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東北證券2011年中期投資策略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東北證券于2011年7月2日在長春舉辦“東北證券2011年中期策略會”。與投資者共同探討下半年宏觀經濟形勢、政策走向,預測A股市場走勢以及投資熱點。新浪財經對本次策略會進行全程直播。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會上發表講話稱,中國的經濟現在十分復雜,不確定性也十分多,可考慮的問題方方面面。造成這種復雜情況,以及造成這樣一種不確定性,有多方面的原因。
以下為王國剛的講話實錄:
首先感謝東北證券、上海證券報以及會議其他的參辦方提供的機會,和大家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發文。因為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我講的也簡短些。中國的經濟現在十分復雜,不確定性也十分多,可考慮的問題方方面面。造成這種復雜情況,以及造成這樣一種不確定性,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經濟、社會、生活中現實存在的,各種目標本來之間是相互矛盾的,要在之間權衡,比較困難。也有的是什么?我們經濟發展到這樣一個水平,所呈現出來的,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我們再認識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我看了這個標題,“宏觀糾偏、產業糾偏、估值糾偏”,下面問“什么偏”?究竟是現實中偏了還是認識中偏了,還是政策偏了,還是制度偏了?不知道。
講到偏,就得有正。正的是什么?說說看。我們就說一說。比如說中國的GDP增長率,我想大家都清楚,“十一五”期間,按照規劃定的增長率是7.5%,按照實現狀態的增長率是11.2%。下面問,誰偏了?是11.2正常還是7.5為正常?同樣概念,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十二五”規劃定的是7%,而現在的GDP第一季度走的是9.7,去年10.3,現在問大家一句話,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GDP是究竟是太高了還是太低了?比如說有人在這個過程中談到了中國軟著陸、硬著陸的話題,我們就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知道著陸是怎么來的嗎?軟著陸、硬著陸的話題是從1993年的時候來的,當時經濟過河。著陸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形象詞,是天上和地下,天上是扎實的,地上相對來說是虛的。如果問中國經濟著陸,我們就要問著到哪個陸?隨便你講什么,陸是什么?7%嗎?這里你發現頭腦意見分歧,大得很,自己頭腦中還沒有準形。中國經濟多少是多少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個人就有各樣的說法。如果我們再回頭看一看,從1980年到2010年,30年中國的經濟GDP是多少呢?9.8,這是平均年增長率。它是不是可以作為標準呢?在這里面就有了許許多多的討論。而這許多的討論涉及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政策的主方向往哪走?比如到今天,有人覺得中國經濟太緊了,有的認為中國經濟依然處于高位運行,甚至有著過熱的可能。在這樣一個問題下,怎么辦呢?我們討論這些問題,可能需要找準形,找基本點。如果基本點不找,大家都還在這樣一個你說太高、我說太低的情況下討論問題,恐怕誰也說不清什么。
你要糾偏,先糾自己的偏。你拿出證明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正常應該是多少?你的根據是什么,然后再講其他的。同樣,最近這一陣,關于滯脹。滯脹這個詞從哪來的?上個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低于1%,由石油危機導致美國物價普遍上漲,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在這個情況下,美國延續了十多年。中國經濟現在還在9%以上,甚至或者在10%運行,這叫停滯,我們換一句話說,如果它不停滯,該是多少?滯脹就說不清楚了,我們一會兒再說它,這是很奇怪的。第一季度9.7,中國經濟停滯了,全世界誰能相信這句話?加上一個“中國式”的,你給我證明出來中國式的和美國式的差別在什么地方?當時這個詞是美國出來的,停滯是9.7%或者10%,不停滯該是多少?
