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2(首屆)中國財務管理全球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年6月2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主辦的“2012(首屆)中國財務管理全球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堂舉行。圖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系主任徐經長。
徐經長:謝謝瑞君教授,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中國財務管理全球論壇上有這樣一個跟大家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我今天講的主題是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認知和反思,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因為今天我們多數嘉賓都來自于實務界,所以我想就這個問題跟大家進行討論,可能也非常有意思。
認知就是怎么樣去認識、把握我們國家近幾年的情況,當然更長遠一點,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我們可能從很多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但是我想把一個核心的理念提煉一下,那就是要堅持市場化,認知就是堅持市場化的一個過程,我主要講兩個方面。一個是簡單地從會計制度到會計準則給大家做一個回顧,第二個是從會計的目標體系到我們的財務報告體系,再講一下它的市場化問題。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從會計制度到會計準則,同時我在這里列了幾個題目,中國大學的會計教育,中國企業的會計實踐,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每個題目包含的內容太多,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想從我自己親身的一些經歷和了解的一些情況,從談感受的這個角度來講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我是80年代中期上的大學,計劃經濟,會計制度體系,我們當時有一門課程是上海財經大學羅教授寫的,這本書叫《資本主義企業會計學》,我在很多場合都講到,今天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整個準則體系,我們整個會計實踐,實際上都是那門課程當中所講的,但是是不是資本主義會計呢?市場化到底怎么去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非常敏感,也非常尖銳,面臨很大的挑戰,我想這個問題可以推而廣之,到整個中國經濟的理解。會計是一面鏡子,我們通過這面鏡子,看到中國整個經濟的發展,這才是我們會計比較有價值比較有意義的地方。我們應該生活在一個會計的盛世,我們那個年代說會計情況完全不一樣,我們在大學學的是會計,但是回家如果人問你在大學學什么專業,我說我們學經濟,好象什么都懂,如果說學會計,好象上的不怎么樣,那時候大學是個精英教育,現在是大眾教育,好不容易上大學,學一個會計專業,會計不就是帳房先生嗎,我們單位小王小學畢業,父親是車間主任,做什么?做會計,第一年做會計,第二年又做了一年,第三年就成為老會計了,小學畢業照樣可以把會計工作做得很好。我們今天不一樣了,今天這個會計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我們人民大學會計學的博士,我了解有到外語學院的,有到醫科大學的,有到師范大學的,有到理工大學的,去當老師,當會計學的老師。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我們今天的會計不再局限于過去的財經類大學和部分重點大學,包括我剛才講的那么多學校都開設了會計學的專業,這是我們這個領域所面臨的一個現狀。我們這個職業性逢盛世,回到我剛才講的這個話題上來,為什么有這樣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大學學的就是會計專業,一直到現在專業沒變,所以體會可能更直接,感受可能更深一些。
回到我剛才講的資本主義會計,那就是要講借貸記賬法,講資產負債表,講股份公司,我們那時候會感到很新鮮,怎么會有這么一些東西在會計體系中,今天大家很好理解,在過去那個時代理解這個很困難。后來大家覺得資本主義會計有意識形態的東西在里面,很多大學教授把這門課改成西方會計學,剛才伊校長也講到了,我們整個國際化進程,是在借鑒西方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再后來我們把它改成了國際會計學,我們國際趨同,我自己寫過西方會計學的教材,寫過國際會計學的教材,再到后來我們干脆取消了國際會計學,我們都一樣,哪有什么國際和國內,所以不需要區分,大學的會計教育。我剛才講的課程演變,實際上是我們國際化的一個縮影,這個國際化的過程到底是什么?我想它的本質還是市場化。
會計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不能展開講,我主要講一些點。中國企業的會計實踐,在那個時期我們企業的會計實踐,我們在做什么呢?我自己有這樣一個經歷,當時改革開放,我們搞了沿海14個城市,叫國外的資本進來,我們當時是一個資本輸入的國家,資本進來就要提出很多要求,資本家帶著會計師、稅務師,會計師是高薪聘請,當時是八大會計公司,把這些人請來,坐下來,地方各種政策配套這都沒什么問題,會計師要了解一下中國的會計政策,會計制度,就要我們就把會計報表翻譯成英文,會計報表是會計最終的產品,我們任何改革最終要體現在報表層面。我們第一張報表就把國外的同行給難住了,我們是資金平衡表,我們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專用資產,固定基金、流動基金、專用基金,基金和我們今天買的基金兩個字完全一樣,但是含義不一樣,如果下定義,是專門用途的資金,那就是打油的錢不能買醋,專款專用,三大類里面有幾十個,比如專用基金,我們今天講很多問題,大家會覺得很可笑,這個錢不能隨便用,什么時候用呢?