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進出口企業第九屆年會 > 正文
2011年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主辦的中國進出口企業第九屆年會在北京召開。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本次活動。圖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與轉型圓桌論壇全景。
劉持金(主持):今天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了30年之后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很多人都在講宏觀經濟、宏觀政策,說來說去有用嗎?你是決策者嗎?我覺得作為企業家非常有實用的一點就是要研究從微觀的角度如何使企業發展。剛才巴先生談到紡織協會的問題就說明了這一點,無論我們怎么吆喝,企業嘴上說著一套,而腳上跑的非常快。
不多說了,邀請今天下午的三位嘉賓,他們都將圍繞著“中國制造業的未來與轉型”展開討論。他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宇燕所長;格蘭仕集團陸驥烈助理總裁;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先生。
我覺得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勢在必得,剛才很多經濟學家討論了匯率的問題,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出口退稅的問題,我認為有一類是升級型的轉型,還有一類是產品基本沒變,但性質變了,要創造有自己品牌的產品,這當然是比較表現化的認識,我非常想聽一聽三位嘉賓在你們目前觀察到的情況。
陸驥烈:在座幾位都是專家,我是來自于企業,剛才的問題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但是我有另外一個不同的觀點,現在講轉型,實際上我感覺金融危機以后很多企業說我們在轉型,格蘭仕是從1978年成立,跟改革開放是同時進行的,我覺得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我更愿意談論我們目前模式的價值在哪里。
實際上很多產業在金融危機之后,特別是在我們廣東很多外向型企業都倒下了,原因是什么?沒有很強的產業鏈支撐,他所有的生產布局全部在總裝方面,而我們目前所做的一個很重要工作,也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確定整個模式的先進性,體現了幾點重大的因素:首先,我們有大規模制造的優勢,幫助我們獲得了更大的國際競爭力。另外一方面是工業設計能力全面的突破。第三方面是核心技術能力綜合的表現。第四方面是如何在國際市場上打造你的品牌,事實上自主品牌份額的提升是需要很大努力的,并不是說自主品牌就能掌握價格的定價權,所以我想今天我作為一個企業的角度更愿意探討一種具有競爭力模式下的綜合優勢,我覺得這樣還是比較務實一點。
沈建光:因為我是做宏觀經濟方面分析的,從宏觀角度看一看對現在轉型的壓力和機遇。
如果從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現在對企業轉型的壓力已經開始體現出來,我覺得主要是內部的壓力和外部的壓力,內部的壓力我自己感覺到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現在中國的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這個現象其實已經影響到各個方面,包括企業轉型、包括宏觀經濟,所謂劉易斯拐點,可以這么說,中國過去的30年出口是中國一個主要的增長支柱,包括很多貿易加工企業和沿海基地,我們有很強的勞動力優勢,過去是每年剩余2000萬勞動力在城市,而現在已經大幅削減了,這么大的產業需要很多勞動力,所以中國已經到了所謂剩余的農村勞動力,現在已經并不剩余了,包括現在出現的“民工荒”等現象,我覺得這是長期的現象,這將導致農民工工資的持續上漲。
我認為現在是中國全面通脹的開始,是由勞動力推動的,但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有的發展期。再加上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的壓力,現在有這么多產能淘汰,很多人一談到通脹就認為中國產能是過剩的,其實并不是這樣,這個觀點很需要考慮。因為現在除了需求的大幅上升,包括傳統認為過剩產能的行業汽車業,去年汽車業都達到120%的生產才可以趕上需求,所以貨幣政策面臨著緊縮。
