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于2011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科瑞集團監事會主席彭中天。
彭中天:尊敬的領導,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非常高興主辦方邀請我來這里做一個演講,我這個人有兩個特點,第一,不安分,第二,愛幻想,我小學五年換了四個學校,當時由于家庭的原因,政治的原因,然后從16歲開始,本來我是要學美術專業的,但是我違背父親的遺志,報考了財經院校,后來分在銀行,在銀行干了八年,我下海了,下海以后,從發行錄像帶到發行房地產投資收益卷,從創辦城市信用社,到后來發起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參股東方人壽保險,把金融全都走了一圈,然后從事產業投資,先后做了五家公司和IPO上市,然后拓展到海外上市公司的并購,四年前我接受一次心靈的呼喚,來到北大,在北大下面搞了一個產業與文化研究院,自己掏錢搞研究,主要從事文化產權以及文化與資本關系的研究,去年應邀又出差籌建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那么我的夢想是什么呢?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通過證券化的手段,讓我們國家五千年沉積的文化,轉換成為源源不斷的貨幣財富,在中國大地涌動,成為推動新經濟發展的主力。
我希望有一個平臺,既多投對多投的定價原理,在大眾的參與下進行連續的交易,從而使我們獲得文化的定價權,進而建立我們國家有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我還希望文化插上科技與資本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保障人民群眾文化參與權和受益權的同時,通過經濟的方法,市場的手段,引導國民去學習我們國家偉大的文化,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一份力量。
夢想固然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我們來看幾個東西,從歷史的角度,國際的視野來看,我們國家是傳統文化大國,但我卻是當今的文化經濟小國,在當代的國際文化坐標系里面,也很難看到我們中國文化的身影,當代,我們的周立波,我們的趙本山,在國際上是沒有地位的,在國內很火。
文化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所占的比重過低,在我們對外經濟全面貿易順差的同時,唯獨文化持續逆差,我看到過一個資料,我們出口圖書所消耗的紙漿與我們出口的一次性紙杯,餐巾紙相比只占了四分之一。所以這些數字非常令人汗顏,更與我們傳統文化大國和當今的經濟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第二,從國內的需求與經濟發展的進程來看,大力發展文化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也是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的需要,更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首我們超不發貨幣的需要,2009年我們國家的GDP接近34萬億,我看到了一個資料,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與此同時,我們國家的貨幣發行卻增長了700多倍,超量發行的貨幣對推動經濟發展固然有用,但同時也帶來了通脹的壓力,所以文化將會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如果用好了,必將緩解對現有的貨幣體系和物質體系的沖擊。
第三,從文化產業現狀來看,盡管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九部委的聯合下文,十二五的規劃相機出臺,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文化與資本的對接卻一直不暢,一方面社會上的熱錢涌動,投資者意愿非常強烈,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嚴重的缺錢,告貸無門,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的轉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我們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先從文化自身找原因,在認識上,有所偏差,過分強調產業化,而忽視了文化的內在屬性,文化之精在文,文化之妙在化,化至少代表三個層面,即影響力、推廣力和轉換力,所以我經常從四個層次來理解文與化的關系,即文化精品內容的創造到圍繞文化精品商業化項目的推廣,然后由項目向產業鏈的延伸,最后是對其他產業的滲透與嫁接所形成的文化經濟,從文化內容到文化商品,再到文化產業,再到文化經濟,是四個不同層面又相互關聯的有機體,而且是不可逆的,文化內容生產是基礎,質量的優劣影響轉化和今后的價值。