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第十三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第十三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將于2011年6月8日-11日在深圳召開。上圖為“案例解讀:VCPE與被投資企業背后的故事”論壇。
以下為論壇實錄:
主持人(蘇拾忠):這一場是談VC/PE投資與被投資的關系,今天的兩位來賓很特別,趙忠義先生是中國十大PE杰出人才,他所服務的九鼎公司是目前最杰出的PE,可以跟國外的PE競爭。陳治先生也是從臺灣來的,他之前在國際的醫療器材公司工作,最近自己也成立了一個世康融醫療集團,在臺灣也投資了公司,在大陸的發展也非常好。因為時間比較短,所以我們趕快把時間交給兩位,先請趙總給我們講講國內的VC/PE的發展。當然我們不限于生物醫藥,在國內感覺PE好像比較熱,大家都講國內在早期的投資、成長期的投資、科技的評估方面都沒有這個能力,VC方面比較弱,所以我想請兩位嘉賓給我們做一個說明。
趙忠義:首先非常感謝蘇秘書長,我們是在東京的亞洲風險投資論壇上認識的,這一隔大半年過去了,現在在會上探討行業的發展,確實很高興。剛才蘇總對九鼎做了一個簡要的介紹,九鼎是一家中國本土的投資機構,我是創始人之一,是一家純粹的民營化的機構,我們目前沒有什么國有資本,也沒有外資,純粹是人民幣資產。當然,我們旗下的美元基金去年已經成立了,而且已經投了好幾個項目,目前管理的基金是人民幣和美元雙幣種運作。九鼎給大家的感覺是人比較多,我們有200多人,而且分布在各個階段。我們的機構比較年輕,受傳統的約束比較少,我們創始合伙人的金融背景比較多,在實業領域的經驗不太豐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采用了一種分解的辦法,把整個投資的過程分成了5個階段,比如說如何發現一些好的標的,然后從這些標的中篩選出好的項目,然后想辦法把它投進去,并且做好服務,然后是如何退出。分了這幾個階段之后,我們創始團隊每個人就管好一個階段,找項目的就找項目,做評審的就做評審,負責投資實施的就負責實施,做退出增值服務的就做增值服務。把內容簡化了以后,我們每個人學習起來就相對比較容易,然后用一個流程把這些東西都串起來,就是采用一個工業流程化的模式來做投資,從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這是在沒有產業背景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但是后來發現,如果做投資要做得好,沒有產業背景是很難把投資做好的。雖然我們有這樣一種簡化的模式,但是我們也在各種產業上進行嘗試,加強我們的產業背景。最典型的是我們在中國比較早成立了醫藥基金,這個基金在國家的發改委已經備案了,大家在發改委的網站上都可以查到我們的醫藥基金的相關的資料,我們的醫藥行業也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人加入。我們從金融背景起家,然后一步一步加強產業背景,現在產業領域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是醫藥方面,醫藥基金運行得比較好,也投了十幾家企業,這些企業中以制藥企業居多,還有機械類的。服務類的企業不多,因為中國醫藥服務化的機構還不太多。我們發展的領域就是要不斷地專業化,因為只有專業化之后,無論是找項目、做凈值調查,包括評審等等方面,都可以有比較高的水平,否則就是浮在表面。九鼎的情況就先大概給大家介紹這么多,其他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再進行交流。
主持人(蘇拾忠):下面請陳總介紹一下自己和公司。
陳治:我不是VC,也不是PE,我一輩子都是做醫藥的,因為工作的范圍跟跨度比較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也買賣了不少公司,我是28年前在美國加入GE的,然后就開始在公司做各種事情,在1995年開始到國內,跟其他的跨國公司高管在國內不同,大部分是以銷售、維修為主,但是我們感覺到國內的市場完全不一樣,所以除了一方面布局銷售、維修的市場,同時我們還有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做得差不多了,然后就開始兼并國內的企業。兼并企業之后,又開始做醫藥企業的投資。通用電氣是以醫療器械為主,所以我們做的也是以這方面為主,我們兼并的公司幾乎是百分之百的買過來。我們很早的時候就在兼并國內的企業,我們做成了很多,但是有很多好的項目也因為總部的原因,而沒有做成。
在國內發展的過程中,十多年很多前高科技企業還是做簡單的生產,我們那時候就在做產品研發,以國內為主,行銷全世界,所以在很早以前就把公司變成全方位的公司。我們那時候在無錫做超聲,1998年我在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找20個碩士研究生,剛開始他們什么都不懂,手把手的教他們,2003年就生產出一個便攜式的彩超,已經行銷全世界。我們這樣做也不是閉門造車,完全是和國外結合起來。這方面就是我們的經驗。
主持人(蘇拾忠):九鼎在國內創造了一個很特別的模式,九鼎在國內有好多基金,他有投資特別的產業,然后著產業經驗的人來投資。從您的角度來看,國內PE發展如火如荼,很多人為了一個項目組一個基金,遍地都是基金,您對這種發展有什么看法?
