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年21世紀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9月7日-8日,以“新形式、新理念、新挑戰——探索合作共贏之路”為主題的21世紀論壇2010年會議在京開幕。圖為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
曹健林: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在21世紀論壇談談中國的基礎研究和引領可持續發展。
今天在座的除了有我們尊敬的一些大科學機構的大科學家之外,很多都是我的老領導,還有一部分是我的老朋友。我的報告內容,實際上和剛才第一個發言的先生一樣,他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基礎研究機構,他來談德國的基礎研究和他們對基礎研究的看法,我代表中國政府負責科技的部門談談中國的基礎研究,它所存在的問題,它的現狀,以及對中國發展基礎研究的一些思考,特別是他們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大家都知道,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基石,這不是一句空話,應該說從現代科技的發現產生之后,無論是經典物理學、電子理論、量子理論、信息科學等等,每次的進步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進步了動,反過來或者說繼續下去,科技的進步也對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幫助,因此我們可以說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基石,而以基礎研究為源泉的科技進步,幾百年來,極大的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全方位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力,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但是目前全世界都知道,或者說地球人都知道,我們面臨著很多全球性的問題,也可以叫做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從人口增長、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等一直到現在的災害頻發,在中國體現得特別明顯,由此引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92年里約熱內盧的環境發展大會為標志,可持續在全球達成共識,這是人類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可持續發展,作為過去發展方式的一種比較,反對先污染、后治理和高消耗的畸形增長傳統發展模式,力求達到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與和諧。應該說,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次重大的飛躍,至少是社會發展理念的重大飛躍。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里約熱內盧大會第二年,1994年3月發布了《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并且決定通過不懈努力,推動這一重要戰略的全面實施和深入發展。
到了本世紀,中國在這方面,全體人民或者整個社會發展理念越來越明晰了。2003年10月,中國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實際上就是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國情下的具體體現,或者說一個總和的體現。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推動經濟社會向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前行。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2006年1月,中國政府召開了本世紀中國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確定了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決策,并且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我們今天都是按照規劃綱要的指導一步一步向前走,核心就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基礎研究,首先我們要看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是個發展中大國,因此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把中國的基礎研究分作三大部分,一大部分是以認識自然現象,揭示客觀規律為主要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二是以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科學自身發展提出的重大科學問題為目的的定性研究工作。三是對基本科學數據、資料、相關信息系統地考察、采集、鑒定,并且進行評價和綜合分析,以探索基本規律的基礎性工作,或者說它是為第一、第二類工作做支撐的工作。中國的問題也特別復雜,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基礎研究肩負著多重使命。
應該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基礎研究還是快速穩定地在發展,我這里給出了一張改革開放之后對于基礎研究有重要影響的一些決策的時間年表。最重要的是人才,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首先是抓人才建設我們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從院學部恢復活動到培養吸引優秀人才等等。
這張表給出了中國基礎研究的人才總量的變化。這個人才總量在穩步增長,但是速度不是很快。到了2004年的時候,突破了1人,以后逐年有所增加。因為這里沒有去年的數據,我們估計到2009年的時候大概在20萬左右,它占R&D人員的比例基本上支持在8%-9%的水平。我們國家整體做R&D的數據,我們估計在230萬到250萬左右。
基地建設情況,中國目前有所謂國家重點實驗室220個,正在籌建的國家實驗室有6個,我們做第三類支撐數據采集收集工作的,國家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研究站有105個,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包括加速器或者同步輻射或者天文觀測的,我們現在還有一些做工程性的或者工程技術方面基礎工作的,有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78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94個,還有一批正在論證申報之中。
中國的R&D投入還在穩步高速增長。2009年,中國R&D的投入占GDP的1.62%,絕對值在5500億元左右。應該說這個1.62的值不高,我和很多國外的同行們談過,我個人認為,在這樣的水平上,我們1.62的R&D的投入是相當高的,或者說是世界最高水平,當然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向2、4進軍,我也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增加,我們R&D的投入也會增加。
我們的R&D的投入不少,但是相對來講,基礎研究占R&D的比例不是很高。這里也有一個數字,到2008年的時候是220多億元,我估計到2009年的時候,大概是270-280億元,略低于我們R&D投入的5%。
剛才我很高興地看到,戈埃爾教授也引用了反映中國基礎研究的指標,就是中國國際論文的產出,中國國際論文的產出的確增長得很快,總量來講,排名世界第二位,而且引用率也在不斷增長,總引用次數的排位也在進步,現在到了第八、九位左右,篇均引用次數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從右邊這張圖可以看到,我們引用次數和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還有很大的距離的。我們發表文章雜志的質量也有所提高,高端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比例,學科高端論文雜志上占到了5.57%,綜合性的高端雜志上也占到了2%以上,這個數量也在迅速提高。
我們排位在提高,專利也在增加。我們在激光晶體、量子通訊、干細胞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投入不夠,總量不夠,特別是我們的比例偏低,另外我們的環境和評價體系亟待改善,領軍人才十分缺乏,資源統籌的能力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對發展中國基礎研究的思考。一是針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確立基礎研究的重點部署。二是加大對可持續發展基礎研究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這里包括穩定支持,包括各方面配合支持等等。三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四是加強基礎研究的開放創新,和各方面都聯系起來。五是要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我們一直在講,在基礎研究方面,中國很大程度上還是個學生,可能是不錯的學生,但是我們還要通過這些合作,我們從學習、跟蹤到創新創造,和世界的科學家們共同為人類知識寶庫添磚加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