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全球PE北京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11月13日-14日,由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主辦的“2010全球PE北京論壇”在北京召開。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圖為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演講。
蔡鄂生:謝謝主持人。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今天的題目是PE。既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但是對于我們銀監會來講,也是一個怎么去給它有一個認識的問題。我今天對于PE市場的發展,可能還講不了太多,主要還是說說我們銀監會。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看來就把金融的兩面性已經說的比較清楚了。對于我們來講,金融怎么跟實體經濟更好地結合,并且能夠作為現代服務業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現在確實是我們一個需要更加深刻認識和思考的一個問題。特別是針對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金融到底應該怎么發展?特別在未來的十二五,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銀監會03年成立,到現在已經8年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當時成立的時候,樹立一個比較高的監管理念或者是監管目標。盡管在當時這種監管目標要和現實的狀況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經過了這幾年的努力,現在看來有一個比較高的要求,對于推進改革和加強監管,應該還是有意義的。
當然這里面,最直接的感受應該還是我們實體經濟發展這幾年所取得的成效。銀監會在八年當中,主要是有這么四個結合,一個是堅持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相結合,這八年來,始終是以改革的方法和發展的視角來解決和處理銀行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著力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深化,并以此帶動其他銀行業機構的改革,從根本上破除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障礙。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銀行業已經擺脫了長期高風險,國外有人講,已經是技術上瀕臨破產了,現在我們銀行業在國際市場的民生是很大的。
第二,堅持加強外部監管與完善內部治理相結合。我們始終認為有效的外部監管是銀行業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外部推力,但是關鍵在于銀行業自身公司治理的科學性和風險管控的有效性。長期以來,我們按照管法人、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理念,不斷強化完善監管機構和市場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外部監督。
第三,要堅持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相結合,危機的發生更強化了我們已有的認識,保證單家機構的穩定運行,并不足以防范系統性風險。如果從微觀層面上來看,現在看來我們怎么能夠保證系統的危險,這更是未來防范風險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里面怎么更好的使我們的銀行發展更有它自己的特性?各家銀行在未來的調整當中,不能說個性化,也應該是特性服務,改變一些現在這種趨同和同質同類的狀況。
第四,堅持資本監管與流動性監管相結合。剛剛結束的20國集團峰會,批準了巴塞爾3的國際新的金融改革床架,我們強調的監管重點是一致,對于資本監管,不僅僅是傳統8%的最低要求,更涉及資本構成、質量以及非風險敏感性的總體杠桿水平,避免銀行表外業務過度擴張帶來的風險。與此同時,我們也充分認識銀行流動性在市場繁榮時期容易被忽視,而在市場危機時期卻很容易導致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因此,將新的反映壓力情景的流動性風險標準納入監管框架。這是一個方面,我們銀監會成立以來在監管方面的一些體會。
對于現在的PE來講,有沒有監管,是不是需要監管,我覺得這也是下一步怎么更好的來發展股權投資,也是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部分,介紹介紹銀行業通過監管和自身的改革所取得的一些競爭力上的一些提升情況,實際上就是一些指標。第一,風險化解取得了歷史性進展。據統計,2010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幣資產已經超過90萬億,大約相當于2003年時的3.3倍,同期風險水平顯著下降,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從17.9%下降到1.2%。第二,風險比例能力大幅度提高,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9.2%。第三,公司治理和風險管控能力也邁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逐步完善了現代金融企業治理要求,樹立了經濟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確立了資本約束與資本推動相結合,風險經營與風險管理相結合的先進理念。第四,國際形象明顯提升了。這個大家在一些雜志上都要求了,特別是英國2010年的銀行間雜志,全球1000家銀行按照核心資本排名,我國銀行的數量已經由03年15家,現在上升到84家。其總資本占1000家銀行的9%,稅前利潤占1000家銀行的25%。其中核心資本排名第七的工商銀行更是全球最盈利的銀行,也是現在市值最高的銀行。
這幾年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的感覺,這里面第一性的還是我們中央國務院整個發展的戰略,特別是實體經濟這幾年快速增長,在這種環境下,通過自身改革和改善內部機制取得的。但是在未來來講,這些銀行怎么發展,包括我們的市場結構怎么調整,現在不光是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從銀行、證券、保險來說,到底怎么看。銀行的資產90多萬億,保險待會兒陳文輝還要講。我們老說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結構問題,但是保險市場這種總量,作為市場經濟的整體結構來看,是不是也能夠反映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對于現實需求,特別是金融創新到底到底怎么看,什么叫金融創新?創新什么?是創新只是不斷地變成貨幣的產品?還是去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創造更多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的這種服務產品?我覺得在現階段更主要的還是根據這些需求,多一些服務類的創新產品,不要以為什么CDO、CDS才是所謂的創新,那固然是在金融高度發展過程當中產生的新產品,但是就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現在社會需求,特別是在小企業、科技創新企業以及三農這些發展方面,他們的服務需求的多樣性,現在是非常高的,我們怎么滿足?通過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來去滿足這些需求,我覺得這是我們現在應該很好的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按照十二五規劃的整體要求來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來講,作為金融整體結構,我覺得也應該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所調整。
但是現在我們怎么來認識現實社會當中各類產品和業務的發展?我還是有一點不太,不能說不太明白,就是說大家都來評論,但是到底應該從哪個角度去認識,去思考,來了一個東西或者是某一個行業有了一些發展,然后就說你的發展怎么怎么樣了,影響了當前的什么什么政策,是不是這么回事。現實社會到底你認沒認識到這個行業發展的情況到底怎么樣。這一段社會對信托業發展,特別是所謂的銀信產品,說了很多話。不能說完全不對,但是我們怎么看待信托業這么多年的發展?人從小到大,還要經過很多的歷程,就是你條件再好也免不了生病,有的可能還要生大病。生了大病就不治了?那肯定還要治。我們類似信托公司這樣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的發展歷程,時間并不短,但是它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從它出生那天就不是一個完全具備的條件。然而現在我們倒是逐步具備了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但是也還不是成熟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它的發展應該是怎么去對待它,怎么去培育它。我覺得這個還是需要好好思考的。不能說只站在某一個特定時點上來看待它,特定時點上看問題,要根據政策導向去控制和調整它。但是這并不以為這它的規律發展就是這樣的,我們還是應該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是應該按照這些機構的規律,特別是我們經濟發展的規律,它的相適應方面來去認識這些事,可能更有利于我們全面地來認識我們現在的市場和現在市場上活躍的各類機構的這些發展,對它的問題可能看得更清楚。對于它怎么做,大家都會比較一致的來去培育它。
后面這點是個人的看法,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