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四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12月13日-14日,第四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在北京中央財經大學學術講堂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經濟復蘇、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新浪財經全程直播,圖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吳曉靈發言。
吳曉靈:非常高興應邀參加這次論壇,我是中央財經大學的兼職教授,所以我來參加論壇也是履行我教授的職責,今天我也看到有很多的媒體在這里,因為是在學校這樣一個環境當中,我講的題目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有探討性質,如果在發言過程當中有什么觀點不太適合宣傳的話,我希望記者朋友幫我把把關,能夠在學校里保持好的學術交流的氛圍,我們這代人從八十年代讀研究生時候進入到金融改革研究領域,當時劉鴻儒老師是五道口的導師,是人民銀行副行長,為我們那一代中青年能夠在學校進入政策研究當中創造了非常好的環境,剛才王廣謙校長講到亞太經濟金融論壇也是通過征文的方式給了很多研究生脫穎而出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很難得的,我希望我們的論壇不是著力于宣傳報道的論壇,而應該是討論和研究問題的論壇,這樣才有利于我們學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培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這是我的一種想法,所以我再次拜托在場的記者朋友們,如果我說的話萬一有什么不太合適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幫我包含包含。
應該說“十二五”中國的經濟發展定調為結構調整、轉變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這是“十二五”的主題。經濟結構調整包括什么呢?經濟結構的調整,整體上來說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個層次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這就是當前大家所熱議的國民收入分配改革問題。第二個層次,應該是狹義的經濟結構,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第三個層面,產業的結構,產業內部各個企業之間、各個行業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
盡管這次論壇主題是講大的經濟結構調整,但是我想找一個比較小的環節,這三個層次當中我只講第三個層次,就是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我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是市場信號和政府政策引導下的優勝劣汰的過程。如果要想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首先應該消除價格扭曲,是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基礎,如果資源價格是不合理的,就會造成大量的浪費,應該說中國經濟的粗放式的增長、低效率的增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很多資源要素價格太便宜了,在經濟學當中沒有什么東西是絕對的稀缺的,如果要是說我們把一個價格體系理順了,那么就會抑制過度的需求,這個資源就可以滿足大家正常的需要。我們國家的GDP在全球來說比例是8%,但是我們消耗的資源在全球來說是非常高的,水泥、鋼鐵、煤炭,我們消耗的資源在全球達到了60%以上,有的甚至到了70%、80%,這么高的消耗和相對比較低的產出是我們經濟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盡管從“九五”計劃時候中國就提出要調整經濟結構、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是非常遺憾,到現在為止這個目標并沒有實現,我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是調動市場的力量來實現,政府要做什么事情呢?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消除價格的扭曲,另外要加快修訂環保和產業技術標準,以此為基礎制定財稅政策,通過環保和產業技術標準限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用我們的財政和稅收政策鼓勵那些節能降耗的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優勝劣汰,我們不能單純的以規模的大小決定對企業是否進行淘汰,因為有很多小的企業完全可以做到小而精,而有些大企業完全可以靠他的壟斷無節制的消耗資源。
