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第九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11月22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1(第九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
金碚:各位來賓大家好,每年11月份我們都在這里開一個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年會,這個年會的起因就是在9年以前,我們有一個研究項目就叫“企業競爭力研究”。每年項目我們建立了數據庫,首先是對上市公司競爭力狀況進行監測,然后從監測的結果里我們會發現一些中國當前企業經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間的一些重大問題。這個年會一定程度上就是針對每年競爭力報告中間發現的一些問題邀請各界進行討論,這就是我們競爭力年會的起因。
因為競爭力報告每年在這個年會開的時候,同時已經出版了白皮書。所以,我們在年會上主要是對監測過程中間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至于監測的數據以及企業排序等等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我們這個報告本身。
我今天給大家簡單來報告一下我們今年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的一個主題,就是“巨變時代企業競爭力”。現在我們產業正在發生一個什么樣的變遷過程?應該說目前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階段,或者說工業化是現階段中國發展的一個主要內容。經過30多年“血拼式”競爭,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將中國推到第二大經濟體地位,我們用了30年時間同一個排名很后的國家成為第二,再過1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可能會成為第一大經濟體。
在這個過程中間主要推動力就是工業,同時這個過程中間我們也付出很大代價。到現在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也非常的突出。這個過程我們既有非常輝煌的成就,也有問題。現在擺在我們面前就是我們這個企業變遷,產業變遷到現在以后,我們究竟怎么看未來。對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有一些不同看法,總體上也都能看到10-15年仍然是我們戰略機遇期,但這個戰略機遇期會怎么樣,我想前面幾位專家學者他們都做了分析,某種程度上觀點不完全一致,總體來看有一些是一致就是這個世界在變。
我現在報告主要是基于對中國經濟企業當前競爭力狀況來得到一些結論,首先我們看中國的基本國情,怎么判斷?基于什么樣的數據來判斷中國未來10-20年他的經濟增長仍然能夠保持一個比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呢?還是說他有,剛剛劉主任講的,他要下一個臺階。我們先看,剛剛劉主任他是一種觀點,差不多到人均國民收入1萬美元左右的時候,這個經濟就要走向一個下跌很大臺階,他也說盡管中國會下一個臺階,但中國在世界范圍比較,中國還是比較快的。從9%到10%這個臺階下降到6%到7%這個臺階,基于這樣一個判斷。
我們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剛剛他也講了這個事情大家都在那猜測,他認為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我們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又是從人均國民收入,你這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大約相當于美國當時人均國民收入的情況。我們可以看,08年時候我們人均國民收入只有美國的1.7%,很低了。到2010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已經增加了20倍,但是仍然目前只有美國的9%左右。按照這個趨勢推下去,什么時候我們可以大體接近美國人均國民收入呢?大約我們算一下,到2053年人均國民收入,人均GDP才能夠與美國的GDP大體上接近,接近美國還有40年。
如果用購買力平價來看,現在我們中國人均GDP差不多是美國的16%左右。按照這個趨勢也是推算,要到2037年前后,中國人均GDP才能和美國人均GDP相當,這是用購買力評價來算的,前面是用現價來算。
所以,我們就可以判斷戰略機遇期,如果由現價來算,GDP要趕上美國大約70%的水平。因為我們是這么算,日本的人均GDP如果用購買力評價來算,差不多他在接近美國的70%的時候,他有顯著的下降。而當他購買力評價只有接近美國70%的時候,現價和美國一樣,甚至日本的人均GDP還超過沒有,如果以這樣一個情況來推算,中國經濟增長率顯著下降的時間點應該是在2032年左右,比剛剛劉主任用絕對1萬1千美元,這樣一個GDP來算顯然要推后。
所以,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講,中國大概至少會有20年左右的增長,比較快的增長。但是,我們也同意剛剛劉主任講的,在保持9到10這樣一個增長率,超高速增長,這個可能性已經不大,降到7%,8%,這樣子一個速度,我們認為還是有可能的,還可以維持20年。