所以,在這里面仍然是認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攪在一團,使情況變得復雜。既然講到滯脹,我們就往下講。講什么?講關于物價問題。這又是我們發生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我為什么要講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呢?因為從去年物價上漲,中央的說法就是物件。所以,去年11月份給出的一個最基本的提法叫消費價格總水平。大家可以看,這是國務院的名稱。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物價上漲,等等,用的都是這類詞。但是,這類詞到了我們媒體的嘴中,到了一部分經濟學家嘴中,到了一些金融機構(包括證券公司)就成了通脹,用來表述的詞,幾乎在這個層面上用的都叫通脹。如果通貨膨脹只是用來描述物價上漲的一個概念,隨便怎么用,無關緊要。非常可惜的是,我們幾乎百分之百的人用到“通脹”這個詞,都去找貨幣政策。
我為什么講矛盾?你們想想看,這頭告訴你是通脹,治理通脹的辦法就是緊縮貨幣,要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那頭告訴你資金太緊了,要放松。你究竟要干什么?既然主張通脹這個詞找了貨幣政策,要求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認為貨幣發行太多了,就別怪資金太緊了。不是嗎?既然認為資金太緊了,你就別叫通脹,究竟兩個要什么?我們就順便提一下,剛才有人給賈所長提的問題,賈所長讓我回答,“中國的貨幣太多了,比美國發的多。”我想說,如果在座的不是停留在貨幣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上,稍微做一點分析,你們可能就會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現在大家所講的所謂的“貨幣”,講的是M2,是中國做貨幣統計中的一個口徑,我們把當中的概念簡單和大家說一下。我們這樣一個口徑,M0是什么?M0是央行發行的人民幣鈔票,大家口袋中的所有鈔票、銀行能夠拿出來的鈔票,都是屬于M0范疇。M0加上企業的活期存款叫做M1,M1加上準貨幣叫做M2,準貨幣主要構成有三項:企業定期存款、城鄉居民儲蓄存款、財政存款。由此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M2減去M0,剩下的部分全部是存款。
按照2011年5月底的數字,M2的總數76萬億,后面的小數不算了。央行發行的M04.9萬億,我們算它5萬億,也就是說,M2和M0之間的差是71萬億,全部由存款構成。下面問大家一句話,當你手下有一筆資金,別管2萬元、10萬元還是100萬元,你到市場上買東西,會造成物價上漲還是物價下跌?你把這部分錢存入銀行,物價是漲還是跌?你告訴我一個簡單的結論。很簡單,是不是?你不去買東西,就抑制了物價上漲。錢沒花掉,怎么導致那個事情發生?有人說,中國的M2大于GDP,美國的M2小于GDP,說句實在話,這里是一堆的經濟學常識都不知道的說法,今天沒有時間做細致論證,我只給大家講一兩條。
先講一條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貨幣相對應的是什么?GDP的構成有三條:在經濟學上最簡單的是商品。生產資料轉移過來的加上勞動力成本,再加利潤。什么商品交易所需要的貨幣只需要勞動力成本和利潤所形成的價格?而不需要把原來生產資料轉移過來的部分進行交易,哪個商品是這個狀態?沒有這種商品。連這種常識都不懂,還討論什么GDP和貨幣,且不講美國的M2和中國的M2完全不是一碼事,就像美國的CPI和中國的CPI也不是一回事。
第二件事,中國什么時候開始了M2大于GDP?1995年。1995年之前,中國的M2都小于GDP,那么我問,中國1995年之前有通貨膨脹嗎?(注意,我說的是通貨膨脹,不是物價上漲)。87、89年發生什么事,92、93年發生什么事,都想得到嗎?那個時候M2都小于GDP,所以,這都是常識性問題。把這些常識性問題視而不見,拿著今天這樣的話來說,簡單了,就像我們講M2和M0的差別,中國要降低M2很簡單,無非兩條,一條是讓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減少,或者讓企業的存款減少,行得通嗎?這里為什么有這樣的差別?大家都知道貿易順差,我們把外匯拿回來。我們是不是也把外匯送給人家了?沒有,那叫捐贈。外匯到哪去了?到銀行存款了,M2增加了,中國是貿易順差,美國是貿易逆差。美國儲蓄率多低,這樣一個完全不同的事也可以做直接對比,說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到底是我們的問題還是事實問題?
