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十一大文化場館為津門百姓“傳道授業解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 17:50  2010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官網

  天津圖書館

  天津圖書館是中國創建較早、歷史悠久的省(市)級公共圖書館之一。其前身——直隸圖書館創辦于1908年。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天津市人民圖書館,館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區承德道12號。1982年天津市人民圖書館更名為天津圖書館。

  1991年,由天津市政府投資興建,可容納藏書500萬冊(件)的天津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新館址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水上公園以北,中環線復康路南側,處于天津市文教科研規劃區內。

  天津圖書館新館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分為A、B、C、D、E、F六個區。館內設有20余個閱覽室,擁有1900余個座席。現藏書達400萬冊,其中古籍圖書50余萬冊,被列為善本和特藏古籍的有8000余種,10萬余冊。各種活字版圖書、明清小說、詩文集、地方志為館藏特色;包括康有為《大同書》手稿等在內的近代文獻及天津地方史料較為豐富。

  天津圖書館業務機構設有外借部、報刊部、采編部(采編中心)、典閱部、歷史文獻部、新技術應用部、信息服務部、宣傳輔導部、數字資源建設部、館辦公室、共享工程天津分中心辦公室。

  天津圖書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辦館方針,積極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服務。1989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1994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省、市級公共圖書館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二名,并被文化部再次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1999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04年再次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

  天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

  天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創建的少兒圖書館之一。根據不同層次和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少兒圖書館分別設立了小學生借閱處、中學生外借處、連環畫外借處、成人外借處、光盤外借處、教參資料室、低幼兒童玩具室、電子閱覽室。目前擁有藏書40多萬冊,讀者3萬余人。

  特色的館藏(以連環畫、教學參考資料、環保圖書為特色館藏)、科學的管理、暢通的網絡、豐富的活動,使天津市少兒圖書館不僅在天津市少兒圖書館界,而且在全國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天津市少兒圖書館通過建立地區少兒圖書館四級網絡,與天津市18個區縣圖書館、少兒圖書館及中小學圖書館(室)保持著良好的業務往來和協作關系。天津市少兒圖書館已成為天津地區少兒圖書館的藏書中心、目錄中心、業務研究中心、采編中心和活動中心。依靠四級網絡,天津市少兒圖書館已多次成功地舉辦了全市性的大型讀書活動,而且參加人數逐年上升,近兩年每次活動參加人數都超過80萬人次。

  天津市少兒圖書館還曾兩次與臺灣聯合舉辦了海峽兩岸兒童與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多次組織召開少年兒童圖書館學術論文交流會及三北地區少圖協學術研討會。

  天津市少兒圖書館曾先后被天津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授予“先進集體”、“紅讀活動先進集體”、“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天津市少兒圖書館新館于2006年6月1日建成開館。新館位于和平區貴州路,主體建筑六層,局部八層,地下一層,總建筑面積由過去的1500平方米增加到5000平方米,閱讀座位從30個增加到400個。圖書館設有展示區、借閱區、閱覽區、電子閱覽區、自習室、多功能廳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天津市少兒圖書館新館對于豐富全市少年兒童的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將起到積極作用。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坐落于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與平江道交口的銀河廣場,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1.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和功能齊全的文化休閑設施。其建筑外形為自湖面展翅飛翔的天鵝,線條流暢簡潔,造型栩栩如生,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于2003年11月1日落成。是天津市規模最大、館藏種類最為齊全的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是在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的大型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歷史類文物與藝術類文物并重是其收藏的一大特色。館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包括書法、繪畫、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璽印、硯臺、甲骨、錢幣、歷史文獻、近現代文物、地方民間工藝等多個門類,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藏品數量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此外,天津博物館還藏有各種專業圖書資料20余萬冊。

  天津博物館高32米,內部建筑共分三層。一層為辦公區、貴賓廳、多功能廳和市民休閑區(即前廳,為共享空間,市民可以免費進入)。二層為藝術品展區,設有精品廳、瓷器廳、書法廳、繪畫廳、硯臺廳五個展廳。三層則是歷史陳列展覽區,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歷史珍藏,還可以通過穹頂上“羽毛狀”的天窗看到天空,享受陽光。

