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七屆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 > 正文
2011第十四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于2011年5月19日-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都大酒店舉辦,主題為“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科技創新”。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院士徐匡迪做“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綠色發展”的主題報告。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徐匡迪:首先,我利用這個機會向中國節能協會的領導和同志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
今天因為是論壇,所以我準備了一個PPT,沒有稿子,很對不起領導,領導是看不見的,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我想,大多數都是群眾,領導就委屈一點,對不起。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綠色發展”。大家知道,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發展的方式亟待轉變。到2010年,我們的GDP總量已經僅次于美國,但是,人均的GDP只有4283美元,在世界100名左右。同志們,世界上一共有180個統計的單位,我們是在100位左右,是中等偏下,所以有的媒體說中等偏上我還不太同意,我們只是中等偏下的國家。很多媒體、很多同志們在回顧30年改革開放所用“中國經濟起飛”這個詞,我查了一下國際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研究,一般認為,人均GDP增長持續超過3%,十年以上,這個國家是經濟起飛了。美國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1870-1913用了43年的時間實現了年均增長3%,人年均增長3%,它當時的目標是超過西歐。日本在二次大戰以后,從50年到73年,用了23年的時間,它的發展也是人均3%的增長,超過10年,它的目標是趕超西歐,逼近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用了30年的時間,78-08年,雖然平均發展速度有9%;但是我們的起飛只是解決了人民的溫飽、消除貧困、實現了小康,所以這個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就是我們的國情。我這里有一個非常詳細的數據,從中國有戶籍人口記載開始,17世紀以前,中國人口不超過1個億,而到19世紀初,人口也只有兩個億,在康乾盛世以后;到20世紀初,我們是到了4個億,4萬萬同胞;到1949年突破5.5個億;1954年6個億,1964年10個億,74年突破9個億,十年增加了兩個億;到1981年是10億,1984年是11億,95年12億,2005年到13億,現在速度慢慢平緩,現在大概是13億4。所以,人口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國GDP的增長,所以人口多是中國最大的國情,有13億人口,所以,你再大的數除上13億就很小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除了經濟GDP增長以外,很大一個成績是城市化。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只有12%的城市人口;到文革以前,這個數也就在20%左右,因為經過三年自然災害,大起大落;十年文化革命,城市人口是停止的,因為只要到初中畢業以上的年輕人都到農村去了,所以城市人口是停止的,一直停止在18%左右。78年以后開始增長,知識青年回城,到了25%,以后每年以1-1.5%的百分點增加;09年,我們城市化率達到46.6%。
中國工程院做過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預測,大概到2020年,中國有8.4億人生活在城市,6.3億生活在農村,中國在這個階段從農村直接轉化到城市的人口大概還有3億,也就是每年有1千多萬人要進城,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鋼鐵需要這么多、水泥需要這么多。1300萬人進城,需要住房子,另外需要基礎設施,道路、煤氣、供電等等的要求。
這30年是中國基礎設施取得最大顯著成績的30年,運營鐵路長度、公路長度、高速公路的長度和民航的航線和民航的貨運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二了!