到更新改造的時候才能用,把這塊錢要存到存折上,不能動的,計劃經濟,更新改造資金怎么用,基金,資本主義會計的第一張報表就是資產負債表,這是我們會計一個演變的市場化過程,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金融資產,我們沒有金融資產,我們右邊沒有負債,企業是所有的企業,我們要編所有權益的會計表,在計劃經濟下這是一個理念,沒用,你從報表上就可以看出來。市場化之后,經濟學界有個討論,中國產權到底清不清晰,我經常講會計界的回答非常簡單,產權不清晰,產權是什么?產權首先是會計上所謂的權益,我們沒有,我們搞了三個基金,那很麻煩。外國資本要來,國外會計師要了解中國的會計報表,怎么辦?我經常講,一個國家國際化的過程有兩種趨勢,一個是他們要本土化,一個是我們要改革開放,兩種力量在推動著一個國家會計實踐的發展。中國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八大會計公司到北京辦事處之前,都要在香港集中培訓三個月時間,請大陸教授給他們講中國的基金會計,因為我們有幾十個,人家第一張報表一打開,我這企業有十個億,負債六個億,所謂權益是四個億,自己的錢四個億,六個億借過來的,我們多少錢是自己的,我們不告訴你,我們沒這個概念,我們可以說所有的錢都是我自己的,也可以說所有的錢都不是我的,這就是沒有產權的問題。所以三個月培訓以后,國際上的會計師得出一個結論,在世界各個國家的會計當中,中國的基金會計是最高深莫測的,學不會,剛剛背了職工福利提取2%應該用于哪些方面,我們那時候考試就是考這個,因為你的工作就是做這些事,人家好不容易在香港背會了,我們又不提了,會計是這樣一種會計,這是我們的會計實踐。大家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我們對不同的投資者要搞不同的會計制度,這個問題曾經有很多人批評,說外商投資企業憑什么要搞單獨稅務制度,大家把這個進程搞清楚,這個問題很好理解,你不改革外商投資企業制度,人家看不懂我們的制度,所以我們專門要搞一個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制度,從投資者的角度到不同的制度,這是一種投資的歧視,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93年搞了借貸記賬法改革以后,很多人寫文章,借貸記賬法很科學,總結出了十幾個優點,我經常講,記賬方法,很多會計方法的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增減記賬法很好,我經常給EMBA的同學講課,企業的財務管理,我們財務人員離董事會的決策還有多遠,我們要經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待會兒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一下我的一個認識。
再回到我剛才講的,在董事會這個層面的決策,財務人員怎么看,我們財務是非常專業人士,專業人士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我們喜歡埋頭拉車,不太喜歡抬頭看路,所以我們今天的財務管理,我們一定要看大的環境,看企業的管理,看行業的發展,看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會計不是孤立的,會計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他是深深嵌入了我們企業管理。回到我剛才講的,企業會計實踐經過了這么樣一個過程,當然這里面還有很多話題,會計實踐不僅僅是我剛才講的這些。但是增減記賬法是不是那樣好,資產負債表是不是有那么多優點,增減記賬法,資金平衡表,服務于我們的計劃經濟,它有重要的意義。我們EMBA那些老總,或者我們企業這些管理者,我們財務人員經常跟他們講財務的重要性,他們也很有興趣,拿一本會計書看一看,一看借貸記賬法就看不下去了,借貸搞不清楚了,增減非常好,從銀行取了一千塊錢,我們做賬非常簡單,現金增加一千,借貸記賬法,你說借現金一千,貸銀行一千,什么意思,方法本身很多時候是無所謂好壞的,我們要理直氣壯地講我們很多東西,講我們很多優勢,講我們語言的優勢。我們很多時候沒有這種勇氣,沒有這種自信,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
我特別反對我們很多教授在很多不需要講英文的時候,突然來幾個英文的單詞,這個交流有很多障礙,沒有必要。但是你需要講的時候可以,這個都沒問題,但是不需要講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語言非常好,語言就是溝通的,你的溝通的對象,你的交流的對象非常清楚你要講的意思,今天我講這種現象,大學的教育,企業的實踐,我們政府政策的制定,都有太多這樣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反思的。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包括自己的會計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這個話題很大。
第三個我想講一下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國的理論研究要把它應用到實物當中,不是一個很直接的過程,我們經常會討論或者批評,說理論脫離實踐,到底是理論的問題還是實踐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都不是。比如會計在中國教授把這個東西已經研究的很好了,但是它未必要到實踐當中去應用,中國理論要到實踐去用,那就是要有會計準則。我們國家的準則是一個法規,是一個規范,是一個政府部門制定的規章,大家看這個和西方的理念有很大的差異。待會兒我會講,所以西化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照搬的過程,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出很大的問題。人家是一個充分活力的市場,是一個自由的市場,是一個資本充分流動的市場,我們不是。會計原則也叫GIIP,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我們不是,我們就是你不接受也得執行,我們會計準則錯了沒問題,錯了我們再改,這是我們的法規。