  作為天津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天津博物館集收藏、保護、研究、陳列為一體,竭誠為國內外觀眾不斷奉獻各種精美展覽。天津博物館不僅肩負著保護本地區地上、地下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職責,更是集中展示華夏文明的一座藝術殿堂和承繼天津地方歷史文化的主要場所。它的落成開放,不僅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又一重要場所,也為美麗津城增添又一道亮麗景觀,也向世界遞出一張充滿個性美的新名片。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是一個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地質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天津自然博物館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的西端,前身是北疆博物院,于1914年由法國傳教士桑志華創辦。 1957年正式定名天津自然博物館。它以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科研成果卓著享譽中外。館藏的生物、地質、化石標本,以其來源廣泛、門類齊全和珍品薈萃形成三大特色,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展示及世界性學術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天津自然博物館現擁有各類標本38萬件,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有國家一、二級藏品1000多件,其中多數為我國乃至世界瑰寶中的珍品——模式標本。

  在古生物標本中,古脊椎動物是重點,天津自然博物館收藏動物群化石的完整和豐富在世界亦屬罕見。它們是研究古脊椎動物的進化及分類的重要依據。在植物標本中,低等植物的菌類標本比較豐富,還存有國內比較少見的國外苔類標本。高等植物中還存有一部分法國高等植物標本。在動物標本中,無脊椎動物和昆蟲的模式標本較多。其中昆蟲半翅目標本收藏得比較集中系統,軟體動物和蜘蛛標本收藏也較為豐富。

  為了保護和弘揚天津市珍藏的自然科學文化遺產,1997年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新館,新館占地20000平方米,主體建筑12000平方米,于1998年10月1日向世人開放。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基本陳列有:序廳、古生物一廳、古生物二廳、水生生物廳、兩棲爬行動物廳、動物生態廳、昆蟲廳、海洋貝類廳、熱帶植物廳。這些陳列采用國際博物館界流行的主題單元展示法,圍繞“地球與生命”這一主題,集中表現了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的多樣性、生物與周圍環境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展示新穎別致、是科學、藝術、與高科技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現代博物館的新思維與風貌。新館陳列經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組織專家評審,給予高度評價,并榮獲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天津戲劇博物館

  天津戲劇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專業性戲劇博物館。該館設在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南門里大街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東會館內。1985年籌建,1986年1月1日開館。

  廣東會館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廣東旅津人士(以商人為主)設立的集會、寄寓機構。由當時任天津海關道的唐紹儀(廣東中山縣人)倡建。建筑宏大,嶺南營造風格,建筑面積2300多平方米。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和跨院、套房組成。會館前為門廳和四合院,后為主體建筑戲樓。占地面積約1.5公頃,是天津市現存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美華麗的清代會館建筑。主體建筑戲樓設計獨特,看臺分樓上樓下二層,可容400至600人;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廂三種;戲臺為伸出式,無木柱,臺面70多平方米,觀眾可從三面觀看演出;藻井高懸在戲臺正上方,重約10噸,外方內圓,圓心用變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不僅造型別致,還起到回音罩的效果,保持著自然音質和音量。不用任何擴音設備就能把聲音原生態地傳到戲樓的各個角落。

  會館的彩繪和木雕裝飾獨具風格,融南北技藝于一體,是全國稀有的中國傳統古典戲樓。作為“南花北移”的典范代表,古樸的風格,精巧的建筑藝術,賦予廣東會館典雅、華麗、古香古色的氣質,以其空間跨度大、設計巧妙和裝飾精美為我國古典劇場中的驕傲。當年著名京劇、昆曲表演藝術家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茍慧生、龔云甫等都曾在此演出。

  該館還是一處革命活動紀念地。1912年孫中山和黃興曾登臺演講;1919年鄧穎超在歌舞臺演出新劇募捐災款,為女難童補習文化,宣傳“五四”精神;1925年共產黨人安幸生在這里組織天津的紡織、印刷、油漆、海員等20多個工會,成立天津總工會,領導海員工人大罷工,支援“五卅”運動。

