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12月1-2日,由《創業邦》年會主辦的2010創業邦年會暨第二屆“創業邦100”年度頒獎盛典舉行。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會議。圖為生技健康專場現場。
下面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下一個專場的嘉賓主席蘭馨亞洲投資總監李煌,和本場嘉賓康復之家創始人柏煜、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段成卉、百奧維達中國基金投資總監卓冰、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泰邦生物集團公司CEO趙朝明。
李煌:我來自蘭馨亞洲,這一場從我的角度來說是話題非常大的一場,因為醫療健康這個領域最保守的說一年也有1萬多億的市場份額,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藍海領域,但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細分領域,我相信今天來的有投資家,也有各種各樣的創業者,關于這里的機會在哪里?其中的陷井在哪里?有什么東西需要注意?今天比較有幸,我們請到了幾個方面的專家,既有對醫療健康醫改比較熟悉的,也有對醫療儀器醫藥以及醫療服務比較熟悉的,下面請各位嘉賓自我介紹一下。
柏煜:康復之家是六年前創立的企業,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家庭醫療器械銷售商,我們在很多單項產品上是全國冠軍的公司,之前因為這個領域比較細分,我想大家可能沒聽說過,如果以后大家有健康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居家養老方面、家庭健康方面,像血糖儀、血壓計、輪椅、制氧劑這樣的產品離不開康復之家。我們的連鎖店面在全國有86家,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
段成卉:我來自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所有的業務集中在醫療行業,我們是做醫院和政府的衛生資源管理、數據分析、軟件開發和專業的IT服務的公司,目前我們通過銷售兩三年的時間,全國有將近200家三甲醫院,還有500家左右二級醫院是我們的客戶,北京和上海所有的三級以上的醫院都是。我自己是國內第一批培養學醫管的研究生,也在衛生部就職過,之后出國留學下海,所以如果大家在政策方面、醫院管理方面有些問題的話,我愿意跟大家分享。
卓冰:我來自百奧維達中國基金,我叫卓冰,是公司的投資總經理。楊志董事長臨時有會,有安排,讓我來了。百奧維達中國基金在中國是比較少有的專注在生物和制藥產業、醫藥產業,它既包括生物技術、生物技術的工業化,也包括健康產業和制藥,所以它完全是專業性的基金。過去三年多,在中國已經主導了投資將近5億美金,也投資了將近10個企業,所以在今天這個專場里,我看很多都是做企業各個領域的,我們是專注在這方面做投資的,在接下來大家的討論中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溝通和交流。
趙朝明:我來自泰邦生物集團公司,是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泰邦生物集團從事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發和生產銷售,生物制藥領域我們是以血液制品為主,血液制品是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集團,目前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我們公司對國家還是有一定的貢獻,希望在這方面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尤其是國內在生物制藥方面還需要更大的資金,提供這樣的產品,同時今天也希望分享一些經驗。謝謝大家。
張黎剛:感謝創業邦邀請我參加這個活動,我們主要提供健康器械,我們認為應該通過IT的手段改變這個行業落后的局面。