文化經濟時期最高形態,也是未來時代的本質特征,文化經濟超越了產業的概念,上升到經濟層面,代表的是一種趨勢與現象,也更好的詮釋了文化的包容與共生,我一直比較推崇文化經濟的提法,但是如果脫離了優質的文化內容就變得沒有任何的意義了。我國五千年沒有間斷的優秀文化是一座幾乎沒有被開采的富礦。
第二,文化企業來看問題不少,因為我做了多年企業,文化企業小而散,多而亂,缺少復合型的領軍人物,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多為項目公司,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和連續的盈利能力,輕資產卻又不重權益,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而產權是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那么文化企業的這種現狀離銀行與資本市場的要求就相差甚遠,盡管國家開了口子,鼓勵文化企業直接上市融資和通過銀行間接融資,但是效果不理想,大多數文化企業達不到上市公司的要求和標準,也不可能要求證券部門為文化企業制定雙重標準,那么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所以上市融資只能是望梅止渴。那么間接融資這種企業的現狀也難符合銀行現有的這些貸款審批條件,現金流、抵押物、盈利、報表等等,既是勉強符合也面臨著審批時間長、成本高、周期短等具體問題,所以銀行盡管紛紛表態,拿出大量的信貸額度,但卻到不了他們的手中,如果有成功也不具備放大與連續操作的可能。
第三個方面就是體制問題的矛盾日益突出,魏院長都談到了,現有的文化體制條塊切割,嚴重阻礙了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動,上面的部門太多太多了,如果當時我們要按照我們大文化的概念來構建這個業務的話,文化部、中宣部、廣電部、出版總署、發改委、財政部,甚至還要跟銀監局、證監會全部要打交道,工作量極大,誰的都得聽,所以條款切割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部門利益導致了特許或變相特許經營的壟斷,事業與產業的界限模糊不清,過分依賴行政手段,而非市場的手段,以及長期養成思維定勢導致了市場觀念和金融觀念的淡薄。
那么我剛剛談到的是文化,其實我們從金融資本上找原因,金融是百業之首,任何產業離開了金融的推動是很難想象的。金融與農業的結合帶來了農業的機械化,金融與工業的結合推動了工業革命,金融與流通的結合催生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金融資本與信息產業的結合導致了全球的信息革命,近年來,金融資本與資源的結合趨勢日益明顯,對文化資源也表現出來了融合信息,金融作為一個特殊行業,有著其本身的規律和特點,金融始終在虎視眈眈關注著未來的經濟走向。
一是在尋找資源類的優質資產,并期待在一次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價值釋放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取自己的利益,分享這個行業發展所帶來的空間,金融是理性的,它習慣于用數字來說話,資本是逐利的,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與創新,衡量金融機構的現代化的指標不是傳統業務的收入構成,而是看你的創新業務能力,創新業務占的比重多少,表明你這個銀行金融機構是屬于傳統的,還是屬于現代的。
當下的金融機構過分依賴國外及自身的教條與路徑依賴,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唯物,越來越僵化,它不去研究自己身邊所發生的產業和形式的變化,多數貸款需要抵押,我做了這么多銀行,我后來跟銀行界的朋友說,我說我們的銀行要改名字了,不要叫銀行,叫典當行,抵押嘛。加之行業的壟斷和市場的單邊需求,金融界就像被寵壞的孩子,已經養成了諸多不良的習慣,希望面對新的形勢,盡快的改變,適應創新自己的業務能力,主動對接這次機遇,誰先主動,誰先受益。
