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上圖為科瑞集團監事會主席彭中天。
彭中天: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組委會的邀請,去年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文化插上資本與科技的翅膀,一年來我非常高興看到兩個非常經典的案例,藝術品與資本和科技對接,實現大眾化,一個是美國人喬布斯,以產品為載體,植入文化與科技,飛入百姓家,都是關于文化資本和科技相結合的探索,是文化經濟悄然降臨的客觀反映。回顧2011年,六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解放文化生產力已成為當前的重心工作。各地紛紛成立的61家文交所,這是積極響應的一個民政。國務院38號文下發,各地文化資產證券化的創新全面降溫,通過熱與冷的背后如何認識,如何從容應對。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其實熱有熱的道理,冷有冷的理由,是一體兩面,一面是關乎未來,一面是基于現實。
所以我今天就圍繞什么是文化經濟,為什么是文化經濟,文化產權交易所是什么,文化產權交易所將在文化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四個問題展開。
提起文化產業這個概念,大家耳熟能詳,文化產業很容易誤入文化產業化,這顯然不準確,文化的產業化并不成立,文化本身文化產業化,是講文化的庸俗化,廣義來說,文化是一種要素,是可以對任何經濟形態進行嫁接與滲透,若將這些產業都稱為文化產業未免過于寬泛,我歷來主張文化經濟的提法,文化經濟高于文化產業,產業是任何時代都有的,文化產業的提法容易讓人理解為是工業經濟范疇下的一個門類,而文化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這樣一個歷史的跨度,實際上它是想取代工業經濟的新經濟形態。文化經濟是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兩者之間互為轉化的一種經濟現象和發展規律,文化經濟是以文化為資源動力的生產活動,是生活對象化的偉大實踐,是從簡單使用價值的開發到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二元價值的積極探索,是狹義經濟學到廣義經濟學的探索,成為高新科技和房地產之后引領發展的新的財富性標志。
而為什么是文化經濟,人類歷史經歷了漫長的農牧經濟,工業經濟,1860年的工業革命,人類與科學和資本作為手段,這一百多年創造的價值是人類歷史的總和還多,但是我們要看到,它所消耗的資源是我們億萬年蘊育的自然資源,它不可持續,它會打破人與自然的和諧,可能會導致人類的萬劫不復。
因此,以消化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人類需要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取而代之,文化經濟恰恰是疼痛節約自然資源,降低消耗,又能極大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提升人的幸福指數,這就是人文化經濟登入歷史舞臺的必然性。經濟層面看,我們的高額外匯儲備,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都是虛的,第一,出口創匯跟GDP的增長是以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為代價,人口紅利為基礎,缺乏對污染環境補償的計算,第二,絕對值增加,購買力下降,我們今天的三萬億外匯儲備和當年兩萬億外匯儲備,同比購買黃金的數量是下降的,以經濟學而言,貨幣是帶有政府信用的購買力,必須與可購買的商品相對應,一旦失衡,貨幣就是廢紙,當你只有找到不斷人們所需要的商品,貨幣才不會貶值,所以國與國的競爭是比存款和比GDP,從未來看是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資源,并源源不斷的轉化為市場的商品的能力,這種能力代表著未來的現金流和未來的財富。
這里有一個數據,79年到09年,30年間我們的GDP漲了30倍,同比貨幣增長了84倍,這么多的貨幣供應量為什么沒有引發問題,因為我們找到了與之相匹配的商品,抑制通貨膨脹,緩解了社會矛盾,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矛盾,就是股票和房地產,將五千年資產變現就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文和化是可以拆開來理解,中國文有余而化不足,我們轉化不足,這就是差距,也是我們的發展空間。
三,從人性角度看,貪婪是人的本性,也可以理解為幸福指數的永恒追求,這個指數包含物質和精神的兩個層面,如果以不斷引導和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那么就無窮無盡,精神產生于人,又服務于人,馬克思說過勞動對象化,即物化的勞動產品,工業經濟稱為務本經濟,生活的對象化一直被我們所忽略,實際上價值創造不僅要將一切物質領域涵蓋其中,而且將無限延展的心理世界納入進來,因此根據人類的特點,創造精神產品來滿足人類豐富的心理需求,既能提升幸福指數,又能避免環境危機,這才是符合人類發展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光明大道。
四,從國情來看,文化資源是中國得天獨厚的稟賦,這個不展開說了。
