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七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第七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于2011年11月3日-6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明富環球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高路易。
以下為演講實錄:
高路易:我今天要給大家講一講亞洲的新興市場在短期以及在長期總體會是什么狀況。我們知道世界經濟處在非常復雜的狀況當中,很多人都談到了這個問題,全球在經濟增長預測方面出現了不同的調整狀況。現在世界總體經濟發展并不平衡,在不同的國家實際經濟發展都有一些放緩,而且都有下降的趨勢。但是如果我們看亞洲的新興市場,比如說中國、印度還有印度尼西亞的話,大家可以看到總體的經濟增長是趨好的,而且現在有很多的經濟學家都關注這些問題,實際大家可能更多的是看表面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更多的看經濟基本面。
現在新興市場的國家他們有很好的國內市場驅動因素,比如說他們要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這些勞動生產率可以使他們能夠在各自的改革還有發展競爭當中能夠增長更加強勁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這些國家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的引擎,而且在過去我們可以看到從總體的情況來看這些新興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并不是非常高。和15年前相比,現在新興市場國家宏觀的政策以及宏觀的發展趨勢勢頭比過去強多了,不管是從財政政策還有從國民的儲蓄狀況來說都是如此,而且從這些國家現金賬戶總體總量來說,資金總量也是非常高的。現在也就是現金賬戶下總體的余額,如果是非常好的趨勢的話,說明這些國家是一個非常好的經濟增長的趨勢。如果說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指數比較好、比較強勁的話,世界其他國家不良的情況就不會影響到這些國家,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自己本國經濟實力強了以后就會有回旋的余地,可以辦各種各樣的事情、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整。三年前我們知道新興市場國家他們已經開始對一些發達市場進行了一些資本的注入,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另外一點,中國現在增長速度非常之快,是因為中國現在市場經濟的程度比過去更加強勁了,而且另外一點就是中國的經濟并不完全依賴于向美國、歐洲的出口了,和4、5年前相比中國現在更多的是發展國內的經濟,來加強自己的內需。另外一點就是說在中國整體出口角度來說,出口給美國和歐洲的比例也下降了,這些實際在總體的GDP增長方面貢獻率也是下降的。如果分析GDP增長的話,中國現在更多實現的是內源性GDP增長,這樣就可以盡可能不受美國、歐洲的狀況影響。我們看到現在歐洲整體經濟發展放緩,但是如果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的話這種趨勢還是在增長。
另外通貨膨脹問題也是各國重視的,剛才宋宇先生也談到了通脹問題,實際現在總體的通貨膨脹和前幾個月相比,中國的通脹是下降了,而且我們也看到了今年年底中國通脹應該到不了5%,在今后6個月當中,中國的通脹率仍然會趨于下降。從宏觀的預測來說,我們結合全球的情況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們要參照全球的經濟,比如歐洲和美國的經濟來看的話,中國今年仍然會保持在9%這樣高的增長率,我就不詳細講了。大家可能也都知道這些情況,我想今后中國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就是說怎么樣能夠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這個工作做好,現在中國銀行業資產負債表上這樣的資產實際也是非常復雜非常多的,能夠很好把這些問題解決,就是不要讓銀行再負重前進。
高路易:再說一下印度的情況,印度經濟增長也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印度經濟的基本面還不像中國這么好。原因就是說它的經濟供給層面的問題還是有一定的不好的趨勢,那么也就是說印度通脹比較高,而且它的核心通脹率是一個最大問題。
中國盡管食品的價格上升比較快,但是中國的核心通脹率是比較低的。印度卻不是這樣,印度的總體情況還是處于正面的也是積極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國內風險,比如通脹比較高。而且印度財政赤字也是不斷攀升,還有經濟發展不穩定的因素,而且沒有像中國那樣有應對經濟不穩定的能力。印度的關鍵是要增加供給方面的能力。
