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以下為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歐陽友權發言實錄:
下面有請教授發表關于的演講,大家掌聲歡迎!
歐陽友權:謝謝會議給我這樣的機會,參加這個論壇我應該也算元老了,因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都在這里,整個論壇所有的嘉賓也就是在座的這么多人,一個小房間,文化產業發展特別快,北大的學科發展特別快,我也是來自高校的,教文化產業方面的課程,帶領這方面的學生有一些體會,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話題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當中的一些矛盾和一些對策。
談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國文化產業人力資源情況,第二,在人才培養當中出現的矛盾,第三,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對策。
第一,文化產業,我們知道在我們國家10年以前,大學里面沒有這個專業,甚至沒有這方面的課程,都是最近這幾年隨著我們國家提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振興文化產業發展以后,高校才跟上來的,作為文化產業領域里面人才是比較稀缺的,人才的資源往往是來自于學校,中學到大學,到碩士到博士,這都是我們國家人力資源的一個資源庫,由于高校沒有這種專業,所以我們國家人才文化產業這個領域的人才開始比較稀缺,存在總量不多,總量偏少,精英不多,結構失衡,分布不均這樣的現象,我們40歲以下的中高級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專門人才比較很小,跨學科、跨領域、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在國際國內的一些跨行業領域,我們這方面人才更是非常的稀缺,同時我們存在著三個人才方面的并存,第一,較大的人口數量與較低的素質人口比重過大并存,第二,人力資源豐富與人力資本短缺并存,第三,人才稀缺與人才浪費并存。
我們國家的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在85%,大約是這個數,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在西部,在老少邊窮地區,在一些非國有企業,人才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的狀況十分突出。專業技術人才中,60%的人員集中在國有事業單位等著吃皇糧,70%以上的科研成果呆在實驗室里無法轉換為產品產業。人才短缺,調配不當和觀念落后造成的學不能用,研不能產,已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由于我們社會的經濟結構的轉型,轉方式調結構,我們文化領域業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比如說特別稀缺的國際化的經營人才,電子商務人才,金融保險人才,文化商務的談判人才,高端的外語人才,數字化的傳媒人才,文化經紀人才,以及法律和資源的開發人才都是比較稀缺的,特別是又懂文化,又要懂市場,既懂產業,又懂法律,懂國際貿易,懂英語外向型的,創新型的,復合型的等等,是非常缺乏的。面對這些現狀,高校在創新培養上是怎樣的現狀呢?我們今天的高校文化產業在創新培養上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說龐大的人才需求與實際人才稀缺的矛盾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學科交叉和專業無根的矛盾,還有高校自律和社會選擇之間的不夠吻合這種現象,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因為文化產業發展各個部門都需要高端的文化產業人才,我們這里培養的碩士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的很少,來要人的很多,造成專業,尤其我們過去沒有設置這樣相應的專業,一般是劃在管理學,劃在藝術學,或者是劃在歷史文化學科,或者劃在文學學科來招生的,龐大的社會需求,我們高校對此往往是應接不暇。出現了這種社會和高校對接起來,雙方都有一些手忙腳亂這種現象。
文化產業是一個交叉性很強的科學,它橫跨眾多學科,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不僅要有文、史、哲、經等等方面的內容,交叉多多,但是根在何處?年輕學科的不規范,不統一,在大學里,匆忙辦起來的文化產業本科、碩士、博士都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養模式,不同的課程體系,不同的專業學位,造成改行的教科班的,行外的教行內的,業余的教專業的,跨專業的教本專業的,弄得文化產業學科五花八門,各有奇招,造成學科不規范,不統一,甚至不科學。
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文化新興學科是新興學科,兩者都沒有一定的模式可遵循,相互之間的適應還需要一個磨合過程。容易出現你培養的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的你沒有出來的尷尬情況,高校不對路,企業不對眼,這種高校自律與社會選擇的矛盾在短時期內還難以消除和根除。剛才深圳大學和北大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的學習,這是我們自己碰到的難題和困難。
最后我想談一談,我們自己的一點做法,我自己的體會,這個話題我在很多會上都講到過,我覺得高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要堅持16字方針,交叉培養,二元并重,區域對接,特色取勝。
二元并重,交叉培養,說的是跨學科,需要不同學科的支持,這么多的學科作為一個大學來說,要根據自己所在的學校和學科的實際,不一定就是你這個系,你這個教研室的人才能夠上這個課?赡芤堈绲模瑯I界的,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社會的現實非常了解,他們可以作為很重要的師資補充。在校內來說也要調配不同專業、不同學院的師資資源。所以要交叉培養。
二元并重,主要講的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我們體會文化產業學科特別的突出,一定要把課堂學的東西跟社會實踐緊密的結合,國家的重大需求是什么,現實的政策是什么,黨委政府想的是什么,企業需要的是什么,這個要和高校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才能更為有效。
第三,區域對接,我們下面來自各個省,各個城市,我所在的湖南長沙市,湖南是一個文化大省,我們要結合我們當地的情況,因為我們的生員和學生主要是在當地就業,那么當地文化企業是什么,要針對當地的特點,可能這樣對于社會的對接會更加有效。
最后是特色取勝,特色就是你這個所在的學科,你這個大學,甚至你這個學院是什么,我其實是文化品牌研究中心,我們是04年成立的中南大學,我是這個中心的負責人,我是以這個身份來參加這個論壇的,我們找到了一個點,做什么呢?文化產業那么多,我們選了一個小的方面,做中國文化品牌研究。我們從04年開始做,我們把它作為我們這個學科的一個特色在做,盡管我們做得很有限,但是我們做得很有體會。做了六年,這是我們六年的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六年共完成了272年品牌報告,其中年度總報告6個,分類品牌報告44個,典型品牌案例219個,省級研究報告3個。第一點,選什么,做什么,第二,是怎么做,這是我們在深圳文博會發布的一張照片,這些年做的很艱苦,但是我們也做得很有收獲和很有體會,做了兩次。我們覺得做的目的,一個是對接國家的需求,對接社會的重大需求,服務社會,探索讓學、研、產怎么結合,走進一線,能夠培養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縮短他和社會就業時間的差距,鍛煉我們學術隊伍,同時為我們教訓積累一定的案例,我們做的這些品牌很艱苦,我們沒有向企業伸手要一分錢,可以保持我們品牌的公信力,所以我的體會就是學科交叉,二元并重,區域對接,特色取勝。
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