李煌:我們先回到更大的話題,因為醫療健康這個領域從我的角度來說它可能是一個雙重機會驅動的領域,一方面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家越來越注重醫療健康的投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大家的消費傾向越來越強,是有市場機會的。同時它也有一個體制變革的機會,這幾年醫改各種各樣正面、負面的新聞都有,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客觀上來說也是說明這里面的機會巨大,我想請各位從大的市場機會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因為每一位都是從自己特殊的角度取得了至少是初步的成功,有的已經實現了納斯達克上市,但是每個領域又相對比較特殊,也很細分,我們聽一聽大家談的。
柏煜:我的工作和在座各位都相關,我們中國的老齡化是從上世紀開始的,目前是處于第一階段快結束的時候,因為中國的老齡化還要持續到2050年,也就是說未來還有40年的時間,是老齡化不斷深化的40年,這里會催生出很多的機會,其中居家養老健康服務的機會。康復之家主要定位于做家用醫療器械的銷售,目標客戶主要是中老年人,以老年人為主。在這種趨勢下,我們通過六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在這個領域證明了我們的模式是行的,也初步贏得了投資者的認可,其實這個領域的機會非常多,我說說我自己在這個領域12年的感受。
12年前我21歲,加入了生產老年人醫用床的企業,這個企業當時只有20多人,已經虧損了幾年,但是現在它是最大的醫用床的生產商和銷售商。十年前我去昆明的硬座車廂里,遇到了剛從北師大畢業的老師,他也是辭去了教師的工作,開始從事家用醫療器械的生產和銷售,十年以后他現在是在家用醫療器械領域里赫赫有名的企業了。六年前我帶著4萬塊錢開了第一家醫療器械的店,今天也算有所收獲。所以說我們六年以來見證到了市場變化,我們看到了很多企業從零起步,用了4-5年的時間就成了銷售規模有幾千萬的企業。很多人說這十年是黃金十年,我覺得對于醫療行業來說,尤其是老年產業來說可能是黃金50年剛剛過去10年,還有40年。我們自己來做市場調查和官方數字都驗證了我這個結論,家用醫療器械市場的規模每年增速是30%,而且這個負荷增長還會持續40年。我自己仔細估算過,這意味著十年,也就是再過十年時間,在家用醫療器械領域里會出現數個銷售規模上百億的公司,再過20年,在中國家用醫療器械領域一定會出現至少一個規模上千億的公司,當我不斷地去分析這些數字以及看到市場變化的時候,我內心是非常澎湃的。今天有很多投資家,投資到別的領域我可能不懂,但是投資到家用醫療器械領域、老年領域和撿錢是沒區別的,我不是為了大家來投我,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錢了,但這個領域有很多人需要錢,有的時候可能幾百萬人民幣或者幾十萬人民幣都能夠對一個企業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個領域需要成千上萬的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家,在這個領域的投資是不會失望的。希望大家多關注家用醫療器械領域和老年健康領域,應該不會失望的,如果你們投資失敗了,來找我,我包賠損失。
中國的醫改要解決的癥結一是低成本的問題,二是效率問題,我在衛生部工作很多年出來,出國回來以后發現中國是衛生資源及其匱乏的國家,但是衛生資源又及其浪費,我服務的醫院,全中國最好的醫院幾乎都是我的客戶,他們什么樣的管理水平?1000多塊錢美金的心導管在他們的手術室里就是一箱子、一抽屜,誰拿都不清楚,過期了沒人管。某個北京非常大的醫院,春節期間被盜,十個藥柜的藥品盜了什么東西、丟了什么藥、多少錢不清楚。德國進口全套骨關節的東西賣到2萬多美金,那也是一抽屜。所以剛才我講我自己做IT是什么?中國對醫療資源的合理化利用管理,在全世界效率排行里是147位,是發展中國家倒數第10位。所以醫療跟效率管理相關,IT是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案。
從機會來看,我認為在醫療行業里,一個企業要生存的話需要具備三方面的特征才可能生存下來,第一方面是技術領先,不管是藥品還是設備,大牌國際上技術領先的企業依然會占有一定的優勢;第二,普通的消費品一定要有足夠的低成本,和基本醫療保障藥要匹配;第三,大家都在挖金子,我在賣“牛仔褲”,就是做IT,真正把效率、數據、服務大家并沒有那么看好的,實際上所有東西都是靠IT、靠軟件、靠服務來把整個“牛仔褲”的項目發揮出來。我們的企業只有1500萬資金的時候,所以我選擇了做“牛仔褲”的生意。