我剛才給大家講了講世界經濟的總體情況,比如說在高收入的國家經濟增長是比較慢的。我們做一些倒推式的分析,從經濟上來說,三年前的經濟危機當時在全球的貿易劇降。發達國家總體的生產量大幅度下降,這樣對于國際貿易就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現在供給的狀況發生了改變,對亞洲的情況他們已經看到了全球貿易的不景氣,而且全球貿易不景氣最后也傳導給亞洲國家。如果說這種狀況再進一步發展的話,也就意味著全球貿易可能會下降12、13%。如果我們再換一個角度說,亞洲的國家并不景氣的話,會給全球經濟帶來什么樣的情況。
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的話,就不單純是過去12、13%下降的趨勢了。從絕大多數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國家,西方國家經濟發展不景氣給中國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如果現在中國不能很好的進行內需增長的話,實際全球總體的經濟趨勢或者貿易趨勢還會下降,可能會下降到15%。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經濟的動蕩對于小的國家,比如新加坡、臺灣地區還有韓國,它們的經濟總量相對小一些,可是他們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以及貿易不利情況的影響會更大一些。中國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比如出口的問題我剛才已經提到了。
現在中國總體的出口占GDP貢獻率比過去低了,中國開放了資本市場,比如中國和印度的資進卷管開放了。但是并沒有真正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盡管它開放程度并不是非常高。中國現在經濟增長8-9%的水平,和三年以前相比實際采取了更多內部刺激性的政策。如果全球經濟危機再一次出現的話,中國可以通過自己內源性增長很好地應對這樣的挑戰,會比三年前更加從容地應對這樣的挑戰,仍然可以保持7-8%的經濟增長水平。
從長遠經濟發展角度我再講一講,我也同意王先生剛才講的觀點,從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來說,中國長遠的擔憂會更嚴重一些,與過去十年相比,今后十年遇到的問題會更多、挑戰會更大一些。但是從總體中國經濟發展局勢來看還是富有活力的。如果我們看增長的來源,中國的增長仍然在接下來十年保持8%,這些基本增長的來源是人口、生產力提升、資本積累,如果我們看這三個因素在未來都會有所下降,但是相對來講還是保持比較有利。中國的政府正在想要重新調整經濟發展模式,重新平衡,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技術上是復雜,政治上也很復雜,因為它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推出真正奏效的措施,增長的模式以及增長方式的變化對于產業和投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在過去數年當中承擔了最大的發動機的作用。如果中國想要成功地改變增長模式,就意味著資源要進入這些領域,比如金融市場、勞工市場、財政政策等等都要發生調整,想要重新調整經濟結構,我們現在面臨著全面的城鎮化,我們可以看到鄉鎮很多的人口要進入到城鎮,現在大部分的城鎮化都是人員自發的流動實現的,有很多人把自己收入會寄回到農村,在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的家庭要從農村搬到城鎮,成為真正的城鎮居民,他們的支出、消費也會成為城鎮模式,那就意味著在城市地區需要就業結構的改變,這樣才能促進人口的轉變,這是更多的以服務業為導向和內需為導向的增長。
中國沒有辦法完全依賴于一個福利化國家的制度,或者通過對稅收的重新分配來實現這樣的目標,重新的平衡就意味著讓人們手里有更多的收入,提高消費占GDP的比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加強增長的錯事、開放市場。另外一點就是政府更多的關注、并且投資于醫療、教育等領域,還有社會福利的系統。就我看來只要是加強增長的領域,平衡效果就非常好,中國如果依賴于福利制的話,再平衡的質量就會降低。我個人認為長期來講有兩種情景,一方面中國能夠實現再平衡的目標,就意味著中國的增長還是會保持比較強勁,當然還有一個尾部的風險,因為所有公眾的壓力來自再平衡,也希望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所以有一個尾部風險,一方面公眾希望有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政治上想要改變現有的體制是非常困難的,從當前的受益者身上拿走一些東西是非常困難的。比如在拉丁美洲做的經濟再平衡發生的情況,就是要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總體經濟增長還是能夠保持一定的活力。
感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