我們就講在這個時期里還要繼續提升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從整個世界工業化過程來看,中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大量的像鐵,金,鐵,石油,天然氣,鋁等等,包括煤炭儲量都是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保持一個比較高的增長率我們必然要從全世界進口這些產品,進口這些原材料。怎么樣才有能力進口這些原材料呢?你必然要有強大的制造業產品出口。
所以,我們認為制造品,工業品出口對于中國來講非常關鍵。而且,我們可以想,我們現在中國勞動力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們也不可能,不通過制造品,制造業產品出口來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所以,我們認為提升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非常重要,不斷的去獲得收入,國際的收入,然后用這個收入去購買原材料,這個過程對中國未來10-20年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看產業升級的方向究竟是什么?世界在變,產業應該怎么變。從我們很多數據來分析看,中國現在工業仍然是今后經濟10年增長重點領域,盡管我剛剛講了,我們已經發現工業快速增長,已經發現很多問題。因為我們現在工業發展大約都是10%幾,如果GDP是9%點幾,10%點幾,工業差不多要高出3到5個百分點,這么一個高增長。這么高肯定有所回落,但是從整個一個中國經濟增長來講,工業的增長仍然是一個重點。
原因是我們現在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差距還很大。比如說我們人均基礎設施水平我們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我們人均公路長度美國是我們8倍以上,人均鐵路長度美國是我們的16倍以上,人均電力消耗美國是我們的5倍以上。也就是說,基礎設施差距目前還很大,盡管我們基礎設施投資花了很大力量。如果要縮小我們和發達國家基礎設施之間這樣一種差距,背后的供應必然是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重化工業。
其實,在我們現階段無論我們強調發展什么產業,無論是發展高技術產業,還是發展創作產業,還是發展文化產業,還是發展服務業,無論發展什么產業,在中國現階段產業具體行為其實大同小異,都是要建基礎設施,都是要建各種各樣的原,都要修路,都要煤的供應,都要建房子,在這個階段是必然的,哪怕我們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在產業現階段去看,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在干什么呢,仍然是在蓋房子,仍然是在做基礎設施,這是階段。
所以,我們說工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有巨大的需求市場。我們以鋼鐵為例,鋼已經最多了。但是最近聯合國環境署公布的報告,現在美國人均鋼鐵擁有量已經是11到12噸,歷史上我們產出來的鋼聚集下來,美國已經是11-12噸,中國多少呢?中國只有1.5噸,跟美國差多少。中國我們如果想在20年的時間內要達到美國人均鋼鐵蓄積量,我們要消費140億噸左右的鋼鐵。如果平均每年至少要消費7億噸的鋼,還不算我們在出口產品包括的鋼,只是我們自己消耗的鋼,做好我們基礎設施,要趕上現在美國鋼鐵蓄積量水平,我們差距還有140億噸,每年至少要7億噸才能夠趕的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科學認識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狀況。我們用現價計算,工業已經占到45%,46%樣子,但是如果我們用購買力評價,中國第二產業比重實際上只有32.5%左右,如果我們用現價和匯率來算,統計局公布是46.8%。但是我們用購買力平價,我們長期來看用購買力平價來看,其實我們工業比重仍然有上升空間。
最近我們又用一個CGE模型來預測,中國產業結構變化,未來我們如果采用2005年不變價格來計算,一直算到2050年的話,中國第三產業比重46%,如果考慮當時價格來算,我們估算當年價格那時候第二產業會占到62%。所以,這是兩個不同數字,如果不變價格來算服務業46%,如果用當時現價來算62%,說明了一個什么規律呢?這個現階段第二產業增長會更快,工業增長,實際增長工業會更快。但是,第三產業的比重會提高。大家都這很矛盾,為什么?第二產業仍然是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增長最快,勞動生產率提高也是三四產業中間居于首位的,當然比重會下降。第三產業相反,增長率可能沒有第二產業高,但是他的比重會上升,其中一個重要價格就是價格。
因為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不同,在發展過程中間傾向于價格上漲,而第二產業在增長過程中間傾向于價格下降。所以,我們用不變價格來算,是算增長,我們只能用不變價格來算,工業增長仍然會很快,但是第三產業的價格,除了增長因素之外還有價格上漲因素,最后算下來的比重確確實實我們會到60%左右的第三產業,但是并不意味著增長的動力是這么一個情況。
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仍然是要大力發展的產業,這個我不需要多說,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監測的一些結果。但是,我們這次就發現國有企業在資本密集型產業已經具有了國際比較優勢,我們分析可以看到國有企業他的資金成本是低于非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勞動力成本是高于非國有企業。所以,國有企業可以拿到比較便宜的資金,但是他勞動力成本是比較高的。相反非國有企業他拿到資金成本是比較高的,但是他勞動成本比較低。用這個優勢來算,國有企業會傾向于發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