我們還是回到物價上漲。物價上面,剛才賈所長已經做了一些論證。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看一下物價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物價走勢,下面是一個粉紅色的線,CPI本世紀有過三輪的高漲,04、08、去年和今年,粉紅色這條線,這是非食品類,中國的CPI有八大類,其中有七類是非食品類。這七類,從1998年到今年5月份,月計算,沒有超過3%,真正超過的是上面的黃線。黃線就是食品類。大家可以看,由于它的高漲,引起了CPI的上升。食品類中,究竟什么引起了上漲?04年是糧食,07、08主要是豬肉,目前這一輪從去年主要是瓜果,今年又有新的因素。這些都是農產品,是不是?由此需要一個最簡單的概念給大家,我們不是都喜歡用CPI來說事嗎?按照西方國家,美國等等,人家的CPI是什么含義?是不含食品的。中國如果按照他們的概念,不含食品類、非食品類,從1998年到今天,根本沒有超過13%,根本不存在通貨膨脹。所以,我們簡單的把人家的概念搬過來,加上中國的東西就開始炒作,炒什么?遠的不說,就講今年的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事,5月份之前,南方一片旱情,洞庭湖、鄱陽湖都見底了,住在城里的人可能沒有感受。所有見底的地方,那些養魚、養蝦的農民都虧本了,血本都光了。幾天下來,一輪暴雨,種瓜、種菜的農民又血本都光了。那就是物價上漲。什么意思?要動的不是貨幣政策,是財政政策。趕緊給農民財政補貼,讓他們有自救能力。而一批人在叫通脹,要糾偏先糾這些,關心一下農民,別自己還沒搞清楚,喊一堆莫名其妙的話出來,政策上都不清了。不是嗎?你們覺得嗎?
所以,我們到處在用這樣一些概念,既然用這些概念,就別怪資金收緊了。你自相矛盾,自己邏輯都不清楚。這是一輪物價上漲,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去年11月19號國務院發的,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通知,一共有16條通知,大家想看具體問題,上網查。里面沒有一條是貨幣政策,這16條是行政政策加行政措施。為什么?不是通貨膨脹,別拿這個東西說道理。關心一下究竟是什么事,要論證一下,不要亂開方子。有人說物價問題就是貨幣現象,我是贊成這句話的。為什么?這塊手表70塊錢是貨幣,50塊錢是貨幣,30塊錢也是貨幣,這就是物價。但是物價變動不一定是貨幣政策,別把這兩個搞混。社會現象一定是人的現象,我覺得這個沒有問題。但是,泥石流不一定是人造成的,可以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別以為地球上所有的事件都是人造成的,地震也不是人造成的,所以,別把這些事搞混了,是什么問題講什么問題。
那么,關于物價,還得講一句話。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農產品價格、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需要告訴大家,這些價格今后還得漲。我們的任務不是不讓這些價格漲,不是讓這些價格穩定不變。而是讓它每年漲的幅度能夠限制在人們所能承受的范圍,漲是必然的。有人覺得這不對,不對,問問看,一個簡單的道理,有多少人知道工業品的價格和農產品價格在構成上的差別?我們工業品的價格構成,像剛才所講,有生產資料轉移過來的部分,有勞動力成本還有利潤,但是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沒有利潤,只有前兩部分構成。這是我們在上個世紀50年代,為了支持工業發展,讓農民所付出的代價,而這個代價簡稱叫做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差。
我們使工業利潤顯示的比較大,人們愿意投資工業。今天,我們講,當某種農產品,比如糧食、豬肉、蛋、雞,農民不干了,豬養的少了,雞養的少了,不是指農民的利潤沒了,是指農民連勞動力成本都不能保證,他們才不干了。為什么今天工業資本下不到農業中?城市資本下不到農村?金融進不了山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資本要追求利潤,可是農產品沒有利潤。金融的服務是同利潤中分得收益的,可是它沒有利潤。真要解決中國三農的問題,必須理順農產品的價格,理順價格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農產品中必須包含利潤,可是我們今天也沒有達到這個地步。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農產品價格得漲,這事得搞清,但是漲農產品價格不是膨脹,就是物價上漲,資源類的我就不多說了,剛才賈所長已經講了很多。