我們改革這么多年壓力是很大的,包括海外、歐美的經濟幾年來增速都會比較緩慢,這對我們傳統市場會形成壓力,但我想強調的是中國企業現在轉型有很多的有利條件,我覺得這種條件是大于壓力的。現在雖然低端的勞動力工資大幅上漲,也會出現“民工荒”的現象,而另外我們現在這么多年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其實是有過剩的現象,基本上能找到工作的也就是80%一點,而且現在來看大學生的工資不僅沒有漲,最近兩年有些還有所下降,甚至有些地區還低于民工的工資,份兒民工找不到,大學生是到處找工作,現在民工在沿海地區也都能拿到兩三千塊,所以我覺得這為企業轉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果企業考慮傳統從勞工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轉變,這就創造了很多人力資本建設的條件。
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2.85萬億美元,全球第一,這么大量的外匯儲備,最近我們的企業、金融等等行業都發展的非常好,恰恰是在金融危機后美國、歐洲的經濟情況都非常差,包括奧巴馬現在最主要的戰略說穿了一點就是靠出口倍增計劃來達到他們的經濟增長目標,但他們能出口什么?美國不可能回到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出口的也就是高端技術。包括歐洲也是一樣,我們在談判過程中要求歐美對高科技以前的限制放松,最近從美國那邊放出的消息,奧巴馬也在考慮放松這個技術管制,因為這是他們最主要能出口的產品,那么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大量吸收海外最先進的技術,結合我們每年培養幾百萬的大學生和人力資本來達到我們轉型的目標。
張宇燕:制造業我們有明確的定義,但什么叫轉型?這個我一直在想,剛才兩位都提到,轉型是一個畢其功于一役的行為呢?還是一個過程?如果它是一個過程,是企業持續不斷的過程?還是某一階段的任務?轉型,我理解真正的含義還是企業要提高自己產品的品質、創造更多的利潤,所以我理解所謂的轉型是持續不斷和伴隨企業終生的一種活動。
為什么今天來討論這個事情呢?是因為今天的變化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使得我們感覺到轉型不轉型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有幾個因素:勞動力成本增長速度比較快。一直存在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目前全球大的問題之一就是不平衡,所謂不平衡就是有些國家出口過多、儲蓄過多,另外一些國家消費過多、儲蓄過少,這就導致了全球的不平衡,這還涉及到匯率的變革,人民幣壓力一直都很大,胡主席去美國訪問,看到各種各樣的報道,人民幣匯率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升不升值對我們出口企業都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最近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綠色經濟、節能減排這些,這里也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到底這些可持續性怎么樣?我開句玩笑,我說這些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自身的可持續性也是要打個問號的,如果石油價格保持在八九十美元或者一百美元以下,再保持五年,那么這個產業能不能支撐下去?這都是很大的問題。
再有一點,中國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資源,在2008年一季度達到歷史最高,由于金融危機大宗商品指數一下跌了40%,隨著經濟復蘇馬上又回到歷史最高點甚至突破歷史最高點,中國對資源的需求是最大的,現在我們人均鋼材的存量只有3.5噸左右,韓國17噸,美國24噸,如果我們能達到美國一半鋼材的保有量至少都需要100億噸鋼鐵,有人計算中國要達到美國資源和能源消費量一般地水平必須要三個地球來滿足,當然這有點夸張,這就說明資源的瓶頸會影響我們的發展,當然還面臨一系列的貿易保護主義,以五年時間來計算,保護主義、反傾銷等等,中國占全球的比例,到09年中國一直在往上升,1/3或者40%都是針對中國的,所以各種各樣的環境都發生了變化。
我記得熊飛特(音)講過,企業家像是一個酒店,這個酒店住滿了人,但這個人是經常流動的,你要不創新就會被逐出企業家集團,所以今天討論這個事兒意義非常重大。
劉持金(主持):回到格蘭仕剛才提到的模式,這個模式怎么跟客戶這端連接?