卓冰:我參加過數次討論會也好,或者論壇也好,很多時候大家在生物技術方面談得最多的都是一個藥,制藥企業是主導,也包括醫療企業。今天我們看未來機會的時候,看得出醫療健康產業的變化,在我們這里除了趙總主要是以產品開發為主,這里有政策咨詢服務的,有家庭保健的,還有做體檢的,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就是在基于生物技術的醫藥或者制藥、醫療健康方面在細分,它也是在不斷地進行專業化方面的分工。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這有兩個趨勢,第一個是集中度會越來越高,我們講的集中度是在產業一些領先的企業,他們會越來越具有自費能力,特別是表現在制造業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它的分工越來越細,有大量的包括在管理服務、健康服務各方面的企業在產業鏈上,在這個產業的價值鏈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特別感覺到段總講對我們國家醫藥健康產業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同時也談到了政策和我們國家的現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作為投資這個領域,我們投資公司除了商業利益以外,還有從整個產業的發展來看要去進行創新,不僅僅表現在產品的創新。我們鼓勵投一些有技術驅動的企業,同樣我們也非常在意在商業模式,尤其在符合中國特點的發展的商業模式的創新,這是我們作為專業投資基金非常關注的一個方面。大家都說投資企業,現在想到的就是,比如現在最風行的是做PE,就是哪個企業去投一大批錢就走掉了。但是我們作為專業基金,更看重隨著價值鏈的變化、產業鏈的改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隨著價值鏈的變化變得更加有意義。作為專業投資基金它去想什么?不是說更容易,它更應該在變化的過程中識別出來價值的增長點在哪兒,識別出來這些企業在未來技術的融合以后對健康產業、對醫藥產業有什么樣的促進,就是說你怎么去發現領導者?所以我想在這里說一句,有可能在下邊的來賓中有很多愿意從事醫療產業創業或者做這方面的投資,我想這不僅僅是看得見,尤其是現在在產品創新方面,圍繞著健康的產業,有許許多多其他方面創新的機會。再跟大家交流一點,隨著我們在醫藥產業越來越成熟,專業人才越來越多以后,就會有更多專業投資機構出現,你們作為千里馬更容易被發現,這個從未來來講,從事醫療健康、從事醫藥產業應該有非常廣闊的空間。
趙朝明:幾位嘉賓都談了很多關于醫改方面的問題,非常好。醫改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必然的結果,但是怎么做是個問題,因為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收入的增加,在醫療方面的投入會快速增長。一方面政府會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作為居民來說自己也會加大在這方面的開支,這就給我們醫藥市場帶來巨大的空間。我有時候在想,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家電剛開始,現在中國生物制藥、醫藥行業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現在很多的企業都在引進國外成套的生產線,包括引進專家、學者,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里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到國外去,在國外學習先進經驗,從事服務研究。所以現在生物制藥快速發展,從技術和人才方面也有這樣的條件,我們現在跟外面的差距非常多,我們要通過引進人才,快速地縮短與國外的差距。