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 正文
(參選理論編號:CETIA10-1-009)
一、候選理論名稱
人民幣匯率改革理論
二、主要貢獻人
吳念魯、陳全庚
三、推薦人/推薦機構
投票揭曉前保密
四、理論概述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幣匯率改革與改革開放進程一直緊密相聯。人民幣匯率改革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政策制定和調整,其指導思想、內容和方式都具有特殊性。
改革開放前,由于國內物價與國際市場不掛鉤,在很長的時間里,人民幣匯率主要用作經濟統計。外貿出口長期吃財政貼補的大鍋飯。要合理調整匯率,必須深化貿易體制改革、物價體制改革,完全取消財政貼補。因此80年代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指導思想為:“有利于改革開放、有利于出口,適當兼顧進口,最終徹底甩掉財政貼補,發揮匯率的經濟杠桿調節作用”。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經濟往來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在體制改革深化的同時必須有一個較大幅度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考慮,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指導思想為:“配合經濟體制的整體改革、鼓勵出口、適當照顧進口,逐步擴大匯率經濟杠桿作用”。在外貿體制和價格體制改革下,以及外匯調劑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匯率合理水平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向有彈性的匯率制度,即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過渡,這是大勢所趨。”。1994年實行了匯率并軌。1996年12月,提前實行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這就要求我國更充分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促進資金合理流動,優化國內資源配置,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必然要求人民幣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兌換的。加快實現“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成為改革的主導思想。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人民幣也應加快國際化的步伐,“人民幣國際化應放在國際貨幣體制改革這一大環境中研究”。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要內容為:人民幣匯率制定的原則、方針與理論基礎;人民幣匯率的調整與匯率機制形成的安排原則;如何評估與確定人民幣匯率水平;如何發揮人民幣匯率改革在宏觀經濟中的調節作用;人民幣匯率改革與財政、外貿、金融間的貼補關系;人民幣匯率改革與外匯市場的關系;外匯與人民幣資金運動及風險防范的關系;有關人民幣可兌換與國際化的條件、步驟、作用與影響;人民幣匯率改革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關系等等。
為此,吳念魯、陳全庚在人民幣匯率改革中提出的一系列科學、系統、完整、適合國情的指導思想和內容以及改革方式,貫穿在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進程中,成為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理論基礎,對改革的深入起到積極的指導和推進作用。
五、推薦理由
一、吳念魯與陳全庚直接參與過有關人民幣匯率改革政策的制定,組織參與有關課題的調查、研究,撰寫、編輯內部資料,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并不斷對人民幣匯率改革進行跟蹤研究。
在人民幣匯率研究中,吳念魯與陳全庚共同探討、共同論證、共同調查、共同撰寫有關報告,也分別撰寫了人民幣匯率改革方面的文章。早在1986年,共同編著了《人民幣匯匯率研究》(內部發行)一書,該書于1989年6月出版,5000本很快售出。后經簡單增補后,于1992年再版。2002年6月,出版了《人民幣匯率研究》(修訂本),并公開發行。因前兩次內部發行的《人民幣匯率研究》書稿中,為了全面展示當時各家不同的觀點,收集了國內十多位專家學者撰寫的有關此問題研究的文章,這些文章約占當時全書四分之一強的篇幅,而2002年的修訂本,除保留申請人撰寫的部分外,其他作者的文章基本都作了舍棄,大大補充整理了申請人撰寫的內部資料和文章,以前兩本書所涉及的內容截至到1990年底,而修訂本的內容截至到2000年底。該書內容比過去完整、充實,全面集中反映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申請人對人民幣匯率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人民幣匯率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等相關問題的基本觀點。
上世紀80年代,吳念魯在《紅旗》等多篇刊物以及內部刊物發表了數十篇文章,系統闡述了他關于人民幣匯率相關問題的基本觀點。關于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吳念魯認為“從理論上講,人民幣與外幣的匯率應該是國際價值量之比,即它們商品和勞務在國際市場上所反映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之比”。“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性,人民幣匯率的確定往往是按照出口換匯成本作為制定和調整的唯一參照物和理論基礎,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因為它僅僅考慮出口這一單一因素,而未考慮到進口、非貿易收支、國內外價格體制差異等綜合因素的交叉作用。據此,應把各類外匯收支及其有關商品和勞務的國內外比價,以不同的加權進行測算,盡可能求出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綜合比價。因此,制定和調整人民幣匯率,應從我國經濟發展程度較低、需要盡可能多的利用國外資源這個前提出發,要有利于出口、非貿易收入和利用外資,同時兼顧進口。