  1986年廣東會館修復后,天津市政府決定利用會館建立天津戲劇博物館,將原有的大殿、配殿辟為展廳,展出《中國戲曲簡史陳列》、《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舉辦有關戲劇活動和人物的專題性展覽及原戲樓、舞臺復原陳列。使之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天津戲劇陳列》,展示了上起漢代的樂舞百戲,下至當代天津舞臺的新貌。展出有尚小云戲班用過的清代“升平署”戲裝、戲神、道具、戲規、照片、唱片、泥人、模型等戲劇文物以及書籍資料、國際交流紀念品等1000多件。在陳列中,與劉趕三、李叔同等天津籍有影響的著名導演、表演家和舞臺美術工作者以及津門茶園和戲院等有關的展品占有突出的地位。

  天津戲劇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惟一的一座戲劇博物館。集戲劇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展覽宣傳于一體,其中的“戲劇音像資料庫”擁有87個劇種5000多套戲劇音像資料。可以說,置身博物館是將歷史文物建筑和中華民族的瑰寶戲劇文化同時呈獻給了觀眾。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坐落于我國北方歷史名鎮——天津楊柳青鎮。館址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家大院。石家大院是一座擁有房屋183間,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的封閉式建筑群,建于1875年,典雅華貴,氣勢宏浩。石家大院以精美的磚、石、木雕最具特色,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民宅建筑之一,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稱。院內共有五道門十余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整個院落從空中觀看,象是一個巨大的壽字。如果生人進去,沒有人帶路,立刻就會迷失方向,很難走出大門。其中無論建筑的整體布局,還是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裝飾,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博大精深。置身于花廳,雨廊、書房、佛堂、戲樓等石府復原列之中,可使參觀者感觸到清末民初時期的鄉土民風。其中的石府戲樓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宅戲樓,不但整體造型落落大方,美輪美奐的內部裝點,更是令觀者瞠目。舊時孫菊仙、譚鑫培等京劇名家皆在此獻過藝。

  1991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市文化局命名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筑。

  楊柳青博物館建筑面積為2900余平方米。有蜚聲四海的楊柳青年畫簡史陳列;天津磚雕陳列;天津民俗陳列;石府復原陳列四個部分。

  楊柳青年畫、刻磚劉、風箏魏、泥人張彩塑被世人稱之為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的四絕,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譽。在楊柳青博物館內,陳列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楊柳青精品年畫百余幅。此種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作品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著重反映人民的生活及風俗習慣。藝術形式受宋、元傳統繪畫的影響,手法上善用寓意、裝飾來表現。印繪結合是楊柳青年畫的主要特點。通過民間藝人的精心套印和手工彩繪使畫面栩栩如生。以其所具有的細膩刻畫及暈染的面部、色調明快的服飾、豐滿的構圖,成為我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珍品。曾多次出國展出為眾多的國外人士喜愛和收藏。

  在天津磚雕陳列館中,展出了清末民初的130余件精美的磚雕藝術品。其中被譽為刻磚劉(劉風鳴)的作品最負盛名。他把原有的淺浮雕發展成為深雕、透雕。其特點是層次多,主體感強,裝飾味濃。作品的內容多為人物、動物、花鳥、屋宇、橋梁等。刻制手法細膩,對眉目、羽毛、花芯、葉筋勻有生動的描繪,各具特色。

  在石家原來的寢室中,設有天津婚俗展,以實物及藝術手段生動的再現了舊時喜慶的婚俗場面。天津商俗陳列是以實物和微縮景觀的形式再現了清末商業一條街。其中多彩的街頭叫賣,形形色色的古老店堂,展示了天津傳統商業民俗及文化的風采。

  楊柳青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精美的藝術,成為海外人士贊慕游訪的勝境。由于它具有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函,已被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影視拍攝基地。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周恩來、鄧穎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創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英勇斗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畢生精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深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盛譽。