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時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國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又處在工業化進程和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的歷史階段,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完成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任務非常艱巨。
在能源消耗里面,最大的還是工業,其中包括發電、包括鋼鐵、包括運輸、包括化工。工業的節能降耗是要發展循環經濟,這是我們走向綠色發展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一步。這是一條反向的U型曲線,這個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就是羅馬俱樂部的六位教授之一(庫茲聶茲)提出的反的U型曲線。當一個國家處于農業社會開始發展經濟的時候,GDP人均收入很低,所以這個時候是窮,但是很干凈,現在你們到青藏高原去,還是看到藍天、白云,但是人民很窮。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發展、工業化的過程,物質財富增加了,到8千美元到1萬5千美元的時候,這個是頂點,就是富了,但是臟了,這個在1920年代的美國、在1960-1970年代的日本和德國都是這個階段;等到超過1萬5千美元,到2萬美元以上了,由于基礎設施基本完成,重化工業慢慢的減少,讓位給服務業,這個時候又慢慢的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由于建設的方向變化,慢慢變成我們現在看到3萬、4萬人均GDP的國家,非常干凈,因為沒有什么樓房要造,也沒有路要修。
我在匯報這個問題的時候,領導說,徐匡迪,你們兩院有很多院士,是不是可以在山峰下面打一個水道?現在我們不是很窮,污染不是很嚴重的時候,水平的發展,沒有污染的發展走到干凈而富裕的時代。我想了想,大概不可能,因為我們是唯物主義者,你要坐汽車就要造汽車,就要消耗,就有污染排放。但是依靠技術進步將節省我們的能源,就是說我們建造的力度將決定與我國現代化能耗峰值的大小。在1860-1880年,英國達到工業化的高峰,那個時候是最巔峰的時候,它的能源彈性系數、能耗與GDP的比例是1.1左右,為什么?因為當時他們用的蒸汽機,要燒煤,火車、輪船也是燒煤;但是美國1910-1920年之間,達到工業化高峰的時候,能源彈性只有0.9,為什么?因為他用煤發了電,用電來輸送,不是以蒸汽機為主,以內燃機為主。差不多同時,德國也達到了工業化的高峰時期,這個時候德國同樣和美國差不多的技術條件,但是我想德國人工作比較精細,內燃機做得更好、電氣化設計搞得更好,所以能源彈性系數達到0.8以下。法國我們注意一下,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它也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它的能源彈性系數只有0.4幾,法國是利用原子能最多的國家,所以它的能源系數就很低。我們看到,與此同時,二戰以后的日本也和法國非常相似,它走的不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稟賦,因為它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它依靠石油和天然氣。現在我們中國處于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到底怎么發展?下面我們說一下。
我們國家現在第一步就是發展循環經濟來降低能耗,發改委和工程院聯合對幾個電進行試點,這里有一個神華國華電力公司,它在九年里面降低了80克,一度電;從火電行業全國來說,主要是大力發展高效減排的超超臨界的煤電技術;在文革之前,我們都是亞臨界的熱電機組,熱效率只有38%,最好的能做到320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是超臨界發電技術,熱效率可以提高到41%,煤炭單耗降到300克;到了本世紀初以來,我們新建的技術都是超超臨界的,熱效率達到45%,理論煤耗只有276克一度點。
另外一個電是水泥循環經濟的試點。大家知道,建材工業也是能耗比較大的一個部門。2006年在北京水泥廠建成了綜合利用廢棄物10萬噸的工廠,利用工業廢棄物和紙漿作為原料,降低了能耗,被國家列為火炬項目。
這個是首鋼石景山停產以后,搬到曹妃甸,在那里新建了一條生產1千萬噸產能的生產線。除了現代化的鋼鐵生產流程以外,它最大的特點是三個:一是這個鋼鐵廠具有三項功能,它不光是生產優質的鋼鐵,而且它把所有生產過程的廢氣物理熱、化學熱利用過來發電,結果是什么呢?這個鋼廠不用外面給他供電,用生產出來的廢氣發電,發完電的預熱再進行海水淡化,所以這個廠建在渤海的一個島上,不需要外面供電,不需要外面供水;同時它還可以消納京津塘地區每年150萬噸的廢鋼,25萬噸的廢塑料,拿去代表焦煤和普通非焦煤混起來煉焦;同時還建了一個水泥廠,利用煉鋼、煉鐵的爐渣建設水泥廠,還生產建筑材料。因此,這個廠可以說運進去的一個只有鐵礦石,從海上運過去;另外一個是煤炭,從秦皇島運過去,出來的產品是鋼材、水泥、建材等等。
