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2年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于2012年7月6日-8日在湖北武漢召開。上圖為“中國制造”的真實未來論壇。
傅小永:謝謝大家!我們現在開始“中國制造”的真實未來這個分論壇的議程。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原因:第一是美國政府提出的美國制造業的復蘇,這是越南和柬埔寨的新型制造業的興起,我覺得無論是老牌制造業的復蘇還是新型制造業的興起,都是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和中國人民幣的匯率不斷地提升,這是中國在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所以中國危機的本質實際上是中國制造業的本質,它解決了中國就業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請到了制造業一線的大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我們分別介紹一下: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微博)先生,宣瑞國中國自動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宣瑞國先生,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振滔先生,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董事趙麗娟女士,安徽華茂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詹靈芝女士,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艾路明先生,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先生。
每一年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力弗福利的上升,我想請艾總先介紹一下,你過去兩年和現在平均兩年的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力福利上升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宜瑞國:教育行業平均上了接近30%了。但是它有一個整體的標準,比如說國立大學的大學老師有一個標準,這是有可比性的。我們有制造業,比如說像醫藥,這就是總的來說,因為它本身屬于的比較高,在同行業里面是比較高的,所以它的增長沒有那么快。另外,比如說還剩下和證券、金融有關的,那個增長比較快。因為你現在招人,特別是研究生學金融的代價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我來說,我不好平均說得太清楚,但是每個行業里面是不一樣的。地產業里面搞銷售的,搞建筑的增長沒有太大的增幅,因為這兩年不是地產特別火爆的時候,是比較平穩的。
艾路明:從過去三年德情況來看,人力資本上升的幅度非常大,平均每年在15-20%,因為鐵路的影響,現在鐵路從業人員的收入沒有特別多的提升。但是從軟件、硬件大學生,包括我們招的應屆大學生每年成本上升得比較快的。
苗鴻冰:因為我們是時尚爺,不是制造業的,不去做太多的制造。對時尚行業來講,我們更主要的是設計人才和銷售人才。他的獎金和他的產品的銷售業績掛鉤,它不是固定工資。銷售人員是和業績有關系的,但是這兩年來講,基本成本增長在15-20%之間。但是這個成本的增長不是特別大的壓力,因為人力資源的成本不是很大的比重。
詹靈芝:我來自安徽華茂,我們這個企業是紡紗和織布。我們創造了連續38年盈利的神話。我覺得工資應該是這樣的,看你這個企業處在你行業的是什么位置。比如我們紡紗織布,我們和電力、銀行不好去比。另外我們的企業是全球化競爭,我們這個行業在全球領域里面,工資水平的的比例是什么樣的,現在像巴基斯坦、柬埔寨、孟加拉的工資,巴基斯坦的工資不到1000元,孟加拉的工資不到2000塊錢。所以只能說我們這樣一個行業在國內外的競爭中,我們處于強勢和弱勢,我們碰到的問題。我們大概的比例是年均15%左右。
傅小永:據您的了解,中國工資未來兩年上升的幅度大概是多少?
曹遠征:我沒有研究,這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要看勞動力的增長,要看平均工資,也包括社保在內的勞動力成本。如果這三者包括在內的話,最低工資上漲,在過去三年之間平均超過15%以上,內陸省份的漲幅比東部還要高,達到30%,在上海、北京、江蘇一帶是比較低的,在黑龍江、吉林還是比較高的。
另外就是平均工資。過去幾年平均工資也有較大幅度增長。過去城鎮平均工資上漲13%,經過行業其他的收入來源,比如說中國總體的收入工薪階層的收入。
最后就是中國的社保。大家知道,在工作期間,個人要付70-80%,再加上醫療、住房等保險,所以說人力成本上升就是在過去幾年是非常明顯的一個成本,這是不爭的事實。
趙麗娟:我們利豐不是做制造業的,但是我和制造業是合作伙伴,對我們來講,我們的伙伴成本高了,但是我們希望專家到我們的客戶,我們有很多客戶是歐美的,他們又不愿意加價,所以我們中間要做很多不同的協調工作。另外就是影響到,一般就是剛才嘉賓已經提到,他們的嘉獎就等于我們合作伙伴的嘉獎,合作成本增加了以后,第一,本來我們跟演講的供應商合作,現在逐漸到了二、三線城市里面,這是個好事,但是問題是我們需要加強的成本是流通的成本,貨物不是在演講,從內陸運到沿海是需要成本的,所以需要發展中三角的這個地區的經濟,一定要把整個交通建設做好,然后整個成本可以推出去了。第二,引起的現象就是本來是往內地的供應商,另外嘉賓講的,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這些地方他們的成本相對來講,比中國低。
傅小永:據您的了解,浙江的產品到這里來要多少?
