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四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12月13日-14日,第四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在北京中央財經大學學術講堂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經濟復蘇、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新浪財經全程直播,圖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李曉。
李曉:大家好!非常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匯報一下對于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當然這也涉及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
我們知道東亞貨幣合作在這次危機之后各個主要國家的反映和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各國迅速的能夠推進貨幣合作的進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明顯的不同,這次危機之后,各國之間特別主要國家特別是中日之間圍繞貨幣合作的分歧在急劇的增大,東亞貨幣合作陷入明顯的挫折。
首先CMI機制未能發揮預期作用,從2005年5月到今天一直把這個框架作為東亞貨幣合作主導性推動力量和框架,促進了多元化,表面上看取得很重要成果,金融危機中沒有一個國家及時應用這樣一個框架,誰也沒有用這樣一個框架。CMI問題大概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合作形式是論壇性質,大家討論問題,沒有硬性制度約束,再一個沒有有關區域貨幣合作長期的目標。
第二方面,匯率協調與合作未能產生突破性進展,2005年伊斯坦布爾會議上,曾經提出匯率政策的協調是東盟10+3特別是中日韓三國未來在東亞區域合作進程中著重應當討論的問題,從宣言角度來講出現了明顯的倒退。亞洲貨幣單位計劃的流產,亞行沒有做出公開解釋,事實上主要國家間圍繞這個問題產生巨大分歧應該是重大原因。東亞各區經濟體外匯儲備急劇增長,外匯儲備急劇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跟這個地區沒有及時的開展有效匯率協調與合作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中日兩國對美元體制的支撐與依賴,我們自然成為這個體系最大支撐者,從邏輯關系上講,一旦有了什么問題,我們會成為這個體制很大的受害者,我們應該從這樣一個角度看待這樣一個問題才能把問題看的更加清楚。
東亞經濟體對美國國債持有情況,到今年6月份,中國八千多億,日本八千多億,基本數字是這樣的:在所有美國國債外國持有者情況中亞洲占一多半,中日兩國加起來又占亞洲一多半以上,這樣一種金融均衡的狀態,有人說叫恐怖的金融均衡,但無論怎么講,這樣一種均衡的關系,或者我們叫失衡,是否是可持續的呢?很多學者給出否定性評價,我的意見是這種狀態的持續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仍將持續下去,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美國QE2也好,QEN也好,如果能產生張禮卿教授談的第一種后果,更多在國內刺激一定程度資產泡沫的出現的話,應當說美國繼續提供市場的作用這種功能仍然繼續發揮下去,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到一個問題,我們之所以要盯住美元,或者參考貨幣籃子中美元權重占很重要原因,美元作為傳統性主導貨幣網絡效應存在,但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亞洲經濟體半個世紀經濟增長和美國最終產品的市場開放有直接關系,如果美國不向亞洲地區開放市場,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貨幣盯住美元,也沒有必要進行頻繁的央行中國外匯市場干預,也沒有必要積累這么多美元外匯儲備,自然也沒必要購買美國國債。
說到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這種失衡是什么樣的呢?是否可持續?是否有合理性呢?這樣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危機呈啞鈴狀,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和這次危機爆發時明顯處于各自為政的波動狀態,一旦危機過后,大家處于收斂狀態,說明東亞地區有一種自發的匯率的穩定需求,會形成自動的收斂的聯動機制,當然,這種自發的機制是指向美元的,而且由于沒有制度性安排的存在,所以是非常不穩定的。一旦發生危機,就會土崩瓦解。
第三個表現主要國家合作戰略上出現了重大分歧,我們都經常提歐盟經驗,歐盟經驗其實主要要把合作從危機推進型走向大國推進型,我們一直強調10+3,實際上日本開始強調10+6甚至10+7,要把美國帶進來,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而且中日兩國針對貨幣合作策略有明顯不同,中國事實上雖然周小川行長提出了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構想,我想理論上是否存在合理性應當有議論的空間,中國政府其實也敏銳的認識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且從今天中國的經濟地位來看,我們沒有能力領導這樣的改革,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而東亞貨幣合作又存在這樣一種令人失望的狀態,中國面對巨大的風險,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各種麻煩,主動性最強的就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雖然政府沒有公開提出這樣的戰略,或者目標,但是我們實際上這樣操作了,從人民幣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開始不斷推進,這是在座眾所周知的過程。這就發生中日兩國對于貨幣合作策略上明顯的不同,將影響未來亞洲貨幣合作具體的發展構想及其前景。