怎么樣充分利用并購市場實現優勝劣汰?市場信號和政府政策引導下企業財務約束是結構調整的動力,企業為什么調整結構?首先為了自己的生存,要在財務上可持續,我們的價格政策如果理順了,如果我們的政府的財稅政策是鼓勵的,是恰當的,這就會引導企業走向節能降耗的途徑,但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企業格局不利于市場化資源的配置,我們的改革是從什么改革開始的?是我們在改革開放前30年,我們基本上完全是國有企業壟斷的局面,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我們實際上生產率是不高的,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很好的市場約束和激勵機制,國有企業最大的弊病在于沒有一個人格化的所有權的代表者,國有企業是全民的企業,代表著全民的利益,但是經營者怎么樣才能受到更好的激勵和約束?應該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并沒有完全找到這樣一條道路,因而我們開始了改革開放,從產權制度開始進行了改革開放,而這個產權制度的開始,是在體制外先進行的,也就是說沒有動國有企業大的體制,但是我們允許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發展三十年的結果使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活力和動力,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我們還沒有完成我們這樣的一個過程,國有企業是必要的,再一個國家當中,在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上,國有企業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一些市場化的完全競爭的行業當中,國有企業的力量太強了,就會遏制和擠壓一些民營企業的發展,不利于多種所有制共同公平的競爭。國有企業的監督成本很高,因而要盡量的減少國有企業的邊界。怎么樣減少國有企業的邊界呢?規范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約國有企業的擴張沖動才可以為民營資本留下發展的空間。大家可以看企業的有關數據,因為我沒有找到最新的數據,所以沒有做更換,大家可以看到,這是統計局2009年公布的2008年的數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企業個數上只占工業企業經濟5%,但是工業企業主營收入29.5%,利潤占29.70%,國有企業以5%的個數占據了工業企業主營收入的30%和利潤的30%,這可能大家說這正說明國有企業效率很高,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現在國有企業所取得的目前的驕人的成績實際上是巨大的代價換來的。作為國有企業利潤應該是全民所有的,地方國有企業也應該是當地人民所有的,但是自從1998年開始了為國企三年脫困這項工程以后,國家暫時免除了國有企業利潤的上交,暫時的政策一直延續到去年,國有企業向國家交了5-10%的利潤,5-10%的利潤基本上又都返回到國有企業自身使用,并沒有交到公共財政讓全民享受國有企業利潤。應該說國有企業是全民的。我個人認為國有企業的利潤應該是這樣分配:首先大頭應該上交同級財政,用于公共服務的支出,還應該留下一部分維護簡單再生產,最后還有一部分籌集國有經濟結構調節資金,國有企業現在有一百個,并不意味著一百個企業都需要壯大發展,根據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發展戰略,有些國有企業可以增加資本,但有些企業所在的行業已經充分競爭了,國有資本應該從這些行業當中退出來,發展那些國家急需發展但是市場還不認可的一些行業,邏輯上講首先留一部分進行簡單再生產,然后留一部分自己資本結構調整,最后交給財政,但我這次額外強調國有企業應該向財政公共服務上交利潤,非常高興的看到“十二五”規劃建議當中已經提出要讓國有企業提高向財政上交的比例。對于國有資本經營在控股公司架構下保留兩級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不應該是多級的,現在多級所有國有企業一方面造成了國有資產難以有效的監控,另一方面也使得國有資本過分的擴張到了一些其他的競爭性行業,比如大家現在所說的房地產,房地產本身就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應該是完全可以市場化的,房地產有這么多利潤,完全可以交給社會資本去經營,國有資本經營的房地產企業應該干什么呢?應該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保障房的建設上,而不應該用搭配的方式讓市場的資本承擔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國有企業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它的責任和目標應該是明確的。
在中國當前的產能過剩的時候,并購是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我們的企業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因而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新增多少企業、新增多少產能,而是應該在現有的基礎對企業進行有效的并購、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中國并購市場的特征是什么呢?資產重組、整體傷勢為目的的關聯交易多于產業整合、財務投資為目的的市場化并購。一個并購市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產業整合和財務投資,通過并購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和資本收益的最大化。但是我們的很多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都是國有企業,獲取為了使國有企業擺脫困境,我們曾經給了很多的國有企業以分拆上市的機會,那么就留下很多存續企業與上市企業關聯交易問題,為了克服資本市場上這樣的弊端,現在很多國有企業都在進行資產重組整體上市,形成了我們國家現在并購市場的主流。盡管現在的并購市場多元主體已經逐漸形成,但是國有企業仍然占著很大的比例,這是2009年中國并購報告表,各種資產所有形式企業并購的情況,在買方當中,最大方是國有企業和央企,他們占到了52%左右,賣方又是國有企業和央企業,合計占到56%,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并購市場還是以國有企業和央企為主的,這和我們上市公司結構和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當中所占的主導地位是有關系的。