陸驥烈:從企業的微觀經濟來說,這幾年大家都在說中國制造走到中國創造,白電產業,中國白電產業整體市場中只有三家,除了我們還有兩家,一家是海爾,一家是美的,冰箱、洗衣機、微波爐全白電產業,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據我們的觀察,我們跟海外客戶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海外的品牌去做海外的市場,但現在我們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關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勞動力問題,中國有一個大規模制造的優勢,08年底的時候有一家日本的著名企業跟我們談,要求我們的配件產品對他進行微波爐零配件的供應,談了之后我們發現無法溝通,為什么?因為他要求我們按照他的游戲規則做他的供貨商,當我們詢問他的年產量的時候,事實上他的年產量只有20萬臺微波爐,而我們當時的產量是多少呢?一天10萬臺,我們也很遺憾的看到他在2010年初退出微波爐產業。所以,規模優勢是中國制造業30年來改革開放積累的真正優勢,所以這點絕對不要放棄。
劉持金(主持):這里講的大規模優勢,不是講單一產品或者某個生產零部件或者某個環節的大規模,這里就加上了范圍優勢。
陸驥烈:我們的供貨商基本上只剩下了一種:原材料供應商,哪怕是一根電線都是我自己做的,今天到韓國市場看一看,比如說飯煲,全部是由中國提供,我們經過這輪金融危機之后反而奠定了我們的優勢,當然我們要面對很多問題,剛才談到了成本問題,成本最優秀的特性是什么?它具有公正性,更重要的是,作為格蘭仕來說我們不是簡單的出口企業,雖然我們出口的份額要占到60%,但我們還擁有很大量的國內市場,而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我不認為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了,而我們是認為人口紅利剛剛開始,當郭臺銘把他的工人最低工資由900塊提升到2000塊的時候,我覺得我們擁有了更大的市場,有更多人能夠消費得起我們的產品了。
沈建光:成本上升,特別是富士康加薪之后,他馬上把企業搬到了另外的城市,我覺得這是中國企業第二輪大量的推動力,大量的制造企業都正在往內地轉,我覺得這是一個分工,中國就能夠避免日本、韓國他們出現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日本這個問題最大,85年的制造業都投到海外去了,其實他內部的投資、生產都在萎縮,陸總剛才講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現在海外市場制造的規模其實都遠遠比不上中國,這也是一個優勢,這也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亞太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中國這樣明確的提出以市場環技術,這是其它國家都做不到的,其它國家如果這樣做他馬上就會說我不要你這個市場、不進來了,而且我們有這么大的規模,我剛剛從東京回來,就發現日本的企業現在研發經費削減的很厲害,就是因為他們不賺錢,而我們恰恰有這個規模可以支撐起研發。
前段時間我剛剛去過馬來西亞,其實中國的轉型有很多情況……,亞洲金融危機一發生,其實他們當時比我們走的更前一步,我印象最深得就是一種馬來西亞的國產車,96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馬來西亞提出自己要生產汽車,當時他跟三菱合作生產了一款汽車,當時馬來西亞覺得這個非常先進,中國80年代剛剛引進桑塔納,而且回到馬來西亞看他90年代生產的車,非常老款,而且他們自己也覺得質量也不行。
劉持金(主持):我在96、97年也去過馬來西亞,的確,不僅他們有汽車的政策,當時還提出了打造馬來西亞自己的硅谷,你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么馬來西亞的汽車工業反而落后于今天的中國?
沈建光:第一,就是他的市場規模太小,馬來西亞幾千萬的人口。第二,他沒有這個能力要求海外機構把技術轉移進來,我們提出以市場換技術,而且我們有這么大的市場,有關稅等等各種政策,而且不僅汽車要在我這兒生產,零部件和核心設備也都要在我們這里慢慢增加,這點馬來西亞就做不到,但我們可以做,現在真是一個非常好的條件,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都要依賴中國市場,不依賴中國市場就沒辦法在全球立足,我覺得這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而且也正處于海外經濟都比較低迷的時期。我認為外匯儲備最大最好的用處就是增加我們的競爭力,而不是去買美國國債和黃金,你能買多少黃金?美聯儲的所有黃金都買過來幾千萬美金就夠了,我們有2.85萬億美元,所以對于這點來說現在恰恰是個最好的時機。
張宇燕:今天的世界格局主要還是美國主導下的,中國要想崛起一定要在美國最薄弱的地方崛起,他弱的是什么呢?就是制造業。所以我想中國未來的發展,今后十年二十年,真正能夠做大做強的還是制造業。中國真正的優勢就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而且是一個不斷迅速成長的市場,這就會導致勞動生產力提高,然后才會提高經濟增長。這就很符合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提到的“經濟增長取決于市場規模的擴大”。
規模方面,格蘭仕內部的產業鏈的組織方式,去年我去美國的時候到他們的財政部跟他們一個高級官員談,我說你們的美元政策是什么?美聯儲說他們的美元政策歸財政部管,我到了財政部就問他這個問題,他說美元政策最根本的兩條:第一,美國透明、相對公正的司法體系;第二,美國巨大的金融市場。我對中國的制造業一點兒都不擔心,我本人也覺得即使是人民幣匯率再升高多少都沒問題,科技的發展也沒問題,但我想要強調規模,除了規模還要強調體制、制度上的創新。
劉持金(主持):最近一年多如果看國際一些跨國公司制造業的策略,他們提了一個口號,包括可口可樂、包括GE很多著名大公司,叫做在今天的國際化戰略叫做中國+1,什么意思呢?作為GE也好或者作為一個大型的跨國制造企業,在中國已經生產了,請你再考慮多一個國家,這個國家通常被指的是越南,要么是印度,這個問題陸總你怎么看?