我們從案例來看也是這樣,比如我們高速鐵路建設,我們高鐵建設投入2200多億,2009,2010年中國鐵路總投資超過1萬億,這是一個什么比較呢?比較這個數字,奧巴馬宣布要對加快美國高速鐵路建設,要增加投資,年內要投資130億美元,現在的匯率來算只相當于中國京滬高速鐵路投資的38%,而非中國搞基礎設施這么財大氣粗,光一個高速鐵路,還不用整個鐵路建設,這一部分都是有國有企業完成的,所以這個東西也體現了國有企業在資本密集型企業具有國際比較優勢。
當然目前比較優勢在不同地區之間也會有一些差異,東部地區已經向資本和技術轉移,西部地區仍然具有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要升級,到底內容是什么,我們政策是什么。首先我們可以看,不管是李揚院長都講到這個問題,現在還要更好的來鼓勵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不是虛擬經濟。前提是中國工業仍然具有顯著的盈利性,你如果發展工業,我們就要看第二產業還有沒有盈利性,可不可以盈利呢?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國制造業盈利,銷售盈利率,從2000年3.8%,提高到2009年降低6%,凈產值盈利率也是逐漸上升。意思就是說,我們工業仍然具有盈利,仍然具有投資的價值。
同時在工業中間還會產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兩個國家銷售利潤率比較,黃叉的是美國,藍叉是中國,美國波動比較大,中國是穩步上升。可以看工業凈產值收益率,中國還是在上升的,工業投資仍然是有經濟的基礎。問一個問題,既然工業收益率并不低,為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制造業企業要去制造業,我們分析他主要不是因為工業沒有了盈利空間,而是確實存在一些并不是很先進,而且很賺錢的暴利產業,確實一些暴利行業吸引很多資金。今天李院長還說有另外一個原因,在應對危機過程中金融要調節他的帳,也會吸引很多資金。
比如奇瑞生產一輛汽車凈利潤只有132塊錢,而他們投資鄂爾多斯煤礦,挖一噸煤相當于造10輛車的利潤,可想而知。上海一家制造業企業運營10年利潤總額,他們公司已經運營10年利潤總額,還沒有超過他們公司為建廠區所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多。所以,買地很掙錢,你辛辛苦苦10年還不如土地增值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讓很多制造業企業離開制造業。
從這個情況來看有一個非常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要鼓勵優秀的人才,來從事實體經濟。美國有識之士說華爾街高工資將一流人才吸引到金融業,是美國制造業衰落重要原因之一,金融業需要發展需要高端人才,但是制造業也需要高端人才,競爭過程當中制造業顯然處在不利地位。中國最后變成辦教育和培養人才目的,實際上就是讓高級人才,人力資源離開實體生產領域,如果是這么一種競爭狀況的話,對制造業發展確實不利。
我們做了一個集散,中國工業發展這么快,中國工業品學歷含有量在下降,尤其是高學歷。特別從1999年以來,很奇怪,80年代工業品學歷含量是上升的,到了本世紀以來顯著下降,人員流動方向對制造業不利。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我非常同意剛才劉主任所講的,必須還要夯實制造業的基礎,中國現在沒有夕陽產業,我們要實行全方位產業升級,提高他精致化程度,才能真正成為制造業強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中國產業升級歷程是漫長而艱難。
我們可以看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約經過四個過程,國際產業遷移趨勢,首先第一個過程是生產能力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我們叫做生產能力再配置,主要依賴是比較要素成本。第二個節但進入了設備和技能國際再配置,好的設備,好的人力資源會逐漸的流向發展中國家。經過這個過程以后,研發創新的能力會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表現在我們參與高端化,高附加價值,核心技術自主化。最后才是品牌優勢國際轉移,最后你中國真正有了品牌優勢,品牌反映了綜合優勢的積淀,不僅有技術,還有文化實力增強。
我們可以看這三個過程,每一個產業都不一樣都很艱難,哪怕我們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比如我們紡織服裝業他們目前還只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生產能力沒有問題,全世界最大,設備也很先進,人力資源應該說也培養了一些人力資源,但是研發,創新,特別是品牌仍然留在了發達國家,那些東西要到中國來還有很長的時日。
所以,我們不要對中國產業升級覺得很容易,這個過程其實是很漫長的。中國必然要經歷一個從“血拼式”競爭到高質量增長過程。前30年我們基本競爭方式就是血拼,拼資源,這是不可持續,現在我們要轉向,因為世界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實體經濟一定要轉向高質量增長道路。這就是我們報告中間所獲得一些研究結論,提供給大家供大家參考。如果大家對這些問題,特別對我們監測每一家企業,每一個行業具體什么狀況,大家可以閱讀我們的競爭力報告,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