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復旦(微博)大學主辦、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贊助的“上海論壇”2012年5月26日-28日在上海召開。主題為: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未來十年的戰略。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本次會議。圖為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劉軍強演講。
劉軍強:
首先非常感謝邀請我來參加會議,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講中國保險基金的基金結余,中國有七千億的社會保險結余,這是不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呢?我的演講分四部分,首先是經驗性的觀察,然后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假設,最后是方法和研究結論。
我們先看這個圖,從1989年到2000年從無到有,到2010年已經有750億的結余資金,我這指的是現收現付制的保險,養老基金我沒有計算在內,主要是指的失業、醫療、工傷,我們今天的問題是結余是如何產生的,哪些成因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我們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到,在1999年的時候,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是60億的結余資金,但是到了2009年的時候有4060億的結余資金,結余率達到了119%。這個Puzzle就在于醫療保險是Pay-as go,如果你有大量的錢,放在銀行帳戶里面沒有去用,意味著首先是一個低效率的制度,因為大量的錢沒有用于補貼病人的醫療賬單,所以參加了就等于白參加了。另外一個是這樣的,如果有大量的錢沉睡在銀行帳戶里面,意味著給腐敗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社會保險和我們的經濟形勢也有很大的關系,紐約時報有一個新聞說“中國經濟在觸底”,增長在放緩。我們很多人認為經濟增長放緩,很大的原因是中國的國內消費不夠旺盛,消費不夠旺盛的原因又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那么我們做一個反思式的推斷,如果有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了之后,是不是消費就能夠旺盛起來呢?我看這個答案未必是正的。因為是這樣的,如果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來,沒法建立很好的風險防范,沒法降低風險,沒法使得人們敢于去花錢。比如說醫療保險,新農合只能報銷34%左右,城鎮保險只能報銷百分之三四十左右。
城鎮醫療保險主要是面向城鎮就業人口,他們大約會從雇主那邊交6%的工資,這6%里面有70%是放在社會統籌資金里面,這些錢可以用來支付住院費用,剩下的30%是放到個人賬戶里面,這個30%是支付買藥和門診的費用,雇員還要繳納2%,全部要放到個人賬戶里面去,用來買藥和看門診。下面我們會注意到籌資結構對結余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原因分析有五大方面:人口紅利、若干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這幾年擴面的競爭、制度的管理存在問題、沒法直接觀測到的因素。
首先是人口紅利,我們一直在講人口紅利的消失。但是從這張表你們可以看到,從2005年開始,職工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里面是在變得年輕的,撫養比從0.38%降低到了2009年的0.34%,這幾年的人口結構在變年輕,這幾年政府在大力推廣保險制度,所以有大量的人在加入這個群體,他們更加年輕和健康,更多的是繳費,而不是消費,所以大量的結余產生了出來。我這么講,上海的同事會非常不同意,上海若干年前就產生了醫保的虧損,所以我的觀察和人口學的學者不矛盾的,因為上海是中國總體局面的一個提前發生,大約要比中國平均水平早很多年。所以,這也不是一個持久的現象,雖然職工醫療保險在減輕,但是人口在老化,如果你在農村,40歲的人可以被稱為年輕人,反映在醫療保險里面,在很多地方,雖然合作醫療剛剛建立沒有幾年,但是資金已經收不抵支了,城鎮醫療保險是以農村的虧損作為代價的。
第二個因素是增長紅利。我們可以看到從1999年到2009年,中國的平均工資一直在增長,從800多塊錢到32000塊錢,和平均工資相匹配的是繳費水平,從1999年每年繳435到2009年繳一千多塊錢。
第三個是擴面,隨著你的制度不斷把新的人覆蓋進來,新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年輕健康的,這些人更多的是付費,而不是繳費,你把更多的人納入進來,風險就會降低,使得結余更多。
