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科博會中關村創新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5月18日,由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和科博會組委會辦公室聯合主辦的“中關村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首席戰略合作媒體新浪財經全程直播。圖為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
衛炳江:
各位好今天我講的主題是自主創新與跨國運作,香港在世界全球化時代,應該可以帶動中國內地自主創新的角色。科技發展增強了人類生產力、技術創新必將帶動國家的騰飛,香港只有小小的地方,為中國起到自主創新、領導作用。當今世界科技創新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科技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發展呈現出群體突破的態勢。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創新與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下面我以三個部分討論我的觀點,首先我以德國為例子,德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通過技術創新改變命運,經歷二次大戰以后,通過科技的力量,跨國運作,二站大戰以后半個世紀以來,它現在是第四經濟帝國。
科技創新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
香港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在科技創新情況。
今天的德國是世界第大經濟體系,也是歐洲的經濟引擎,八千萬人口的國家,曾經連續六年出口的冠軍,德國總理安哥拉。莫克曾經說過,德國的國際競爭實力與德國、教育、研究創新等積極因素所促成的,德國的機械業和汽車工業領導者,面向未來的領域,醫療、納米技術等,得益于杰出的研究氣氛,科學工業密切合作以及極高技術的德國勞動力。為了讓普通人可以用輪子走路,他發展了大眾車,這個車堅固耐用,價格便宜,一般人都是可以買得起的。小汽車的引擎都在車的前面,通過德國科技創新,將發動機放在車的尾部,降低了汽車成本,體驗德國工人有自己的汽車,汽車的發展帶動了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如鋼鐵業、紡織業等,德國汽車提高了國家軍事力量,二期大戰之前,德國從貧窮躍為世界第三經濟帝國。
二戰大戰以后德國受到嚴重的重創,德國寓教于制度和工業科技,為科技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08年歐洲專利局統計顯示,超過13000個專利來自于德國。德國的生產業、技術業多數產業企業遍布全國各地,科技企業跨國運作,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最大的效益。
什么是科技創新呢?
什么是創新?包括蔡明、知識、創新、財富,部分主次,環環相扣,周而復始。發明離不開教育等,為社會帶來更大的財富。
創新過程:從研究到商業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及工藝開發,試生產等一系列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電腦,1946年在美國誕生,第一個計算機體積龐大,占地170多平米,重量30噸,消耗近140KW的電力,誰會想到現在每個人人手一臺電腦,有的人有兩臺、三臺,從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到第二代,晶體管的電子計算機,第三代集成電路制造的電子計算機,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到現在的現代定理,電腦最初發源于美國用于軍事方面,通過大學的科研,和企業大量經濟投入,電腦科技迅速創新和發展,電腦產業化跨出美國,遍布全球,由于電腦的創新,科技革命,為世界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富,這些財富通過企業科研科技創新帶來新的科技產品。
國家創新體系離不開大學、政府、商務、技術研究所、缺一不可,中間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相輔相成。
香港是很小的地方,400個平方英里,700萬人口,在中國是很特殊的地區,有中國任何一個地區無法取代的特殊性,香港有五所大學,一直以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名列前茅,大學開發應用方面都有取得優異的成績。
香港作為特殊地區有著特殊的重要性,被英國殖民一百年的地方,在英國統治期間有著特殊地位以及英語普遍性,香港高校和世界各地的高校緊密地聯系,共同開發科研,從而吸取英美工商管理經驗、技術、科研等,一百年的殖民歷史,雖然令人辛酸,但是香港在這一百年,香港高校同時學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以及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香港的企業家同時學會了先進科學的管理。
香港理工大學是研究力量、應用型很強的院校,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2001年到現在香港理工大學發明超過180項,技術、產品、項目陸續市場化,香港理工大學香港院校有國際水準的科研力量,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平臺,這些優勢形成科技香港的概念。
創新科技優勢又有能力,香港高校吸引大量的外地人才來香港,這些學生畢業以后在香港尋找工作,培養很多內地科技人才在香港各行各業發揮他們的才華,為香港科技工作努力。
國際交流日益廣泛,科技沒有國界,技術的發展比較著眼于全球競爭與合作,經濟全球化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享一項科學技術成果,也不可能獨資封閉、發展,并保持科技先進的水準,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人民面對許多問題也越來越有明顯的全球特征,各方面都需要和全球合作,香港有特殊的背景,連接全中國實現跨境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