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三屆大連中國經濟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第三屆)大連-中國經濟論壇”于2011年5月29日在大連召開。上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專欄)。
以下為演講實錄:
盧中原:非常榮幸第二次參加大連的經濟論壇,去年我來的時候我覺得好象沒有今年的人多,另外今年我們還請到了許多國內知名的大企業家、大經濟學家,包括我的好朋友樊綱(專欄)等等,確實說明我們的經濟論壇有新的發展,要知道能夠把這些國內很頂尖的人請到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確實通過本身的精力感到大連的經濟論壇有一種新的姿態、新的生機,下面我用半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講講最新的研究心得,是結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來談一談。我的主題叫做“中國經濟轉型和企業戰略轉型”。
去年我們在這里談的主題主要是后危機時期我們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現在我們進入了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間,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間,國際國內都有許多新的情況,當然還有一些原有的挑戰并沒有應對完,我想就從“十二五”規劃實現,我們國家的發展、改革、轉型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另外我們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把它結合起來。首先我們看中國經濟轉型確立了哪些新的思路,這個在“十二五”規劃綱要當中提出來中國在“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改革開放貫穿著一個主題、一條主線,這個主題就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條主線就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科學發展觀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也已經討論、實踐了十多年了,在“十二五”期間,又一次強調以加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新意在什么地方?或者說我們對他有什么新的概括和提煉?我個人認為有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這條主線強調了要堅持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我們一講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哪怕抓?“十二五”提出了五個要點,經濟結構有很多方面,包括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區域結構,還有所至有結構等等等等,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抓。需求結構就是我們說的總需求,投資消費量大內需,還有出口外需,這一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方面要更加協調。過去我們的主要問題是過多的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我們希望以后更多的發揮消費的拉動作用,使消費投資出口“三架馬車”能力協調的拉動我國的解決。
第二個結構調整,我們過去主要靠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將來希望通過一產、二產、三產,更多的靠“三產”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來,到2015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應當達到47%,比相等提高4個百分點。這個目標不高當然也不低,因為“十一五”期間我們制定的預期目標差點沒達到,降低標準,人均GDP已經達到了4300美元,在國際上看來,人均GDP的3000-7000美元之間是第三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我們恰好是在這樣的階段,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慢第三產業的發展。根據中心的預測,如果轉變比較快,到2015年第三產業的比重能夠達到46.8%,跟“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就非常接近了。所以,我們說如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慢,這個47%的目標是達不到,如果加快轉變就能達到,甚至會超過。
第三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就是要由過去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轉向更多的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我覺得第三條跟我們的企業是尤為密切相關的,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實實在在推動企業實踐。比如說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企業可以做很多工作,當然政府的責任更不能推卸,比如完善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培訓等等,但是企業在琢磨這些事的時候,我相信最能夠見效的應該在企業,這是講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我認為主要抓這一個結構調整。
發展方式轉變第二個要點是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這個大家知道“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來,我們的研發費用在這五年間占GDP比重的1.8%上升到2.2%,0.4%個百分點的上升是非常困難的!笆濉币巹澠陂g如果能夠提高0.4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更多靠企業而不是靠政府。