我們應該進一步完善并購市場,提高并購效益。首先,我們應該完善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在資本市場上,要建立升降板制度,減少并購中的價格操縱。現在的并購市場特別是通過二級市場實現并購的案例當中,價格操控、內幕交易這些現象會經常出現,為什么呢?我想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方面原因是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的并購當中國有企業和央企占主導,他們的決策鏈很長,股東大會開了以后股權代表并不能在股東大會當中完全的自主決策,股東代表還要回去請示他的派出機構,請示鏈一長,信息難免會泄露出去。第二方面原因,我們國家資本市場是不太完善的市場,1998年治理整頓之前,中國有多層次資本市場,有公開上市的二級市場,也有場外交易的柜臺市場,有些不夠上市條件的企業可以在場外市場進行融資,當夠條件之后可以上市融資,但是由于那時候場外交易市場秩序混亂,引發了很多的問題,于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在國內進行金融秩序整頓時候就關閉了所有的場外市場,中國的資本市場就成了什么呢?成了有懸空的寶塔尖而沒有塔基的市場,只有好企業才能夠上市公開融資,但是如果達不到上市公開融資的條件的企業,沒有地方融資,如果一旦一個企業獲得上市融資的權利,他的股價就會幾倍、十幾倍的溢價,甚至幾十倍溢價。另外,按照《證券法》如果連續三年虧損就必須下市,當然我們國家連續三年虧損的企業很可能在股價高位時候就下市了,一旦下市之后,沒有地方交易,以很高的價格拿到了一個企業的股票,馬上就成了毫無流動性的股票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殼資源重組之后再次上市,于是就出現了炒作殼資源和重組信息的空間,這也就帶來了很多內幕交易和欺詐的空間。因而,我們的企業上市不是逐漸升板的過程,退市不是一個降板的過程,而是突然上市、突然下市,這樣就帶來很多價格操縱內幕信息滿天飛的空間。
我們要想完善中國的并購市場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我們要改變我們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我們存在著國有企業,他的股東代表就應該在企業收購、兼并重大事項的表決過程當中有主動投票權,但是,如果投票投的不好,說明選擇你的股權代表的人沒有選擇好,應該換有水平的能夠體現股東意志的股東代表,而不應該說把股東代表只當成一個工具放在那里,而沒有實權,把決策鏈弄的那么長,這樣就難以做到收購兼并信息的保密。第二,應該在資本市場建設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除了這兩方面制度性建設以外,我們還應該發展多種融資手段,促進并購發展。在并購市場當中,安全靠資本金進行收購兼并是不太現實的,因而應該允許在收購兼并的過程當中運用一些杠桿手段,用股金收購,最主要的應該是股權基金,股權基金里其實就有并購基金,基本上是以收購兼并企業、重整企業、提升企業的價值為目的的機構,往往會把一個公開上市的企業收購了,然后私有化,所謂私有化,就是從公眾公司變成不上市的公司,進行整合,整合之后,當價值提高了,會再一次到公開市場上上市。股權基金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完全靠資本金經營是不太可能的,因而一些股權基金當收購、兼并企業時候也會運用杠桿,比如會進行借貸,也就是收購兼并的貸款,中國現在也有了收購兼并的貸款,但是由于條件規定的比較苛刻,現在運用的并不好,發生的量也并不大,但是我們目前理解,監管當局為了保證銀行資產質量不得不對貸款采取非常審慎的態度,當然可以在這方面放寬一些尺度,讓收購兼并貸款能夠真正發放出去,這方面還是有余地的,特別是“十二五”,如果把結構調整作為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來說,鼓勵和為收購兼并創造條件,銀行方面也應該做一些工作。由于在收購兼并過程中是有很大風險的,除了用銀行貸款之外還可以用債券,除了正常的債券之外,其實還可以有高收益的債券,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在過去曾經說過,它是垃圾債券,我覺得垃圾債券這個詞只要用在中國那就沒法存在了,既然是“垃圾”,為什么讓它出現,不用這個詞,就用高收益債券,就意味著高風險,既然是高風險、高收益的債券,其實不宜公開發行,最好以私募發行為主比較好,在有鑒別能力的合格的投資人之間發行和交易高收益債券,我個人認為有利于并購市場的融資工具多樣化,我們也非常高興的看到發改委、人民銀行、券商協會都在研究私募債券的發行,如果能夠推出,對于并購市場多種融資手段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以上就是我對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個問題的一點看法,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