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七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第七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于2011年11月3日-6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北京高華證券執行董事、中國策略研究員王漢鋒。
以下為演講實錄:
王漢鋒:我簡短講兩個宏觀問題,一是未來中國市場可能面臨的國際環境,二是對中國近期和相對遠一點的資本市場做一點展望。中國未來市場和過去幾年面臨的環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明確我們從哪里來,現在處在什么地方,未來將向何處去。
80年代以來,全球處于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增長環境,西方很多經濟學家研究的時候,傾向于把80年代初到2000年時稱為西方歷史上比較長的繁榮期,持續增長比較穩定,整體上沒有出現大的衰退。除90年代初有一次儲貸危機,基本沒有其他大的危機,另外通脹水平并不是太高,處于相對低的通脹,相對高的增長態勢。這個態勢有幾大基石,第一大基石是80年代初開始全球金融自由化,即放松監管的趨勢,這是過去中國三十年經濟比較好的快速增長的制度性變革。第二新興市場紛紛引入市場經濟體系,加入到全球的分工體系,新興市場廉價勞動力加入全球分工體系后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比較充足的動力。第三科技和交通技術的革命帶來成本的節約。這三方面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經濟相對穩定、繁榮增長態勢的基石。
現在三方面的增長帶來的結果是經濟人均收入水平有比較大的上升,但比較負面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體中的杠桿水平大幅提升。杠桿水平的提升體現在經濟體中的私人部門、金融部門、政府部門、企業部門,這是非常大的變化,這直接導致了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手段無非是把私人負債轉移到政府部門,所以2010年開始應對財政危機的問題。今年以來人們對中國地方債的懷疑都是在擔心政府債歷史和現有水平過高的問題。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在三大基石增長導致的后果成為現在面臨的問題。未來將面臨長時間的去杠桿的過程,由于相對長期穩定、繁榮的增長導致去杠桿化的過程復雜化。
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各大經濟體杠桿水平提高,普通民眾和老百姓對于經濟怎樣的期望也在提高,由于持續時間長,會影響一代甚至兩代人的判斷,他以為經濟長期增長就是經濟的常態。除了上述兩點后果,政府自身對管理經濟能力的信心也提高了,經濟下滑的時候政府自信有能力、有手段,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把經濟帶回到正常的經濟增長軌道中,因此政府會屢次做刺激、調整和糾正動作。杠桿水平提高是經濟后果,民眾和政府的自信就不僅僅是經濟的含義,還有政府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含義。
歷史上出現了很多事件,其背后的邏輯與民眾和政府的自信有關。所以未來經濟形勢不僅是經濟上的去杠桿,由于普通民眾對經濟期望值提高,政府對經濟管理能力的自信會導致意外的后果。
中國面臨這樣的形勢怎么辦呢?我認為中國是遠慮大于近憂。經過09年的刺激也留下了后遺癥,一是通脹壓力,一是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表現為房價。過去兩年,我們在持續應對兩大后遺癥,到目前為止,在應對這兩大后遺癥方面,我們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一方面通脹水平同比、環比趨勢都在下降,另外典型的資產價格包括房價也出現松動的跡象。中國過去兩年的調控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衍生結果,造成短期的問題,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問題,包括房價下跌,經濟放緩帶來未來經濟增長擔憂的問題。這些都是由于調控帶來的額外擔憂。中國的A股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從09年8月份開始整體沒有出現大的上漲,一直處于振蕩下跌的通道。
到目前為止無論從絕對點位上看,還是從估值水平上看,都處于相對比較低的位置。我剛剛講中國市場遠慮大于近憂,盛衰相繼的規律在資本市場可以體現,經過暢達兩年的調整一些問題逐步緩解,資本市場價格對于比較擔心的問題有了比較充分的反映,因此對2012年的市場相對樂觀。如果按滬深三百指數看,指數從前期低點到明年年底的指數目標大概會出現20%以上的漲幅。
我剛剛說遠慮大于近憂,中國過去二、三十年長期、穩定的增長,是建立在1978年加快經濟改革步伐,以及2001年來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制度紅利基礎之上。但是與此同時經濟中正在形成一些僵化的因素,其帶來的阻力越來越大,使增長的活力越來越小。未來相對長的時間,中國如何通過改革繼續保持制度紅利,同時打破長期競爭帶來的制度性僵化是中國政府和民眾需要花智慧解決的問題。我覺得對一個社會產生根本的激勵水平,這個社會要保持一定的垂直流動性,任何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改變未來,無論起點多低多有希望實現比較好的未來。如果有比較好的機制,是給中國經濟增加活力的重要改革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