  周恩來和鄧穎超的青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他們在天津相識、相知、相愛,從這里求學并走上革命道路,傳播革命思想,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新中國成立后,兩位偉人一直關心天津的工作,關注天津的發展,多次親臨天津視察指導,對天津人民無比關懷。他們生前又分別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天津海河,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天津人民的特殊感情。周恩來、鄧穎超把天津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天津人民對兩位偉人倍加崇敬和懷念。天津是周恩來、鄧穎超革命生涯的起始點和歸宿處。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是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并報請中共中央批準,于1998年2月28日在周恩來誕辰百年紀念日前夕建成開館。中央領導對建設工作高度重視、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名。建館期間及開館后,胡錦濤、賈慶林、李長春、李鵬、李瑞環、李嵐清、尉健行、宋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親臨施工現場和來館指導工作。在天津建立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是天津人民的熱切愿望,也是天津的光榮和驕傲,表達了天津人民對周總理、鄧大姐的深厚感情。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建立,為人們世世代代銘記和緬懷兩位偉人,提供了重要的紀念場所。這座園林式偉人紀念館,是緬懷他們光輝一生,研究他們生平思想,展示他們豐功偉績,光大他們高尚品德,繼承他們革命遺志的全國性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坐落在風光旖旎、景色怡人的天津水上公園風景區內,占地7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0500余平方米。青石鋪地、綠茵環繞的廣場既有磅礴宏闊的氣勢,又有秀氣雅致的風格,徜徉其間使人聯想到兩位偉人平易親切的風采。具有民族性、人民性、時代性的主體建筑凝重樸實。建筑物兩側是大片散發著勃勃生機的草坪和各種花木。睹物思人,人們進一步領略到兩位偉人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館內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現已征集文物、文獻、照片及其他資料萬余件,珍品達百余件。其中,先后敬放兩位偉人骨灰的骨灰盒、周恩來曾乘坐飛遍大江南北并出訪許多國家的伊爾—14專機和吉姆汽車以及他們的往來書信,極其難得。

  紀念館主展廳包括瞻仰廳、生平廳、專機廳。全面展示一代偉人、兩位楷模一生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的品格風范。瞻仰廳正面聳立著周恩來、鄧穎超漢白玉雕像,通高4米,為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創作,題名為《情滿江山》。雕像背景是大型壁毯《海闊云舒》,高8米、寬15米,面積120平方米堪稱世界之最。大廳東西兩側鑲嵌著青石浮雕,面積100平方米,它記錄著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紅軍長征、西安事變、開國大典、四化建設、舉世敬仰等歷史畫卷和激昂場面。三組大型藝術品渾然一體,加之環繞立體聲背景音樂陪襯,營造出舉國上下深切緬懷和無限敬仰兩位偉人的強烈氛圍,莊嚴肅穆。

  生平廳展出內容按歷史年代和專題分為九部分:偉人風采、追求真理、拯救中華、總理國務、領導婦運、力挽狂瀾、繼承偉業、英靈永駐、遺愿化宏圖。在1200平方米的大廳內,通過463張歷史照片,700余件文物、文獻以及復原景觀、沙盤模型、圖表、繪畫、多媒體、背投式大屏幕等多種展示手段,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周恩來、鄧穎超波瀾壯闊、光輝燦爛的一生,真實地再現了他們為創建新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歷程。

  專機廳陳列的伊爾14-678號客機,是1957年8月前蘇聯政府贈送給周恩來總理的,它是共和國第一任總理乘坐的第一架專機。自1957年至60年代中期周總理一直乘坐該機,周恩來曾乘坐飛遍大江南北并出訪許多國家。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關心支持下, 2006年紀念館又增地14畝,歷時一年半,于今年2月完成了西花廳復建工程,這一工程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7年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的20件實事之一。復原周總理和鄧大姐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將成為我市愛國主義教育的又一個亮點。西花廳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北角,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周恩來和鄧穎超一生辦 公和居住的處所。此處“西花廳”整體依照上個世紀60年代中南海西花廳的布局和風格1:1仿建而成。西花廳占地10728平方米,建筑面積3379平方米,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60米,由兩個院落組成,前院用于周恩來和鄧穎超接見重要國內外賓客,后院是周恩來與鄧穎超的工作、生活區域,室內陳設皆為原貌。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開館10年多來,已接待國內外觀眾400多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和好評。紀念館于1999年、2000年兩次被天津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99、2000連續兩年獲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提名獎;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第二批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1年9月被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評為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還被評為天津市花園式單位。 2004年7月,被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2005年,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游局等13個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將紀念館列入30條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和100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各項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心中的圣地!也必將為天津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