第二點,是領跑世界的需要,我們都知道改革開放是向西方經濟學習的30年,我們一直處于跟跑的狀態,那么跟跑不需要方向,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事實上的領跑者,那么我們要回答中國經濟向何處去,世界經濟向何處去。如果我們繼續擴大我們的工業化道路,必然與世界爭奪有限的自然資源,所以引領文化經濟發展是歷史賦予中國的使命,也是中國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明智選擇。
三,文化產權交易所是以文化產權為核心,以高科技為平臺,以金融衍生工具為手段,在政府的統一政策下能夠有序的進入,公平交易,文化要素的流轉市場,基本原理是通過制度安排,使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發生改變,從而使優質的文化資源大量的社會資本和相關專業人才,在一個特殊的平臺上聚集,進而裂變為巨大的經濟能量。
市場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市場是配置資源分散資產的工具,而交易所是市場的高端形態,是資產、權益、高效率流轉的平臺,是促成相關要素和經濟環節對接的場所,所以文交所,主體要足夠的多,要有活躍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因此交易所是介于買方、賣房之外的獨立第四方,提供交易環境、交易體系和交易制度,產權交易所的引領模式,為交易雙方保護和流通所付出的必要成本。交易所的核心功能是發現投資者,發現價格,交易所具有優化資源配置,陽光交易,解決企業融資難等功能,這也是政府的市場化工具。文交所雖然是新生事物,應該遵循它的規律,文交所是文化要素合理流通的交易平臺,文有價值,化來支撐,以文為代表的核心,與產業,與科技,與金融,與市場相對介,讓文化要素在這四者之間快速流動起來,文交所應運而生就是為了滿足這種社會需求,只有流動才能夠把文化養分輸送到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才能加速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只有化文為虛,化文為產,化虛為實,才能夠造福天下,文交所的天職就是找到好文出奇轉化,文交所是實現文化價值的定價平臺,文化價值是很特殊的,它是以購買者的心理需求計價,從這種價格具有不確定性,需要經過反復交易來檢測,交易是最好的手段。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交易發現價值,交易來修正價值,交易實現價值,而這種交易必須在公開的平臺上,在公正的規則下,由購買者公平的進行真實意識表達才具有說服力。這個評估體系的數據來源,應該是公開的。配置科學公開的定價平臺建設是取得文化經濟定價權的重要保證。
三,文交所是理清產權關系的平臺,產權是交易的基石和核心,產權不清就會抑制創新的動力,文化經濟即使市場經濟,又是創新經濟,只有經過一次產權的革命才能夠成為新時期的優良資產和大眾財富,沒有產權的文化資產是空心化的資產,沒有產權化的文化經濟必然是邊緣化的經濟,文化產權之核對內構成對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對外構成文化主權,文化產權交易所必須以文化產權做文章,當前文化產權的混亂與無須,對文交所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該配合有關部門,規范文化產權發揮積極的作用,為文化經濟的大發展奠定基礎。
四,文交所是引導社會資本的投資平臺,文化經濟尤其如此,正是因為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產權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產品的消費者,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又是傳承文化的議價者,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價值釋放正處于上升階段,同時文化資源又具有轉化、學習、投資和消費的四重屬性,可以很好的吸納社會閑散資金,緩解貨幣流動性的壓力,如果不借助文交所的平臺,將措施文化經濟發展的黃金期。
五,文交所是文化與金融對接的轉換平臺,文交所的出現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中介組織的服務,價值體系的轉換,信用的疊加和風險的流轉,使文化與金融的對接變得相應的順暢和安全,這將給文化經濟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
最后,文交所是國與國之間文化競爭的平臺,國與國的競爭是業態的創新,是創新模式的競爭,國家之核在創新,創新之核在文化,文化之核在產權,定價之核在交易,交易之核在模式,把優質的文化資源,社會人才,融為一體,以產業科技金融市場相結合,必將打造獨有的文化競爭力,我們依托這個平臺,平等參與國際競爭,引領未來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如何迎接這一挑戰,并且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康莊大道,是我們的責任所在,我相信有五千年文化積淀和滋養的文化中國,會贏得文化經濟的話語權、定價權和主導權,并為人類的發展與進步貢獻我們的智慧與力量。
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