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二屆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年2月4日-6日,2012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二屆年會在黑龍江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市場的力量——紀念鄧小平‘南巡’二十年”。圖為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
以下為演講實錄:
秦曉:我先談一點感悟,今天是我第一次來,我覺得一個組織能夠堅持了12年,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第一次來,我下了飛機之后首先的感覺就是冷,我好久沒有冬天到東北來了,但是我回想起來,在內蒙插隊的時候,那個時候是很冷的,大概是在零下15度左右,穿著羊皮襖放牛,也很感慨,人老了,確實不如年輕人火力旺了,但是我也覺得有一種熱,因為我們討論的是一些熱門的話題,我們今天充滿了一種熱烈溫暖的氣息,都是很熟的朋友,所以這幾天的幸福指數比較高,但是我還有第二層的感悟,就是說我們形成了,這幾十年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企業家群體,這是我今天看到的,有很多是我的老朋友,我想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或者用我們會議的主題來講,是市場的力量形成的,他們盡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都經過了很多挫折,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都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在這個成功故事的后面,就是市場的力量。他們都是市場的產物,市場力量的產物,本身也體現了市場的力量。
他們的成功不僅表現在財富上,我昨天跟王慶說,你能不能算一算亞布力的成員,他們的財富是多少?可以算一個帳,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當然我想他們未來這個群體會擴大,這個財富也會更大,但更重要的我想不是這個物質財富,是我們體現了一種、發揚了一種現代中國企業家的精神,所以企業家的精神它不光表現在創新的精神,對市場的敏感,也不光表現在成功,企業家的精神應該表現在他對社會的關注,對公正的關注,對政治的關注,對我們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關注,從我們討論的主題和內容來看,我們創造的價值,我想比我們創造的財富更重要。我衷心的祝福,亞布力是一個創造價值的場所。
這是我的一點感悟。
下面我想講的一個主題,就是中國需要一個思想的市場,題目叫做思想原創的空間,這句話是科斯講的,他是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在一個多月前,就是財經年會的時候,專門制作了一個視頻講話,在講話當中,他說我已經101歲了,我不再和媒體打交道了,但是我一直關注中國和非常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跟中國人民說幾句話,首先科斯對鄧小平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運動取得的成果是高度贊賞的,不光是這一次,在科斯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周其仁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中國做對了什么,其仁說,這篇文章是應科斯要求寫的,因為他說我的誕辰100周年中,我見證了,看到了中國的變化,如果我的這個會議上沒有一個關于鄧小平的中國的論文,我認為是不全面的,這樣周其仁受命寫了這篇文章,就是《中國做對了什么》,他現在依然關注中國,他肯定了中國的成就,也看到了,也知道中國遇到了很多的挑戰和問題,包括經濟上的,包括社會上的,包括政治上的,要應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他認為中國需要一個思想的市場,我稱之為科斯的中國命題,下面我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和認識。
人類的文明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的文明史就是思想和物質生產互動的歷史,思想源于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活動,但是它對精神價值的形成,對真善美的追求又極大的改變了民眾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和意義。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現在社會的基石是由自由、個人權利、理性正義的價值體系,民主見證的政體和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制三個要素構成的,價值體系是這三個要素的出發點和歸屬,還有現代社會對自由市場的選擇,不僅是可以提高更好的、更有效的配置資源的效率,更為本質的是它體現了人的自由和權利,同理,計劃經濟體制可能在調動資源方面更有效率,但是它是以個人自由權利為代價的,因此,這種體制不僅不能顯示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更主要的是它缺乏價值的正當性。
在經歷了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之后,我們都了解了市場和計劃這兩種體制的特征,計劃是一個縱向的行政管制體系,市場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橫向交換體系,中國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表明,市場體系可以激發更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從而改善民眾的福祉,在思想領域中也存在類似經濟領域,也存在類似經濟領域中計劃和市場這樣兩種體制。這兩種體制的差別表現為,思想領域中的計劃體系是對某種意識形態的信仰,思想領域中的市場體制是一種科學的懷疑精神。那么同理,前者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后者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前者是一個壟斷的系統,后者是一個競爭的系統,因此思想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它的創造、傳播對社會影響力所依賴的外部社會制度環境,也應該是市場體制,不應該是計劃體制。
回顧中國近百年多的現代化歷程,自晚清民國之初的西學東鑒,中西之辯,到五四運動倡導的科學民主啟蒙精神,上個世紀80年代,關于真理檢驗標準的討論和思想文化界的新啟蒙,20年前鄧小平南方講話解除了姓資姓社的關鍵束縛,對市場化改革的證明都顯示了思想解放產生的力量,對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意大利歷史學家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應該回到中國當前的現實和對未來的選擇,中國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展現了制度變革所釋放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中國當下出現的經濟失衡,社會公平公正的問題,根源是制度體制的問題,制度的變革需要社會的共識,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社會經營和民眾之間觀念的互動和碰撞,是社會共識形成的基礎和演進的路徑。
在重大議題上存在較大爭議,缺乏共識,包括第一,我們所致力于構建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和傳統,與當代世界文明相容的文明秩序,還是一個與之相排斥的另類。
第二,自晚清開始,中國的信息化之路,使中國走出了貧窮落后和愚昧,但是進程漫長而曲折,伴隨著專制,這是否表明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下的激進主義導致的,這仍是未解之題。
第三、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也產生了失衡,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更值得關注的是貪污腐敗滋生,道德失信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是改革出了問題,還是應該繼續推進改革來解決。
第四,社會穩定和諧的實現,主要靠道德、法制、公民社會,還是要用政府的行政手段。
五,近年來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興起,一方面是中國歷史上長期挨打,貧窮落后,種下的基因,另一方面是反現代化,反現代文明的。
用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價值理念提升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覺性,樹立大國的心態。這些重大的議題,關系到中國的現實和未來,共識的形成需要制度化的利益觀點訴求,需要平等、包容多元的政治思想氛圍。
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