趙忠義:剛才我講了,九鼎把投資分成好幾個階段,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最常見的模式是全流程的做法,這種模式的管理是比較容易的,就是一個團隊負責到底。我們為什么用這種模式呢?一方面我們是有比較高的志向,我們創業的時候就想著,如果我一口氣要做很多的事情,就需要細致的分工。當時分工這么細也是因為沒有產業背景造成的,金融、資本市場我們是懂的,但是看一個產業的專業知識是沒有那么豐富的,我們就要把它弄得簡化一點。這樣我們就沒有把它想成一個企業,把它想成一個組織。我們一般把企業分成三層來看,一個是表面的體系怎么,然后是這種體制是怎么樣的,然后你靠什么樣的東西把它串聯起來。成熟的企業是比較好看清的,因為它的各個方面都有的,所以我們只能投成熟的企業,所以做PE比較多。但是后來很多人都來做PE,競爭非常激烈,這方面的利潤就沒有那么多了,所以我們就要往前或者是往后,往前和往后都需要有很深的產業背景,所以我們就在加深產業背景,我們就從熟悉的醫藥行業往前和往后挪一點。一個投資機構真正要走得比較長遠,必須要把自己對產業的理解建立起來,必須要有很深的產業背景,才能把投資做得比較好。
主持人(蘇拾忠):擁有產業經驗的話,做VC和PE都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我再請問陳董事長,你們做投資是比較成功的,雖然你們不退出,您也搞過實業,從一個企業的經營來講,要做到哪些方面,才能比較容易得到VC和PE的青睞?就一個企業的經營來講,一個是要吸引VC和PE的基金,那么VC和PE在選案子的時候,他比較喜歡什么樣的企業?或者說國內的企業哪些方面比較欠缺,您有什么建議?
陳治:衡量好企業就是兩個指標,第一,企業是要能夠成長,要能夠賺錢的,第二,它在金融市場上也能夠賺錢。從VC和PE來講,他更偏重于是它在實體上要有成長性,如果是營運跟金融市場都兼顧的話,那肯定是最好的。對于做投資的人來講,我們可能要看這個企業怎么樣、市場怎么樣、人怎么樣。但是很多地方我們還是看不準的。當然要把這兩點都看清楚,才能做好一個投資。
主持人(蘇拾忠):我想請問趙總,現在國內很多人從事PE和VC,您對這些年輕朋友們有什么建議?
趙忠義:蘇秘書長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從我們九鼎來講,我們感覺到要做好PE、VC,或者要進入這個行業,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是專業知識,這個專業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金融資本市場和財務法律的專業知識,第二個就是產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因為有了專業知識,才能跟企業有專業的對話,也能夠提供專業的增值服務,靠你的專業才能把潛在的風險排除掉,降低他的風險。當然,學專業知識是要花時間的,所以你要選擇一個最熟悉的領域開始,比如說你最熟悉法律,你就從法律開始,你熟悉醫藥,就從醫藥開始。然后要找好一個團隊,把具備各種專業知識的人湊齊,形成合力。第二點是要勤奮,如果沒有足夠勤奮的話,什么事情都是做不成的,尤其是做投資,我感覺比具體產業還要更勤奮一點。
主持人(蘇拾忠):目前國內因為創業板的瘋狂,投資人也瘋狂,企業家也瘋狂,大家追求最短時間讓公司上市,甚至出現很多造假的現象。作為一個VC、PE一定要對產業了解,然后才能產生很大的成果。而我們今天場上的兩位嘉賓,都是兢兢業業在做實業、做投資的代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產業做大。
這場論壇到此結束,謝謝兩位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