36. 常清,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戰略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七、主要理論材料部分掃描件
略。(如需查閱原件請與秘書處聯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