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于2011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
葉朗:尊敬的嚴雋琪副委員長、尊敬的鄭萬通副主席、尊敬的周校長,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同學,十分感謝,熱烈歡迎諸位來參加2011年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我借這個機會做一個簡短的講演。我的題目是如何滿足廣大群眾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們剛過了元旦,進入了2011年。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21世紀已經過去了10年,我們已經跨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都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幾乎天天在講跨世紀,想不到我們跨入新世紀轉眼已過了10年。在這個時刻,我們要看一看,我們這個時代是不是出現了新的特點?我想至少有兩點:第一,經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我們國家經濟確實有大發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確實大大增強。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廣大群眾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推動了廣大群眾在文化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現在城市社區的老年大學發展很快,老年大學普遍開設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的課程。以文化、哲學、藝術為內容的總裁進修班大量涌現,大學生、公務員和白領階層對古琴、昆曲等高雅藝術的興趣愈加濃厚。對這一點,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費必然快速的增長。現在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3700美元,有的省市已經超過了5000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消費正進入一個空前旺盛的時期。我們對人民群眾這種精神文化需求迅速的增長,必須有充分的認識,要使我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改革的步伐及時趕上人民群眾的這種需求。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就是時代的需求、歷史的需求。
第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關注。我個人體會,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并不怎么關注,但是一旦進入了21世紀,情況就大大改變了。有人說世界各地出現了漢語熱,這個可能有點夸張,但是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人數在不斷地增加,這是事實。更重要的是,國際社會的朋友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對中國文化的表面的了解。比如中國的飲食、中國的功夫、中國的明星,像成龍,還有吃餃子、劃龍船等等,他們迫切想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他們迫切希望了解中國當代文化的真實面貌。國際社會這種需求需要我們去應對,這種需求同樣是時代的需求、歷史的需求。
以上兩點,粗看是我們這個時代在文化層面的特點,其實這種文化層面的特點也正是這個時代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在國家的歷史上和世界歷史上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從某種意義上,也許可以說我們的時代正在走向一個文化的時代。面對這樣一個時代的特點,從文化戰略高度,我想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供大家討論和研究。
第一,能不能提出一個概念,對我們國家當代文化的面貌進行描述和概括?能不能提出一個概念,對我們國家當代文化的面貌進行描述和概括?大家知道德國科學家雅思-貝爾斯提出一個文明的概念,當時出現了伊斯蘭教、印度教文明和中國哲學,這個時候提出的哲學富有原創性。又例如歐洲歷史上有一個文藝復興的概念,概括了歐洲14世紀到16世紀,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特征。我國的學者也曾提出一些概念,來概括我國歷史上的時代面貌,例如有的學者提出盛唐概念,來概括大唐盛世的概念。我們今天能不能提出一個概念來概括21世紀前30年或者前50年中國文化的面貌?如果能夠提出一個概念準確的概括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意義將會十分重大。因為這說明我們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有深度的把握,這成為21世紀前30年或者前50年整個文化戰略的靈魂。
第二,要高度重視文化的內容生產,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人文內容和人文導向,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和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的建設。要高度重視文化的內容生產,要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和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建設。剛才說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我們不僅要從量的方面滿足廣大群眾的這種需求,而且也要從質的方面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文化產品從生產來說,不僅有一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內容運用,比如說我們的電影、電視,有了高清晰的技術、3D技術,但是如果沒有內容,那還是空的。現階段我國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內容出口都非常地薄弱。面對當代,面對國際的原創力不足,還不能和美國、日本這些文化產業強國競爭。在這種情勢下,我們應當確立一個內容戰略,把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提到一個戰略的高度。文化產品從社會功能來說,不僅有一個娛樂、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它還有一個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發展完滿人性的功能。黨的十七大報告談到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時候提出,要使我們國家成為一個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把精神追求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一個標志,我認為這有極為深刻、極為深遠的意義。一個國家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最終會受到限制。