趙麗娟:因為成本增加了,我們也已經找了工廠,成本增加了13%、20嗯%,甚至30%,往內地找是便宜一點,但是加上運費,所以總的成本不一定便宜。所以現在沿海還是有優勢,但是根據“十二五”規劃中央要發展,政府要發展物流是很有遠見的。因為物流的配合,交通設計的配合,才可能把內地的供應商開拓,使經濟更加發達。
傅小永:我們從各位嘉賓的發言里面知道,中國未來兩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15-20%,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另外一個原因是產能過剩。我想問一下張總,紡織業是最有代表性的企業,是否存在過渡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原因?
詹靈芝:大家都知道,重要的紡織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曾經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的紡織不夠,很多人穿的都是一樣的衣服。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紡織發展得非常非常快,現在據我們知道紡紗的定制已經超過了一億萬噸,現在裝備有了很大的提升,成套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競爭力。但是存在很多的問題:
第一,中國的棉花,中國的沙地是不夠的。大家知道,中國一年700多萬噸棉花,但是中國的棉花需求1000多萬噸,這里面有很多復雜的失竊。但是總體來看,按照原料的平衡來看,這個產能是遠遠超過了原料供應的能力。再加上中國政府對棉紡織行業的稅收政策導致了它難以到國際市場上去。就是說,產品要按照國際市場的價格去競爭,但是他的稅收呢,這里面的稅負遠遠高于國際市場,所以從這兩個角度看,我們認為紡紗的能力是過剩的。
傅小永:對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最有代表性的行業是鋼鐵。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宣總。
宣瑞國:我本身是做石油化工,對鋼鐵不太了解。總體來講,鋼鐵占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非常相關的。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對鋼的需求,或者不同品質的鋼的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比如說我們現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毫無疑問就出現了過剩。但是總體來講,以我這么一個外行人來看,我們中國生鐵和粗鋼的產量是過剩的,所以導致全世界的船往中國運鐵礦石,把中國的鋼運到全世界。
我自己服務的這兩個行業,石油化工和鐵路行業,仍然是反映出中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特點。仍然是供給滿足不了需求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我們有相當的化工基礎原材料,包括乙烯、成品油有大量的進口。
也就是說鐵路行業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大家非常了解,包括趙女士講的內地到沿海地方的運輸問題,瓶頸就是運輸的貨運,春節的時候一票難求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高速的發展機關出了一些雜音,但是我覺得總體來講,發展鐵路的信心和決心是應該有的。對不同的行業影響進行甄別來看待。該有國家發展的大綜的基礎原材料,包括作為國家骨干的交通是應該大力發展的。
傅小永:苗總的服裝也有沒有產能過剩的問題?
苗鴻冰:因為服裝也是市場主導的行業。我覺得是市場淘汰的過程,因為很多人頭腦一熱就做這個事情那個事情,也不需要很多的投資、很高的們藍,很多人去做,所以到最后卻是自生自滅了。中國的品牌現在太少了,需要更多的有能量的品牌迎接國際市場的競爭。我覺得對這個行業來講,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它會自己調解,它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的調解來解決的問題。
傅小永:我們看到一個數據,是說中國最典型的行業里面,有21個已經有產能過剩的問題。曹總您怎么看待?