當我們講價格的時候,很多人在講通脹,利用這些詞,緊接著一些話不說了。究竟大家的收入增長了沒有?所以在問,對價格漲了,對生活有影響了,是不是這樣?是這樣,對于消費者,我也是這樣說話。但是作為一個研究,我們需要客觀分析。分析什么?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和去年的經濟增長率。無論城市居民可支配增長率還是農村居民可支配增長率,這不足以反映全部事情,可以反映全部事情的有很多,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到了今年的5月份已經是32萬億,它的余額是這么多,我們講的是它的變化。
我們一年新增儲蓄存款突破1萬億,是1989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89年,我們用了40年的時間,新增儲蓄存款突破1000億。我們沒有走過新增存款突破3萬億,一下子跳到4萬億,是2008年。2005-2008年又是3年。以至于中國現在城鄉居民32萬億按照匯率折算,我們大概是5萬億的儲蓄存款,計入所謂的M2中。把美國的加上的歐洲國家歐元區的國家所有的儲蓄存款,還沒有我們多呢。這就是一些人講的所謂中國M2太大,那就是大家少收入,多花,你們干嗎?如果大家把錢都拿出去花,我告訴大家,這個價格真飛了。這是什么招數,不清楚。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我們是做貨幣政策、金融研究的,我們就簡單講一講金融的事。重要的是講一講貨幣政策。大家都知道貨幣政策今年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此之前,1998-2007年,在這段時間里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中間又分了兩個階段,1998-2003年叫穩健貨幣政策,2004-2007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后面加上一句話,取向是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2008實行的是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2009年實行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要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事,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之前,我們之前沒有實行過穩健的貨幣政策,所以我們不知道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什么。所以,這期間我們在探索。2008年,我們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之前我們沒有實行過從緊的貨幣政策,我們也在探索。2009年,我們實行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們之前也沒有實行過,所以我們也是在探索。所以,中國的貨幣政策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當然這就需要完善,這是主題法。今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比適度寬松肯定是有所收緊,相當于你原來在進行跑步,速度相對比較快,現在是正常的走路,正常走路的速度和跑步相比,當然是有所減慢,但是,他不是散步,不是在路上多踱方步。所以有人說今年是緊縮的貨幣政策,我說不是,只是比適度寬松的緊縮。這是提法上的說法,具體的一會兒再說。
作為貨幣的工具主要有五個:一個是貨幣發行量,M0。下來是提高法律準備金率,提高發行央行債券,這是貨幣政策的工具。許多人就拿這些貨幣政策工具做文章。這些文章我們隨便舉,今年1-6月份,我們提高了6次法定準備金率,我們媒體做文章,一般是按照每次來做,好些人的理解也是這樣理解的,比如說6月20號提高了一次法定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鎖定資金,大致是3500億-3600億,通過央行鎖定資金3500億、3600億,由此表明的是緊縮。有人往下再算,還有貨幣成出,乘5,鎖定18000億資金。你們覺得這種算法成立嗎?問一個最簡單的,這一輪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法定準備金率的總水平是多少?是21.5。如果按照21.5來計算,央行要鎖定的法定準備金就不是3600,應該是多少?14萬億。