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1世紀中國最佳商業模式評選 > 正文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作者:朱相亭
當網上書店以更低的成本和無限的貨架,將眾多大型書店逼到生存絕境之時,沉寂多年的街角社區書店卻以另一種形式重生。融合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功能和傳統街角書店氛圍的“光合作用書房”,在傳統圖書零售格外凋敝的2007至2008年,僅在北京一地便新開了11家連鎖店。究竟是什么讓光合作用書房能在網絡書商的低價挑戰下獲得成長?
1995年,當孫池決定把自己的書店起名為“光合作用書房”時,原本是期望營造一種有別于大型購書中心的“私人空間”感覺。即使店面再小,光合作用書房的內部空間也常常被故意隔成不同類型的閱讀區,有的還高低錯落,以幾級臺階相連,任讀者隨意地找個臺階,坐在那里看一整天的書。
但是光合作用書房并不同于傳統社區書店,它還吸收了咖啡館或茶館等為社區人群提供除家里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功能。大多數光合作用書房里設有“悅讀咖啡館”,有的甚至在購書區內設有座位。在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家分店里,學生們常常在書店還沒開門時就前來排隊等座,10塊錢買一杯咖啡就可以坐一整天,有不少人把它當做“發呆”和約會的地方。
因此,光合作用書房的店址大都會選擇“類社區”的位置。在廈門,由于社區商業比較發達,光合作用書房更多會選擇落戶在社區,例如湖里店、松柏店;而在北京,生活節奏相對較快,寫字樓和大型商場更聚人氣,所以光合作用書房更多選在這些地方,例如現代店、新光店、銀座店等。不管是商區、社區還是學習區,或氣氛安逸,或鬧中取靜,都能令人們心情放松地在“書房”里閑逛。
然而,以營造感覺和氣氛為賣點的書吧始終無法規模化,自然有其理由。圖書銷售是一個利潤空間范圍很剛性的行業,圖書批發價與圖書背后標明的售價之間,就是一間書店所能擁有的最大盈利空間了。從水電人工到沙發上的裝飾物,所有成本都在擠占書店的利潤,即使氣氛再舒適,也無法將一本書賣出高于標價的溢價。
因此,比起很多賣場型的圖書渠道,光合作用書房在書籍業務上的銷售利潤并不樂觀,扣除物流、人力、房租的成本之后,銷售凈利潤率只在3%左右。
孫池開始考慮起這樣一個問題:經過長期的市場調查和經驗積累,光合作用書房把目標客戶群定位在20-40歲的都市人——這是一群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的人,有學習能力和上進需求。比起其他群體,這個群體正在發生的變化格外迅速和復雜,“現代人需求更多元化,對文化、知識的吸收沒有那么固定的流派概念,愛流行也不排斥古典,國際化同時也可以很傳統”。孫池必須思考如何打破所有固有的行業經驗,為他們混搭出能匹配其生活方式的產品組合,讓“書房”得以比“書店”獲得更多溢價。
光合作用書房開始出售更多與真正的“書房”在氣質上相關的文化產品,CD、雜志、文化用品等“非定價產品”的毛利率至少要比書籍高出10%,銷售額更是占到了銷售總收入的60%左右。在光合作用書房的誕生地廈門,他們甚至代理銷售音樂會門票,還會與一些公益組織合作,舉行慈善宣傳和義賣活動,免費為個人的創作作品和收藏品提供展示空間。
與其他傳統圖書零售商不同,孫池并不怎么擔心網上書店的威脅。在她看來,光合作用書房更像是一個融合了各種針對精英市場的文化產品的銷售平臺,以及一種有著某類心境的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個單調的買書的地方。當網上書店將傳統書店擠壓得無處容身時,光合作用卻因為這種無論如何都無法被網絡化的功能,不但未受沖擊,反而因傳統書店的關閉而接手了不少依舊習慣在書店購買書籍的顧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