現在我們很多高端的產品都是來源于國外,包括電子產品都是GE等大公司生產的,我們產業里罐裝線也好,檢驗線也好,小小的設備都是幾百萬、上千萬從國外引進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從資金上得到保障,另外大量引進國外的人才,我們國家在人力資源方面目前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非常好的成本優勢。所以對像我們這類的企業投資,有龐大的市場在等待著我們,另外有很多發展的要素,包括資金要素,包括人才要素,應該加快發展。特別是生物制藥企業,我們做的血液制品,因為是來源于人員,包括我們做的胸腺肽也是來源于動物,有基因遺傳在里面。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病人跪在地上要求賣給他,我們很抱歉地告訴他們國家批文還沒有給我們,還沒有通過檢驗,我們希望增加投入,使更好的產品利用于疾病治療的需要。
張黎剛:我們98年開始創業,經歷了三家公司,前五年做互聯網,后三年做醫療產業。對于醫療產業,去年整個醫療產業是1700億,因為每年增長非常快,不管是老齡化的原因還是我們掏了更多的錢,最大的問題是很多錢想進來而不敢進來,進來的錢主要集中在醫療器械、設備、藥品,真正醫療服務的錢很少,包括我們拿了2000多萬美金,在醫療行業已經算是很大的錢了。任何行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力量,互聯網到今天,有上千億的資金進入到這個領域。醫療這塊,包括我剛才提到的醫改以后很多錢進入到這個領域中。醫生和律師、會計師沒有區別,他們是高度專業化的人士,為什么過去十幾年中我們看到中國的演藝行業這么發達,是因為自由流動。中國束縛醫療產業發展的最大一點是把醫生綁住了,不允許他流動,中國最好的醫院是三甲醫院,中國13億人口大約500多家,中國注冊醫生差不多200萬人左右,最好的醫生都是高度壟斷在500家三甲醫院,導致是高度壟斷的行業。這個行業要想發展,就要讓醫生自由流動,只有這樣其他的醫療機構能夠有機會把專家的經驗復制出來,如果不允許流動就不能復制。本來我們對醫改有很大的期望值,因為醫改中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廣東是最早實施推行醫生多點執業的,廣東衛生廳廳長在他的博客中寫到推廣兩個月當中,沒有一個醫生敢去注冊,因為不知道過兩年是不是就不行了。與其有風險的讓醫生行醫,不如讓他們真正流動起來。如果我們在這個領域不太高度監管,不要聽政府的,聽愿意掏錢的消費者的,每個人掏10塊錢,就很有希望。傳統來講,醫藥行業每年增長20%已經很好了,我們努力,借助IT的很多方式,過去幾年我最多是漲了40%的業績增長,這跟互聯網相比根本不算什么,雖然傳統醫療行業中已經很好了。在我們這個行業中如果哪家公司找到真正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倍增長的話,就是找到真正成功的商業模式。
我們比較看好借助IT的手段,對愛康國賓來說,我們既是一家傳統的醫療健康服務公司,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尋找是不是能夠借助IT的力量,借助IT的平臺把醫師的經驗復制過去。從全世界的發展趨勢確確實實更加注重預防,美國醫改以后最大的變化是,以前醫療保險公司賺了很多錢,后來美國政府規定,保險公司最多能賺多少錢,賺了錢必須花在醫療服務上,這樣逼得保險公司自己開醫院。加州有家醫院是二戰期間發展起來了,當時造了很多船,一些人生病,老板就要給他們看病,這樣老板就每人每個月給幾毛錢,包給一家醫療公司,看病多醫院就賺錢,看病少就不賺錢,他發現很多人都是腳踩了釘子什么的,后來他就注重做預防,這種模式做得非常好。現在不管中國人還是美國人,80%的醫療支出都是慢性病人,糖尿病人、哮喘病人、腫瘤病人他們花了醫療費用的80%,如果控制這些人,生病慢一點、晚幾年,成本就降低了。這家醫院關注的是如果慢性病人被管理好的話,不進急救室,成本就會降下來,這樣與消費者的利益就完全一致了。而以往付費看病的模式,生病的越多醫院越高興,因為他們靠這個賺錢。倒過來每年就給你這么多錢,一種新的模式是一個人我就給你這么多錢,你生病多了就賠錢,生病少了就賺錢,那就想盡辦法不生病,就是通過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在未來是唯一降低幫助醫療風險同時提高社會質量的。愛康國賓一直在嘗試怎么樣在這個領域中從傳統的醫療行業以看病為主轉為預防為主。當然從醫改里也能看得出來,與龐大的醫療費用相比費用還很低,在未來幾年按照中國13億人,政府在每個人身上投幾塊錢或者二十塊錢都不會增加多少,這個錢拿過來可以做預防醫學、健康管理。所以,在我們這個領域中,如果進來做醫院的話,跟做五行級賓館沒區別,十年可能也賺不了多少錢,但是幫助預防疾病,使人少生病,我覺得機會會更大。