第三個要點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轉方式轉了半天,衡量轉方式的成敗得失的根本標志是什么?不是地方政府,每個國家、政府在全世界排位上升了多少,而是看人民群眾得實惠是真正增加了還是增加的很慢。大家知道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爭論中國的區域差距、行業差距、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在不斷的可能,我們要反思,多少年來也一直在強調,比如十多年前,我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的時候,國務院領導直接交給我們一個任務,就是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怎么調節大,十年來政府一直關注這個事情,到底有沒有進展?這方面我們正面的報道不夠,報道負面的東西、討論負面的東西不少,我們首先肯定我們取得進展,進展的取得的積極的經驗是什么?有效的正確的政策是什么?我們是否應當堅持,如果取得進展未來我們能不能保障這種勢頭持續下去,這是我們也要關注的,不要光說差距大了,大家義憤填膺。2007年到2009年上升了四個百分點,勞動者初次分配,勞動者收入占GDP比重仍然偏低,但是實實在在上升了4個百分點,這個我們講的不夠,因此國際國內都在反思和批評,這個反思和批評當然是重要的,但是我們看到進展也是很重要的。為什么重要?就是“十二五”期間我們能不能保持住這種進展的勁頭,不要一味的批評,批評我們都可以批評,我們掌握中國的問題,我們公布出來會比媒體報道多的多,嚴重的多,但是我們怎么樣看待進展和問題,最重要的是進展能否保持住,不讓他反彈和逆轉,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再比如說城鄉收入差距,這些年大家總說擴大了擴大了,07、08、09年這三年始終維持在3.3:1,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下降到3.23:1,比2006年3.28:1是下降的,這就是實實在在取得的進展,怎么取得的?2010年農民收入的增幅大于城市,這種進展在“十二五”期間能否保持下去是最重要的,而不要一味的批評在逐步擴大,實際沒有擴大,而是逐步縮小!笆晃濉币巹澨岢鰜,GDP的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幅5%,而“十二五”規劃提出來,居民收入增長要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要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規劃目標是年均經濟增長7%,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幅大于7%,我們看到全國30多個省基本都是按照這個導向思路。這個明顯比“十一五”規劃上就是進步,要求居民收入的增幅要大于GDP的增幅,想辦法,用政策的杠桿實現這個目標。這是我們講第三個要點,就是發展方式轉變以后,發展成果的分享是不是更加公正、公平,由全體城鄉居民高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各個階層的收入,全國十幾億人口都能分享發展的成果,這才是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目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需要討論這個問題。
第四是堅持兩型社會的建設,抓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低碳技術,低碳發展歷史等等,推動中國的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理念和水平,為什么提高全民族的?因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生產建設領域的事情,還包括消費模式。如果我們都去追究大排量、大戶型,我們的生態環境不可能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所以,我們說發展方式轉變提出的第四個堅持或者第四個要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個要點是堅持改革開放,開放作為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動力,這一點我想也是十多年來得出的非常重要的經驗和教訓,如果我們改革到位,我們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會實實在在取得成效,否則這發展方式都是紙上談兵的,包括資源價格改革,與我們現在調控物價總水平,這兩個目標往往發生矛盾,我們怎樣把握平衡?現在我們遇到了油荒、電荒,大家都在反思,其中很重要的或者根本的問題就在于資源價格改革不到位,是改革的問題,是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問題,如果這個改革我們不往前推動,我們怎么去節能減排?鼓勵企業去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還有財稅體制、政府政績的考評體制等等,這些方面的改革沒有推進的話,我們的發展方式非常容易受到短期經濟波動的沖擊,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都向我們提示了這樣的教訓。
