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2年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于2012年7月6日-8日在湖北武漢召開。上圖為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微博)。
以下為演講實錄:
辜勝阻:中三角崛起有利于實現穩增長媒體來源:新浪財經辜勝阻:尊敬的王省長、各位企業家、各位領導。我演講的題目是《讓“中三角”成為“穩增長”和“調失衡”的新引擎》。
我們知道當前“穩增長”是政府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經濟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但是我們也面臨著結構失衡的困惑。在結構失衡方面,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板塊的失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三角的崛起不僅可以成為“穩增長”的新引擎,而且可以成為調整這種失衡的重要抓手。本會的主題是從珠三角、長三角到中三角,要認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從英國到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的情況。從世界歷史來看,世界上發生過產業轉移的國家,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18世紀至20世紀初,英國的制造業在世界上保持了100多年的獨霸地位;后來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美國逐漸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和品牌中心;20世紀六七年代,日本掀起制造業發展的高潮;20世紀60-80年代,歐美日集中發展汽車、化工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及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亞特別是亞洲“四小龍及拉美轉移;20世紀80年代之后,亞洲“四小龍”國家的產業向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轉移,中國東南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迅猛增長,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制造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現在我們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三角正面臨產業的第五次轉移機遇。
美國現在非常擔憂它們的制造業。奧巴馬邀請經濟學家診斷美國經濟,提出了要“再工業化”戰略,要壯大實體經濟,擴大就業機會。奧巴馬還鼓勵支持海外制造業的回歸。我們看《喬布斯傳》(微博),現在蘋果在中國有70萬工人和3萬工程師。奧巴馬之前和喬布斯有一次對話,問“為什么這些工作不能在‘家’完成”,喬布斯回答“因為在美國找不到這么多工程師。” 中國擁有美國無法比擬的廉價工程師隊伍。蘋果高管曾估算,指導參與iPhone生產的20萬裝配線工人需要8700名工程師。在美國招聘到這么多合格的工程師和工人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看日本,日本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為什么日本經濟會停滯、徘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房地產泡沫化以及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房地產在瘋狂的時候,房地產的理論價值相當于GDP的2倍,有人說當時的東京可以買下美國。
沿海的產業轉移現在面臨四個“1/4”“騰籠換鳥”,1/4在轉型升級,1//4在轉移到內地,1/4轉移到海外,比如向越南等,還有1/4將被淘汰。新一輪的經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的產業轉移,統計下來,就數以萬億計,這一輪的產業轉移將沿著兩條線路:第一條是廣東和福建,向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等地轉移;另一條是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浙江地區向江西、安徽、湖北地區轉移。
我們看到產業向中部成功轉移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富士康內遷河南,從1-5月份,中西部外貿逆市飄紅,東部地區增長乏力。鄭州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4月,河南省進出口總值達148.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一倍。其中,富士康集團下轄企業實現進出口75.1億美元,占河南省進出口的50.6%。河南為什么增長最快?這得益于富士康內遷。
從現實來看,現在最現實的是穩增長,在經濟下行時期,誰是中國的新引擎?政府現在加快出臺“穩增長”的對策,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當前形勢下,中國迫切需要穩增長的“新增長極”,而中三角的崛起不僅有利于實現穩增長的重要目標,也有利于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目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是8.1%,是2009年二季度以來, 12個季度中最低增幅。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是9.3%,是2009年二季度以來,13個月中的最低增幅。匯豐6月PMI初值48.1,低于5月終值48.4,再創7個月來新低。這個數據公布之后,引起全國的油市、股市多市場下滑。
在實體經濟方面,實體經濟要素投入下降,主要表現在用電、用錢、用人三方面。過去講中小企業面臨“三荒”:電荒、錢荒、人荒,現在這種情況在改變。“企業融資難”正在向“銀行放貸難”轉變。最新調查表明,5月份前兩周,工、農、中、建四大行人民幣新增貸款整體接近零,存款則繼續流失2000億元左右。在“企業融資難”正在轉向“銀行貸款難”的同時,“企業用工荒”正轉向“工人就業難”。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比刀片還要薄”的利潤迫使大量企業放棄實業,用電需求、融資需求和招工需求萎縮。此外,企業發展還面臨雙重困擾,即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產能過剩”困擾,資金鏈面臨著“三角債”困擾。