曹遠征:其實產能過剩是一個虛的概念。如果總需求在下降,相對的就產能過剩。我們就注意到,剛才討論的鋼鐵問題,防治問題,在全球化討論。我有個朋友就說,為什么中國天天說鋼鐵產能過剩呢?其實我們發現鋼鐵產業是不足的,對中國來說,既沒有原料,也沒有技術,但是他根本就產能過剩,所以說產能能不能充分利用是從這來討論的。現在各種危機市長的問題,所以就覺得產能過剩。核心問題就是剛剛苗總講的問題,嗯由于中國所有的產業基本上就是勞動力產業,都是勞動力成本高度運作,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時候,競爭力就要越強。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
所以說成本的上升,中國是低成本的勞動力,和高的資源消耗構成了市場特征。這個特征現在在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落后產能在過剩,這是一定需要技術進步的,一定需要提高的。某則在落后的產能里面肯定是被淘汰的。
傅小永:您在和中國的制造業合作的過程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趙麗娟:我覺得服務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以生產為中心移到以服務為中心的一個過程。因為很多的行業都是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制造、營銷等等,有怎樣的生命周期、資源整合呢?如果要繼續做大的時候,其實有很大的壓力。如果這個壓力就是講在本地,在一個小的村子里面做還行,但是隨著整個經濟全球化、國際化,如果要走出中國、走向過繼的時候,整個生命周期全部要照顧,我覺得是對制造業很大的壓力。但是在這期間,我們都是講一個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方式就是整個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個生命的周期,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優勢,優勢互補,所以就像我們利豐集團和我們的供應商,和不同的上游下游我們的合作伙伴,每個人都有優勢的地方。就像今天早上張教授講的分工,我覺得這個分工就是往下走,以后整個服務業的中心就是在制造業里面有什么是他的優勢就其中這個核心競爭力,然后將其他的服務外包。其實就像耐克一樣的,它專門做鞋,其他的他就外包。我覺得總的來講,就是我們慢慢過渡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因為整個經濟不一樣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是用傳統的商業模式去經營現在、未來的商業社會上面有一些差異,如果差異的話,我們就影響整個核心競爭力,所以往前走,就是整個供應鏈,每個企業在供應鏈里面可以發生的走勢。
傅小永:您的意思就是制造業要更細化的分工是吧?
趙麗娟:這得看它本身的定位,如果它要做大做強,就可以去做,他也可以有選擇得去做得最好,就像苗總的品牌也是非常有名的,他現在已經進入到設計、產品開發,進入到生產里面,就分配到有優勢的供應商,而生產商里面它的全部優勢就是生產,所以他們就其中生產,全部整合起來就有優勢了。因為我在國外工作很久了,為什么中國還沒有一個國際品牌呢?其中有一個管理的要素,就是因為中國企業喜歡什么都做,因為我是從一個家族企業長大的,什么都喜歡自己全部做,覺得安心一點。西方的企業很多時候都把自己不是重心的企業外包去做。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條路程過渡,從中國制造過渡到服務業的一個中心點。
傅小永:苗總您怎么看待的呢?
苗鴻冰:我覺得中國缺乏的就是有影響力的品牌。這樣品牌不一定要有多高、多大,真正被世界尊重的品牌在這個行業里面是急缺的,這個品牌的升級一定是要在品牌的影響力上下工夫。
一個禮拜前,我們去意大利,去了附耳嘎木的總部,他用了一種方式,讓所有去參觀的人感到尊重和敬仰。比如說他在門口有一個很大的鐵門,有迎賓,最后他的助手請我們到上面,到了二樓上面有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穿著迎賓服來迎接你,最后我們參加他的辦公室、工廠,最后到他的教堂,他們有私人教堂,董事長是他的女兒。這時候你越參觀越到最后的時候對品牌的尊重度越高。它是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讓所有的消費者和參觀者對它產生敬仰,當產生的敬仰達到一定頂點的時候,你一定去購買,可能這種購買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對它的尊重。我覺得中國缺這種有力量的品牌。
我們在意大利參加了酷奇的展覽館。這樣的話你就發現時尚行業都是用一種方式在做,酷奇也是讓你們在參觀,包括很多明星穿過的衣服,一下來到了一樓他的店面是一個咖啡廳,是在一個小角落里面放了很多世界級限量版的產品,這些產成為很多人購買的對象。不是因為中國人有錢,是因為它人所有去的人有一種敬仰。所以我想這是中國品牌真正缺乏的東西,中國的品牌要在世界上立足,需要時間、需要利用、需要藝術感。如果我沒有藝術水平,那這些就無從談起,我們最后就是一個做服裝的,解決人民的穿衣服的問題。當有一天服裝已經不是服裝本身的作用的時候,這個行業的影響力在國際上受到的尊重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特別希望這個行業朝著有影響力的方向去發展。
傅小永:苗總您的企業是怎么講品牌故事的?
