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1CSBF兩岸金融研討會暨高峰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1年3月26日-27日,由臺灣金融教育協會、臺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與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辦的“2011CSBF兩岸金融研討會暨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圖為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曹鳳岐(微博)。
曹鳳岐:謝謝各位,這場是關于金融監管的問題,金融監管的問題在金融危機以后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國際上已經提出來了,而且美國率先進行了金融監管的改造,這次危機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大的教訓,原來說美國的監管體系是非常完善的,但是金融危機恰恰在美國發生了,回過頭來說,應該說美國的監管體系并不完善,至少它不適合目前金融發展、金融國際化、混業經營的發展需要。美國從上個世紀末通過了一個現代金融法案,在現代金融法案通過之前,差不多有60年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它的投資銀行是分開的,但是金融法案通過以后,實際美國已經是混業了,銀行也從事投資銀行的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也滲透到銀行,而且還產生了很多的衍生品,所以美國這次發生危機就是過度的金融創新、過度的衍生產品,這塊誰來監管搞不清楚。第二個應該說美國從分業轉到混業了,1929-1933前是混業的,但是之后就分開了,分了60年。在上個世紀末它混業了,但是實際上大家看美國的監管體系是混業的,美聯儲實際它的作用已經弱化了,它管貨幣金融的聯邦一級的就有6、7家都在管,它在州這一級的散營管理,而且控股公司出現,所以它把一些職能都賦予了美聯儲,實際美聯儲根本管不了,格林斯潘可能都不知道那些,格林斯潘會調利率,但是不知道衍生品,而恰恰衍生品這一塊出大問題了,而且衍生品脫離經濟實體,再加上次貸證券化,證券化再證券化,那么誰來管,所以美國這次危機以后確實是感到必須進行改革。實際在2008年美國財政部就公布了一個改革藍圖,當然主要是中期和短期的建議。奧巴馬上臺以后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制訂了金融改革的法案,2009年12月份通過了,2010年7月15日最終通過,21號奧巴馬就簽署了,成為一個金融監督改革的法案。
這個法案有這么幾個內容,一個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來負責處理威脅國家穩定的系統性風險。第二個在美聯儲下設有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第三個將之前缺乏監管的場外衍生品納入監管的事業。第四限制銀行自由交易及高風險的衍生品交易,最后搞到銀行不是銀行,投資銀行不是投資銀行,保險不是保險,所以現在要限制他們。第五個設立破產清算機制,另外賦予美聯儲更大的權力,把美聯儲打造成一個超級監管者,原來管大銀行,現在中小可能也得管了,所以說從這個監管來看,一是監管重心從監管局部的風險轉向系統性風險,第二是規范金融產品的交易,第三是優化監管組織體系,第四個強化美聯儲的監管作用。這個改革對中國有什么啟示呢,大概有這么幾點,一個就是中國應該走統一監管之路,中國現在是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一行三會,因為統一監管并不是美國發明,實際上最早做的比較成功的應該說是英國,在本世紀初臺灣也建立了銀監會,它也是統一了。因為原來臺灣也是分散,是財政部下面的一些證券的、銀行的、保險的,實際上很分散的,現在成立臺灣行政院的金融監管聯會,以后實際已經是綜合化了,F在世界各國為了能夠監管,相當一部分國家逐漸走向統一監管。
第二個還是加強宏觀金融審慎性監管,實際上過去我們就是講個別銀行的風險,而且個別銀行的風險可能會導致整個的風險,包括巴塞爾協議,巴塞爾協議一、巴塞爾協議二都是個別風險,那就是銀行自己應該是資本充足率怎么樣,內控怎么樣,保證你自己這部分不出現危險,然后再說銀行體系。現在看來是不行了,應該加強宏觀的,這個并不是一個銀行的事,可能宏觀體系的一些問題,所以巴塞爾協議三現在在深深監管,尤其是宏觀審慎監管這塊必須注意,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個別的銀行是非系統性風險,像美國的金融危機是系統性風險,這不是個別銀行內控可以解決的,所以監管的重點應該轉向宏觀謹慎性風險。