對此,人民幣匯率處于略有高估的狀態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對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調整在外貿實行自負盈虧、取消補貼、物價基本理順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做到一步到位,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匯率在對外經濟貿易中的杠桿作用”。關于匯率制度選擇,吳念魯、陳全庚認為“盡管我們現行匯率制度有許多優點,但它的缺陷卻是無法彌補的,集中反映在缺乏彈性、對市場供求反應不靈敏等。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有彈性的匯率制度,即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大勢所趨。當然,建立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需要有一些先決條件,比如外匯市場的完全放開,財政補貼的完全取消,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價格差距的縮小,外匯管制的放松等。”基于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深刻認識,吳念魯提出了我國匯率改革的目標和基本方針,即“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目標是匯率合理化,發揮其經濟杠桿的作用。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基本方針是:配合經濟體制的整體改革,鼓勵出口,適當兼顧進口,逐步擴大匯率經濟杠桿的作用”。
關于人民幣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國際化,他們也較早的在2000年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需要具備“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有效的金融監管、良好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和適度的外匯儲備、具備自主競爭能力的現代企業、合乎實際的匯率水平”等五個方面的條件。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步驟為“一是放開貿易融資,二是進一步放寬外國直接投資的外匯管理,逐步實行國民待遇,三是對外債繼續實行規模和結構控制,四是放寬資本項目下外匯結匯的限制,五是穩步推進在國際證券市場的融資,六是有區別的放寬資本的輸出,七是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八是嚴格控制短期無實際交易背景的資金流出和流入,九是采取審慎的步伐和戰略開放金融市場”。他們總結了貨幣國際化的利弊影響,并提出了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即幣值穩定、發行國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占比較高、可兌換貨幣、具備一個發達且和世界密切聯系的金融市場。“可以把人民幣國際化放在國際貨幣體制改革這一大環境中研究。在保證我國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實行資本自由化,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一些條件,如對外經濟貿易往來中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允許非居民開立可兌換的人民幣賬戶,有限度的允許人民幣在香港、澳門流通,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中心,擴大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促進我國金融機構走向世界,建立全球性的業務和機構網絡,在金融機構、業務和市場方面先一步實現國際化”。
三。提出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制度背景、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981年以來,為了適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需要,人民幣匯率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1年初至1984年底的雙重匯率制,1985年的單一匯率制和兩次匯率下調后,吳念魯、陳全庚對這一輪匯率改革的措施進行了評價,指出了人民幣匯率下調作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人民幣匯率水平確定的基本原則、匯率的調整以及人民幣匯率應略有高估等觀點;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再次對外幣貶值,這一次貶值是配合1991年外貿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采取的重要行動,針對這一輪改革,吳念魯提出了人民幣匯率政策的新目標和方針,并就匯率改革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調劑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匯率的合理水平、人民幣匯率應向彈性匯率制過度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建議。1994年,人民幣實現匯率并軌,取消官方匯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在這一標志性的改革實行后,吳念魯、陳全庚提出了較為完整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和步驟設想。
匯率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吳念魯、陳全庚利用了多年的時間,把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幣對西方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貨幣匯率的演進歷史、匯率政策制定的依據以及不同角度的爭議做了比較系統的整理,對各個時期、各個階段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對匯率政策的制定作了較深入的理論闡述和分析。填補了該領域資料的空白。通過關于這一領域的一系列文章,他們不但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和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個全面系統、科學的研究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理論分析框架,他們對人民幣匯率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問題提出的分析和政策建議都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價值,為政府管理部門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
