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以下為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勝冰教授發言實錄:
張勝冰:大家好,很感謝大會的邀請,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在一起交流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前面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很有啟發,所以尤其是剛才彭鋒教授講到文化產業結構理論化的問題,我講一下比較具體的,比較實際的,就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如何破解產學對接難題,要整合校內各種各樣的學科資源來加速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我所在的學校也是全國第一批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所以也是深有體會,我們從04年開始招文化產業管理的本科生,后來又招了碩士生,從今年開始將會招收博士生。
我們可以說在一線培養文化產業人才體會當中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的教訓,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塊分享。當前人才匱乏,實際上我非常同意前面歐陽友權院長說的,一方面人才比較稀缺,另外一方面也是人才比較浪費,我們現在文化企業對發展文化產業興趣很高,所以在國家這樣的一個要把文化產業變為支柱性產業的這樣一個背景下,所以整個企業界表示出極大的熱情,相應文化產業人才的瓶頸顯得非常的突出。但是一方面我們也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現實,就是高校培養的文化產業人才,它不為社會所用,所以更多的是高校培養的人才無處可去,從我們辦文化產業管理這八年來的經驗,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主要的原因就是產學不對接,高校培養的文化產業的人才更多的還是一個純理論化的,所以它和產業界有很大的脫節。所以這也是制約我們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這樣一個很尷尬的現實。
前面的專家很多都談到文化產業人才,不同于其他的人才,所以除了具有專業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把專業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的能力,而這樣一種能力其實它不是書本知識就能夠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高校更多的還是注重書本教育,沒有很好的解決產和學對接的問題。前面專家學者更多談到跨界的問題,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一定要多學科通力合作,打破學科合作的界限,我們國家在設置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時候,前面專家已經談到了,當時是通過目錄外加上了一個S,就是試辦的文化產業管理,這樣帶來了我們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當中一個困惑,就是什么課都上了很多,但是什么課上了以后都和具體的文化產業實踐發生脫節,所以出來的學生還是什么也不會,所以動手能力非常弱,可能學的知識,可能是人文的,經濟的,法律的,甚至其他學科的都學了很多,造成在教學當中比較是一個大雜燴的,拼盤式的,但是真正的能力培養沒有多少的提高。
那么我們看看國外的文化產業人才,我們會發現,它沒有一個專業叫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只有這樣的一個行業,全球都在研究文化產業或者叫做創意產業,比如說我們是昆士蘭科技大學,有一個創意產業學院,但是它下面是針對文化產業的各個具體的門類在培養人才,不像我們國家是一個很綜合性的文化產業管理。還有英國的利茲大學,也有一個二級學院叫做文化產業學院,它下面很多都是文化產業的分門別類的各個專家,所以它是很有針對性的培養文化產業的人才,這樣的話就可以很好的解決產學對接的問題。在前面的發言當中,肖博士談到,北師大的數字媒體技術,它比較好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因為它比較具體,主要就是我們國家綜合大學辦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很多方面還是屬于不太成功的,大雜燴的這種情況比較突出。所以產學不對接,現在已經成為制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這方面從我們學校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因為我們畢竟從04年開始招生,已經招了八屆了,學生已經培養了很多,總體上我們感覺不是很成功,也是全國所有的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可能大家都有這種體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脫離實踐,脫離實際,產和學沒有很好的對接,所以這表現出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很弱的。
而且我們現在解決理論和實踐,還是采用一個舊的觀念,就是課堂教學+畢業實習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模式,前三年上了很多在校內上課,然后到最后一年,找一個文化企業實習一下,其實最終都不是一個根本的辦法,所以文化產業應該按照文化產業人才的特點,就是剛才彭教授所說的,按照知識結構的特點,來解決產學對接的問題,我們在校內就應該把這個問題要解決好。要使它整個變為一種常態化的產學對接。
我們自己做了這樣一個體會,把我們自己的體會歸納一下,第一,是請進來的方式,一定要聘請文化產業業內人士參與教學,我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近年聘請了當地文化企業負責人,策劃公司策劃師、電影導演等來校授課和舉辦講座,其授課內容作為教學的一部分計入學分學時,深受學生歡迎。
第二,走出去的方式,效果很好,但是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在學時應該如何計算,不僅僅是實習,也不僅僅是參觀了,你要納入學分學時的統計,還有課酬如何支付,學生如何組織,交通工具如何解決等等,所以這些具體的問題都是我們面對比較棘手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因為它不是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要我們想辦法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
第三,改革教學內容,我們現在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最近七八十所高校,大家比較有一個通病,屬于偏重于理論性的教學,實踐性的教學偏少,所以我們應該根據文化產業人才知識結構的特點,專業的特點,行業的特點,應該更多的增加實踐類的課程,突出各個專業方向,避免過于綜合和籠統,這也是我們學校這幾年在這方面比較偏重的。
第四,成立創意工作室。讓學生在校期間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文化產業實踐,而且這個創意工作室是學生自己管理和運營的,而且通常和一些小型的文化企業進行對接,給他們搞一些針對市場的創意設計。這樣的話來培養學生的一些動手能力。這都是我們學校文化產業管理同學成立的學生的創意工作室,都有他們自己的命名。我們這些年比較注重產學對接方面的引導,所以應該說還是嘗到了甜頭。也受到國外同行積極的肯定。文化企業當中讓他們去觀摩,一邊觀摩,一邊教學,看看人家整個樂器怎么生產,整個商業模式是什么。
第五,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建立社會實踐基地也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使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教學實踐平臺,我們與多家當地知名文化企業簽定協議,攻堅文化產業社會實踐基地,分批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訓練,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我們最后還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要引導學生的觀念要轉變,因為我們文化產業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型企業比較多,要么就是大的一些國企,要么就是一些中小型的企業,而且學生現在就業當中就存在著一個高不成低不就,大的一些國有的文化單位進不去,小的一些中小型的文化企業又不想去,這樣的話文化產業產學對接當中,雖然產學對接解決了,但是它就業觀念不解決,那么我想人才也不為社會所用。所以還得引導學生怎么轉變就業觀念,要敢于到更多的中小型文化企業當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去進行創業。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幫助和指導。
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