在政府調控方面,地方政府財力急劇下降,財權與事權嚴重不匹配,資金鏈面臨著斷裂的風險。1至4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5%,增幅同比回落18.9個百分點。同時,政府的宏觀調控還面臨著“穩增長”和“控房價”的“兩難”選擇。現在三大城市群的房價很高,地方政府調控難度很大,我們講的長三角、中三角和環渤海的政府都面臨這個問題。房地產市場一頭連著投資,另一頭連著消費;一頭接著實體經濟,另一頭接著虛擬經濟;一頭與地方政府財政緊密相連,另一頭與開發商、銀行、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所以房地產的調控考驗政府的智慧,如何在擠出房地產泡沫和防范風險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我們如何穩增長,關鍵看三個變量:出口、消費、投資。出口是一個很難改變的變量,消費是一個好變量,但是,是一個慢變量;投資是個快變量,可以力挽狂瀾、立竿見影,但是現在不能再靠類似“四萬億”的政府公共投資。關于穩定經濟增長,當前社會上有兩大類、七種觀點。一類是主張用老辦法來穩定經濟增長,包括兩種觀點:一是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用新“四萬億”或小“四萬億”;二是放松房地產調控。另一類是主張用新辦法來穩定經濟增長,包括四種觀點:一是激活民間投資;二是促進消費;三是對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實行定向寬松的貨幣政策;四是把減稅費作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五是利用后發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比如,推動中三角的崛起。老辦法是不可行的,而在新辦法中,擴大民間投資應成為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重點。其次是在貨幣政策上定向地向小微企業寬松,還有把減稅費作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后是中三角,利用后發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把后發地區培育成新的增長極。我覺得中三角的討論有利于這一點。
我們看看典型城市的主要指標,王省長已經講到了,現在看中三角的武漢、南昌、長沙,第一季度GDP都超過10%,長三角的幾個城市都在7%, “中快東慢”、 “西快東慢”的格局非常明顯。所以中三角有望成為穩增長的新引擎。
怎樣使中三角成為“穩增長”的新引擎?
一、加快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新步伐。我覺得武漢長三角有五大優勢:一是得水獨厚。水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命脈。漢江、贛江、湘江等重要支流在中部地區與長江交匯,不僅為兩岸城市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為航運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二是得科(技)獨厚。科教資源是城市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武漢城市圈作為我國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區,其人才儲備量和科研能力占據了絕對優勢,是中部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的人才培養地和輸出。三是得中獨厚。中三角地區具有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 “中轉性”和“過渡性”的區位特點明顯,具有顯著的市場輻射力。以武漢為圓心,1000公里為半徑,可覆蓋11億中國人口,3小時高鐵圈內,聚集著數億人口。四是得農獨厚。中三角農業基礎好。五是成本優勢明顯,對房地產的依賴和泡沫包袱比東部少同時,中三角發展面臨城鎮化加速發展機遇、產業轉移和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和綠色經濟發展的機遇。但我們還要改變幾個制約因素:外向度低、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高新化和集群化偏低,金融體系建設滯后,企業家人才匱乏,內陸文化觀念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舉辦中國企業家論壇非常及時。
二、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讓創新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動力。30年來我們靠“三大紅利”打造了“中國的輝煌”:人口紅利、制度紅利(農村改革、國企改革、開放倒逼改革三大改革形成制度紅利),還有土地紅利。但主要是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當前,土地紅利難以為繼,人口紅利也難以為繼,未來要靠改革產生制度紅利和創新技術紅利作為中三角新的動力體制。
三、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級階段,一方面可以實現城鎮化量的擴張,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質的提升。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長三角是世界性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也要打造世界性的城市群,而中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大大滯后于東部,特別是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60%以上,湖北高一點,超過50%,湖南和南昌都不到50%,這種滯后本身是一種潛力,城鎮化的支撐對未來中三角的可持續發展影響重大。一個是實現量的擴張,另一方面通過城市群的建設,提高城市化質量。
四、加快金融產業、旅游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及其它高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城市功能。當前世界旅游業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中已達到8.25%,超過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車出口收入的5.6%和機電出口收入的4.6%,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中三角聯手發展旅游產業大有可為。
我的結論:中三角要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一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實施新型工業化;加快新型城鎮化,通過城市群建設使城鎮化不僅有量的提升,而有質的飛躍;二要促進科教資源與金融資本對接,把科教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使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三要在發展好現有產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金融產業、旅游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處理好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四要加快城市群內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能力建設, 構建資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多層次發展協調機制,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城市郡的建設要高度重視資源分散、體制分割、管理分治的問題,實現產業上互補,行政上協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