  平津戰役紀念館

  平津戰役紀念館是黨中央決定在天津修建的、全面展現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專題紀念館。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十四屆第67次會議決定在天津修建平津戰役紀念館,并責成北京軍區牽頭,會同北京市、天津市共同完成建館工作。 1995年11月29日工程奠基,1997年7月23日建成開館。聶榮臻元帥生前為紀念館題寫館名,江澤民、李鵬、劉華清、張震、張萬年、遲浩田同志為紀念館題詞。

  平津戰役紀念館占地面積為4.7萬平方米, 建筑面積為1.4萬平方米, 由勝利廣場、 主展館、多維演示館和軍威園四部分組成。勝利廣場占地1.1萬平方米, 其環境藝術以勝利為主題。 開放式的前廣場占地2300平方米, 呈半圓形, 紅色連鎖磚鋪地, 中央佇立著高15米的國旗旗桿, 五星紅旗在空中高高飄揚。反映兩軍歡慶勝利和軍民共慶勝利的兩壁弧形花崗巖浮雕分列前廣場兩側,兩根高12米有五種紅色花崗巖砌成的圓柱構成勝利門,柱頂分別佇立著高4.7米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以及華北軍區部隊戰士鳴槍歡慶勝利的鍛銅塑像, 象征著東北、華北兩大區軍民攜手并肩奪取平津戰役的勝利。 通過勝利門進入占地8800平方米花崗巖鋪地的主廣場,廣場中心象征著軍民奮戰64天取得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高64米、三棱槍刺造型的勝利紀念碑直插云霄, 槍刺柄是長城造型, “槍刺”與“柄 ”交接處的上下各三個巨型鋼環,象征著在平津戰役中成功產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隨后產生的“綏遠方式”。紀念碑下面是能變換多種造型的大型噴泉,在彩燈的照射下,水花隨著雄壯的軍樂多姿多彩地噴向空中。廣場東西兩側有各寬20米、高11米象征兩支大軍勇往直前的《并肩作戰》和象征軍民之間魚水情深的《人民支前》兩組大型鍛銅群雕以及火炮、坦克以及以及裝甲車等大型兵器布列。

  紀念館主展館為高22米的三層建筑,雄偉挺拔,暖灰色花崗巖飾面,造型簡潔,古樸莊重,既蘊含中國傳統韻味,又富有現代審美風格。在展館巨大牌樓式眉額上鑲嵌著聶榮臻元帥生前題寫的“平津戰役紀念館”七個鎦金大字,右下方是聶帥的簽名。四是四十多米寬的花崗巖臺階將觀眾直接引入展廳。展館陳列內容分為:序廳、戰役決策、戰役實施、人民支前、偉大勝利、英烈業績六個部分,展線總長740延長米,展出歷史照片400余幅,歷史文物2000多件,以及多媒體、電動沙盤、舊址復原、景觀、雕塑、繪畫等輔助展品。

  平津戰役多維演示館是目前亞洲第一大球體建筑,高43米,直徑50米,它運用聲、光、電高科技與多元化視聽藝術手段,把全景式超大銀幕環球電影與背景畫和展場微縮景觀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視聽藝術形式,氣勢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戰役的多維空間歷史畫面。