李煌:一般投資人投資都希望有保護性條款,柏總從行業的角度上說,如果你不賺錢我包賠,從行業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希望做得這么好的企業把錢都賠進去了。家用醫療器械也好,醫療器械也好,從我們的角度講是競爭性很充分的行業,在國外發展的時間很長,家用醫療器械老大強生,我知道它一年的廣告費就是很大一筆數字。對于中國本土的家用醫療器械公司,或者其他相關的公司,如何來建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大家不一定都有趙總這么好的運氣,是壟斷性的,壟斷不一定是管制。顯然我所了解的醫療器械行業基本上是三大家醫院加上強生這樣的。
柏煜:我剛才說的包賠是有前提的,首先你得投了這個領域,第二得投對人。秦朝宰相李斯說過這樣的話,他在《荀子·述求學》時說,有一天去廁所看到老鼠在糞坑里刨屎,見到人來以后逃跑了,有一天他去糧倉,發現糧倉里的老鼠碩大無比,而且不怕人,后來他研究這兩種老鼠是同樣的品種。我想說的是選擇比努力重要,首先我們得選擇糧倉。另外除了選糧倉以外,還得選好老鼠,就是得選好人。事為先、人為重,如果我們找好糧倉、投對人,這個領域真的沒問題,因為我確實有12年的經驗,對這個領域太了解了。
第二,剛才李先生說像強生這樣世界級的公司來到國內和國內企業競爭,比較有發言權的是紅杉資本,他們在今年5月份投資了一個項目,是做血糖儀的,我記得蘭馨也看了這個項目。就是說在跨國公司和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中,并不是說所有的仗都能打勝,比如說在今年福布斯排行榜的榜首是娃哈哈,我看福布斯對他的評價是他是對中國非常了解的人,可以把中國市場做得非常好。其實在中國我們這個市場是非常廣闊的,應該是多層次、立體化、大縱深的市場,這個市場只要能夠滿足一部分人在一個領域的特殊需求就已經足夠了。所以說不管強生也好,羅氏也好,他們在國內短期內可能沒有看到過多的抵抗,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國內很多上市公司,比如說久安這樣的企業,他們生產血壓計這樣的產品,在國內獲得了成功。在市場的競爭中,除了宏觀的競爭,還有微觀的競爭,當我們在微觀的競爭中一仗又一仗打贏的時候,整個戰役應該就能贏了。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李煌:卓總作為投資人,這個話題您怎么看?
卓冰:我覺得柏總講得有一定的道理,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利潤來源于哪兒?利潤是來源于技術在空間和時間之間巨大的差異,這才有超額的利潤。所以說我們特別強調把國外的一些東西,領先的東西弄進來,然后進行本土化的發展。這條路走得比較多或者走得比較明顯的在產業結構上是國外的機構,像跨國集團的大頭,他們進來在產業上的發展走得很快,把這些產品引進來,在中國占有非常大的份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自己的市場就一定或者是長期保持這樣的格局,其實以后我們會發現這個市場或者這個產業的融合度越來越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這樣的趨勢發展。
第二,我同意柏總講的,尤其是在中國,因為有很多有特色的東西,投資跟文化是非常相關的,從我們投資的角度上,既要承認世界的融合、技術的融合和人的融合,同時也要承認差別和差異化,在這兩個問題上如果能處理好,從投資的角度上處理好,還是非常有機會的。就是同樣的事攤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區域,它也有不同的變化。再加上剛才講的,市場的利益化,中國這么龐大的市場,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要重視,同時也要對自己的潛力、空間保持樂觀。
李煌:還有一個話題,再回到醫療服務,我們民意醫療服務的增加值是全球第一的。張總講我們要預防,我們理解預防還是對更高層次人的深思,短期內還不一定那么普遍。這里有兩位醫療服務的專家,我們還是想了解一下,從段總和張總來講,醫療服務這方面對創業者到底還有沒有機會?張總強調,醫療服務投得太少,如何讓投資者多投?
