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0-2011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0-2011”于2010年11月2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上圖為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
辜勝阻: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引導預期和治理通脹是當前宏觀經濟的重中之重”。
中國人民大學的《2010-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報告》提出,“控物價、啟規劃、穩復蘇”是明年宏觀經濟調控的核心,要高舉防通脹的大旗,實現流動性回收。我特別贊同的是,在財政政策方面實行減稅與稅制轉型并行。報告當中還提出了上行力量與規劃效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發展規劃、民生工程、收入倍增計劃和消費刺激政策等,是推動經濟上行的因素,也是規劃效應。
有人講,我們現在處于后危機時代,當前貨幣戰爭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繼續。國際金融危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私人債務危機階段,也就是次貸危機,從美國爆發的。第二個階段是主權債務危機階段,從冰島到迪拜、從希臘到現在的愛爾蘭。第三個階段應該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危機階段,美元貶值、貨幣戰爭。歷史上有4次貨幣戰爭,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貨幣戰爭導致英國衰落,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第二次貨幣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失去的十年”。21世紀初的第三次貨幣戰爭導致了阿根廷的動蕩,本輪的貨幣戰爭是正在進行的第四次貨幣戰爭。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引導美元持續貶值,打響了本次貨幣戰爭,也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特別是新興國家。
學界對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解釋,凱恩斯學派認為價格上漲源于需求的過剩,貨幣主義的觀點認為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貨幣現象,供給學派認為有必要實行供給政策管理。
我認為,當前,貨幣超發、成本上升、國際市場輸入、游資炒作、通脹預期和自然災害“六把火”燒熱了我國通脹上升的管道。
我們的廣義貨幣增速是非常快的。據測算,2000年我國M2/GDP比例為1.5:1,2009年為1.8:1,貨幣供應速度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而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值通常在1以下。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國已進入高成本時代。首先是用工成本攀升,去年和今年我調查了400多個企業,用工成本至少上升20%;其次是匯率風險加劇;第三,原材料價格上漲,有的地方已經漲了20%;還有資源環境成本上升、融資成本的加重、土地成本的上升。這六種要素疊加推動成本上升。日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增速很快,年均名義GDP增速超過15%,年均實際GDP超過7%,但由于勞動力的供求發生變化,工資成本年均上升15.6%,超過當時6.73%的勞動生產率增速,最后導致通脹水平達到7.7%。韓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也有這樣的問題,通脹水平是7.6%。
進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上漲推動市場價格振蕩上行,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特別是石油、鐵礦石、大豆等資源性大宗商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通過進口的途徑傳導至國內。
大量游資炒作是這一輪通貨膨脹的又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浙江過剩的民間資本至少是1萬億。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引起了大量熱錢進入國內。游資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外,通脹預期成為通脹重要的推手。1987年夏天出現的搶購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場瘋漲和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揚,都是通脹預期推動價格飆升的具體案例。通脹預期形成通脹的通常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人們預期實際利率下降,就會擴大投資實現保值,推動資產價格上漲,進而通過成本渠道影響最終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二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人們預期實際利率下降,就會降低當前儲蓄增加消費,消費需求的沖擊引起物價上行。
我國今年來的各種自然災害對農產品供給的影響也較大,成為推動部分食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人們對物價上漲的承受能力具有結構性差異。不同人群、不同地區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例如,高收入群體的風險承擔能力較強,物價上漲對他們的沖擊較小,低收入群體的承擔能力較弱,物價上漲,特別是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對他們的沖擊是相當大的。通脹給貧窮地區帶來的沖擊是非常大的。
為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國務院最近緊鑼密鼓地部署了“組合拳”措施。本月17號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打響了控通脹和穩物價保衛戰。這場保衛戰應該是一場持久戰,可能是長期的,這是因為我們現在處于高成本的時代,需要通過提升勞動生產率來消化成本上升對物價的沖擊。
現在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觀點,一是用中醫還是用西醫?我認為,可能中醫比較好。周小川提出了池子理論與人民幣匯率的中醫療法。西醫見效很快,但只能治標。對通脹、人民幣匯率來講,中醫用多種藥,也就是說用政策組合的方式,是漸進的療法,藥效要慢一些,但能夠治本。
二是在貨幣政策上用提高準備金率還是用加息?我覺得,加息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國際熱錢涌入,會加劇我們的監管壓力。我們現在最難的問題是熱錢涌入,比如炒房,可以通過價差獲得利潤,另外可以通過人民幣匯率升值獲得利潤,通過加息利差獲得利潤,這樣會使得我們對熱錢管理非常困難。
三是選擇加息還是加薪?我認為,加息和加薪的爭論意義不大,實際上既要加薪又要加息,加息控制通脹,加薪刺激消費。昨天,中央電視臺有一場加薪還是加息的討論。工資和物價之間,老百姓講“工資好比眉毛短,物價猶如頭發長”,有人戲稱“工資是爬,物價在飛”。消費政策不加薪是不行的,加薪必須靠政府減稅。80%的企業是民營企業,企業利潤只有1%-2%。這么低的利潤率,政府不減稅,還要加薪,企業是無法承擔的。政府必須和企業聯手做加薪的工作,改變消費短板局面。
四是減稅還是補貼?我反對在經濟領域中補貼,特別是對企業這個層面上的補貼,要少一點補貼,多一些減稅。減稅是一種普惠性措施,能夠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到這一優惠。同時,應對通脹需要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對低收入人群進行補貼。
五是控增量還是調存量?現在有很多企業家講,經濟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人愿意做實業,沒有人愿意做實體經濟,出現了大量的游資,炒大蒜炒生姜,怎么樣把存量中間富余的資本吸引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吸引到現代的服務業上面,避免流動性泛濫造成的災難,一方面要調整增量,另一方面要控制存量。
再一個是措施強化還是預期引導?我覺得當前預期引導非常重要。預期是一種非經濟因素,心理恐慌可能比通脹本身更可怕。
我的觀點是,這一次的通脹,我們不可小看,它是內外夾擊多因綜合癥,這場戰斗應該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防硬著陸,用政策的組合并采取漸進式的方法,也就是中醫的療法,不能寄希望于“西醫療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物價壓下來;另外要防恐慌,引導好通脹預期;還要防失衡,雙管齊下和內外并舉,用財政政策做好補貼,保護弱勢群體,保障經濟社會穩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