苗鴻冰:我們也有自己的博物館、展示廳。我們是做女裝的,但是我們有男裝。另外就是說,在我們店鋪里面有一個免費的酒吧,你可以隨便去喝酒、核查。另外在我們店鋪里面有園藝的概念,有藝術的概念,這可能是時尚行業所需要的。曾經我們講說要賣出中國最貴的衣服,它比一個汽車的價格還貴,這就是他的歷史,他的故事。我相信有一天,有能夠代表中國人審美標準的這樣一個故事。
我這次和朋友談到什么叫中國元素。其實外國人看中國的元素不是這些,第一是手工藝感;第二,本色。比如說我們看到的紙是漂白的,但是在國外很多人看到中國人的紙是沒有經過漂染的。第三是中國上千年的文化。但是這三點往往是市場比較回避的,也是我們最大的悲哀。我們也希望這三電能成為我們的國寶和讓世界感動的故事。
趙麗娟:其實這講的是一個體驗、感受、細節。細節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意苗總的襯衣,它的設計很細節的。羅總在我可以看上海新天地都有自己的風格,你進去就知道這是新天地。所以我覺得品牌里面有自己一套的風格和細節。所以我剛才跟傅總也在談到,我覺得中國一定要在品牌里面有專注力,千萬不要做差不多先生。有時候不是錢不錢的問題,就好像我給你一個鐘,讓你掛在墻上,其實你掛這個動作可能只需要一分鐘,成本沒變,但是你掛得好掛的不好,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剛來中國的時候,為什么東西都是歪的。所以中國的品牌服務一定要改掉差不多先生的習慣。
曹遠征:他們說得很好。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問題,這是不爭的事實。我講幾個例子。
第一,過去中興的歷史它的一個產業鏈,而在深圳你會看到在這個產業鏈上服務的企業非常多,有些小企業雖然占比很少,但是稱為小巨人。我認識一家服務企業是做電源的,這個企業不是很大,但是它占全世界份額的30-40%,所以中國要出現這樣的企業。
第二,就是傳統制造業,其實剛剛幾位都講得很好,它是需要細分的。我們過去的制造業基本就在這兒,我們說的兩頭在外,就是銷售、原料都在外面。金融危機之后,突然發現市場受到了什么影響,至少要把銷售做下去,很多企業發現銷售出現了困難,他們不知道在中國怎么銷售,所以銷售能力非常重要。趙總也提到,物流行業、銷售行業我們都稱為生產性的行業。
第三,在現有的品牌中間,如何提高品牌的影響力。有品牌就是好的企業。我想講一個例子,大家看雙星,雙星始終定位的就是廉價的運動鞋,盡管這個鞋幾十塊錢,但是只要你買這個鞋,這就是品牌,品牌并不限于高檔奢侈,而是能不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十二五”的規劃兩個提高,提高工資在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果未來十年中國的GDP保持在8%以內,居民收入翻一番,13億的人口如果在十年內國民收入翻一番的的話,這是很大的市場,這就為中國的市場提供了很大的機會。提供了動力來進行創新,國家也有這個案例。具體來說,在六十年代,日本人提出國民收入倍增的情況,他們在七年歷國民收入倍增一倍,后來日本很多的產業都是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現在豐田等都是很有名的企業。中國的關鍵就是在轉型,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詹靈芝:今天我們討論的是中國制造的真實未來。我想談談個人的想法,現在中國做實體企業的領導者壓力很大,每天都要想招工難、融資難、用工難,似乎大家都背著一個十字架,眼前一片迷茫,我覺得在這個時候,作為企業領導者要看幾個:
第一,要看到囊中是有機遇的。第二,要對自己的企業非常了解,要知道自己的企業有什么長處,有什么短處,不要把自己的企業去盲目地跟一個最優秀的企業去比,你看看在你的同行里面,你的長處在哪里,你的短版在哪里。第三,我們要著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要關注:
一是人才。制造業同樣是人才,大家不要覺得制造業沒有技術,人才不是很重要,也可能大家覺得我是很重視人才,首先要在體制、機制、分配上轉變觀念,要真正的看到勞動力是商品,在你這個企業里面你到底缺什么,你應該是真正把思想轉移到勞動力是商品這個角度來看,也可能這個是工作,操作工看著他沒有文憑,但是如果你缺這個崗位,那么你的勞動力的價格你就應該大膽地提升起來。所以我覺得人才這個問題講起來容易,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真正要把人才這個問題想明白。
二是企業的文化,在當今的時代,我們賣的不再是產品,而是企業的文化。華茂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一路走來,38年來的我們的紗我們的布比同行高20%以上,因為我們長期以來走的是忠于客戶、忠于產品的路子。華茂的宗旨就是對客戶的忠誠,在八十年代大家都知道,布都是一根紗一根紗里面排出來的,我們曾經在布里面,十萬跟紗有一根錯了,我們也要重做,F在有很多國際品牌進入了,大家用現在的眼光看產品,里面錯一根紗并不知道,但是華茂采取的是我們堅決到客戶那里去把布追回來,相關的技術人員還要懲罰。有的人覺得怎么會這樣子呢,這是長期對客戶的忠誠,把客戶的風險降到最低,我們也是恪守這種文化產品走過來的。像這樣的故事華茂越來越多。一批紗到意大利那里,因為出了質量上德士古,我們將分產的總經理警告處罰,在華茂幾十年的歷史上都沒有過的問題,因為產品的質量對領導者進行行政懲罰,在品質這個問題上華茂從來沒有放棄,所以對客戶的忠誠、產品的忠誠是華茂一貫的企業文化。
三是技術進步。不要看自己的企業沒有技術進步。這里面有很多的技術進步,這個紡紗機上面零件大大小小都有幾十萬個,所以我們做出600嗯只紗,被我們李總理稱為中國紡織業的第一名。
四是制度和戰略。所以我們走道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忽為支撐,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忽為支撐的格局。所以我們中國的企業要根據自己企業的情況,擬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將來中國的企業一定會做得很好。謝謝!