我還想指出一個很小的試點,這個試點是一個從德國回來的海歸博士,他在06年回來提出來,在奧運會期間,他要做一個貢獻,就是把我們平常喝水用的裝礦泉水的瓶子,TET的塑料再生,過去都是用完之后就作為燃料燃燒了,但燃料產生污染氣體。他說可以回收,在北京市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盈創公司,BTB,一個瓶子到另外一個瓶子,經過全社會多元化的回收,包括農民工撿的,包括社會回收的,經過專業的分撿打包,經過一系列的環節,進入了消費市場。現在各位喝的雀巢的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和匯源果汁,還有農夫山泉這些大的飲料廠的瓶子都是他的,在北京市地區。他每年在北京回收5萬噸廢塑料,減排二氧化碳15萬噸,節省石油30噸,折合標煤約6萬噸,節約汽油6500萬升。2008年奧運會給他授了獎牌,因為他對綠色奧運做出了貢獻。
第三個是講講工程技術創新是走向綠色發展的關鍵。工業技術創新對于走向綠色經濟非常重要,這里是看到了幾個創新的周期,就是第一波的創新沖擊波是在1790年左右,這個主要是水力機械的應用,還不是蒸汽機,是水輪機,用水力機械來帶動紡織工業和高爐煉鐵;第二波是1870年左右,這個是蒸汽機大規模的工業化,帶動了鐵路,蒸汽機的鐵路,蒸汽鐵路,還有輪船、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第三個波是電力工業出現了,電被應用了,有電動機、發動機,同時化學工業出來了,內燃機出來了,這個是在1930-1950年之間。在二次大戰以后,一個是石油化工這個產業飛速發展,另外一個是電子,還有就是民航,以航天航空作為帶頭的產業。在1980年到上個世紀末,這是第五波技術創新的高峰,這個主要是數字、網絡、生物技術、信息產業等等。第六波是什么?我們不是很清楚,國際上的分析可能是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科學、綠色的化學工業,現在我們的化學工業是把化石資源變成我們的一些燃料,都是不可降解的;將來綠色的化學工業應該是基于農產品的這樣一種化學工業。
在目前來說,我們的技術創新主要是依靠信息化,也就是說依靠數字技術來發展綠色的制造業。比如說汽車工業通過數字化可以研發周期縮短20個月,在90年代研發一個新一代汽車需要五年,現在只要一年多一點。那么,比如說飛機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公司在生產的ARJ21,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設計不是畫圖的,是三維在網上設計的,飛機的外形、飛機的結構、飛機的哪些部分受力最大?我們看紅色部分發動機的部分收力最大;飛機最脆弱的部分是起落架的部分,因為降落的時候受到很大的沖擊力,我們這里可以在三維圖象上看到它是怎樣運動的?是否可靠?連駕駛艙都可以看清楚。過去10萬張紙的結果現在都在計算機上數字化了。
另外數字技術使得機械產品產值、增值,真正我們說單位GDP的能耗怎么降低的呢?產值增加了。比如說我們汽車是傳統的機械產品,上世紀30年代進入了家庭;現在的汽車里面有汽車的PC機,有汽車的導航、無線電通信,所以汽車已經不單純是一個機械產品了,是機械與電子的結合,特別是高檔汽車電子占到60%,所以這是機械化、信息化比較顯著的產品。
另外,我們最近有一個比較熱的詞叫“物聯網”,起源是射頻識別器,就是用射頻來識別,過去我們是用條形碼識別,現在你可以不接觸,遙控,已經發展到第五代了。那么,這個射頻識別器有什么呢?簡單的來說,它可以有利于改進庫存,而增加銷售3%,你知道庫存有多少?不會盲目進貨,同時減少商店里的人力消耗60%,不用查庫、導庫、運貨;沃爾瑪上一年全部上萬個供貨商都用了RFDI貼在容器和貨盤上,每年就這個項目就節約了成本84億美元。我查了一下沃爾瑪去年的利潤只有170幾億利潤,就這一項節約了80幾億,所以說明了物聯網在物流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006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日本是11%,美國是8%,歐盟是7%,中國是18%。為什么中國這么高呢?因為條塊部門分割,國家的庫、地方的庫、行業的庫、商店的庫、公司的庫,大庫導小庫,所以物流成本很高。中遠物流公司采用信息化管理以后,把分銷中心的數量從100個減少到40個,成本降低了23%;燃料消費降低了1/4;碳的排放減少了1-15%。
物聯網還可以在智能電網當中發揮作用,美國奧巴馬總統在09年1月27號宣布,美國要用34億美元發布智能電網,計劃新建700萬家自動變電站,帶動20萬臺舊的變壓器,安裝家庭智能電表4千萬個,覆蓋1/3-1/4,全部工程在三年內完成。過去我們發電單位是不知道用電部門什么時候用電,按照我發電機的功率一直在發,發出來之后比較浪費,將來按照用戶端進行調控,就很清楚了。另外由于有了智能電網,美國再生能源利用可以提高20%,因為現在再生能源,無論是風力也好、太陽能也好,都是不穩定的能源,不穩定的能源上網非常困難,需要有智能電網。
