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十一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第十一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于2011年12月2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英才雜志社社長宋立新。
以下為演講實錄:
視頻:宋立新稱媒體職責在于促進人心均衡媒體來源:新浪財經宋立新:用一個詞來概括2011 年中國經濟的種種努力、種種跨越以及種種糾結,顯然是單薄的,但人們的記憶又不能被太多的詞藻分拆成七零八落,所以,媒體的年終盤點,大多一言以蔽之,希望通過一個又一個清晰的印跡,讓中國商業史擁有鮮明的輪廓。均衡,是我們對2011 年的解讀,回望這一年,中國經濟像只巨大的陀螺,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中,一邊飛快地旋轉,一邊蹣跚著尋找新的均衡支點。
“中國經濟還可以這樣轉多久?”這是十年來人們一直的疑問。尤其近兩年,人口增長和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劇,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政府和企業的工作重點。但是,從現今的各種數據上看,成效還不顯著。
厲以寧在《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書中說:“經濟結構失調,資源配置不合理,社會行為的短期化三者之間彼此影響;只要其中任何一種情況沒有較大的扭轉,都會給解決其他的情況造成困難。”可見,產業結構調整的兩個必要條件是資源配置均衡合理和企業的長期化行為。而企業行為是個體行為的總和,產業結構調整這樣的宏觀命題,歸根結底,是要由個體的投資決策這些微觀要素來解答。影響個人投資決策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還是安全感。最近,關于中國富豪投資移民的報道很多,有人憂心忡忡,舉例說明美國新批的投資移民中3/4 是中國人,還有人統計他們投資海外的總金額已達170 億。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中國現在人多錢多,走幾個人很正常。
任何人對無常的恐懼都是正常的,但是為應對無常而采取了過度保護措施,說明他對現在的環境失去信心。一些銀行對億萬身家的富豪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確定的政策環境和抱有敵意的輿論環境,是讓他們萌生去意的主要因素。
作為一個媒體人,我自省的是輿論對均衡的作用。政策的穩定性是國家戰略成熟度的體現。以美國為例,政策是隨著領導人更迭、環境變化而變化,但被法治固化的方向不會變。可見,人們對政策穩定的理解,并不是政策不發生變化,而是它的變化在意料之中。媒體的解讀在政策變化過程中十分重要,如果媒體能夠幫助公眾找到變化的邏輯和目的,那么,就會間接提升政府的決策水平和公眾溝通意識,這就是鏡子的作用。“觀其影,正其心”,媒體因為真實客觀而有力量,因發現事物的本質而具價值。
媒體唯有追求長期影響力,才能引導社會行為長期化。這樣人們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和媒體的認可便成正相關。由此,成就感會極大激勵人們持續創造價值。客觀表達的善意,讓人們自信自覺,這就是媒體激動人心的最重要的功能。如果媒體是帶著某種成見、偏見去審視一個階層,那么,整個輿論環境就會被認為是帶有敵意的。一個群體被刻意扭曲,其他群體亦會唇亡齒寒。輿論的敵意會使混戰升級,最終損害媒體的公信力,淹沒我們理性批判的建設性。媒體可以批評,但要以推動社會進步為出發點。如果我們以偏見去審判一個階層,輿論釋放的敵意就會破壞人心的平衡,最終淹沒媒體理性批判的建設性。
財富階層、權力階層、名人群體、國企群體等等,他們都是公民的一份子,他們應該承受客觀的批評,也應該得到應有的認同。唯有此,媒體才保護了人心、保護了效率,鼓勵了長期化行為,社會資源合理分配和產業結構調整才有了源動力。
均衡是個效率概念,而不是平均主義,唯有恒心,方能高效,唯有融合平等的意識,才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