傅小永:連續38年盈利這是一個很讓人尊敬的數字。宣總怎么看?
宣瑞國:我們是自動化儀器儀表行業,每年的市場規模兩千個億,我們所涉及到的行業,石油化工的關鍵控制,高鐵的信號遷移,所有這些設備,我們這個企業也是典型的科技型企業,剛才曹老師講到,我們中國制造的真實未來,主要是看你在這個產業鏈當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你的綜合競爭力在什么地方,現在我們中國的企業附加值比較低的,靠勞動力、土地資源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
品牌的創立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再一個企業升級的過程中,我認為追究最核心的部分是科技,F在最偉大的公司是蘋果,用一個品牌拿到了世界上最大市值的公司,手里有一千億美元的現金。這樣的企業是我們未來的目標、理想。在整個我們自己所處的行業當中,我覺得中國的企業絕對有希望。開始談到美國制造業回歸,現在低成本的地區對我們產生競爭。但是我個人覺得,對中國的制造業未來充滿信心。為什么?
第一,中國整個的制造業產品、科技在全面升級。我們淘汰掉的,被別人帶來威脅的,原來是靠低成本、勞動力追求的產業,而真正我們自己有強大生命力的制造業會存活下來。
第二,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無可比擬的本土市場。未來如果5-7年,如果整個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倍增的話,給我們帶來的市場。同時也不要忽視中國政府強大的資本力量和投資帶來的拉動。這兩個方面帶來的龐大的內需會支撐我們的制造業企業。我覺得這是兩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外部的環境有了,我們中國現在也有錢了,我們自己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安得下心,專注于實事,我們要克服差不多的想法,每個產品要把它做到全世界第一,那么我們的企業就成功了。美國制造業回歸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寧夏有一個中國最大的控制調節閥的企業,F在我們經常接到國外的巨頭跟我們的合作電話。因為我們的研發人員是最強的,你的管理是最好的,你的本土市場也是最好的,你也不缺錢,那他有什么競爭力和你競爭呢?盡管很多化工公司把生產基地放到了中國,但是他們也會遇到問題,他們沒有解決管理成本的問題,只是解決了生產成本的問題。
所以我想,我們擁有龐大的本土市場,我們擁有一批優秀的基礎企業,只要我們國人,我們企業家自己有企業家的精神,專注于技術、專注于科技,我們一定會走好。
在過去的二十年,我們專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石油化的控制。光進口一項我們給國家節約幾十億的資金。一個是鐵路方面,從九十年代中期我們所有的鐵路信號全部是繼電器控制,我們全部實現了計算機的控制。國認不是沒有創造力,關鍵我們是要有環境。
艾路明:我覺得這里面有一個核心的問題,不光是我們的技術創新,我覺得我們要有充分的市場經濟制度,我覺得這是對中國最關鍵的制約因素。如果我們堅持走這條道路,像服裝行業,再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里面,產能過剩不過剩不是政府、也不是我們要擔心的事情,是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要擔心的事情。
實際上我們正好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前年我們花了五千萬美金收購了美國的一家醫藥網絡,這個網絡當時是跟印度最大的醫藥企業在美國的銷售網絡,因為在美國出了一些問題,我們花了五千萬的美金收購了下來。當時在美國的銷售是兩百億美金,現在我們是在做在中國、在武漢,在其他幾個地方,迅速地建起符合美國標準的廠,他們最近九月份就會過來檢查是否達到了標準。
你要說產能過剩是否過剩,我覺得源源不到。軟膠囊、片劑在國內一般的行業是過剩的,但是在高端這一塊,符合出口標準這一塊,其實是遠遠不足的。所以我才說,只要企業我們幾年前定了一個目標,大概用十年的時間把醫藥這個行業做到一千億。怎么做到一千億,你想想,如果兩百億的市場戰刀一百億的市場就可以了。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制造業行業只要保持著這樣一個良性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制度,那么我們中國的企業工作者,一定有能力,一定有會努力,把中國的制造業的未來回想更加輝煌。謝謝!