  平津戰役紀念館軍威園坐落在平津戰役紀念館西側勝利花園內,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總體呈長方形,四周護欄按船舷形式設計制作,遠遠望去好似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園內共陳列中國人民解放軍捐贈的大型兵器展品16件,包括62丙型護衛艇、轟五飛機、殲五、殲六飛機、 HY—2導彈、HQ—2導彈、HQ—61導彈、雙聯57、 37 、30、25艦炮、1200深水發射炮及深水炸彈、魚—1魚雷、錨—1水雷,其中62丙護衛艇和轟五飛機是海軍首次向地方捐贈。同時展有反映當代世界各國大型兵器的圖片展覽。軍威園主題鮮明,陳列豐富,環境幽雅,是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的良好場所, 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開館以來,共接待國內外各界觀眾400多萬人次,充分利用天津解放日、 清明節、“五四” 、“七一” 、“八一” 、“十一”等重大節慶紀念日舉辦新兵入伍、宣誓、授銜、老兵退役;入黨、入團、入隊、成人儀式、升國旗儀式等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1000多次。先后推出展覽20余個,積極開展展覽交流活動,先后赴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寧夏、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進行巡回展覽。大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組建平津戰役史宣講團,配合大中小學校德育課程,開展宣講活動。積極開展軍民和館校共建,先后與解放軍國防大學、解放軍軍事交通學院、武警指揮學院、武警醫學院等軍事院校,陸、海、空軍駐津部隊有關單位,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南開中學、新華中學等近百所大中小學校結為館校共建單位。 1998年,平津戰役紀念館與天津警備區政治部被評為(一對)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標兵單位。搞好對外宣傳工作,開館以來, 《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 《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天津日報》、《今晚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天津電視臺等中央和地方各大新聞媒體,報道我館重大活動的新聞消息1500余條次,并采取多種途徑擴大自身宣傳,編輯出版了《軍民共建鑄豐碑》、《平津戰役紀念館》、《文物圖集》三本大型畫冊;編輯出版了《平津戰役紀實》、《走進最后的決戰》、《巍巍豐碑勵后人》和《光榮與使命》四本書籍。建立了宣傳網站,不斷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貼緊教育主題,搶抓發展機遇,創新工作思路,增加教育載體,不斷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部隊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商請空軍為紀念館捐贈了紅旗—2號地空導彈,殲5、殲6飛機等三件大型退役兵器展品。2000年,商請海軍向紀念館捐贈了包括62丙型護衛艇、轟五飛機在內的海軍大型退役兵器13件。在此基礎上,建成了目前國內地方博物館中規模最大、兵器種類最多的大型室外兵器展場——平津戰役紀念館軍威園。軍威園的建成,擴大了教育載體,豐富了展示內容,同時也為我市增添了一處新的文化旅游景點。

  十余年來,紀念館堅持加強學術研究,積極組織開展文物回訪和征集工作,不斷夯實業務基礎。深入挖掘已有藏品的文物內涵,建立了文物檔案。繼續征集涉及平津戰役史等相關的革命文物。開館后,社會各界踴躍捐贈,文物征集工作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共征集各類文物、文獻資料811件(套)。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每年定期對室外各種藝術雕塑、大型兵器展品以及演示系統、變電系統、中央空調系統和消防監控系統實施維修養護。認真搞好綠化和場館衛生工作,為觀眾創造整潔、優美、舒適、安全的參觀環境。2006年,被天津市民評選為我心目中的“津門新十景”。

  平津戰役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先后被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津市國防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全民國防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呂祖堂)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芥園道南側的如意庵大街呂祖堂內。呂祖堂原是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當時為永豐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后,改為呂祖廟觀,定名為“呂祖堂”。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門、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

  清光緒廿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各地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領各路義和團戰士抵津,將總壇口設在了呂祖堂內,將五仙堂作為了拳場,大家日夜在月臺上練拳習武。因呂祖堂瀕臨南運河,津西各縣義和團大多在此落腳。義和團著名的首領劉呈祥、林黑兒、張德成等經常到此聚義拜壇,并與曹福田共商對敵策略,一些重大決策如:攻打紫竹林租界、天津城保衛戰和攻打老龍頭火車站都是在這里決定的。呂祖堂壇口在天津義和團運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這一運動的重要遺址,也是目前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壇口遺址。

  新中國成立后,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保護。1962年被列為天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初,由國家文物局拔款進行修繕,共搬遷了居民25戶,對前殿、后殿、五仙堂、回廊等進行了全面翻修,并重新設計、修建了山門,于當年10月竣工。在緊張的籌備后,經市人民政府批準, 1986年1月1日“天津義和團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這是國內唯一反映義和團運動的紀念館。