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天長日久就會出現人心的危機,那是十分危險的。我們的文化產品應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引導廣大青少年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都不能脫離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被稱為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理想,它應該貫穿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中。即使是商業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不講求人文內涵,因為文化產品和物質產品不同,文化產品是精神產品,不能不考慮文化精神。我們過去強調文化產品的政治導向,政治向很重要,但還有一個人文導向。人文導向和政治導向有聯系,有的作品政治導向沒有問題,但人文導向有問題。因此,除了政治導向以外,我們還應該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以現在壟斷的電影院線大片來說,他們對廣大青少年的影響極大,滲透在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調、價值觀,以至于它的政治傾向,對廣大青少年影響很大,也許可以說已經超過了校內課堂教學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校內的文化環境的建設,以及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建設,也是一個十分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而且這方面的問題也非常多,非常突出,我們大中小學都要盡可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氛圍。大學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我們要創造條件,使大學生更多的接觸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引導青少年去尋求人生的意義,去追求更高、更深、更遠的東西。這兩年我經常舉一個例子,俄羅斯電影大師曾經說過,他從小他的母親就讓他看《戰爭與和平》,并且經常告訴他那些段子好,他說從此《戰爭與和平》對他就成為了藝術品位和藝術深度的標準。在這以后,他就再也不能忍受那些垃圾了。青少年讀的書、看的電影、聽的歌都構成一種文化權利,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如果青少年經常接觸的是垃圾,那么天長日久,他們以后就再也不能接受經典了。這對于我們民族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第三,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應該成為我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個普遍的指導原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應該成為我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個普遍的指導原則。錢學森先生去世后,大家寫文章紀念他,很多文章討論一個問題,叫錢學森之問,就是錢先生提出我們現在為什么不能出一流人才的問題。實際上錢先生回答了這個問題,至少從一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有記者采訪他,他說我現在歲數大了,小問題我不考慮,我就考慮大問題。什么叫大問題?就是培養杰出人才的問題,怎么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問題,這個就是他考慮的大問題。怎么培養杰出人才?怎么辦世界一流大學?他提出一條,根據歷史經驗,也根據他本人的經驗,他說我們的大學教育要實行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錢先生這個思想,我認為非常重要,其實不光錢老,季羨林季老晚年也一再強調這個。我這兩年考慮錢先生、季先生提出的科學與藝術、科學與人文結合,不僅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人才培養的指導原則,而且也應該成為我們一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指導原則。
文化產業的本質特點是運用高科技手段,但是只有高科技是不夠的,它必須與藝術和人文相結合。比如說動漫產業,我參觀了許多動漫產業基地,看到我們的動漫產業在科技方面進展很快,但是缺乏藝術想象。這個成了一個制約我們動漫產業發展的瓶頸。所以我想科學技術與藝術、人文的結合,應該成為我們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一個普遍的指導原則。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四,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特別重視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當代的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前面提到國際社會的朋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內在的東西。特別希望了解中國當代文化的真實的面貌。一些國際社會的朋友說,他們對中國古代文化多少知道一點,但對中國當代的文化幾乎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對于國際社會來說,中國當代的國家文化形象,中國當代的國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不強烈。西方國家還有少數人士出高價收購和渲染某些丑化中國形象的所謂作品,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形象的誤解,他們的目的是損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也就是損傷中國的軟實力。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在介紹和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要特別關注介紹和傳播我國當代的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我們是否可以提出一個中國當代文化或中國當代藝術的概念?這種中國當代文化和中國當代藝術,它是體現我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想,是反映整個時代的。我們要運用國家的力量,同時通過學術界和文化市場向國內廣大學者和國際社會推薦介紹一批又一批這種當代的文化經典、藝術經典,以及當代的文化大家、藝術大家,這涉及我們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們當代的國家文化形象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成為我們十二五、十三五文化發展、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21世紀前30年或者前50年的文化戰略,當然不限于以上這四個方面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確實是戰略性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度關注,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