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全球經濟變局下的中國西部戰略國際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全球經濟變局下的中國西部戰略”國際論壇于2012年6月27日在西安舉行。上圖為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張小波。
以下為演講實錄:
張小波:我的演講主要是根據兩部分研究,一個是美國自然基金課題研究性別失衡對經濟的影響,我寫了一系列文章,有一個是關于企業家的精神影響,另外是關于產業集群研究,這兩個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
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年均增長10%,動力在哪,最根本的我覺得是人的動力,就是創造財富需要人,你看中國大街小巷到晚上十二點商店門還開著,早上五六點鐘到處都是賣菜的,這種工作精神是創造財富最重要的源泉,現在可以用兩個70%的原則總結中國經濟增長,過去30年里面70%新增財富由私有部門創造,第二個新增的就業機會有70%由新增企業創造,這就是今天上午談到路易斯拐點,有人拼命工作當企業家制造就業會,這是中國最近這些年快速起飛最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么別的國家沒有這么快,企業家源泉在哪,看文獻中,一般強調三個因素,第一個是教育,可是這個也很難解釋,你到各個地方看,平均教育程度和一般人群教育程度,我做了一個分析,我調查四百個企業家,平均教育程度,幾乎是一模一樣,做企業家的人并不是受教育更多的人,所以這個也很難解釋。一般做企業家必須有錢,沒有錢怎么辦企業,主流的經濟學家都強調發展金融業,比如孟加拉國得諾貝爾獎的人就是研究發展小型貸款的,中國從來沒有做過小型貸款,30多年前改革的時候,國有企業從來不給中小企業貸款,不給農民貸款,而且沒有合法身份,只要8個人以上的企業都是違法的,不可能是私人企業。第三個是文化,中國人勤奮,勤勞吃苦,就想做企業家,這一點不能解釋為什么企業家增長那么快。傳統因素很難解釋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兩個角度可以分析中國企業家精神,第一是人要做企業家必須有動力,因為做企業家有風險,要承受很大心理壓力,工作很長時間,有可能會失敗,第二你做企業家要有錢,怎么克服資金障礙,所以這兩個都要考慮到。剛才魏教授已經講到,因為中國現在性別失衡,每五個女的有六個男的競爭,意味著一個男的淘汰,按照達爾文理論來講,繁衍后代是最重要的動機之一。如果現在女方認為財富是婚姻市場的一個指標,那么財富就變成一個排序指標,男的財富最低的五分之一就要被淘汰找不到老婆,貴州甘肅有個村子30%的30歲以上男性沒有老婆,女的即使殘疾人也能娶出去,女的是百分之百嫁出去。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出去創業,這就是最基本的。
為了蓋房子必須得有錢,怎么掙錢,這時候出去打工,干危險的工作,做企業,這是對一般的老百姓來講唯一的出路,那么這個怎么來驗證呢,第一點可以看一個最簡單的圖,1995年中國做了一次工業普查,2004年做了經濟普查,如果把各地方新增企業數目縱坐標看一下,橫坐標可看一下每一個性別失衡點,兩個放一塊有一個正相關關系,性別失衡高的地方新增企業數目高,性別失衡激發動物性的本能,就是競爭、冒險動力,如果做回顧的話很容易驗證這個規律。這就是因果關系,也許你這個性別失衡代表當地一些你觀察不到的因素,比如這個地方投資環境很好,有很多賺錢機會,我們就做了一個研究,你可以看看當地國有企業增長的數目,外資企業增長的數目,我們知道外資不考慮性別失衡,國企也是一樣的,外資是不是在一個地方投資,和當地性別失衡沒有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講起碼性別失衡沒有代表投資機會。
