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年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 > 正文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與津門交界,南接滄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連,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等美譽。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地級市,現轄廣陽、安次兩個區,三河、霸州兩個縣級市,大廠、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六個縣。90個鄉鎮3222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429平方公里。據戶籍統計,2010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35.88萬人。
廊坊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種,創造和延續著人類的文明。 廊坊在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封疆,秦時屬漁陽郡、廣陽郡、巨鹿郡,漢、三國時為幽州,唐時屬幽州、薊州、瀛州,宋、遼時屬河北東路、南京道,元時屬中書省,明時屬順天府,清時屬直隸。
廊坊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明王朝時期劉六、劉七農民起義,清朝末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廊坊大捷,民國時期的安平事件;在歷史人物中有被毛澤東稱為“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呂端,元朝開國功臣史天澤,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張紹曾,寫下《我的“自白書”》“高唱葬歌埋葬蔣家王朝”的現代革命烈士陳然,長征老將軍孫毅,體育界老領導榮高堂,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等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地處京津之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廊坊,擁有世界上獨有的區位優勢,地處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之間,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獨特優勢,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體系,依托發達便捷的交通網帶和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城市。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聯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等美譽。
自然、旅游資源豐富 98%的區域為平原,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地處海河流域,水系比較發達。地下蘊藏著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石灰巖、白云石、硬鐵礬土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廊坊境內既有被譽為“地下長城”的宋遼古戰道、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廊坊大捷”等傳統旅游資源,也有香河第一城、文明中華城、新世紀步行街、文化藝術中心等現代旅游景觀。
六大主導產業 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屬制品、食品加工產、會展旅游業。全市擁有數萬家工業企業,形成了電子信息、汽摩配件、新型建材、家具制造、會展旅游、印刷包裝、房地產、食品加工等八大產業。
城市創建取得新成果。近年來,廊坊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綜合實力和經濟總量迅速壯大,發展環境明顯優化。在全國中等城市中率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科技強警示范城市”、“首批中國最具魅力金融生態城市”、“中國金融創新城市”、“最佳金融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保護臭氧層示范城市”、“全國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中國二十佳投資區”、 “國家雙擁模范城市”等諸多國家級榮譽。
經濟實力躍升新臺階,向強市行列大步邁進。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3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1萬元,均實現了翻一番;全部財政收入從2005年的53.7億元增加到195.4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從24.3億元增加到105.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均實現翻兩番,分別達到451.5億元、909億元、856.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3.6億元,增長2.3倍。五年中,全市經濟總量由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全部財政收入由第九位提升到第六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第七位躍居第四位;貸款余額由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實現了從“小廊坊”到實力廊坊的歷史性跨越。
經濟全面提速,步入發展快車道。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等諸多困難,創造性地運用國家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北京經濟輻射能力增強、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三大機遇,有效破解了資金、產業、城市空間等難題,吸引了社會資金大量跟進。廊坊發展明顯快起來、熱起來了,實現了逆勢崛起、彎道超越。全市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372項,是“十五”期間的6.5倍。富士康、華為、潤澤信息港等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龍頭項目落地建設,大連萬達、香港新世界等眾多大公司、大集團接踵而至。京津廊規劃、產業、交通、通訊全方位對接,京廊同城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全市經濟形成了大發展快發展的強勁態勢。
經濟加速轉型,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規模不斷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98.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4%,成為發展最快的新興支柱產業。會展旅游、休閑商務、金融服務、健康醫療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61.5億元,是2005年的2.5倍。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93.5億元,是2005年的2.8倍。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4%。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完成目標任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人均化學需氧量排放保持領先水平。具有鮮明廊坊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
城市功能顯著增強,城鄉建設全面突破。大力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實現了規劃水準、環境質量、承載功能、風貌特色的整體提升,城鎮化率達到48.8%。廊坊生態智能城市規劃,榮獲世界建筑界最高獎項——美國建筑師協會優異獎。市區拆臨拆違基本完成,實施改造了20個城中村、8個棚戶區、52個舊住宅小區,累計拆除650萬平方米,占既有建筑面積的24%。市政基礎設施投資完成227億元,實施了156項重點城建項目,謀劃建設了萬達廣場、廣陽CBD等5個城市綜合體項目,改造了28條城區道路,整治了34條背街小巷,打通了5條斷頭路。高標準建設了330個省級新民居示范村,啟動實施了47個新民居組團,農村居民生產方式、生活環境、文明程度得到巨大改善和提升。我市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節水型城市等一批國家級榮譽。
環境優勢更加彰顯,基礎支撐全面加強。堅持打基礎、造環境、蓄后勁,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園區承載力顯著提升,廊坊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燕郊開發區被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新興產業示范區、工業聚集區建設加快推進,省級以上園區數量和面積均居全省第一。交通建設投資完成113億元,新增公路通車里程5824公里,分別是“十五”期間的7.1倍和2.8倍,9條高速公路直通京津,8個縣(市、區)開通北京城市公交。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加快推進,完成投資22億元。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7平方米,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44天。信用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榮獲中國最佳信用環境城市獎。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和諧社會建設開創新局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152元提高到202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621元提高到7589元,分別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168億元,是2005年的1.7倍,城鎮居民百戶擁有汽車22.7輛,是2005年的5.7倍,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25.3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持續實施“醫、學、路、水、保、養”六項民生工程,五保戶集中供養、城鄉低保、孤兒救助等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城鄉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縣鄉村全覆蓋。為1.1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住房公積金覆蓋率達到87.1%。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三年教育,全面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衛生“三基兩化”建設任務,抗擊“甲流”取得重大勝利,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豐碩。成功舉辦第十三屆省運會并創歷史最好成績,“大氣、銳氣、和氣”的廊坊精神得到充分展現。安全生產主要指標連續五年全省領先,食品藥品安全、社會穩定工作得到加強,圓滿完成北京奧運、國慶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動安保任務。統計、審計、工商、物價、人防、氣象、人口、民族宗教、婦女兒童、外事僑務、廣播電視、防震減災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績。
2011年,市委、市政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七屆六次全會和市委四屆五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加速轉型和加快發展雙重任務,在京津冀加快融合發展的大潮中,搶抓機遇、高端錯位、強勢崛起,加快科學發展、富民強市步伐,基本建成以“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閑商務中心”為標志性定位的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和城鄉發展格局,把“兩個率先”奮斗目標貫穿落實于“十二五”時期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勇當京津冀城市群科學發展先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