張黎剛:看病是個溫飽問題,得了病還得找專家,溫飽的這個模式不改變,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我們這個行業是個高度監管的行業,但是我認為還是有很多機會,如果能把病人當消費者,能夠結合起來,同時不要有太多醫保、社保的問題,還是有機會的。中國醫療支出1.7萬億當中有很多是個人掏錢的,這部分要么是很有錢的,要么不在乎保險,要么是確實收入比較低的人。中國的人很多,如果能服務兩三百萬人,你的公司可能已經做到幾億了。所以我們還是會看跟IT相關的,這是第一,第二是能夠改變服務模式的,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潛力很大。
段成卉:我講兩個想法,關于服務的問題,在我們的行業里你要做一個服務公司是服務于醫院、醫生的,要不是直接服務于病人的,正好我今天做這件事情和談到服務,張總反復講,我們都談到IT,關于競爭的問題,在中國的市場上和全球醫療服務市場上有一個特征,是我特別敏感的特征,將來我們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戰爭是DNA的戰爭,有一個服務領域幾乎對外企來說是很難進來的,就是醫療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幾乎是國內的公司才有機會的。因為所有人的病、所有人的信息、所有醫療機構的信息,哈佛的研究戰略講的,將來的戰爭是DNA的戰爭,根本不需要大炮,不需要信息,需要的是病毒。
剛才您有講到做的服務人群很大,機會很多,我不多講了。做企業一定要考慮到差異化,要不是政策上有什么樣的特點,要不技術上有什么樣的特點,要不服務特性上有什么樣的特點,醫療行業信息服務最大的特征是把國外所有大型全資企業排除,我們國內所有的民營企業在這個前提下再去競爭和發展,你就會重新選擇你的競爭優勢。
提問:我也是做醫療服務的,我有兩個問題,請問段總,很多民營企業都在做醫療服務,但是很多企業都會發現跟醫院打交道是非常困難的事兒,具體的原因可能大家都比較了解,請您分享一點成功的經驗?您在行業里有人脈,對于沒有人脈的企業應該怎么做?第二個問題請問張總,我很贊成您的觀點,是做基礎的,做治病不如做防病,您在做基礎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怎么解決系統化和全面化的問題?
段成卉:關于人脈的問題,沒有人脈跟醫院打交道很難。學醫的人是很從師的,西醫、中醫都是這樣,現在很多院長,我的客戶們都是留過洋的,說英文很好,都是大博士、博士后導師,我想你要了解他的心態,一方面你這個企業有足夠的東西是他沒有而你有,學醫的人是崇尚知識和技術,而不是給點回扣就行,十年前二十年前行。現在醫院的院長,你花金錢代價買動他,很難,成本太高了,人到一定時候對這個需求就沒那么高了。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引導,你一定要有你的服務和技術能打動他,因為知識分子是認知識的,至少新生時代的市場是這樣的。
第二,關于人脈的問題,任何一個市場在中國的文化里都不能排除信任度,尤其我們是做服務的,你知道服務的公司和醫院之間是什么關系?和賣設備、藥廠不一樣?最大的關系是婚姻,尤其是做信息服務,幾乎一生一世要跟你走下去。所以信任度的建立有一定的因素,人脈不過是其中之一。所以,如何讓一個企業和企業家建立行業的信任度,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淺層次地認為是一種人脈關系,它是一種信任,因為他選擇這種服務你會跟他像婚姻一樣走下去,你的發展有可能促進他,有可能促進他。
所以,一個企業要做好兩件事情,第一要建立企業及企業家在行業里的信任度和信譽度,靠的是什么呢?所有好的醫生、所有好醫院的管理者,只要做生命相關的生意和服務,都要有一種對生命崇高的愛和理解,靠這種東西和客戶去溝通,建立一個一個企業真正的信任是最長久的。第二,你一定要有足夠的他沒有的知識和能力,這兩點是進這個行業最關鍵的門檻,也是我成功的經驗。
張黎剛:如果服務太專家化,因為專家是稀缺的。我覺得醫療服務要規模化、要發展的話,不能太依賴專家,要標準化,標準化、流程化反而能做到,如果太依賴專家肯定做不大。所以打品牌,提供標準可以,所以為什么在過去幾年中健康體檢在全國標準化,你沒有看到中國任何一家高精尖的醫院連鎖化。所以如果是稀缺性的,不可規模化的,很難做大。我們看待中國市場的話,可能更多會看到中產家庭,怎么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要盯著中國最有錢的人群,因為他們的服務是很難滿足的。另外,他不一定在中國需要你提供服務。
李煌:我們如何找到真正的權威,我們不如找到真正好的裁判機制,權威其實是產生張悟本先生最重要的基礎。
本場專題到此結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