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于2011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
傅才武:非常感謝,感謝北京大學給我們這么美好的發言機會,也感謝主持人給我們這美好的一個機會。我跟大家報告的題目是,在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深入認識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價值和作用。
我這個報告立足于兩個基點,第一個,要建立在一個是十二五。第二個,中西部。為什么說我們要來討論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意義?因為我們十二五應該是文化產業園區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時期。第二個為什么討論中西部?我覺得中西部有可能它的緊迫性和價值比發達的東部地區更加緊迫。
第一,在全球文化一體化的全球背景下,要重新認識和評估文化價值的認識,為什么要來重新評估?因為我們評估的標準,我們在這種高技術、高產業、高全球化的平臺下重新評估文化價值的時候,它的文化價值會有一種溢出效果。我們中西部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已經在這種高技術平臺、高產業平臺的雙重平臺下賦予了它更多的經濟、文化、社會綜合價值,所以這種價值是一個動態的結構過程,而不是我們平常所講的這種靜態意義上的一個價值結構。比如這種資源對中西部來說它的資源優勢在于生態保護良好,文化資源富及。湖北是經濟、生態比較好的一個省份,根據我國經濟學家的研究,文物系統的投入這是典型的遺產資源,它的投入產出比是1:8.1。我們去年承擔了武當山文化產業特區,武當山的旅游經濟特區的發展規劃研究。據我們估算,它的投入產出是1:6。在美國也是,在文化產業的投入和產出上,美國有一個統計,它的投入大概也是1:8。
第二,我跟大家報告的第二個意思,就是在建設鄂西圈的戰略視域下重新認識太極湖文化產業集聚園的作用。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戰略決策,到2020年內,將鄂西8市打造成“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這圈里面包括湖北省西部,它的目標是到2020年,這個圈域要接待旅游人才2億人才,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600萬人。
我們看這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把湖北省整個西部都包括進去了,湖北省現在把一個省劃成兩個圈,一個圈是以武漢市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第二個圈是以鄂西8市州為范圍的一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在這個戰略目標下,我們認為建設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集聚園就被歷史性的賦予了帶頭作用,并且賦予了發展引擎的價值。有兩點。這個價值一,就是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集聚園的建設,將成為鄂西北區域性發展的結構性力量。第二個,可以提供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制度示范。它規范的范圍非常大,并且依托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
在這個規劃范圍內,67平方公里要有9個項目群,近200億的投資。形成什么結構呢?就是能夠跟長江三峽、神龍架、文化旅游規劃項目的對接,以及和北京故宮、河南少林寺的戰略連接。為什么跟故宮能連接?因為武當山是永樂皇帝建立起來的,永樂皇帝北建紫禁城,南建武當山。武當山是集中國古代建筑的輝煌,它是世界文化遺產,跟故宮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說正是因為建立了這種文化產業示范區,才有可能實現跟北京的這種戰略連接,這是第一個,包括與河南少林寺,北少林南武當,就是在資源的同質性上能夠建立一個戰略性的框架。
第二個,提供欠發達地區的制度性示范。為什么?中國在十二五發展,中西部地區既面臨著歷史機遇,但是也面臨重大的建設性、破壞性風險。兩個理由。第一個,中西部地區和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沒有縮小,起碼目前來說我們還看不出縮小的這種趨勢。前不久新華文摘轉了一篇文章,就是論證東部八縣為什么在現有框架下是一種制度性的結果,一種正性的結果。我認為寫得很有道理,在今后一個時間里東西部的差距,現在的差距縮小看不出來。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中部、西部,東部生態環境很好,西部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這么一個地區,承接大規模的工業轉移的時候,其實我們整個國家的生態面臨著強大的風險。但是在這種生態補償政策下我們是很不完善的,我們如果不能夠建立這種文化生態的對位性機制的話,我們今后中西部地區的這種生態被破壞了,文化被破壞的時候是無法彌補。中部地區正在重復發達地區走過的道路,就是大規模工業化。
建立這種文化產業園區,通過在這個園區里,通過政府主導實現市場貫通,在市場機制的平臺上貫穿文化、生態、旅游三大行業,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的資源配置功能。這就是文化產業園區在中部地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
第二,文化可以從單純的,建立文化產業集聚園是東西部地區能夠從文化,從單純樂民轉向文化富民。我們在廈門調查的時候,那些村干部、鄉鎮干部怎么說?你就說國家提倡文化提的高度很高,但是在我們鄉里是怎么看待文化的呢?有一句名言,叫做甭問我想不想,跟我張家漲不漲沒關系,說明什么?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結合。而建立這種在文化產業示范區它能夠改進就業,安排就業這些問題。所以它能夠通過文化的樂民、惠民走到富民這個階段。
第三,發展文化產業和生態產業才能真正建立起遺產保護與生態保護的內在機制。
山西十年前提出一個煤挖完了怎么辦?其實這個命題已經是中西部的普遍命題,我們的資源挖完了,生態破壞掉了,或者我們的土地被規劃完成了之后,中部地區的這種趨勢還沒有改變,那么我們東部的發展道路在哪里,怎么辦?這里面就引發了一系列以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問題。
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西部地區已經面臨著要走過去老路,但是現在不能讓它走老路,這就是要創新發展模式,在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上進行戰略升級。可持續發展模式就是要建立在后現代理論指導下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整體思路,在戰略層面上體現為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向知識創新、文化創新的轉變,從局部創新到區域綜合集成創新的轉變。這些轉變的載體是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的文化生態性的、技術性的、文化民族性的中國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
為什么能夠形成內在保護約束機制?是因為文化產業集聚園,如果建立在生態上,你建立在文化資源上,這種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就是我們所有資源的母體之一。后面所有的這些商業價值、品牌價值都附加在這種母體之上。如果沒有這個母體,沒有這個1,后面無數個0都是零。所以它能夠從商業的邏輯建立了另外一種文化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制度性的示范。
最后說一個結論,生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以生態保護和資源保護為基礎,它在制度設計上突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主體與客體,利用與被利用,控制與被控制的傳統關系模式。今后長江三峽和武當太極湖并將成為鄂西區域發展的兩大引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