中國經濟轉型在“十二五”規劃當中明確了五個要點,下面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怎樣使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能夠和中國經濟轉型的基本方向,基本脈絡能夠銜接起來。在這里我們能夠得到什么機遇,又給我們提出什么新的要求,是需要我們深入討論的。根據我們國務院發展中心企業家系統的問卷調查,大概每年度發出上萬份的調查問卷,通常有效問卷回收3000—5000多份,回收率已經很不錯,有效回收的問卷當中,進行整理我們發現中國企業的戰略,中國的企業經營者們對企業戰略是重視的,同時也在認真的反思,根據問卷整理的結果我個人認為四個結論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的結論完全是根據調查問卷得出來的,包括企業家的思考和分析,在企業總體的戰略上,我國的企業更多的喜歡多元化總體經營戰略,而外資企業更多的傾向于專業化的總體經營戰略,問卷的調查結果表明,專業化和相關多元化,大家注意了,相關多元化,就是多元化的主業是相關的,這兩位企業經營績效比較好,比不相關多元化戰略要好,這是我們調查的結果,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是不是反映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理念不同,發展的環境不同,為什么外國企業傾向于專業化的總體經營戰略,而國內的企業為什么更傾向于多元化的總體經營戰略,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我們要琢磨琢磨。調查結果表明,專業化的經營型戰略和相關多元化的經營戰略,績效又比較好,我們的企業難道是傻子嗎?既然相關多元化和專業化績效好,為什么我們企業傾向于不好的戰略呢?這不是悖理嗎?希望企業家認真研究。在中國的企業發展中我們面臨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是空前的擴大,很不規范,就像一個大門突然打開了,許多從國內回來的海歸和拿到外國籍的人,在國內十幾年,回來以后說中國現在很不規范,發達國家確實很規范,但是中國的不規范當中,孕育著機會太多,他們在國外感覺是飯碗,在國內覺得這是個事業,這是很有意思的。我遇到不少海歸,寧愿給民營企業家當子公司的副總或者老總,在國外呢,也可能地位不比這低,為什么還要回中國來?這說明我們中國的機會很多,在這種機會,在這種不夠規范的情況下,我們中國企業的選擇也是要經歷過這么一個反復,因此我想這可能是我們中國的企業發展的階段、發展的外部環境,發展的理念與國外企業不同。但是,我覺得我們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值得我們企業家思索的。國家提出的戰略轉型、經濟轉型五個要點,我們企業的轉型,跟我們企業的微觀層面比較直接,我們想想企業是國家經濟轉型的微觀主體和市場的基礎,如果在我們這兒,我們還是我行我素,和國家宏觀層面的引導是不對茬口的,帶來的機遇我們享受不到,帶來的挑戰我們也無法應對,這是第一個結論,在總體經營戰略上到底采取什么樣的戰略,企業要認真的思索,根據我們的調查結論,專業化和相關多元化的總體戰略,績效相對較好。
第二個結論,就是在競爭戰略,中國企業的競爭戰略就是更多的企業傾向于低成本競爭,總結起來是低成本、寬產品線、同質化,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不夠,這種競爭確實是一個客觀現實,比較多的企業采取這種競爭戰略,這種競爭戰略在中國的低端、低附加值行業確實是有效的。而且在中國現在勞動密集型發展還有前景的時候,人口紅利還可以維持幾年的時候還可以,“十二五”結束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就停止增長,未來的人口紅利很難再吃了,我們就要營造新的人口紅利,這種形勢下過多依靠低成本的競爭戰略,還能否維持的更長久,這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根據我們的調查,差異化、技術含量較高的競爭戰略績效相對較好,既然這樣的績效較好,為什么大多數企業還要追求績效不那么好的競爭戰略呢?這也是我們值得研究的。
第三個結論就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國際化戰略,我們中國企業更多的是依靠出口,出口解決企業國際化,但是事實上國際化戰略包含的環節和內容很多,包括到境外去并購、投資,也包括出口,還包括承接外國的服務外包或者發包自己的服務外包等等,這一類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應該說在中國的企業當中,慢慢的越來越廣泛,走出去、引進來,但是我們中國的走出去仍然是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包括國外政治條件,還有我們自己企業國際化戰略不夠明晰,并購當中老是想一步到位等等,這樣一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們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也還不夠成熟,企業家在問卷調查過程當中,都比較有種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在企業戰略思維上有所提升,總體戰略、競爭戰略、國際化戰略進行一番清理,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戰略。
第四個戰略,中國企業戰略制定和執行難度都是比較大的。首先企業要制定一個科學的中長期的戰略,許多企業往往不重視這個,無所謂,包括很多的知名企業家認為,我的戰略就是沒戰略,不制定戰略,不制定戰略就是我最棒的戰略,這是最后很有名的企業家,我們的采訪,都很有意思。他的思想是什么思想?自己的一套想法也并不是沒有戰略,只不過不用這個字眼而已,我們發現中國企業的戰略制定有比較大的缺陷,就是命令式的,愿景式的比較普遍,就是董事會、經理層的集體戰略決策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是靠企業家個人的魅力,強勢提出愿景,下達命令,下達到員工和不同的管理層來執行,所以叫命令式和愿景式的戰略制定,職工參與比較少。因此,我們的企業家們非常希望企業的戰略決策層治理結構能夠進一步的完善。
以上是我跟我們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最新的問卷調查,就是企業戰略轉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跟我們企業家直接相關的四個結論。這四個結論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企業家呼吁要改變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社會要營造一種尊重企業家的氛圍,使企業家的成長有一個比較好的成長的環境。這一類的呼聲我們在每一次的調研當中幾乎都有,我認為不是一個最新的反映,但是也說明,這么多年這個問題可能解決的還不夠理想,因此企業家們仍然呼吁加快政府行政改革,進一步完善全社會有利于企業和企業家成長的外部環境。這個可以說是我們最新的企業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和以上我給大家匯報的國家層面“十二五”規劃期間轉變發展的五個要點怎么樣結合起來呢?我想如果從戰略制定的層面,如果我們能夠更多的反思我們存在的不足,來確認我們成功的地方,然后在看看國家發展的大的戰略,這樣有利于我們的企業從中找到自己在未來五年發展的新空間,避免我們企業再走一些彎路,這就是我給大家報告的主要觀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