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年21世紀論壇 > 正文
人民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常紅 王喆)今天下午,“21世紀論壇”2010年會議在京閉幕。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長尼爾森介紹第四專題組(“科技引領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結果。尼爾森說在發言中特別提到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祝賀他昨天慶祝生日,并向袁隆平致敬。尼爾森說,雜交水稻這個項目非常著名,應該成為一個典范,值得我們學習。
尼爾森說,我們第一節的主題是后危機時期的科技與創新。第二節的主題是以科技交流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的發言者來自各個國家,都非常杰出,包括來自中國、德國、印度、瑞典、巴西、俄羅斯,我們討論中提到的四個非常有意義的例子,總結一下我們得出的結論。
第一個例子是空間研究,一個是印度,另一個就是中國和巴西的合作項目。這些都展示出科技可以帶來的進展,譬如說,在巴西,衛星監測可以幫助更好的利用土地,幫助農業種植、幫助減少毀林現象,這都非常好。
第二個例子是西門子公司的,他投資了很多錢,在中國和在德國,以及其他地方發展可持續技術,用碳來吸收二氧化碳,發展風能、太陽能,提高遠程交通的效率,這都很好地提高了能效。這些都是投資以及科技、開發可以帶來的好處。
第三個例子是中國的稻米,這非常生動地表明了,我們通過開發農業技術可以給世界提供更多的糧食。如果世界上50%的稻米可以用雜交水稻品種的話,我們就可以多給4億人提供食物。
第四個例子是疫苗開發項目,在中國這個項目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很多年的科技研發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現在有42個疫苗研發公司,可以治療數百個疾病,這個項目需要在研究和創新方面進行更多的國際合作,使其以科技為基礎,并且進一步開發國際市場。
我們在討論中取得的結論有很高的共識性,在絕大部分的討論中,我們都是持一致意見的。第一、用公共財政投入的科技研究是解決全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辦法。科學技術形勢永遠在變化,中國現在是科技方面全球領先的國家,它在量上是排在第一位,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在質上也會不斷超越其他國家。
第二、我們需要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應當更多地把錢投入到基礎研究上去,我們也需要運用研究和工程技術,我們要促進創新,這樣可以把新的發明發現投入到市場運用當中去。我們要把技術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譬如說在氣候變化方面,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關技術已經是白紙黑字寫下來的承諾,但是我們在實施方面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另外,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其他的環境影響,我們都應當尋找新的解決方法,開辟新的市場,這樣可以獲得新的投資。
最后,我們需要在科技領域開展更多的合作來應對我們共同的挑戰。我想介紹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想法,那就是建立一個全球基金,來應對全球問題,這樣大家可以共享資源,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競爭力,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來解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