傅小永:制造業里面的巨大的成本節約空間,趙總您怎么看?
趙麗娟:其實剛剛講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多是分配的問題。沿海的城市有很多很多的紫云,但是往內陸走資源薄弱。但是隨著“十二五”規劃,市場的開放,多一些品牌進來很重要,我們中國的品牌走出出去,現在很多外國的品牌也是走進來,走進來的時候把品牌本土化,品牌是外國的,但是它的營銷是本土化,可以培養一帶人才,人才的管理培訓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就像剛才嘉賓提到的不同的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一個歷史,隨著市場的開放,外資進來的時候,希望把管理也進來,培養本土的人才一起提升。我覺得整個制造業可以過渡到以服務業為中心的。
另外,資源的分配,管理成本、人才本土化,這也是管理成本一個長期的問題。管理的成本很高是真的,但是我們如果不投進去,就沒有辦法把以后的成本理順,我們每個企業就看我們投的成本,其實我們要看我們的赫本資本,因為我們下游的供應商給我們的也是一個成本,只有自己本身的成本是不可以迅速下降,必須我們上游、下游一起全部做一個下降才可以。也不是金錢下降,你成本可能一樣,但是效率提高了,這是正面的看法。因為我本來也是會計師的專業,所以對錢比較敏感,不能簡單地看我花了十塊錢,要把它降到七快、八快,企業家應該想,我用了十塊錢,我得到的效率是多少,現在有可能你的效效率和進出不對稱的,用了很多錢但是效率出不來。你不能減工資,但是如果你提高了效率,東西十天只需要五天做出來,那我的效率提高了,工業連里面的環節對整個品牌,水平也提高了。所以我們就從整個正面看,就不要簡單地看要壓低成本、提高效率。
傅小永:曹老師,中國制造業升級有沒有共性?
曹遠征:第一個共性就是市場經濟體制。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技術進步,這是最基本的。第二個共性是在這個基礎上,要提高利潤,降低成本。如果從生產升本來說,中國每噸鋼的生產成本,可能跟全世界最好的鋼鐵企業就差一噸,那個鋼全部是從澳大利亞、巴西運來的,所以說它的管理水平提高的。那能不能在鋼鐵中間有更好的鋼鐵能使賣價變高,而不是降成本。使附加值變高,除了我們說的技術建設和成本降低之外,是從傳統的制造業來說的。第三個共性隨著市場的進步,有新的制造業的出現,很可能未來世界是低碳型的世界,節能環保是主要的方向。幾年前,我們不能理解什么是云計算,但是現在已經變成了真正的產業,這是對傳統產業很大的挑戰。中國有13億人口,中間有龐大的市場,是有很大得勁不的。那么總之來說,就是企業家要有企業家精神,要堅持本業,在這個角度上,取得成功。
提問一:我有一個問題請問曹老師,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你也舉了鋼鐵過剩的例子。我們現在上個月的時候,湛江的項目都獲得新的審批,我們知道像寶鋼也在產品鏈延伸。我們快速城市化的過程,像我們現在看來比較高端的產業,在未來幾年會不會也有產能過剩的情況?那我們轉移升級的路徑和方向在哪里?
曹遠征:鋼鐵是個基礎性的產品,和高技術不完全一樣。所以淘汰的可能性是相對來說小一點的。當然我們看了鋼鐵行業中間有一個問題,進口是高端的,出口是低端的。近幾年中國的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激現,主要是房地產行業的影響。但是你發現,在線材和粗鋼方面積壓很嚴重,在其他的方面并不重要,所以中國在未來幾年,要發展其他的鋼材品種,而不只是在線材。另外中國的鋼鐵我想說,他是為世界生產的,只要你成本控制在世界的最高水平下,你是沒有問題的。
趙麗娟:我插一句,不是說鋼鐵的產能過剩。其實我想我很多年前去安徽合肥,不是現在的情況。我記得我當時是做一個調研,一個美國公私要買一個機械床,我看到他寫了一個很大的標語,就是計劃生產多少多少量。我說生產計劃是用什么來做的。他講這就是我們市的目標是這樣的。但是我講,能不能賣得出去?他很奇怪,他覺得能否賣出去不是他的關鍵。但后來的結果是什么樣的,當時真的賣不掉,當時是有產能過剩,但是現在做得很好了。其實產能過剩反映一個現象,就是是一個計劃經濟,在未來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走向社會市場經濟,所以我覺得產能過剩在現在重工業有一點情況,苗總也講過,輕工業里面有一個市場,現在比較好預測,產能過剩在輕工業不會太嚴重,但是重工業來還是計劃經濟,希望以后導向市場經濟,未來得時候應該是減少的。
提問二:我們今天這個論壇的主題是中三角的崛起,中三角制造業的崛起缺的就是企業家,我想問一下論壇,下一步為我們中部崛起,培養企業家有哪些計劃?