先把這個數理清楚,而不是3600億的事。如果果真鎖定了14萬億的法定準備金,再乘一個貨幣乘數,有人說4,有人說5。按照4來算的話,也是60萬億。中國現在貸款余額50多萬億。什么意思?如果果真有這個效應,中國別講今天,從2004年以來就沒有貸款,貸款早就收官了。所以,先別算小數,算算大數,大家如果有興趣,去查一下,如果果真央行收了14萬億的法定準備金,擱在哪?教科書上是這么說的,通過提高法定準備金,資金就收到央行手上,由此表明緊縮。教科書說到此為止。這句話給人們另外一個想象,這個錢收到央行手上就人間蒸發了,不見了。許多人的理解也是這樣。但是現實不是,既然把錢收去了,對金融機構是負債,在帳上可以表現出來。大家找找看,大家可以到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找。
我想,只要是做公司的,做金融的,大家都知道資產負債表上的第一個因素叫什么?叫貨幣資產。在中國的直接含義主要是指人民幣資產。到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看看,第一個科目有貨幣資產嗎?有人民幣資產嗎?沒有。錢到哪去了?14萬億,細算還不止14萬億。第一個科目是國外資產,分三類,第一類叫外匯資產。外匯資產從哪來的?從商業銀行來。怎么來的?拿錢來的。拿什么錢買的?提高法定準備金率,購買的。央行是這頭提高法定準備金率,那一手下去,還給你,把外匯資產買了。所以,對商業銀行運行來講,人民幣資金有沒有減少?沒有減少。這根本就不是在緊縮,就是這樣一個調整所需要的。因此,只要中國還在不斷地流入外匯資產,外匯不斷流入中國,央行不斷對沖,其結果一定是法定準備金率不斷提高,由于對商業銀行系統并沒有導致人民幣緊張,所以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無上限,只是一種帳上的計算方式而已。而我們一些人大叫,緊縮了。緊縮什么?因為教科書沒講明白,只講了一半,我們就跟著說了。如果果真如此,2007年中國提高準備金率,可是2007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最高的。根本就不需要出兩個防止的政策了。對沖外匯帳款,其他都不是大事物,由于法定準備金率的提高,對沖外匯帳款還不夠。為什么不夠?給大家講一個最簡單的概念,今年5月份,在央行帳上,外匯資產是23萬億,但是各家商業銀行交給人民銀行的資金,今年5月份是14.3萬億,和23萬億相距甚遠。對沖的第二個機制是發行央行債券,所以,發行央行債券也是這個事。我們一些人就在發行央行債券上做文章了,比如這個星期發了500億的央行債券,那邊就在講,央行收緊銀根了。講的很簡單,央行債券的余額是多少?4萬多億。如果按照這4萬多億都是一年期的,當然還有三個月、六個月期的,如果平均每個月都是一樣的,每個月發行的債券就是正常的。
央行為什么要對沖外匯債款?如果不對沖,這些外匯就在商業銀行。數額大了,商業銀行還運轉嗎?就不收這部分存款。所有的外貿企業乃至個人,有外匯的存到商業銀行,一律不收。結果是什么?就是中國外貿企業倒掉,工人下崗。這對國民經濟造成多大的沖擊。這是為了國民經濟正常運行所必須有的機制。因此,只要要解決外匯帳款問題,就必須提高準備金率,發行央行債券。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這樣做,在從松的貨幣政策也這么做。
有人講央行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呢?這事又搞糊涂了。不是要糾偏嗎。利是一個價格還是一個體系?比如中國利率是一個價格還是一個體系?至少中國的利率體系有五個方面構成,央行利率體系,存貸款利率體系,外幣的存貸款利率體系,證券發行市場利率市場和證券交易市場的利率體系。現在,你講的是哪一個?難道這五個的任何一個都是提高利率、收緊銀根嗎?你們覺得呢?這事就不一樣了。問大家一句更明確的話,誰提高了誰的利率,收緊了誰對誰的銀根?往下走,能走的清楚嗎?這句話的本來含義,是指中央銀行提高了中央銀行的利率,收緊了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銀根。美聯儲開會,決定提高聯邦基金利率0.25,聯邦基金利率就是央行的利率。央行到美聯儲借錢,成本高了。所以,收緊了美聯儲,為美國商業銀行提高,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們不是提高人民銀行利率。問一下,商業銀行利率提高,是收緊銀根嗎?我們隨便舉其中一兩個情況。
比如說存款利率提高了,他的效益是什么?存款利率提高,就是讓大家把錢更多的存到銀行。一方面資金成本高了,我該怎么辦?貸款出去了。有收緊銀根的作用嗎?沒有。有擴張銀根的作用。不是嗎?不是貸款出去了嗎。這怎么是收緊的概念呢?有人說利率提高了,借款就少了,從銀行申請貸款的抽動就少了。我說只有在一個條件下成立,什么條件?把企業所有的成本都退除,有做過企業的都可以問,問一下銀行的貸款利率提高一個百分點,有可能導致企業經營總成本提高1個百分點,有沒有這個可能性?如果有這個可能性,只有一條,你的企業所有成本是由貸款利率構成的。