第三要要注意保護投資者的權益,這一次金融危機除了監管不力之外,還有華爾街老板們的貪婪和瘋狂,他們只會向政府要錢,甚至他們向政府要救助的時候坐著飛機去,破產的時候他們拿高額的賠償金,這塊如何保護投資者,美國設立了投資者保護法,對信用卡、抵押貸款等等進行管理,這個對中國應該說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中國目前的金融監管到底怎么看,從中國的金融結構、金融發展來看,目前總體來說中國的分業管理還是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所以我們一行三會還在發揮作用,但是隨著競爭的國際化,隨著混業經營的發展,完全分業的管理、分業的監督很多問題,因為很多的問題并不完全是單獨的業務。比如說銀行下面,銀行控股公司它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在這種情況下誰來管、怎么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一問有一個叫聯誼會制度,完全是哥幾個坐在一塊兒商量商量,幾個月開一次會,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實際他們有時候發問,銀監會給證監會發問,說我們要搞基金、證券,實際上三個月不給你任何回復,這種怎么能夠去管呢,這管不好。所以說這些問題應該說隨著內控發展,中國的監管看來出現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一個金融監管的內容和范圍狹窄,監管的手段比較落后。第二個非常不適應,或者我們至少有前瞻性的說混業經營和控股公司,控股公司誰來管,現在中國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并沒有非常明確,當然我們已經出現了純粹的控股公司,像中信銀行、光大。還有像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實際已經是控股公司了,是銀行類的控股公司。然后我們還有保險類的控股公司,就是說底下很多的子公司都不是銀行業務,所以這塊怎么管,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這個是很難去管它的。另外就是剛才我講的第三個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機制,而且第四個出現分業監管真空、監管錯位,他完全說我這個事歸證監會管,回過頭來證監會如果管了,他說我是銀行是銀監會來管,我有時候給他們舉個例子,像我要請假回家,我給班長請假了,班長說不行,現在你不能回家,結果我就去給副班長請,副班長給我了,后來班長說你干嗎給他假,我沒給他,副班長說你也沒說我不能給假,所以很多的機構是鉆這個空子,這個叫監管真空,這個是很麻煩的,另外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應該阻礙發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現在兩岸間的合作,實際上臺灣很多都是金控,他們進來的時候是按銀行管、保險管還是證券管,所以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我現在正承擔教育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金融國際化背景下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當然這里面有很多問題,我們提出來一個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就希望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在三會之上再建立一個金融監管機構,也就是說能夠成立中國金融監管管理委員會,因為這里涉及到誰來監管監管人,我們成立一個更高層次的,來通盤制訂政策、通盤執行法律,來監管一些標準。我們還設想在下面設三個委員會,一個是成立金融審慎監管委員會,將原來一行三會的宏觀監管轉到兩會來,當然還可以對衍生品生產、對產品進行審查等等。第二個我剛才說了,成立投資者保護委員會,應該如何來保護投資者,包括協助投資者的申訴、仲裁乃至訴訟,而且對一些衍生品進行審查。現在香港就出問題了,香港的雷曼的迷你債券,弄的香港雞犬不寧,老百姓去靜坐,為什么呢,沒有告知這個產品的風險,尤其中老年的投資者很多人都買了,但是雷曼倒臺了,所以這個事情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那么誰批的呢,應該是外匯風險管理局批的,誰做的呢,銀行,責任說不清楚。第三個我們想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現在中國有一個人民銀行下面的金融穩定局,但是從目前來看它很難擔當起整個金融穩定的職責,因為它主管貨幣,它把銀行證券這塊都弄出來了,所以能不能在這里把這個局升格,升成委員會,這是我們現在討論的一些內容。然后底下的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你們還各負其責,所以我們的一個設想是這樣的,但是可能過程還蠻復雜的。然后要進行一些配套的改革,包括建立存款保障制度,也包括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內控、加強評估,建立一個合理的評估,銀行金融機構的評估,而且加強國際的金融合作,現在金融危機以后國際的金融合作發展的非?,尤其是G20,中國要參與這塊,把中國的金融監管和國際監管接起來,完全納入整個的監管體系,這樣中國的監管可能會做的更好。
時間關系我就不說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