我再講我經歷的一個事情,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老師就對西方會計學有興趣,特別是我的一個同學在大學的時候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快速折舊,把西方這個東西介紹一下,我們覺得挺好。后來我們了解,實務界也非常歡迎,為什么呢?很多高科技的行業他自然使用壽命是十年,但是到五年的時候可能要更新了,你平均年限達到四年的時候折舊,補償才40%,折舊這個話題又很大,我剛才說計劃經濟我們搞一個更新改造基金放在這兒。我在EMBA講課,河北石家莊一個印刷企業的老總給提出來,我們有十臺海德堡機器,我們折舊沒提,說有什么問題呢?我想我們會計實踐是豐富多彩的,折舊不提,折舊的意義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們搞更新改造基金到我講的加速折舊,到會計準則行不行,財政部想,加速折舊,利潤少了,所以不可以。我們93年搞市場化改革,下半年,一個半年的時間,當時財政部長在很多場合都宣傳,我們搞會計改革,當年的財政收入,部分行業加速折舊,我們財政收入就少了幾十個億,當時幾十個億還是一個很大的數據,我們把同樣的信息翻譯成英文,老外又不懂,會計改革,怎么財政收入少了幾十億呢,有很多問題,所以今天怎么理解會計跟稅收的關系,我們還有不同的認識。這些問題我林林總總講了這些方面,都涉及到了我們從會計制度到會計準則,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所以我們要問國際慣例在什么地方。
我這個圖大致上是把美國會計準則演變的過程做了一個介紹,我們今天的會計改革的國際慣例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慣例。這個局面很遺憾到現在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們對這個要有清醒的認識。會計準則的歷史其實非常短,也就是29年和33年經濟危機之后才開始搞改革,市場化,這是一個國際準則的過程,今天有兩大體系,我們今天還要討論,我們的國際化到底是按照美國的做還是按國際的會計準則做呢?我們還要看這兩股力量比較發展的結果,我們要關注這些事情。這個是我們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的一個演變的過程,這是這樣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很多事,也反映了我們整個會計改革不斷反復,不斷博弈的一個過程。包括各個具體的會計準則,包括我們整個規范體系的建設,這里面都反映了很多問題,大致上我把從會計制度從會計準則這樣一個過程做了一個介紹。
接下來再來幾個結論,一個是國際會計慣例的形成取決于資本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和影響,一個國家的資本流動到什么地方,這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就會影響到什么地方。第二句話,會計是反應性的,我們既需要埋頭拉車,又需要抬頭看路。我們太專業,就會認為這件事情很神圣,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離董事會決策還有多遠,很多時候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我們學術研究也在研究,是不是投資者真的是因為看了我們的會計報表,看了我們的財務報告,做了很多投資決策,是不是這樣,這都是非常大的話題。
第三,中國的會計國際化的過程,其本質是市場化的過程。所以我們還是要堅持市場化。
第二,我想簡單說一下,從會計目標到財務報告,這里面我想從理論的角度,怎么認識我們現在國際化的過程,特別是我們近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我們會計討論的跟會計準則有關的重大問題,我簡單作了一下梳理,我畫了兩條線,我說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我們思考問題的起點,很多問題的討論都源于我們有兩個目標。如果我們是一個目標,問題就好辦了,兩個目標就麻煩,就會導致很多混亂、碰撞,不同的意見。怎么認識這個問題?時間關系,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第一個目標就是會計信息要給投資者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但早期會計沒有這個功能,我們現在也在討論,會計是真實把這個企業的信息提供,還是我提供信息之后,信息使用者因為利用了這個信息,而作出了不同的決策,那個東西是不是我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我要考慮那個問題,會計就會變得很復雜了,這是第一條線要思考的問題,我剛才講的這個問題,成為我們會計準則的主流,主要對象,我們對相關性的討論,我們對資產負債觀的研究,包括中國的會計準則,我們都非常明確提出,會計的首要目標就是要給決策者提供相關信息,這個已經背離了會計的本質。我們學會計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會計是真實的反映,客觀的反映,我把真實的東西告訴市場,這個貸款沒有什么價值,我告訴了他就行了,會計的邊界在什么地方,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如果把所有的責任都歸集到會計這個地方,太簡單了,很多東西都跟會計有關系,因為我們會計已經嵌入到企業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當中去了,你說哪個沒有關系,都能說上關系。金融危機當然不是會計的問題,本質不是會計的問題,怎么看待這兩條線,第二條線是受托責任,反映可靠性,盡量堅守歷史成本,堅持費用觀,這是兩條線,這兩條線我就直接把結論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如實反映,堅守歷史成本,這是我們會計的邊界,第二是會計已經嵌入到我們社會經濟的環境當中,它需要適應環境的發展,來贏得自身發展的空間。我講的第一句話就是第二條線,受托責任真實反映歷史成本,我講的第二個結論,就是我剛才說的第一條線,決策相關,公允價值,資產負債觀,我們到底堅持什么,選擇什么,我們今天的會計更多的已經迫于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壓力,已經背離了它的本質。我們在向另外一個方向在發展,大家對我們今天的會計必須要有這樣一個認識,在我剛才講的兩條線當中,我們今天的國際準則更多是在選擇第一條線,或者當他們兩個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更多考慮第一條線。