陷入困境的根源是非常復雜的,這次合作陷入困境跟這次危機沒有什么更大關系,因為這些矛盾是固有矛盾的,不是這次危機觸發的矛盾。
東亞經濟體難以擺脫兌美元體制的依賴,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區域貿易中中間產品貿易雖然增長很快,但是最終產品市場依然依賴美國等發達國家,這是東亞地區一直到2008年為止中間產品貿易情況,最終產品貿易一直走低,中間產品占很大比重,最終產品還是要出口到以美國為中心的發達國家市場。第二個特點,資本交易過程中,內部資金循環水平依然很低。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東亞各經濟體仍難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美國作為東亞地區最終產品市場提供者的地位短期內不會發生重大變化,東亞地區在短期內擺脫兌美元體制的依賴是困難的。
這是到2008年最終產品市場比重圖,美國比重不斷降低,但事實上中國和日本是兩個誰也無法取代今天美元的地位,美國地位雖然在降低,但是我們內部無法產生最主要的市場提供者,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航油一個問題,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國學者經?紤]美國儲蓄率,如果僅僅從美國儲蓄率判斷,說美國消費能力受到很大影響,這點應該有失偏頗,我們必須考慮美國是金融創新能力非常強大的國家,此前十年其,美國儲蓄1.5萬億美元左右,美國金融資產累計起來相加大概35萬億美元,過去10年是儲蓄22倍,隨時可以變現,可以變成自己最大的消費,如何看待QE2,如果美國能夠把QE2控制在張禮卿教授介紹的一定程度刺激美國資產泡沫,美國出現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其實對于維持現有世界經濟均衡可能在一定意義上有好處,我們必須全面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否定美國人的做法,這是我今天想強調的一點。
第二個問題,東亞地區整體上不具備推進貨幣合作走向深入的前提條件。我們經常用OCA理論衡量這個問題,但是兩個問題不能忽視:第一,歐洲人實現了OCA理論及其目標有各種各樣嚴格的前提假設。第二,與其說中國經濟學家愿意用OCA理論核算出東亞地區是否適合于OCA相比有一個問題更加重要,東亞地區主要國家是否有意愿建立或實現OCA,貨幣合作在一定意義上不純粹是經濟學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國際政治經濟學問題,在某些關鍵時期是國際政治學問題。
東亞地區經濟水平差距非常巨大,特別是中日之間GDP總量發展變化,GDP總量的變化,對地區性大國的失衡,對這個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特別是國民意識、認知和相互信賴關系的影響十分巨大,不利于貨幣合作的開展,我剛從日本講學半個月回來,給我最大感覺就是這次諸多事件包括領土事件出現以后,中日兩國國民相互認知達到了冰點,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日本今天與其說有意愿加強同中國的經濟合作,不如說更有誠意與美國建立更加緊密的政治、經濟特別是軍事同盟關系,中日兩國雖然有密切的經濟合作關系,但是更多的是企業微觀層面經營策略和市場戰略考慮,從國家戰略層面看,中日兩國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政治互信和戰略認同不會增強,將會有所減弱,這是客觀現實。再一個重要原因,東亞國家處于主權擴張期,歐洲國家實際上是主權收斂期,進入貨幣合作進程,或東亞國家主權意識、民族國家意識在屈辱中產生的,1861年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國第一次知道有外交概念,以前我們是中心,別人都是非文明之邦,東亞地區是主權擴張期,任何有關主權的爭議都會給民族情感和國家戰略情況重大影響,對各國合作來講是非常麻煩的問題。
東亞地區合作邏輯或哲學存在的問題,東亞地區實用主義哲學和理念對貨幣主義合作難以有長遠性的思考和目標,所以一直局限于危機推動型過程。東亞地區的貨幣合作未來展望,一定要認識美元體制可持續性,我認為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是可以持續的,是沒有問題的。第一,是否有完美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交往手段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是國際貿易,今天是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人出了問題,全世界替他買單,國際交往方式變化了,對美國金融霸權維持的條件、環境都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第二,美元真的衰落了嗎?我們談美元長期有貶值區域,談了將近60年了,但是每次危機了,不管危機發生在什么地方,一旦發生危機,美元都升值,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老大,沒有老二,歐元這次的問題,使我們對歐元的前景充滿了憂慮,未來會如何?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可以替代美元的貨幣我還沒有看到,這是很復雜的問題。
東亞地區貨幣合作的前景,由于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實施可能會發生一些重大變化,整體上不具備深入推進的前提提出,但是不排除局部地區以人民幣以中國和周邊地區經貿合作、自由貿易區為基礎的以人民幣為中心匯率的穩定安排,是有可能出現的。如果一旦出現這樣一個局面,會形成局部地區以人民幣為中心的所謂的匯率安排,這可能是東亞地區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一種圖式,兩種之間如何協調,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甚至形成中日之間匯率穩定的安排,我認為從今后更長時間來看是必要的,對東亞地區未來發展前景肯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