四、申請人在人民幣匯率改革理論與實踐中的突破與創新(其成果主要反映在修訂本和其它兩本書以及發表的論文中)。
(一)首次系統、全面、科學、深入地梳理闡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各階段人民幣對西方國家以及蘇聯、東歐貨幣匯率制定的背景、制定的原則、演進的過程,填補了在此領域的空白。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尤其對時期的劃分和匯率政策理論基礎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首次提供有關“1973年西方貨幣實行浮動匯率后,人民幣實行一籃子貨幣政策的原則方案和日常調整原則。”并寫出“有關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情況反映”(內部調查報告)對今后如何在外貿中采用什么貨幣計價結算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對人民幣貿易內部結算價改革方案出臺的前因后果進行了詳盡的探討、分析和評估,做到資料翔實、論證充分、觀點明確,為下一步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1994年匯率實行并軌后,寫出了“關于人民幣實行目標管理和匯率機制市場化的意見”,對下一步匯改有著重要的指導參考作用。
(三)對人民幣匯率改革和政策制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對人民幣可兌換與國際化的條件、步驟、作用和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人民幣可兌換的時間表。
對人民幣匯率改革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演進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全面闡述。
(四)首次探討了外匯與人民幣資金運動的關系,提出“外匯資金收入和支出的流量構成國家外匯儲備存量變化,外匯資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流量運動則構成國家對外債權、債務存量的變化”的科學、動態的觀點,有助于深入研究匯率、資本流動與外匯儲備之間的動態關系。
六、文獻與材料目錄
1. 王傳綸、吳念魯,《對今后人民幣匯價改革方針的幾點意見》,《金融研究》,1981年第11期。
2. 吳念魯,《匯價變化與出口商品交易的關系(上)》,《國際貿易》,1983年第1期 。
3. 吳念魯,《匯價變化與進口商品交易的關系(下)》,《國際貿易》,1983年第2期。
4. 吳念魯,《人民幣匯價的性質和改革方向》,《金融研究》,1983年第9期。
5. 吳念魯,《有關人民幣匯價改革的幾個問題》,《金融研究》,1984年第12期。
6. 吳念魯,《匯率的變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紅旗》,1985年第15期。
7. 吳念魯,《對我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的探討》,《國際金融研究》,1986年第1期。
8. 吳念魯等,《外匯留成問題專題討論》,《國際金融研究》,1986年第4期。
9. 吳念魯,《談人民幣匯價改革和政策的制定》,《中國金融》,1986年第5期。
10.
吳念魯,《匯率風險和對策》,《中國金融》,1986年第12期。
11.
吳念魯,《貨幣、匯率、外匯儲備及其風險》,《國際金融研究》,1987年第4期。
12.
吳念魯,《談中國開放外匯市場問題》,《中國對外貿易》,1987年第5期。
13.
吳念魯、張穎,《關于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反思》, 《上海世界經濟導報》,1987年5月。
14.
吳念魯,《關于實行現匯留成和開放外匯市場的建議》,《金融科學》,1988年第2期。
15.
吳念魯,《試論外匯的概念》,《國際金融研究》,1988年第2期。
16.
吳念魯,《外匯與人民幣資金間的運動關系》,《國際金融研究》,1988年第5期。
17.The presentexchange control in china and its problems
wu nian lu
《Economic andfinancial prospects》 Swiss Bank Corporation 1989.5
18.
吳念魯,《試論人民幣匯率的確定》,《國際金融研究》,1989年第6期。
19.
吳念魯、陳全庚,《人民幣匯率研究》(內部發行),中國金融出版社,1989.6。
20.
吳念魯、陳全庚,《人民幣匯率研究》(再版、內部發行),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1。
21.
吳念魯、陳全庚,《人民幣匯率研究》(修訂本、公開發行、內容截止2000年年底),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9。
22.
吳念魯,《國際金融縱橫談-對策研究》(第五章、第六章),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11。
23.
陳全庚等,《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建設》(第一章、第八章),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7。
24.
吳念魯,《實行現匯留成 開放外匯市場》,《中國金融》,1991年第4期。
25.
吳念魯,《再論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方向》,《國際金融研究》,1991年第6期。
26.
吳念魯,《國際貨幣制度改革述評》,《國際金融研究》,1994年第2期。
27.
吳念魯,《論人民幣匯率機制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前景》,《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28.
吳念魯,《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路在何方?》,《現代商業銀行》,2000年第4期。
29. 吳念魯、張穎,《人民幣匯率貶不貶?不貶,怎么辦?—對人民幣匯率調整的意見》,《國外金融動態》(中國銀行),1988年19期。
七、主要理論材料部分掃描件
略。(如需查閱原件請與秘書處聯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