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2年1月7日-8日,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圖為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曹蕾演講。
曹蕾: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能在這個隆冬和大家交流非遺保護這個溫暖的話題。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極其珍貴的文化創造,加強其保護對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暨房山現代生態休閑新城論壇的召開,必將對進一步加快房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此,僅就房山區非遺保護工作做一簡短交流,以期望拋磚引玉,匯集更多對房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支持和幫助。
一、房山區文化資源情況簡介
房山歷史文化資源底蘊豐厚,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馳名中外的北京猿人遺址享有“北京人之家”的美譽;堪稱“北京城之源”的西周燕都遺址印證了北京建城3000多年的歷史;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圣地云居寺,被譽為“北京敦煌”、“世界之最”;金陵遺址則是北京歷史上第一處皇家陵寢……
在這些聞名遐邇的文物資源之外,房山還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2005年迄今,經過自下而上的普查登記,在房山225個非遺項目中,“菊花白”酒傳統釀制技藝、楊家將(穆桂英)傳說入選國家級名錄;大石窩石作文化、水峪中幡等8項入選市級名錄;另有13個項目入選區級名錄。這些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為房山的文化建設銘刻下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記,也為房山打造“現代生態休閑新城”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關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點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附在人的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則在,人亡則亡。雖然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要求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做好非遺保護提供了“尚方寶劍”,但并非所有的問題因此而迎刃而解。非遺保護,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尊重現在,尊重發展,大膽實踐,將文化、人文與經濟統籌考慮,協調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世代綿延地傳承下去。
1、“無條件保存,有條件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使非遺保護進入到有法可循、有據可依的歷史階段,也使得非遺進入保護與保存并重的階段。其對非遺保護與保存在法律概念上進行了嚴格的區別。一是措施不同。保存是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的方法;而保護則是采取傳承、傳播的方法。因此,保護的任務遠比保存的任務艱巨得多,難度也大得多。二是對象不同。保存對象是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質的內容;而保護對象則只有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整體性保護,延續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堅持整體性社會保護。也就是說,對非遺的保護僅靠其自身的生命力遠遠不夠,還需外在力量的扶持和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因此,整體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法則,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條件。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從保護方式和形成保護生態兩方面創造整體性保護環境,這樣眾多非遺項目就會在交互影響中,得到更好地延續和發展。
3、提升文化自覺,加強保護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保護,難以發展;而沒有發展,保護也就失去意義。保護不是脫離社會環境而孤立進行的,其最高境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眾土壤上所呈現出的旺盛的生命態勢。雖然政府責無旁貸地承擔著主導作用,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只是政府和傳承人的事,它應當上升到全民的共同責任,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這就需要形成社會公眾主動參與保護和承擔保護職責的文化自覺,使人人都能尊重祖先的文化創造,人人都能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這樣,非遺保護才有根本保證,也才能夠真正做到“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
三、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產
溫總理講:我們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發展,處理好保護、繼承和發展三者的關系。房山區根據地域非遺資源的不同特點,建立以生態保護區為主,不斷探索生產性保護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之道。
1、突出特色和品牌,嘗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
房山區山地平原兼有,大小河流縱橫,特別是南、北兩條溝壑孕育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因此,將這些在特定環境內生長起來的非遺項目采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辦法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將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一是以大石窩石作文化為核心,打造石作文化生態保護區。充分利用大石窩珍稀的大理石資源,改變石材應用方向,變實用功能為藝術功能。在控制石材資源開采的同時,大力引進造型藝術方面的高端人才,鼓勵創作具有傳世價值的大理石藝術珍品,與通州宋莊相呼應,形成以石作造型藝術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從2010年起,已舉辦兩屆“北京房山·中國漢白玉文化藝術節”,推出了中國漢白玉雕刻創意大賽、漢白玉產業峰會等活動,并通過拍賣、展會、網購等形式對漢白玉作品進行終端推廣,力求把“漢白玉文化藝術節”打造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并具有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由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
二是以民間文化資源為基礎,建立傳統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南窖、佛子莊、河北鎮為中心,以佛子莊酬龍節廟會為平臺,充分利用水峪中幡、北窖村獅子會以及吵子會、大鼓會、音樂會等民間文化資源,形成民間文化氛圍濃郁、特色鮮明、區域聯動的傳統民間文化集聚區。以創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抓手,通過組織聯合性協調組織,外出展演、橫向交流等多種方式,打破村域壁壘。并借助地域特產清湯磨盤柿、核桃、板栗、百花白蜜等產品資源,發展民俗旅游文化,為民間文化的生長創造特有的文化空間。
三是聯合民間文學資源,建立民間文學生態保護區。以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楊家將(穆桂英)傳說”為基本構成,聯合區域內其他民間文學資源,打造一個傳播民間文學的特色區域。可將民間文學作為區域內傳統文化活動的基本內容,充分利用五大民俗傳統節日,通過組織民間故事會、編印民間文學讀物、創編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等方式,加強民間文學的傳播;還可將民間文學引入中小學校,編寫民間文學校本教材,改編適宜中小學生演講的民間故事;并采用命名“民間文學傳承基地”、“民間文學藝術之鄉”、適時開發與民間傳說有關的地域標志物等方式,為民間文學的傳承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同時加強國內同類資源區域的多邊交流聯動,舉辦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活動,并逐步培植特色品牌。
2、以“菊花白”為切入點,打造重陽文化活動品牌。
古時重陽節有“賞菊花飲菊花酒食菊花糕”的習俗。陶淵明詩云“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便是稱贊了菊花酒的祛病延年作用。仁和酒業的“菊花白”酒傳統釀制技藝是傳承于房山地域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房山為數不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也是一個具有特殊意境的文化品牌資源。“菊花白”酒與重陽節的天然聯系以及房山地域深厚的歷史底蘊,使房山具有占據重陽節品牌活動高地的獨特優勢。打造重陽節活動品牌,舉辦登高遠眺、賞菊品菊、吟詩作畫等活動,給人以思古念今的遼闊懷想和吉祥長壽的美好祝愿,還原“菊花白”的社會影響力。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促進菊花白酒傳統技藝的傳承,調動老字號品牌企業的生產活力,并通過整合地域內豐富的物產資源、旅游資源和創意文化產業資源,使之成為全市“重陽節”的一道文化盛宴,以文化共享造福人民和社會。
3、以點帶面,推動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
除上述具有整體效應的非遺資源外,房山還有一批各具特色的區級非遺資源:如公議莊五虎少林會、蘆村少林會、京繡、北京燈彩、太平鼓、高蹺等。對于這些項目的保護,總體上可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發揮積極、活躍項目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促進全區非遺整體保護的全面推進。對于保護措施得當,形成初步成果并有一定效益的項目,可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以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發揮傳承人傳藝帶徒的作用,對于具有成效的項目可以資助的方式予以獎勵;支持有觀賞價值和市場潛力的項目走出轄區,參加全市、全國甚至國際上的展示活動,發揮項目的輻射作用;扶持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項目,幫助搭建平臺,開拓市場;協助組織非遺項目聯誼自治組織,加強項目間的聯系和溝通,共同研究和解決保護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我們相信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前世與今生,造福我們的后世。我們堅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更多的文化自覺會順勢而生,更多的文化自信會生根開花,更多的文化自強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迸射出璀璨的光芒!
最后,在這里跟大家共享一張作品,這張作品《大美房山》,在這里借這個機會,真誠大家去房山體味一樽一盞一心海,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