第三個結論,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一個政治化的過程,特定時期的準則只是我們基于特定環境所作出的一種選擇,沒有完美的會計準則,那是一個理想狀態,準則是一個充分博弈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改變了會計的行為,實際就改變了企業的行為。我們有太多這樣的道理,我們的會計政策,部門的調整,比如研發費用都計到管理費用,我們研發費用就會少了。我們企業合并到底用什么方法來合并,是購買法還是權益結合法,美國對權益結合法限制了12個條件,權益結合法,上市公司企業經營層不希望搞商用,所以很多企業為了滿足那12個條件,把我們很多交易進行設計,今天這些問題都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
我再說一下反思,我簡單講兩個問題,第一市場化不等于全盤西化。我們今天國際慣例來自于西方,但是全盤西化的認識可能是有問題的,最主要的就是我剛才講的,法律的環境,人文的環境,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都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個差異主要體現在別人的準則是一個充分博弈的過程,而我們不是。市場要相對比較發達,我們也不是,剛才有很多問題,特別關于剛才講的會計目標,決策相關這個目標實際上要滿足股本相對分散的,資本市場高度發達這樣的市場環境。其實我們現在不具備,我們的國有企業,現在我看到一個數據,我們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總體比例可能在95%以上。我們看一下資本市場的兩類公司,創業板市場也是一股獨大,加起來可能也得90%以上,所以我們產權改革講了這么多年,其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在產權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我們討論公司的治理,那就是一個虛假的命題。董事會怎么發揮作用,大家想一想,一股獨大,這個涉及到我們對董事會決策的認識,涉及到我們對會計信息的認識,涉及到會計信息對市場的影響。最近有人特別關注我們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質疑,結果我們研究發現,90%受質疑的公司都是通過反向部門進入市場。我們國家資本市場現在也呈現出同樣的特點,我自己現在也是證監會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的委員,也有幸接觸到了大量并購垂足的案例,我們并購重組實際上也都是對ST公司的重組,我在很多場合也講到,當我們重組這個概念真正消失了,可能就是我們市場化的開始。美國發生的是大量的并購,而不是簡單對ST公司一個業務的重組,是一個良性的,是市場主導的,我們并購重組我經常把它形容是一個病人,我們來看病,我們來解決這些問題,反向部門也占非常大的比例。我們現在一家公司要進入資本市場,三個方式,一個創業板,一個主板,一個并購重組,市場化到底怎么認識,美國沒有審核委員會,審核什么呢?你的公司可以到市場去,不行就淘汰,所以他有市場化的機制。你這個公司股價長期低于一美金,那就退市,你看市場機制。你的股東少于規定的人數,退市,并購重組要不要審核委員會來審核?不需要,市場化的機制。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講市場化,但是市場化的路很遠,所以我們要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所以在并購重組當中,反向購買當中,這個是重大的會計問題,它的信息的需求和IPO到底有什么區別,問題很多,很多比較差的公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因為IPO門檻太高,審核太嚴,要求太高,這個地方好。所以我們并購重組委審核通過的都是有條件通過,我們通過不外乎要他充分披露信息,美國對概念股最大的一個質疑,就是我們信息披露是不充分的,我們會計的理念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我們有這樣一些差距。
總體來說,很復雜。從會計準則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特別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的會計準則,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個是從交易基礎到價值基礎的變化,會計早期是交易基礎,我們現在是搞價值的,麻煩。第二是從已發生模型到預期模型,我們要把預期那種變化考慮在今天的資產減值當中,大量的估計會運用在我們會計報表當中,還有一個就是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會計準則的分離,國際會計準則現在正在討論三個問題,一個是收入,一個是租賃,一個是合并報表,我們今天的收入是要風險報酬的轉移才能確定收入。我們今天的租賃是要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國際準則是所有的租賃要有一部分資金轉出去,合并報表,國際準則要把它改為控制為前提的合并報表,這個體現了我們會計準則很多理念上的變化,這是我簡單說一下。
第二個就是后市場化的會計問題,我簡單歸納一下,包括我們今天中國企業同業控制、非同業空氣,商用的理解,包括對關聯方的理解,這些準則的變化,都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地方。因為時間關系,我已經超時很多了,很抱歉,講得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