2005年1%人口調查里面問了一些人的職業情況,從微觀數據看,同樣可以發現男孩的家庭父母更容易成為企業家,是很顯著的,有女孩的家庭不那么顯著,這是從另外一個方面驗證,男孩家庭如果在當地性別失衡比較嚴重更容易成為企業家,而女孩的父母就沒有這種壓力。
即使想做企業家,也得有一定的最基本辦法,怎么克服資金障礙,剛才講到在改革的初期大家都沒錢,銀行也不給他們錢,怎么能克服障礙呢,所以我強調一點,人都很聰明,都可以想出辦法,中國想辦法就是用集群的方式。其實這個觀點并不新,如果你看英國工業革命初期,很多生產都是一個鎮生產一樣東西,諾貝爾獎得主在最有名的文章中也講過,其實大企業集中在一塊是克服許多障礙很重要的一種手段,怎么克服,這是根據我過去的七八年調查總結的,首先集群各個地方都有,最基本的原理是一村一品,比如這個時候我們調查在浙江的一個鎮,生產羊毛衫占全世界的40%,它完全分工分解,左邊是店鋪,不擁有任何生產設備,進去以后發現只有幾樣東西,有一個店鋪,有一個商標,有一個店長,有一個電話,雜志上看到有什么好的樣子模仿一下讓別人造個樣品,客商來了說訂3000件給三分之一定金他就開始打電話,最后收回來他只做一件事檢查質量,打上自己的商標,打一個電話,這是各個生產環節。都是安徽人騎三輪,買一個舊三輪只有3000塊錢,縫扣子都是很多四川人,吃在那住在那,一個夫妻雇兩個人就專門縫扣子,一個扣子兩毛錢,誰都可以做企業家,沒有人給他工資,都是計件,所以通過分工以后,每個人都能找著自己做企業的一種辦法,可以從事某一個方面,錢多的可以多買幾臺織布機,人可以根據自己經費多少選一個行當干,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企業家。集群通過把生產的步驟細分,降低了投資的門檻,使有可能向成為企業家的人有可能變成現實。
當地人有關系的,比如說做印染,是高污染需要處理污染非常費錢,但是都是當地人辦。還有一個物流中心,這是政府直接出面建,所以投資很高,都是50%銀行貸款,因為把工序分解,投資門檻低,很多人不需要貸款,最后調查多少人從銀行拿貸款,很少。建一個企業下面一個就是流動資金,這個問題也很容易解決,因為你在一個地方只生產一種產品,而且這個信息傳遞也很快,就在一個小村子,如果你不講信用,別人把話一傳沒人給你做生意,你所有的技能、社會資本就丟了,沒有用了,你到別處去機器設備都沒有用,使得人們更加珍惜自己的聲譽,比如借錢按時還錢,使秩序很有效運轉起來,即使沒有正規的制度,人通過私下安排,也克服了正式制度不足的現象。所以我們調查幾百家企業,幾乎看不到正式的合同,經常就是這么一個簡單手鋸,很多情況下都是打一個電話,然后一個月結算一次。
反映西部和東部很大差別,我04年在甘肅調查的時候,發現中午很多企業關門,我問他,他說我們這一個鎮就兩三個企業,如果不關門,這里干部天天吃飯從來不掏錢,也就是說你如果企業特別少的話,被人家騷擾的可能性大多,如果扎堆的話,比如有上萬家企業,收稅的人去的可能性就低,浙江一代集群企業實際稅率遠遠低于西部,因為西部企業孤軍作戰,被騷擾可能性遠遠大的多,民營稅率一樣,實際稅率差的很多,這也就是大家通過集聚克服很多制度上的約束。集群比較發達的地方新增企業比較高,我現在結論是,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增長比較快,一是人有比較大的動力,因為男女失調,第二個是人想出一個辦法克服現有金融制度,通過集群的方式去生存。
我想再談一下對未來,這種模式還能不能維持下去,我覺得不是那么樂觀,工資價格越來越高,集群正好是利用勞工,而用少資本的方式,如果工人價值高,集群方式逐漸會失去一定優勢。第二點是現在很多當時老一代的企業家,就是現在企業涉及到換代問題,企業做大了,企業家的繼任情況非常嚴重,企業家自己沒有多少學問,就把孩子從初中高中送到海外,這些孩子學成回來沒有人愿意做非常辛苦的中小企業,覺得太辛苦,所以這些企業繼任也成了一個問題,但有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機會,我想可能在中西部有這個機會,落后密集型企業可能會往西部轉移,比如我調查的溫州鞋業,把他們上千家企業搬到重慶,西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多想想如何發展。
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