另外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當中可以得到應用。我們知道,在交通事故當中,如果提前三秒能夠得要提醒的話,就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提前0.5秒,能夠剎車的話,也能減少一半的碰撞能量,就是事故的損失會大大減少。在歐洲,特別是瑞典已經用了聰明的、智能的停車裝置,它這個下面,地上有一塊射頻區別器,汽車停在這個位置上,他很快就知道,這個車是張三、李四的,這個車的銀行帳號是多少?然后他開始計算。等到你把車開走的時候,他就從你的銀行帳號里面扣除了這個錢,不用你貼條子或者是打碼。當然這個在若干國家已經開始有了,這個技術不負責,但是影響到一個法律問題和隱私問題,就是我到哪兒去,你都監督著我,你不能會情人,你把車停在這個地方,你老婆到銀行帳上一查,你到那兒干什么了,既不是你的住址,又不是你工作的地方。
交通擁堵損失占GDP的1.5-4%,美國每年損失汽油能耗相當于58個大型油輪的運載量,大概是78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北京這個堵車,不光是堵你的心,讓你心難過,而且堵掉了能源,堵出了污染。
第四個就是今天講到的一個內容,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由于最近福島核電站事件引起了對核電的爭論,我想說明兩點:
第一,福島的事件不是核電站的事件,核電站沒有出問題,是地震和海嘯的次生災害,如果那個地方沒有地震、沒有海嘯,像美國、法國的很多電站沒有出現問題。所以,這一點要說明。
第二,核電站的安全是要放在首要位置的,要認真考慮。凡是我們中國在歐亞大陸和印度板塊斷裂層,包括我們陜西到甘肅這一帶,包括歐亞大陸到太平洋板塊之間,我看不能選擇。所以選址的問題是最重要的,你選在有地震的地方,設備再好都沒有用,水都灌進去了,其實福島核電站是有一套安全系統的,而且安全是自動的,當地震到幾級它就停了,然后到一定程度,它可以自動的送水;但是如果整個都被水淹沒了,那就全完了。
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和全世界不一樣,我們70%左右的能源來自于煤炭,這是我們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最主要的原因。不同能源發電的碳的排放系數我們可以從這里看出來,最大的就是煤,其次是石油,然后是太陽能、水能、風能和核電,核電是碳排放最低的。所以,這次福島事件以后,我們聽到世界上三個聲音:一是日本、歐洲,特別是德國,因為它是綠黨是執政黨,提出來停止核電站、減少核電站。二是美國和法國認為他們的技術是可靠的,他們的選址是慎重的,因此不存在要減少核電或者是停止核電的問題。三是我們這些新興發展國家,我覺得我們在充分吸取日本的教訓,福島核電站出了問題以后的教訓,在認真研究安全的應對措施和治國的防范系統。
我們中國目前還是應該在比較短的時間以內發展我們國家的核電,在07年的時候,核電只占我們國家的1.2%,2020年占5%,30年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到10%,原來計劃可能是這樣的,現在可能會放慢一點,因為地址的選址非常謹慎,現在選址是在1千年歷史上沒有發生四級以上的地震。同志們可能說,海嘯怎么辦呢?這個是不一樣的。中國地質結構的板塊是從來沒有海嘯的,因為我們地質地震是水平的移動,這個海嘯一定是板塊上下跳動,像日本這次上下跳動1.7米,所以把浪送上去又放下來,印度尼西亞的板塊也是這樣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對所有要興辦核電站的廠址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監控研究。
風電技術日漸成熟,現在發展速度在加快。到了明年,我們的風電可以占我們發電量的2%;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風電是很簡單的技術,就是一個風車。要知道,如果說我們是五個兆瓦的發電機,這個并不大,5千個千瓦,它是需要用高級的碳復合材料,受力是非常大的。我國風能能源豐富,主要是在西北和西部;總的資源能量是7-12萬億千瓦,年發電量是1.4-2.4億度。同時我們國家也是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青藏高原、甘肅的西部和內蒙古的西部地區也是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如果說我們設想有2%的戈壁荒漠以及20%的房屋屋頂上裝上了光伏發電,年發電量可以接近2.9萬億千瓦,這個也是很了不起的。