第二,如果提高一個百分點會導致你的一筆款不要了,那么只有兩種情況可供選擇。第一種,你的企業已經到了虧損邊緣,以至于1%的利潤都沒有;第二,如果我把1%的利潤付給你,企業就虧了,所以干脆這筆錢也不要了,這種企業,銀行要知道,早就不給你貸款了。
所以,別說1個百分點,我們下面提0.25,4個0.25才有1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尚無此效應,0.25更不會有這個效應,沒有那樣嚴重。
有了這樣的背景,才有另外一個事。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央行票據、公開市場業務等等,這是貨幣政策工具。但是,中國在現實過程中又實行了另一個有效,不屬于貨幣工具,這就是對新增貸款的行政管制。名醫上的概念比較好說,窗口指導。而且這種對新增貸款行政管制現在采取的方法遠遠超過了計劃經濟時期的信貸經濟。因為現在有電子化,速度快,過去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我們假定前面提高法定準備金率,都有緊縮效應,還要用新增貸款的行政管制干什么?根本就不需要用這個事。因為前面這個,在這方面不用了,所以要用這個事情。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對中國的信貸真正管作用的是新增貸款的行政管制,剩下的都不起作用。相當于全民都問,豬肉價格漲了,提高利率,利率提高了,豬就長肉了嗎?你們覺得嗎?告訴你們,利率提高了,豬不漲肉,還掉肉。為什么?因為如果飼料大戶有貸款了,利率提高了,飼料價格就得升,養豬戶的成本就更高了,就更不愿意養了。如果豬肉價格上不去,他也不養豬。所以,正好把這個病給治歪了。那個發燒,不是感冒,是非典,你給他喝了那么多感冒沖劑,什么事也不管。信貸的行政管制,我們從2007年11月就開始了,2007年,6次提高貸款利率,是中國歷史上最頻度的,可是沒起作用,那個時候物價CPI也在漲,在這個背景下,GDP也在漲,沒辦法了,2007年11月份開始下狠手段對新增手段采取行政管制。2009放開,今年還是這樣。今年資金走的還比較怪,怪在哪?給大家講一個簡單數據,也許你們看到,但是也許有的人看到了,沒想到。今年一月份的數據出來了是這樣講的,1月份新增貸款1萬多億,但是同時,1月份企業存款減少13000億,這就很奇怪,在于如果新增貸款1萬億,假定都轉為企業活期存款,應該是企業活期存款增加1萬億,可是企業活期存款減少了13000億,企業就不可能增加貸款1萬億,二者之間里外里的關系搞不清。這就是當時公布的數據。終于把這個數據終于弄明白了,因為今年一月份統計口徑調整。財務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等,不在統計范疇。今年把他們納入統計范疇,今年他們貸款1萬億,這就有了1萬億新增貸款。
到了今年5月份,貸款余額是多少?2.7萬億。我們做一個簡單對比,2010年1-3月份,貸款余額是2.6萬億。如果再往前走,2009年第一季度貸款是4.7萬億,你就知道關系到數字的變化。由于口徑調整增加了1萬億,所以今年實際上新放出去的也就1.7萬億。因此,在這方面,沒有意義。但是,在另一方面,資金又顯得非常充裕,今年1-5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額5.8萬億,遠遠大于前面全年數,這塊又顯得非常活躍,這才有今年的情況。,比往年都復雜。一方面是因為各種的統計口徑在調整。另一方面,我們各項政策在探索。原來講今年可能新增貸款7萬億,但是從剛才講的1-5月份如果按原口徑計算只有1.7萬億,需不需要這么多。對于中國的貨幣政策等等的一些事,講到這兒,仍然是那句話,要糾偏,先把頭腦中的那些偏先糾了,不然在那些偏都存在的情況下,不知道誰偏誰。可能糾的結果,越糾越偏。
這里提了幾個問題,我簡單回答一下。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很快,已經達到3萬億,貨幣政策在具體實施上,力度不足,或者延緩了人民幣增值幅度?這個判斷是有問題的,貨幣政策為什么要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些事得弄清。換句話來講,如果中國外匯增長太快,最基本的就是中國的外匯順差。你說外匯順差不要,就兩條路,減少出口,廠家怎么辦?功能怎么辦?給個方法,站著說話不腰疼,那邊可能幾十萬廠家要倒掉,可能上千萬工人要下崗,干不干?第二個,讓人家大量進口,把我們的廠家打掉,結果也是一樣。所以,過于簡單判斷,我們要在這個上面實現平衡,說我們力度不足,是中國的利益嗎?