第四個因素是管理,管理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機構建設,我們現在的醫療保險都是經過社會保險醫療監管機構去辦理,是一個中介機構。之前這個機構面臨人員缺乏的問題,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到2008年為止,這個機構已經有13.3萬的工作人員,而且在18個省份,它的籌資(收取保險費) ,交給地方稅務機構,地方稅務機構在2008年的時候已經有40萬人的規模,所以它可以通過這種人力的擴張、機構的不斷完善,也會造成保險費收費增加,而且隨著人數的增加,可以更加精細的管理,也會產生結余。
另外是政府的財力狀況。為什么這么重要呢?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政府經濟上不是很寬裕,由于我們的職工醫療保險,每個省市需要為醫療保險的運營成本和虧損負責,一個地方如果很窮,那么就必須要維持一個盈余,而不是虧損,否則的話,它需要額外從財政里拿錢去補貼。另外,如果一個政府比較窮的話,那么它更有動機去積累一部分的錢,因為這部分錢現在沒有獨立的監管機構,或者沒有有效的監管,他可以拿這些錢去做一些其它的用途。所以,如果一個地方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比較差的話,他是有動力去維護這個盈余狀況。
最后是一些很難直接測量到的,比如說報銷的規定。中國在這么幾方面限制了醫療開支,再就是規定好起步線、封頂線、共付比例。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報銷的都比較低,尤其是農村的只有34.6%。另外中國政府制定了基本藥品目錄和基本服務目錄,目錄之外的都不能報銷,每年可以有5%的調整,可以增加可以減少,但是地方政府一般都會采取比較保守的,不變或者減少,進一步就能夠壓縮開支,產生結余,這都是非正常的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統籌層次,這是無法測量的,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假設有兩個城市,同時在一個省市之內,一個是有正F的結余,另一個有負M的結余,F的M不能抵消N,如果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統籌,那么B的虧損就可以抵消A的結余。低統籌層次使得最后的結果有大量的結余資產產生。從2003年到2009年,有40%的錢是個人賬戶造成的,這些錢放在賬戶里面只能歸個人使用,不能用于別人,最多用在家庭成員里面,所以如果我很健康,我的錢就會被積攢下來,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個人賬戶里面從來沒動過,除了開過幾次牛奶和餅干之外。
結果我用了兩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結果基本上和我們的假設是比較吻合的,而且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結果也是非常一致,只有很小的一個差別。如果撫養比降低的話,你確實會造成很多的結余,反過來講,如果我們的人口持續老化的話,那將來的保險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另外,在平均工資方面,如果人均增長1000塊錢的話,對應的結余率會增加7.06%,這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因素。第三個方面是覆蓋率,如果覆蓋率增長1%,那么對應的結余率會增加0.13%左右。再一個是醫療保險的管理狀況,我們可以看到如果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經費每增長1塊錢,那么結余率會增加0.63%,就是說機構每完善一步,錢就會增加一些。如果地方政府的資金支出每增加一千塊錢,結余率就會降低23%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開支。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結余資金是這么造成的,首先是職工醫療保險這幾年變得相對年輕,這個也不可持續。第二個是這些年中國的平均工資一直在提升,中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比較暗淡,平均工資增長也會比較暗淡,這個也不可持續。第三個是覆蓋面擴大,最多只能擴大到100%,現在這個制度已經擴大到百分之七八十了,所以未來的增長空間也不是很大。再一個就是它的管理,我們可以繼續增加人力,但這也不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狀態。第四個方面是統籌層次,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統籌層次降低結余率水平,最后一個是個人賬戶,在中國有很多的反思,因為它造成大量的結余,使得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同時并沒有很好地抵御未來的風險,因為摻雜了很多其它的因素,比如說通貨膨脹,我現在30歲,積累了一部分錢,為我以后60歲支付醫療賬單,這是不現實的,我不知道未來的通貨膨脹水平是怎樣的,而且放在銀行里面也降低了它的用途,這是我的研究發現,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教,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