艾路明:亞布力企業家論壇到今年已經有12年的歷史了。這些企業來自于全國各地,他們現在關注到的湖北、中三角的發展。我想實際上這其中的企業我知道的有差不多一半的企業都在湖北、在武漢做了比較大的投入。所以他們會繼續關注的,特別在這次會議之后,他們會更加關注湖北武漢的中三角支點的地位。但是反過來,可能也和湖北所能夠提供的開放的市場經濟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們看為什么珠三角、長三角發展要快,這其中我覺得很重要的云因,我們湖北的企業和浙江的企業來比較,浙江當年沒有什么國有企業都是靠中小企業自己慢慢發展把整個企業做大的。武漢的漢正街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是全國最有名的小商品市場,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義烏是全國最大的小商品集中地。所以我們武漢怎么樣提供有充分的市場環境的保護?今天我們聽到張書記提到了湖北已經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小的省份。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這些企業之外的企業,會大量地涌入武漢,為湖北武漢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
宣瑞國:企業家精神有很多的內涵。剛才我覺得我非常同意艾總的觀點。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是看他取得成功的道路是不是好的。很多年以前,我們創業的時候,資本是很貧乏,現在我覺得資本的環境是有的。但是我們外部的社會管理的環境能不能讓他極度的優化,給它充分的發展空間。我覺得中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上,不不光是國有企業,在民營企業上的支持力度也是非常重要一個政府環境。從企業家論壇的角度來講,我們整個到武漢地區和當地政府也做了充分的交流,接下來很多的成員企業也會到中三角的地區來投資,我們的論壇也會跟當地政府有很很多的合作項目,包括企業家的培訓等方面。
我相信在這次論壇之后,亞布力論壇可以和湖北省的合作會更大。謝謝!
苗鴻冰:我說一句華,你想發光,站在太陽下。我覺得亞布力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每年有兩次峰會,一次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在離哈爾濱十公里的一個小山溝里面有一個峰會;一次是在每年夏天有一個峰會,但是不確定是在哪個地方。所以每年的峰會不要錯過,是讓自己的企業發展的很好的機會。
提問:我想問一下曹老師,中三角本質上是產業轉移的問題。包括湘鄂贛三個省是傳統的農業省份,您覺得這三個省要怎么轉變,在選擇產業的時候是不是有什么類型?我想問一下艾總,您說的正常環境是什么環境?
曹遠征:我覺得在湘鄂贛當中,湖北是有特別優勢的。武漢是有最大的優勢,武漢是九省通衢,是商業、貿易都比較好的地區。武漢是兩通齊飛。現在不是一個單獨的產業了,是成集群了。如果說你的勞動力成本低,能否做配套的環境,一個產業群傳譯過來,否則耽擱企業在內陸省份是生存不下來的。從湘鄂贛來講,各有優勢,但是湖北、武漢的優勢可能更明顯一些。
艾路明:我倒是沒有特別的含義。我說正常的是只要是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就好了。比如說現在省里面已經做到了成為全國最好審批的省份,我覺得最少的就是最正常的,最多的就是最不正常的。與此相應的可能還有其他的要求,有配套的市場環境,使湖北有正常的市場環境。早上張維迎教授說了,不需要給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也好,我們民營企業不需要有超過他們更好的政策,我們只能說我們要求的是一個平等、公正、自由的市場,我覺得這樣的就是正常的。謝謝!
提問:各位大家好!我參加這個論壇特別親切,這個問題想問曹教授,中國制造的未來毫無疑問是中國創造,以我切身經驗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到底懂不懂去支持創造,因為我們的文件都是領導者非常支持創新的,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其實企業不用你去說,我們都有創造的動力,因為只要巨額的研發投入,提升自己的企業附加值。所以反過頭來說,企業的本質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我肯定愿意去創造。但是現在我投入的研發資金下去了,我要面對高額的研發成本,有可能我把產品研發下來了,但是我們現在的政策是生產型的敵寇,我們的成本就是一個基因,一個細胞的繁殖,可能就沒有可以抵扣的東西,但是我的研發成本、我的各種成本非常高。所以我想我們的政策者到底是懂還是不懂?