匯率政策未來走向,從政策角度來講,我們依然實行的是有管理的。至于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中國的外匯通過借貸調整。上半年國家對上游產業干預較少,是否造成價格體制的失衡?為什么不清楚講的是什么,因為市場價格失衡講的是什么含義,不清楚。當我們討論某一種商品的時候,很少有討論這種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和那種商品價格形成有沒有均衡關系,如果沒有均衡關系,又談何失衡關系。市場服務價格、福利價格,不在市場中形成,所以,不見得所有價格都在市場中形成。或者我們簡單問一下,有多少人知道市場上有多少個斷層,分別是什么稱呼。有一個完全的競爭市場,緊接著,第二個是什么?壟斷性市場。第三個,寡頭壟斷市場。第四個,完全壟斷市場。現在一些人的頭腦中,但凡有壟斷市場,好象所有的都是壟斷市場,根本不是那回事。所以很難談得上市場形成機制的失衡。
中國最有希望的產業是什么?說句實在話,我不清楚。因為我不做產業研究。但是中國最有希望的是什么?中國的居民消費調整。什么叫做居民的消費調整?我們的吃、穿、用,2000年的時候基本形成。所以溫飽型小康基本實現。吃穿不愁。我們從1998年,日用消費者5%以上已經過剩,由此引起一堆的產業過剩。在這個點上,中國已經邁上了新的道路,消費結構調整。往哪調?一講起消費就是吃、穿、用。那個空間不大,2009年,我們搞了家電下鄉,但是2009年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從2008年48.6%降到了48%,還下降。剛才講到居民儲蓄存款32萬億,干什么?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準備消費結構升級。消在哪?居住、醫療、保健、通訊、教育、文化、娛樂、體育,這些包括在其中。而這些方面,中國從北京、上海,一直到鄉鎮都一直嚴重短缺,短缺才是產品增長的空間。一種產品過剩,就沒有增長的空間了。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真要解決問題,順應消費結構調整,迅速的擴張城鎮化,發展城鎮,這是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結果。
還有一個問題,怎么看民間高利貸現象。高利貸在中國不是什么好事,要逼死人命的。這是貶義的。如果你用的詞是民間高利貸,必須打擊。如果你用的詞是民間金融,是另一說,其中有些是合理的,但是,它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原因是沒有法去管它,這是中國概念。因為中國人的法制觀念和西方有區別,西方人法律上沒有規定這個是禁止的,做了是合法的,只有禁止的,做了是違法的。所以,在中國是不合法的,在中國是不違法的。高利貸不是什么好事。
現在政府融資平臺,新項目等等,這個話題講起來太長了。關于政府融資平臺,我講還是不講?講起來十幾分鐘、二十分鐘能講清楚就不錯了。簡單講幾句,我第一個關心的不是政府融資平臺,我關心的是他們所建的項目是該建的還是不該建的。如果那個項目是不該建的,趕緊取消,免得浪費國民財富。如果那個項目是該建的,下面才有第二個事,該誰建。如果那個項目是完全商業性的項目,由商業性運作。如果那個項目是工業性的,不該由地方政府建,由哪個主體建?先把項目弄清楚,然后才能弄清楚第二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含義是什么?是指地方財政還是指地方政府運用于建設項目的公司、機構?還是地方政府能夠管控的所有的地方國有企業?不清楚。在所有這些事不清楚的條件下,討論一個不清楚的事情,真是一個問題。舉個簡單例子,這個例子我想大家恐怕都看到了,前幾天,國家審計署出了一個關于地方性債務的報告。花了好大的工夫,4萬多人,持續了一年多時間,最后查出10萬多億。里面追溯的歷史還不是2008年,在這之前就有嘗試。我不清楚。這10萬多億是屬于地方財政的債務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因為現在的收入有財政預算類收入,有政府收入,政府收入的口徑大于財政收入,還是屬于地方國有資產的債務,究竟是什么,我不清楚。假設是地方財政的,這么長時間沒有糾它?第二,銀行那么多審貸的機制,嚴格又嚴格,多少輪的完善,怎么會完善到這個水平出來?所以,不清楚。由于概念不清,我們就沒法把握里面的實際含義。政府的不同部門對這些概念的把握,也不同。才有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究竟是多大,我所看到的,最小的是4萬億,最大的還有13萬億,中間還有10萬億,我就沒有詳細做回答。實在對不起,這里的事講不清。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