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恩必特經濟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12月12日,2010'第四屆恩必特(新智庫)經濟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十二·五規劃與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新浪財經全程直播,圖為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史建平發言。
史建平:世界進入了后危機時期時代,中國即將進入“十二。五”規劃時期,中國也應該變,我想講個觀點,我希望能夠變一下,就是把發展民族資信評估業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來看待。我分三個層次來說。
首先市場經濟是一個信用經濟,是債權債務關系串起來的,各個經濟主體之間是一種信用關系,這個信用關系當中,存在一個很難克服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會阻礙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怎么來解決這個信息不對稱?產生了一個資信評估業。
所以我們從這個當中可以看出來,實際上資信評估業,如果我們把金融看作是金字塔的話,它是金字塔頂端的明珠,它掌握了金融行業的話語權,所以資信評估業是金融業競爭的制高點。當然我們還有很多投行,還有會計師、審計師,這些中介機構,實際上都掌握著話語權。
第二個層次,目前國內外資信評估業的現狀。現在國際三大著名的評估公司,都是西方美國把持的,話語權基本上把持在他們手里,二十世紀金融行業基本在美國人手里,往前推是英國人。
我們國內改革開放以后,也發展了不少的資信評估企業,但是非常遺憾,我們現在看看,還有幾家是真正中國人控制的?絕大部分已被外資收購了,那么這個現狀是什么后果?我想第一,這個世界是單一標準的,美國人說了算他說你值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他說你的信用級別是三A就是3A,你是3B就是3B。
第二,歧視性政策,我們從西方評級機構的標準當中可以看出,我們這種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尤其政治上不是跟他們搞在一起的國家,他帶有很大的歧視性。
第三,嚴重威脅我們國家安全。我們國內的資信評估機構都是被外資控制的,大家想想,我們很多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要進入它的評級,都希望有一個好的評級,那么把所有的他所謂的核心數據、核心機密都乖乖送過去,所以我有時候想,我們學校里面,學者經常要做點課題、做點研究,有的做研究需要數據,有的去銀行找數據,很難,為什么?這是商業機密。但是如果三大評級公司要工商銀行、建行什么數據,乖乖的就送過去了,這里面有多少國家機密在里面?如果那些評級公司安插一些經濟間諜,我們還有什么國家安全可言?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這是現狀。
第三,我提出我的觀點,就是要把發展中國民族資信評估業作為一個國家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首先必要性,第一,中國現在不是以前的中國了,起碼我們是一個大國,我們中國要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必須要掌握話語權。
第二,維護國家利益,最起碼我們的安全問題,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一個對世界負有責任的大國,也有義務來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那么從哪兒入手?從話語權入手。
那么可行性怎么樣?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首先,金融危機證明了美國這些所謂的權威的評級機構,其實也不過如此,首先它技術上標準上的一些缺陷,有硬傷,再一個,它表現出來的涵養,那種道德淪喪,這次金融危機為什么演變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評級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所謂的權威的西方評級機構是有問題的。
第二,為什么可行?因為世界將不再是美國一極,以后必然是多元化的、多極化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模式,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一種模式,沒準兒明天還會產生一個什么模式,這是一個國際大趨勢。那么作為一項評級標準,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多元化?這恐怕也是趨勢。
第三,更重要的,我們覺得有可能創立一套新的信用評級理論和標準體系,為什么?因為美國這套自由市場經濟的規則,那套理論,確實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在中國不適用,可以有很多例子來說明,金融危機當中,已經驗證了他們的理論在中國并不適用,從銀行業來講,西方銀行陷入嚴重流動性的危機,但是中國的銀行非常好,為什么?這跟中國的文化、跟中國的傳統有關,中國的文化、老百姓的消費儲蓄習慣,決定了中國銀行業的負債結構非常特殊,而這種負債結構越危機,流動性越充分,我想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切也應該改變,謝謝大家!
謝太峰:改革開放30年,我們經濟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有一個很遺憾的問題,就是好象我們的民族自主精神越來越少了,包括民族工業、民族品牌,現在史教授又提出一個問題,在資信評估業如何發展民族資信評估業。這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我們中國銀行到美國設機構,受到的限制很多,招商銀行在美國設分行,經過了好多年的爭取,可是外國的資本進入我們的經濟領域,包括進入我們的金融領域,我們有多少限制呢?史建平教授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