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 > 正文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呂騫)今天上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企業峰會在北京舉行。在開幕式發言中,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專欄)簡要介紹了未來五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和主要舉措。
張平介紹,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描繪了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十二五”規劃的特點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他說,為更好的貫徹和體現這一主題、主線的要求,中國政府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
一是要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
中國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建設都孕育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充分挖掘和釋放國內需求的潛力,既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的立足點。
他說,我們將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在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國的最終消費品目前還不到50%,這與國際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挖掘居民的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將多措并舉,包括實施就業發展優先的戰略,五年城鎮新增就業的人數將達到4500萬人以上,轉移農村的勞動力達到4000萬人以上;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五年內使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發展新興的消費業態,促進文化、旅游、建設等消費,加強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的總規模能夠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們將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無論是提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還是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都需要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我們要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政府投資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衛生、科技、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建設。另一方面,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二是增強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城鄉區域的發展不夠平衡,這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教育的主要癥結。增強創新能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這也有利于培育和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
我們將適應國內外需求變化的趨勢,把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同時,同步的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加大強農惠農的力度,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加強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億噸以上。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裝備制造、船舶、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輕工、紡織等重點產業的結構調整,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與兼并重組,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盡快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為先導性、自主性的產業。到2015年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力爭在五年內服務業的比重能夠提高四個百分點,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47%左右。
我們將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產業的有序轉移。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把解決好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個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十二五”期間,要從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兩個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標準,實施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在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統籌建設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增強多層次的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展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試點,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的全覆蓋;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提高醫保基金的支付水平,發展社會的救助事業,切實加強對孤殘老人和兒童的幫助和救助;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逐步減少貧困人口。我們將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的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力同步提高。未來五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實際增長達到7%以上。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既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我們將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全面落實優先戰略,構建以綠色、低碳為特點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產品,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的產業化;提高應對氣侯變化的能力,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實施重大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到2015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別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為實現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依靠的是改革開放,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仍然是強大的推動力。我們將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金融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資源稅的改革,擴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圍。
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穩步的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的改革,推進水價、電價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提高排污費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產權的交易機制。
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繼續尋求和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協同推動沿海、內陸、沿邊的對外開放。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積極擴大進口,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改善貿易收支狀況,堅持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優化投資軟環境,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引導外資更多的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投向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同時,引導中國的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的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履行社會責任,造福當地人民。
張平總結,中國和世界在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形成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國發展的越好越快給世界創造的機遇和做出的貢獻就會越多越大。在座的諸位,許多是經濟界、學術界、企業界的領軍人物,我們真誠的期待各位朋友愿意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經驗,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經濟轉型積極的建言獻策,也希望各國投資者抓住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所孕育的重大商機,積極參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共享繁榮進步的機遇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