曹遠征:創新本身是市場的,不是政府鼓勵的。所以鼓勵創新就是很重要的政策。怎么創新呢?稅制。1993年當時是固定制造類的,如果是輕資產的稅務是很重的。上海的試驗是對投資、固定資產是有消除的,如果僅僅是從銷售收入上來講,效果并不明顯。如果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話,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包括稅制等其他各種樣的制度。
趙麗娟:我很同意稅制的問題。新疆有很多很好的棉花,運去俄羅斯是很好的。因為大概有七天物流,這是很快的。我們公司就在考慮要去發展更好的企業。但是我們發現中國的海關里面有很多關卡。其實這有很多地方需要細化的,我希望可以改,真的可以幫到“十二五”規劃,內需所得稅降低,其中就幫助消費品市場的內需,成本很難降,但是消費端里面,消費者愿意付出價錢,那就可以整個供應鏈里面提升,所以個人增值稅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整個政府的配套,政府我們是無能為力了。但是我覺得企業家真的是有一個方面可以做到。在環境保護方面,因為每個企業家可以做好自己的整個生產流程里面,這是企業本身可以影響的。
提問:謝謝主持人:我是湖北南方集團的副總經理。今天早上看到一條電視新聞,說俄羅斯著名的AK47步槍公司倒閉了。我們討論中國制造的未來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假冒偽劣泛濫,山寨版盛行,我想請問一下這個問題如何面對?
苗鴻冰:山寨是我們都很反感的一個行為。我覺得中國人應該抵制山寨。我覺得現在這個問題之所以猖獗,是因為法律的問題。我覺得從一個品牌來講,從我個人來講,我自己不適用山寨的東西,從企業來講,我們不去模仿、山寨別人。從國家宏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要有更好的法律保障。
曹遠征:知識產權保護是技術進步的很重要的一個保障。我們注意到它是一個過程,國際上我們知道,韓國貨是最山寨的,后來慢慢來說,是假冒不偽劣,中國是否也是這樣的過程?中國經濟的初期發展仿冒很多,但是逐漸會退出。現在在影像市場中間,盜版已經大大減少。你再注意到,一些最傳統的產業里面偽劣在減少,現在就變成了山寨了。所以這過程中間,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在市場的競爭中會逐漸建立起來,所以除了有政府的保護之外,還需要有市場的保護。在市場的競爭中間,會因為壓力而淘汰的。所以完善市場更為重要。
提問:我是湖北日報楚天金報的記者,我們討論的是中國制造的真實未來。剛才從各位老總的口中可以聽到中國制造的潛力是非常大。但是我們放眼全球的話,中國制造在我們身邊有日本的電子、汽車,包括意大利、法國有大家的服裝,我們中國制造有什么?我們中國制造難道只是說有圣誕樹、玩具?今后我們中國制造的方向在選求來說有哪些方向?想問一下曹老師。
曹遠征:其實從統計數據看,你說得并不完全對。中國出口的最大的是高新技術、基建設備。如果說在全球來看,中國制造最大的特點就是物美價廉。我們剛才說到的成本上升就是我們擔心這種優勢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需要精益求精,德國并沒有多少新的產品,德國最重要的就是質量,德國的制造是質量,所有的產品出來是不是有差異的。如果做到德國的程度的話,他的傳統程度也是最有競爭力的。德國的小工具一直在國際市場上是有品牌的。德國的門窗在國際上也是也品牌的。所以在傳統制造業中,把工藝水平提高,把工人訓練好,也是有品牌的。并不是我們所說的所有人衛星上天、登月,德國的產品很貴。
趙麗娟:我覺得中國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博。每個地方都有它生產的優勢,所以它現在很博,不夠品質,但是未來,我覺得挺有信心的,剛才聽了很多的制造業,慢慢去提升了之后,每樣東西都非常好。香港現在就是香港制造,希望我們以后就是中國制造業是一個品牌,最重要的就是內地的品牌。全球的85%的玩具是在中國生產,但是中國的孩子是沒有辦法享用的,但是現在因為發展內需,玩具就可以在給中國的孩子用。所以以后中國制造就是一個名牌,所以這個道路,這個夢是可以實現的。
曹遠征:中國制造不是一個廉價的產品,而是一個商品質量的保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