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年度觀察家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10年度觀察家年會”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舉行。以下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先生的發言實錄:
題目我都沒想好,你給我起的。剛才候司長講得很好,我想強調一點,可能跟候司長的觀點不完全一樣。其實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擔心的是什么?不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太少,而是太多。對于產業政策我稍微評論兩句,我自己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產業政策的好多思想建立在政府官員比企業家更有遠見,更能預測未來,更能把握技術發展的方向,更懂得市場規律。我們知道這個是不成立的,而我們從中國的實踐來看,我們大部分的產業政策都是失敗的,這個失敗不是我評論,是我們好多在原來制訂產業政策的官員退休下來之后,他們自己認為我們的政策是失敗的。包括我們的汽車政策,至少在早期,假如我們允許中國的汽車更為自由地發展的話,好比我們中國民族品牌的汽車應該比現在強大得多。
我們有些政策是出于另外的一些體制的障礙而建立起來的,這使我想到在80年代騎自行車的時候,經常有這種情況,快到修車鋪的時候你的自行車輪胎經常被扎破了,因為這是修車鋪的人給自己創造工作,因為在馬路上撒一些釘子,你過去,自行車肯定扎破了,然后你一定要讓他給你修。我說的意思,如果我們讓市場可能更自由地發揮作用,讓企業家更好的,特別是有一個更長遠的眼光看待未來的發展的話,我們好多的錯誤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現有的情況下,由于各種體制制度的約束,中國好多企業家他本身看的是比較近的,他不是看一個十年、二十年產業的規劃,市場的趨勢,而更可能看的是一兩年的事情,這給我們本身的調整帶來障礙。好多企業家都在揣摩國家的一些產業政策,但是我了解好多的產業政策最后可能容易變成什么?是一個利益分配機制,更多的是一個利益分配機制,包括新能源,我們鼓勵新能源,但是有一些人用新能源的名義申請到好多國家的基金,但是這個基金申請到之后,他就轉做其他事情,根本不會去做新能源,所以我們好多政策往往變成一個分配財富的機制。這使我講到,我們這個社會要健康地發展,最重要的是怎么使大家有積極性創造財富,而不是分配財富?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這個論壇有一個中國道路,我想說各國都有各國的道路,但是人性從古到今基本沒有大的變化,無論你在哪個國家,人性基本都是差不多的。一個好的制度,怎么把人性追求幸福,追求快樂的這種沖動變成為別人創造價值,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樣一個問題。我最近出版的這本書《市場的邏輯》,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間關系,我只能集中在一個問題,好多人說中國模式,中國最重要的特點是什么?我們并沒有實行像東歐的那種私有化,我們還堅持很多公有經濟,但是中國經濟發展比它們更快。我又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誤解,說明我們對什么叫私有,什么叫公有并沒有深刻的認識。
我們一般認為,好比一個國有經濟或者公有經濟,它的權利屬于大家的,屬于集體的,而私有經濟權利屬于個人的,這個是不對的。任何社會下,無論是什么樣的所有制,權利都是個人的,行使權利的主體只能是個人,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都不能行使權利,只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有靈魂,有思想的人才能行使這個權利。我們講國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私人經濟,它的最大區別在哪?最大區別就是說在公有制下,權利都是依附在職位上的,所以我定義為職權經濟。好比說你有沒有投資的權利?首先依賴于你在不在政府,即使你在政府也不是所有職位有投資的權利。而且我們知道,越是高的職位,他控制資源就越多,越是低的職位控制資源越少。在我們的計劃經濟下,不僅資源的配置依賴于職位,甚至生活資料的配置也依賴于職位。好比說你出差坐火車,誰能坐軟臥,誰坐硬臥,誰坐硬座,這都有級別的。好比司局級干部坐軟臥,處級干部只能坐硬臥,科級以下干部只能坐硬座。你家里能不能安電話,你能不能有車,你住多大的房子,全是根據職位來定的。甚至我們知道你能得到什么樣的新聞,看什么樣的報紙,也都是根據職位來定的,高級干部可以看好比大參考,普通人只能買小參考,獲取信息的渠道都不一樣,所有的權利都依賴于職位。在這種體制下,任何人要獲得權利,甚至生存的權利,你第一努力的是什么?進入政府。第二,進入政府之后怎么找到最有權利的部門,在這個部門再一層一層怎么從下往上爬,走得越高權利越大,這個就是我們公有制的一個基本的特點。
私有制是怎樣的經濟?私有制的權利是依附于財產,你有財產,最簡單一點現在財產的通用標準就是錢,你有錢了,你就有了權利了。好比你有錢了,你可以投資,買股票,可以買債券,辦工廠,甚至辦銀行,你可以用錢買汽車,你愛買多的汽車買多大的汽車,也可以買大房子,你可以住好醫院,可以吃更好的飯,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財產基礎上的。爭取職位最好的辦法不是給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而是怎么想辦法把競爭對手鬧下去。所以在公有制下人們也在競爭,而競爭是破壞力的競爭,怎么把別人拉下來然后自己上去。這樣我們都很忙,但是我們忙但不創造財富。你要能夠獲得錢,你得生產東西,賣東西,你賣東西最終誰說了算?是消費者說了算。企業之間的競爭是給客戶創造剩余的競爭,哪個企業給消費者留的剩余多,哪個企業就有市場。所以我們看到,私有制的競爭是創造財富的競爭,是給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競爭,由此導致了好多新的發明創造,技術的進步。企業家他又能夠使自己擁有這種權利,他只有去創造,而他創造的成就只有在他未來的判斷比別人更正確的時候,他才能夠成功。
中國的企業家聚在一塊討論更多的是什么?是政策,因為他能不能賺錢,很大程度上不依賴于他對市場的判斷,而依賴于他對政策的判斷。如果政策本身帶著好多錢的話,即使他知道這個政策錯了,但是只要爭取到這個政策的優惠他就有了財富。所以這兩種體制下人的本質沒有變化,變化的是人的行為方式,變化的是不是為這個社會,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過去30多年的變革實際上就是怎么由職權經濟變成產權經濟,過去我們只是有了政府的職位才能行使政府的權利,現在不需要政府的職位也可以行使權利,如果有財富,有錢的話。這個變化一開始從農村開始,原來農民進不了政府,他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保證。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后給了農民自由,農民即使不進入政府,也可以搞投機倒把,所以出現了好多萬元戶,變得富有了。
接下來城市,好多原來城市進不了政府,進不了國有企業,生活也很困難。
由此看來下一步改革究竟應該干什么?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像過去一樣不斷地縮小職權經濟的范圍,也就是政府手中控制的資源。
當然我們看到,這次金融危機之后,我們都在總結經驗。我們過去講吃一塹長一智,但是有時候經驗總結錯的時候可能走向相反。這次金融危機,好多人總結的經驗為什么發生金融危機?是由于市場失靈了,這樣的話我們就進一步增加政府的權利,而我們實際的政策,無論我們的投資政策,我們的產業政策,等等,都是在繼續增大政府權利的方向發展。我們想像導致的后果是什么?導致的后果是不僅現有的資源的分配在扭曲,最嚴重的是企業家的能力,企業家的行為方式會發生很重要的變化。
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我們取得的成就究竟來自什么地方?未來我們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如果對過去的經驗總結錯了,我們以為中國的道路就是由于有政府強烈的干預,由于有我們國家的大的企業,我們才有了今天,那我說這個經驗總結完完全全錯了,經驗總結本身沒有關系,但是經驗總結錯了就指向我們未來一個非常不樂觀,甚至具有破壞性的這樣一個方向去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