中國工程院能源研究的課題組向國家提了一個建議,發展低碳經濟、綠色能源的路線圖,包括水力發電在內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占的比例在2010年達到10%,這個已經略有超過;到2020年,希望到20%左右,這個我們官方已經宣布了;2030、2050年也分別有了預期指標。這里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區間呢?20-30、27-45%,就取決于你應用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成熟到什么程度?比如說太陽能,白天有,晚上沒有,白天怎么儲存下來?晚上怎么轉化?效率怎么提高?等等吧。
最后我想說一下,提倡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前面講了很多,工業上怎么降低能耗;但是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就是終端能效的放大效應。以火力發電為例子,最終用戶得到的電只是開采出煤所含能源的1/4-1/5,它在開采時需要花的、運輸需要花的、煤電轉換需要花的,剛才我講了,即使是超超臨界只有48%,不到一半。所以,輸送到最后用戶手里只有20-25%。也就是說你終端省一度電,是原始能源的4-5倍,這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提倡全社會來節能。
另外一個例子是汽車來說,汽車你加到油箱里面的油,用于汽車行駛的只有20%,75-80%是損失掉的,并沒有用在汽車里面。這里面包括很多了,包括排氣損失、冷卻損失、油泵損失等等等等。所以,我們如何改進汽車的設計?如何來合理的使用汽車?這個是節能的重要課題。汽車產業現在是面臨著低碳發展戰略的挑戰,世界各國應對情況大概是這樣的,歐盟是準備把每一公里碳的排放從現在的160克減到95克,也就是說降低41%;美國是降低27%;日本是降低16%;中國規劃是降低29%。
同時,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能耗的1/3是用于建筑的。建筑里面有很多不合理的現象,很多技術和資源用在了不合適的地方。這里我用了一位院士的材料,左上角是清華的一個樓,1905年美國設計的,一年每一個平方米能耗只有34度電,很低;1995年美國給北京市設計的某一個辦公樓,很漂亮,在右上方這個,一年能耗每一個平方米是113度電;左下方是上海的經貿大廈,很殘酷,是我做市長時批準的,能耗是215度電,盡管外形看起來很漂亮,像佛教教堂,但是能耗非常高;還好,我還看到了2009年美國一個大學主辦公樓它的能耗居然達到每一個平方米356度。這四個標志性的建筑都是美國設計的,不能說他們技術不先進,但是至少沒有節能和綠色的理念。考慮到2030年,要另造一個中國,什么意思呢?由于城市化的進展、由于技術條件的改善,現在計劃每年要增加10億平方米的建筑面積。2030年,中國城鄉建筑面積是400億平方米,而現在城鄉是175億,就是說中國要另造一個中國,如果造出來的房子都像我們前面講的是高耗能的,那中國的節能就沒有戲了,所以必須要注意節能!
當然,節能的另外一點,建筑節能我們把采光、照明放在了里面。如果我們用二極管,LED照明,如果LED能占到1/3的照明市場,每年節電1680億噸,相當于兩座三峽發電的電量,當然現在的LED很貴,比普通燈泡貴6-10倍。歐盟已經規定2009年9月9日是白熾燈泡最后一天賣,不許再賣了。北京對居民采取補貼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路燈,路燈一天要開10-12個小時,家里的燈一般是4-5個小時,所以路燈是照明市場LED推廣的切入點。
最后我想說一個結束語:
第一,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處于世界前列;但是,中國的人均排放仍然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現在我們是美國的1/4,是日本的1/2。因此,中國應該按照聯合國的規定,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責任,中國要減排按照每增加一萬GDP我們減多少。
第二,傳統產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是走向綠色發展的第一步,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和采用物聯網是走向綠色經濟的突破點。
第三,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建立低碳社會、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
第四,創造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設低碳社會、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保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