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候選理論: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理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 10:33  新浪財經

  一、候選理論名稱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理論

  二、主要貢獻人

  馬洪、孫尚清、馬建堂、周叔蓮、謝伏瞻、江小娟

  三、推薦人/推薦機構

  投票揭曉前保密

  四、理論概述

  經濟結構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類產業、各種所有制成分、各類經濟組織、各個地區以及各個方面的構成和比例關系,資源在各種經濟結構間的配置狀態和發展水平,技術經濟聯系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它既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質的規定性,又包括了各種數量的比例關系;既包括了生產關系的結構,又包括了生產力的結構。經濟結構理論涉及經濟結構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檢驗經濟結構合理與否的標準,經濟結構的一般演進規律,以及如何優化資源配置的政策措施等方面。

  經濟結構主要有:部門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流通結構、經濟組織結構、企業規模結構、積累和消費結構、投資結構、就業結構、價格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進出口結構、所有制結構等。檢驗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的客觀標準有:能夠充分利用和發揮本國的各種有利條件,避開各種不利條件;能夠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能夠促使技術迅速進步,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果更快地提高;在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經濟總量的增長是由經濟結構的轉變所組成的,由于發展中國家要素市場的非均衡現象表現得非常突出,因此,勞動、資本等要素從生產率較低部門向生產率較高部門的轉移,本身就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通過主動地改革體制障礙、消除要素市場分割、減少瓶頸部門制約、選擇主導產業等經濟結構調整措施,促進要素市場充分流動,促進要素在各產業、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重新優化配置,是成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1、馬洪、孫尚清共同開創了經濟結構研究領域。

  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于十年文革及其隨后兩年的“洋躍進”,使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處于嚴重的不協調狀態,1979年我國決定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需要翔實的資料和理論準備。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馬洪和孫尚清組織600多名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分別到十幾個省市,對經濟結構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歷時10個月,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出版了《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研究》(上、下冊)、《論經濟結構對策》等成果,參與這項研究的還有周叔蓮、張卓元、張曙光、吳敬璉等。

  該項研究較早地對中國經濟結構的現狀、歷史演變進行了現實批判性的研究,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政策建議都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討論。這些研究成果為當時的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關鍵性的決策依據。該項研究認為,我國當時的經濟結構問題是部分重工業部門過分突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相對落后,地區搞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部門、企業又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系統,這種經濟結構,具有比例失調、構造松散、機制失靈、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等缺陷。針對以上問題,馬洪、孫尚清等人提出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全面發展農業、加快發展輕工業、調整重工業結構、促進建筑業發展、適當降低積累率、調整外貿結構、作好經濟區劃、優先發展運輸業、改革經濟管理體制。

  馬洪和孫尚清共同開創了中國經濟結構理論研究領域,提出了經濟結構的基本研究內容和主要比例關系、檢驗經濟結構合理與否的客觀標準、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經濟結構對策體系等,這些研究對我國經濟結構理論研究具有開創性和奠基性意義,而且由于其鮮明的理論聯系實際的風格對后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孫尚清學生馬建堂、楊開忠、賀曉東等人的創新與發展

  馬建堂等人對馬洪、孫尚清開創的經濟結構理論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孫尚清和馬建堂在1988年合著的《中國產業結構研究》一書中,首次全面系統地研究了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產業結構演進的機制和規律、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問題。

  馬建堂在1988年的《周期波動與結構變動》一文中,從產業層面研究了經濟周期波動,分析了各類經濟周期中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以及在我國的表現形式,以及周期波動引致結構的內在機制,實現了總量理論與結構理論、宏觀理論與中觀理論的有機結合。

  馬建堂1993年在其主筆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一書中,從企業行為角度研究了經濟結構的變動機制,提出了一個比較系統研究企業行為的理論框架,考察了影響企業行為因素,分析了產權結構、企業規模、所在行業的差別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分析了企業行為特別是國有企業行為的目標;并依次考察了我國企業的廣告行為、定價行為、企業合并行為。

  楊開忠在1988年的《區域結構:理論與應用》論文中,分析了決定區域間結構聯系的一般因素和這些一般因素在我國的表現形式,初步建立起來與產業結構理論相對應的區域結構理論,這既是區域發展理論的探索,也是結構理論的創新。

  賀曉東在1988年的《經濟結構的理論與方法》論文中,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廣義的經濟結構進行了全面的理論分析,就產業結構的生成、組織、協調和演進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說明。

  3、周叔蓮、楊沐、謝伏瞻、郭克莎、楊治、鐘契夫、江小涓等人的貢獻

  周叔蓮、楊沐在1988年的《國外產業政策研究》和1989年的《產業政策研究》中,認為產業政策應該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重點介紹了有關日本的產業政策,將日本戰后經濟的調整、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日本的產業政策聯系在一起,引起我國學術界和決策層的關注。