陸驥烈:本土的出口型企業,特別像我們內外銷兼做的,我們現在的做法是把中國的比例提高,很多的外資企業布局并不像我們一樣在二三線城市都有很好的布局,像家電下鄉,一直到第二輪才看到外資企業站出來說我也要家電下鄉了,而他們第一輪在干什么呢?幾乎毫無動作,重要的是他背后面對的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強有力的競爭,特別是白電這一塊,他們正在呈現出區域化的趨勢,他的范圍并不是做整個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小,正在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品牌,所以從他的布局上來講必須要考慮幾條腿走路,而說到競爭并不僅僅局限在中國市場,現在很多企業都說自己是世界名牌,而我想提醒大家這個世界名牌不能你自己評、也不能自己說,你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這個要進入當地的主流文化的認可以后才能真正成長為所謂的世界品牌,這其中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現在不管怎么看,現在實際上是中國制造業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特別是在海外市場的競爭性上,他們現在對我們唯一的壁壘就是他們所謂的低碳壁壘,他們的媒體花這么大力氣炒作低碳壁壘,實際上有更深層次的競爭策略在里面。
劉持金(主持):微波爐最大的兩項成本是什么?
陸驥烈:由于行業不同,對我們來說勞動力成本占的比重是很小的,真正成本占的最大的是原材料成本,如果真像高盛預測的到今年年底達到6.2%通貨膨脹,那我覺得這種幅度是過大的,企業也不是說什么都不怕,所以我們也在此呼吁專家和業內領導要幫助我們,來爭取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劉持金(主持):所以也可以相對來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占的比重特別大?
陸驥烈:相對來說原材料成本能占到80%,這是很高的比例。
劉持金(主持):現在來看,比如2010年和2009年相比,你的產品成本價格上漲是多少?
陸驥烈:現在的問題是什么?在海外交易最主要的是港交會、春交會等,我們一直是在止漲的,并不是越高越好。現在只有兩種產品是能夠漲價的,一種是縮短交貨期,原有45天的交貨期,如果你能縮短到20天、25天,我們就會擁有決定的議價能力,因為他們對安全性控制愿意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但他考驗的是你大規模制造的交貨能力,你具不具備這種能力?另外,你的工業設計和產品性能有非常強的特色的,才有漲價的能力。競爭永遠是雙刃劍,我們是血雨腥風中走出來的,我們不懼怕競爭的。
劉持金(主持):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比如華為、中興,一些企業在海外的競爭都是自相殘殺,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宇燕: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一種可能是中國企業兩敗俱傷,使企業的利潤率降低。另外一方面,我也在想,如果兩個中國企業在第三國競爭,如果那個國家也有兩個當地的競爭國,結果他們能承受得住嗎?聽說華為和另外一家公司在澳大利亞競爭結果把當地的企業全都給擊跨了。
劉持金(主持):面對中國目前整體的經濟環境的演變,無論是消費結構的演變、消費市場的演變,包括大學生的就業率,您對中國制造業提個建議,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發展?