  義和團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大力開發資料、文獻、照片和文物的征集工作。目前,紀念館的基本陳列分為前殿、后殿以及五仙堂復原陳列三個部分。五仙堂,前殿原是供奉呂洞賓的大殿。呂洞賓的像在“文革”期間被毀,1992年重塑了呂洞賓和他的兩個弟子濟小塘、柳樹精的像,主要介紹呂祖堂的歷史沿革、道教知識和八仙簡歷,并陳設了鐘鼓和幔帳,恢復了1900年時的舊貌。在前院右側的回廊還集列了碑刻十余方,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碑林。

  穿過連接前、后殿的甬道,就來到了后殿。后殿原是供奉北斗元君、藥王和藥圣的大殿,重新維修后,現在主要陳列《全國義和團運動史》展。通過大量照片、文獻、圖表和文物,介紹了義和團運動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尤其對義和團運動在天津的斗爭情況也進行了詳盡的介紹。

  五仙堂陳列廳在西小院北側,這里原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大殿,現在均按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的景況進行了復原陳列。屋內家具和陳設均以黃布作圍靠,1985年制作完成的四位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張德成、林黑兒和劉呈祥塑像分列屋內,并再現了他們當年拜壇議事的場景。在五仙堂前方的西小院內還有一座義和團群塑像,是一尊紅燈照女戰士和三尊義和團戰士英勇戰斗的雄姿。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自開館以來,悉心征集史料,收集文物。目前,已有藏品2000余件,其中不乏珍貴之品,如義和團首領趙三多使用過的刀、劍、標槍頭;廊坊軍盧村義和團使用的兵器等。同時,這里還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 1994年5月,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天津文廟博物館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于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統元年(1436年),天津左衛指揮使朱勝將一處住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衛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衛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文廟又稱孔廟,是尊崇和紀念孔子的廟宇,因與祭祀歷代名將的武廟相對,故稱文廟。文廟也是天津的學宮所在。明、清兩代曾多次對文廟進行修繕、增建,其中規模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順、萬歷,清朝康熙、乾隆等幾次,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

  文廟的平面布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墻(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著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于《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欞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著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欞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筑,位于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殿內供奉著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后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于孔子,每年農歷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歷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面,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崇圣祠就是后殿,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樓為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為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門,孔子作為圣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又撥巨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茸并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欞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并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天津民俗博物館

  天津民俗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民俗博物館,位于天津市的古文化街中心。該館利用天后宮正殿為主的古建筑群體為館舍,于1985年籌建,1986年元旦開放。

  天后宮俗成娘娘宮,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筑。這一建筑群有山門、牌坊、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和后殿啟圣祠。正殿內“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正殿兩側有四座配殿。山門北側有張仙閣,懸于上空,為古文化街的過街樓,山門前有兩棵26米高的幡桿(南桿實高26.2米,北桿實高25.94米),為明清遺存文物,布幡上分別繡著:“津門藝萃百肆迎春”和“溟波裕日濟運通航”。山門外跨越幡桿80多米處與天后宮古戲樓遙遙相對。新建的天津民俗博物館,除保留天后宮正殿及前殿的塑像作復原陳列外,征集民俗文物約2000余件,分別在四座配殿和藏經閣、張仙閣開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本內容的陳列展覽,系統介紹了天津漕運興起、漁鹽的發展和習俗;天津民間各路花會特別是“皇會”沿街表演;迎親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燭和津門獨有的“拴娃娃”習俗;天津店鋪懸掛于門前的各式招幌;民間生活用品、鄉土風情;衣食住行民俗;楊柳青年畫、風箏、磚刻、泥塑、絨花、剪紙、編織等民間手工藝品和民間戲曲藝術。共建了長69米的天后碑廊,描繪出一幅幅極具個性的地域文化的歷史風俗畫卷,成為中外人士觀光游覽的勝地。

  此外,還經常舉辦不同專題的書畫、服飾、刻瓷、根雕、百業畫及民間工藝展覽和展銷活動。天津民俗博物館每逢重大節日還要在古戲樓和廣場舉辦傳統的戲劇演出及民間花會表演,并展賣各種民間藝術品。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