  李泊溪、謝伏瞻、李培育在1988年的《對“瓶頸”產業發展的分析與對策》和1990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論文中,從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現實障礙出發,認為瓶頸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約束條件,因此應該優先發展基礎產業,包括農業、能源、鋼鐵、化工原料、交通運輸與通訊、關鍵工業與交通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電子工業等。

  李江帆在1984年的《服務消費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和1990年的《第三產業經濟學》中,提出了發展服務消費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認為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就不能只考慮農輕重的比例關系,還要考慮物質生產部門與服務消費品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

  楊治1985年在著名的《產業經濟學導論》一書中,扼要介紹了西方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介紹了代表學者和代表文獻,在我國研究產業問題的學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對研究范式的轉換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鐘契夫、陳錫康、劉起運在1985年的《投入產出分析》一書中,引進和發展了列昂惕夫、錢納里等人創立的投入產出技術,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核算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結構理論的規范分析。國內學者開始將一定的產業結構狀況同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聯系在一起,并開始將我國產業結構問題置于國際經驗和工業化一般規律的背景下考察,分析國際上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的一般經驗,以及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和模式,這些研究為我國發展戰略制定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作出了重要貢獻。

  郭克莎在1993年的《中國:改革中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一書中,對改革起始到80年代末期的產業結構變化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既分析產出結構的變化,也分析投入結構的變化,并將這些變化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聯系在一起,開始借鑒使用西方的產業分類方法和分析框架進行研究。

  江小涓在1993年的《中國推行產業政策中的公共選擇問題》一文中,采用西方公共理論的研究思路,從公共利益的顯示與判斷、決策者的能力和利益取向、行政系統的效率和運作成本等方面,分析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在產業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行為等,對我國以往以政府干預為主進行調整產業結構的思路進行檢討,研究表明,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的決策層和行政系統判斷結構問題和制定相應政策的能力和動力都不足,改革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實際上更多地是市場機制引導的結果。江小涓在1999年的《體制轉軌時期的增長、績效與產業組織的變化:對中國若干行業的實證研究》一書中,認為90年代中期,生產能力明顯過剩行業不斷增加,相當一部分企業處境困難,甚至有些行業全行業處于無利或虧損的困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并不主要是有關行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失誤,而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表現;認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有些行業相對地位下降、面臨退出和調整是必然的,并給出了具體的產業政策選擇。

  五、推薦理由

  我國文革十年及其隨后兩年的“洋躍進”,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失調,農輕重的比例失調,經濟結構畸形發展。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成功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加快發展能源交通等瓶頸部門和基礎產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成長等。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快速崛起的歷史,同時也是我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成功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的歷史。

  由馬洪、孫尚清開創,由馬建堂、周叔蓮、楊沐、謝伏瞻、郭克莎、楊治、鐘契夫、江小涓等人發展的中國經濟結構理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不僅豐富了世界經濟結構理論的寶庫,而且對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起到了決策參考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攻堅時期和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下一步發展面臨諸多亟需解決的舊矛盾、新問題,資源環境約束日漸增強,勞動成本開始上升,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消失,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經濟發展方式面臨實質性轉變。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轉變帶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經濟結構理論的研究和發展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當前我國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六、文獻與材料目錄

  1、 馬洪、孫尚清主編,《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1981年。

  2、孫尚清主編,《論經濟結構對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3、孫尚清、馬建堂著,《中國產業結構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4、馬建堂,《周期波動與結構變動》,《經濟研究》,1988年第6期。

  5、馬建堂,《試析我國經濟周期中產業結構的變動》,《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0年第1期。

  6、孫尚清主編,馬建堂、賀曉東、楊開忠著,《經濟結構的理論,應用與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7、馬建堂,《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8、李泊溪、謝伏瞻、李培育,《對“瓶頸”產業發展的分析與對策》,《經濟研究》,1988年第12期。

  9、謝伏瞻、李培育、仝允桓,《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管理世界》,1990年第4期。

  10、江小涓,《中國推行產業政策中的公共選擇問題》,《經濟研究》,1993年第6期。

  11、江小涓,《體制轉軌中的產業政策:對中國經驗的實證分析及前景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年。

  12、江小涓,《體制轉軌時期的增長、績效與產業組織的變化:對中國若干行業的實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年。

  13、楊沐,《產業政策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

  14、楊治,《產業經濟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15、李江帆,《服務消費品的生產規模與發展趨勢》,《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85年第2期。

  16、郭克莎,《中國:改革中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

  七、主要理論材料部分掃描件

  略。(如需查閱原件請與秘書處聯系)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