那么除了文化本身和金融以外,其實中介機構非常重要,文化是一個特殊行業,輕資產是他的特征,那么輕資產就應該重權益,如何通過擔保與保險來降低銀行的風險,使銀行風險得到合理的流動與分擔,實際上銀行學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風險流動理論,銀行就是高風險行業,如何控制風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風險流動,要培育中介主體,并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資質管理,在這方面我認為北京市做了很多有益開拓性的工作。要解決文化中介機構有和無的關系,大與小的關系,以及優與劣的關系。
綜上所述,文化與金融資本它分出兩個不同的行業,也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習慣,差異客觀存在,強行對接,既不可能,也不現實,這就要求雙方都自覺的調整,加上政府的引導與支持,這兩者的結合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即便如此,還是需要一個互動的平臺,轉換的平臺,服務的平臺,與創新的平臺。那么中國文化產業交易所正是在這種背景應運而生,國家之核在創新,創新之核在文化,文化之核在產權,產權之核在定價,定價之核在交易,交易是給定價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市場化的東西。像我們國家的土地,現在已經成為一種資產可以進入報表,可以在銀行抵押,土地的價格不是評估出來的,誰也不能預測到今天的土地能達到這么一個價格,它的價格跟它的年代無關,跟重量無關,跟營養構成無關,它確確實實是充分交易的結果,由于有了很多交易的價格在里面,從而才可以通過這些找到一個規律去回到其他沒有被交易土地的價格,不可能有一個公司來解決一個價值評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走了幾年了,一定要相信市場,所以要也一個公開透明的,要有一個好的定價機制來解決市場的定價問題。
交易所的業務邏輯,就是以產權為紐帶,以文化為載體,以資本為動力,以中介為工具,通過聚集文化資本和中介三方的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達成交易,整合拆分與流通是它三大法寶,一和就靈,一拆就零,你大的東西,由于大眾進入不了,那么就拆,不管是一個億的投資,還是一個文物一個億的標的,一拆就靈,一通則火,增加流通性,第四方角色的扮演就是文交所獨特的定位,定價機制是核心所的交易能力,減少風險,優化環境是交易所的基礎功能,交易所通過文化權益的評估,來保證文化產權的流通,幫助完成資金的回籠,實現產業要素的合理流動,其中權益的認定、評估與流通對于金融資本企業來講至關重要,所以說這種平臺它對三方來講都是需要的一個第四方平臺。
那么我個人認為要大力發展文化經濟,并將其上升到支柱產業的高度,緊緊依靠上市間接融資是遠遠不夠的,要鼓勵金融創新,要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作用,文化事業除了財政撥款以外,也應該依靠社會力量,我們國家對文化事業這一塊,財政的支持力度實際上是非常大的,我經常跟別人說,我說沒有哪一個國家對中國文化的重視,我們財政撥款養了多少單位,文化部門、宣傳部門、文聯系統等等一大堆,但是效果未必好。文化它是這種文化事業是屬于大眾的,所以應該開辟大眾化的這種渠道。
前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做一個課題,關于文化彩票的問題,它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外國其實早就有了,現在我們的體育有彩票,但文化現在是上升到四位一體,遠遠超過體育的地位,那么如何用一種這樣的大眾參與的形式,來幫助國家在文化上有更多的建樹。只有惠天下之人方可辦天下之事,只有聚天下之財能夠聚天下之美,應該大力鼓勵發展文化私募基金,政府私募基金比較成熟的金融工具,對文化產業我覺得是量體裁衣,資金由銀行托管,所有做出的角色是由決策委員會做出,所以這個私募基金我認為對文化產業來講是非常好的一個金融工具,也是引導老百姓的資金直接進入文化產業的一個渠道。所以這一塊我是一直呼吁,包括銀行應該重視這個私募基金,銀行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扮演三個角色,一個是托管行,第二,可以為你的大客戶理財,第三,如果做的好,還可以通過信貸的方式幫助這些居民區完成他的基金的購買,那么你就可以賺理財的錢,賺托管的錢,還可以賺貸款的錢。當然信托理財產品,債券,以及文化企業的試點,我認為都是將來可能要選擇的金融工具。
如果說文化像是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那么資本就像是一個紳士,而文交所更像是一個婚姻介紹所與紅娘,它是文化資源小變大,金融資本大變專的一個轉換期,所以最后我的結論是困難雖有,商機無限,郎才女貌,必結良緣,我堅信在各方的推動下,文化將更具價值,資本也會變得更有文化,這是雙贏的選擇,是浪漫與理性的結合,當文化與資本比翼齊飛之日,必定是中國文化強國夢實現之時。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