沈建光:結合前面一個問題來說,之前你說到中國+1那個問題,我很同意陸總和張所長的觀點,其實這個轉型是個過程,并不是馬上就能完成的。目前來看,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已經在發生了,這從我們的出口結構、出口價格已經從負到正了,而且出口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現在已經是機電、電子產品占到了60%,這幾年的變化非常大,所以我感覺這個轉型已經開始了。
我很同意今后的五年、十年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我也比較了中國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其實工資上漲并不一定前是負面的,它會促使大家都有錢去消費,而且還會把企業從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既推動了基礎建設的建設,又推動了第二輪的工業化、城市化,包括我們現在這么巨大的市場和企業競爭能力都會有所提高,所以今后“中國制造”還會是主流。
再看遠一點,您剛才提到的擔心還是值得我們企業家考慮的,就是中國+1的問題,我們現在確實是制造業全球競爭力非常強,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通脹的上升,中國有很多元素都很貴了,北京、上海的房價可以跟倫敦比,其實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的房價可以跟中國比的,但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還要差一截,所以在這方面我們還要關注競爭對手的成長,包括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跨國公司,他有時也是把他的產品越來越多的放在越南、印度生產,這也是值得警惕的。我感覺我們是亞洲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之前講的亞洲四小龍、五小虎,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他們當地的制造業都垮了,大量的制造業往中國轉移,因為我們的匯率是非常穩定的,這也有好有壞,壞的地方是我們的匯率盯準美元是比較僵硬的,但我們也制造了巨大的貿易順差,還有一個巨額的外匯儲備的問題,2.85萬億的外匯儲備,基本放得都是美元資產,如果美元貶值、美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負責任的安排會對我們的外匯儲備造成影響,當然美國不可能破產,我們還是安全的。
還有海外的競爭,越南、印度跟我們的工資差距越來越大,但他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他們的成本比我們有優勢,但包括他們的制度,像印度行政效率的低下,還有保護主義對企業的干預,包括土地所有權,在印度要造個廠都很難,當然他們也在改,特別是印度現在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覺得這些國家有些地方一旦得到改進,包括成本優勢跟我們拉大的話,有可能我們還需要往更高層次轉。
謝謝!
劉持金(主持):下面的時間留給臺下的嘉賓提問。
提問:我是來自江蘇企業的代表,我們是做電信電纜的,我想請教陸總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你們是如何去保證原材料有序供應的?因為最近兩三年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特別劇烈,包括白色家電這塊,你們是怎么規避這方面風險的?如果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話,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們的做法?匯率方面,你們如何規避目前的匯率風險?
陸驥烈:在原材料問題上我們分幾步走,首先要大膽的應用新工藝和新材料,來降低主要的特別是銅的依賴,包括變壓器這些主要元器件方面都會加大投入,來降低原材料的耗用。另外一方面我們有專門的大宗物資的采購部門,也就是從事期貨運作的,因為我們一方面就是這些材料的使用方。我們在價格上和匯率上都會鎖定某一個價格,一方面是跟我們供應商之間某種中遠期戰略意圖的表述,另外也會跟我們的海外客戶進行結算,也就是確定一個游戲規則。
當然,我說的這些東西最大的優勢在什么地方?第一你要專業,第二你要有規模才有話語權,如果你的規模很小跟任何人談都很難談。但是我們目前所用的手段,客觀上并沒有超出現在可以在中國市場上可以選擇的工具,因為工具只有這幾種,關鍵是要看怎么樣通過組織的設計和運營運作把它的效率發揮到最大。
劉持金(主持):最后我再問一個問題給三位。我國制造業優勢、規模都很強,但從創新角度來講是不是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我們看蘋果公司,他們做一款iphone就產生了全球巨大的市場,而且供不應求。對歐美角度來說跟他們的制造業,怎么競爭?
張宇燕: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講提一點建議,所謂高科技要看怎么看,怎么定義高科技?到底是生產芯片的企業是高科技呢?還是生產土豆片的企業是高科技?最后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說生產土豆片的技術是高科技,因為這個過程完全是自動化的,根本見不到人,而生產芯片的企業人頭椽動,所以關鍵是看你能不能掙錢?能不能持續的、長久的、壟斷性的掙錢。
沈建光:我自己現在的感覺談到創新、生產最尖端的產品,我們還是缺乏這種動力,因為我們很多的技術海外都有,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種技術拿過來用,或者是購買、或者是合作,而做這些的企業也能活的很好,我們的企業有這么大國內的市場,可以把國外先進的產品引進來,包括我們的汽車企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就是把合資品牌做好,但他缺乏這種創新的動力,我覺得這跟動力非常有關系,當然也跟知識產權保護和研發能力很多很多因素有關系。
陸驥烈:創新的話題,首先是不是你自己的很重要,比如說像我們做空調的時候,我們不是全行業空調做的最好的,但我可以負責大家告訴大家我壓縮機上面的LOGO包括我出口的是格蘭仕的。第二,要關注你創新技術的等級,千萬不要從技術原創的角度自吹自擂,實際上真正的技術等級,創新的等級達到了什么樣的等級,這都是需要考慮的。
劉持金(主持):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